一年一度的中考结束了,初中毕业的同学们即将迈入高中的大门,展开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很多同学早就开始打探高中生活的情况,有憧憬也有担忧,有期盼也有排斥。之所以担忧和排斥,是因为听说了高中的知识比初中难多了,问题也多了,学习负担很重。其实,只要对高中学习有个清晰的认识,提前做好准备,解决这些题,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复杂。高中和初中一样,是五彩斑斓的。
本文就将带领同学们见识一下高中物理学习总常见的问题,并且告诉你如何解决它们。
具体表现: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初中物理成绩还不错,而到了高一付出了甚至比初三还要多的努力,但还是感到物理学不通,成绩总上不去。
原因分析:
1.知识范围上初、高中物理是一样的,但从知识的深度与难度上却有很大不同:
第一、知识深度上,初中主要反映的是物理现象,多是表面停留,定性分析;而高中则不仅指出物理现象,而且侧重对物理现象发生原因的探究,涉及的是定量计算,预示着我们必须经过一个抽象、概括、科学的思维过程才能获取知识。我们只有“悟物穷理”才能学会物理,不仅要“知其然”而更要“知其所以然”。一个概念要从语言描述、数学表达上多角度去理解,只记一些干巴巴的公式和条文,就谈不上真正理解知识,思维也得不到训练,也就会出现上课似乎一听就会,课下一做就错的局面。
第二、知识难度上,初中着眼于不变量的研究,如物体密度、压强等量;而高中则着眼于变化量的分析,尤其要注意矢量性的物理量。如加速度,动量等。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知道那些物理量为什么变,而且要知道它怎样变,变了会怎样。
2. 把初中的许多学习习惯带到高中,自主性学习能力差,依赖性强。
有些学生明明知道自己知识上有欠缺,即使有了学习的热情,但学什么、怎样学、如何安排等,却是个难题。再有就是对于规律方法,初中阶段往往是老师总结出来直接灌输给学生的,而高中阶段有很多规律要靠学生自悟、自己去消化理解。 如果说孩子没这能力,还不如说是没这习惯,他们习惯于初中那样什么事情都等着老师安排,离开了老师这条拐棍就束手无策了。
个性化解决:循序渐进的原则
1.在知识的难度上,要循序渐进。高一开始的教学,要放慢速度,放慢速度等价于降低难度,对一些问题,开始时候尽量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多做练习和复习,逐步向抽象化过渡,使学生体验到成功,产生兴趣,然后慢慢接受这种变化。
2.所给学生的问题(探究、思考、讨论的问题),开始时候可以分解成若干的小块,逐渐增大问题的“块头”,让他们慢慢学会分解问题,把知识切割,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3.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开始多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之后再多注重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知识需要学习,能力和习惯也需要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尤其是归纳总结的习惯。
问题二:概念、定律“了然于胸”,但往往做题“容易发蒙”。
具体表现:出考场自我感觉良好,但往往成绩不理想,自定义为“马虎”犯的错。
原因分析:眼高手低型——没养成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深入理解的习惯。
初中的问题在深刻性、复杂性上大大低于高中。初中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不用多么深刻,往往将众多知识“平铺”,就可以应付“相当难度”的问题了。但是这样,往往形成了初中学生的思维习惯定式──理解问题表层化。他们没建立起来“再深一步”研究的习惯,他们的“一知半解”似乎已经合格了、完成任务了。而高中的题目更加需要逻辑推理、建立理想模型、类比等能力的综合运用,所以初中的这种习惯到了高中,学生当然会普遍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
个性化解决:注重“双基”的原则
摸到某个学生存在上述特点后,金钥匙的老师会拿出几道看似不是很难,但概念理解不透彻就很容易出错的题目让这个学生去做,通过错误的暴露,纠正他们思想里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是一回事,而做题是另一回事的误区。例如在物理必修一的知识中,摩擦力的有无、类别、方向的判断是个难点,那么自行车行驶时,车轮与地面的摩擦是什么摩擦?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想当然的就会认为是滑动摩擦,其实则不然,我们发现车胎印在地面上的花纹与车胎上的一致,与滑动摩擦力的定义“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矛盾了。所以这应该是静摩擦力。通过这个实例,就纠正了某些学生肤浅而又错误的感性认识,使认识上升到正确的理性高度,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仅仅依靠“想当然”的表面现象解决问题,在很多时候是行不通的,学会“抠字眼”的确很重要!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yi/263512.html
相关阅读:高一必读:有效提高成绩的“错题本”小工具
高一历史知识点: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高中生的完美学习方法
高一政治教案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高一语文基本和提升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