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2019-2019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联考试题生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将学校名称、姓名、班级、联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和试卷上。
2.请把所有答案做在试卷上,交卷时只交试卷,不交试题,答案写在试题上无效。
3.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如图是由4个圆所构成的元素概念的关系图,其中4为最大圆,3、2、1依次减小。试判断符合这种关系的是
A.1大量元素 2主要元素 3基本元素 4最基本元素
B.1基本元素 2最基本元素 3大量元素 4主要元素
C.1最基本元素 2基本元素 3主要元素 4大量元素
D.1主要元素 2大量元素 3最基本元素 4基本元素
2.广告语“聪明的妈妈会用心(锌)”道出了锌的重要性,研究发现生物体内有七十多种酶的活性与Zn2+有关,这说明无机盐:
A.对维持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
B.对维持细胞形态有重要作用
C.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D.对调节细胞内溶液的浓度有重要作用
3.篮球运动员姚明的“佳得乐”运动饮料广告词:“解口渴,更解体渴,佳得乐”。其中的“解体渴”主要是指:
A.佳得乐饮料中含有大量水,补充剧烈运动散失的水分
B.佳得乐饮料中含有葡萄糖,补充剧烈运动散失的能量
C.佳得乐饮料中含有大量水和少量无机盐,补充剧烈运动散失的水分和无机盐
D.佳得乐饮料中添加的葡萄糖和无机盐,能补充剧烈运动散失的能量和无机盐
4.在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物质中,糖类不含有,脂类不一定有, 蛋白质也不一定有,而核酸一定有的元素是:
A.N B.P C.S D.P、S
5.不同种类的细胞控制物质出入的能力有所不同,其原因之一是构成细胞膜的成分中
A.磷脂不同 B.脂质不同
C.蛋白质不同 D.糖类不同
6.三类营养物质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与耗氧量如下表:
营养
物质 体外燃烧释放能量(kJ/g) 体内氧化释放能量(kJ/g) 耗氧量(dL/g)
糖 17 17 0.83
蛋白质 23.5 18 0.95
脂肪 39.8 39.8 2.03
据上表信息得出的结论是:
A.糖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B.有机物体外燃烧与体内氧化释放的能量相同
C.脂肪是生物体贮存能量的物质
D.相同质量的三种有机物,脂肪贮存能量最多
7.下列各项不属于细胞膜功能的是:
A.保护细胞内部结构 B.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C.进行细胞间信息传递 D.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8.下列关于物理模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模型都是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认识对象特征的
B.模型是对事物共同特点作出来的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所以美观性占第一位
C.对物理模型的描述,只能定性,不能定量
D.物理模型是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特征的
9.分泌蛋白在内质网腔中折叠、初加工后,被运输到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组装,最后释放到细胞外。这一过程中分泌蛋白穿过的磷脂层数为:
A.0 B.1 C.2 D.4
10.将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在溶液中能构成一个渗透系统,主要原因是:
A.液泡膜内外溶液有浓度差
B.细胞内原生质层可看做一层选择透过性膜
C.细胞壁是全透性的
D.水分可以自由出入细胞
11.能够反映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功能特点的实例有:
①白细胞吞噬病菌 ②细胞膜外K+的浓度远低于膜内 ③变形虫的变形运动
④唾液腺细胞分泌唾液淀粉酶 ⑤海带细胞内的I-浓度远远高于海水中的I-浓度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 D.②⑤
12.正确选择实验材料,是得出正确结论的前提。下列有关实验材料的选择,正确的是:
实验名称 取材部位
A. 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B. 提取并研究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公鸡的成熟红细胞
C. 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 洋葱表皮细胞
D. 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
13.下列哪些生理活动不会导致细胞内ADP含量增加是:
A.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 B.甲状腺细胞吸收碘
C.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甘油 D.K+和Na+进出红细胞
14.科学家研究发现,向刚刚失去收缩功能的离体肌肉上滴葡萄糖溶液,肌肉不收缩;向同一条肌肉上滴ATP溶液,肌肉很快就发生明显的收缩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
A.葡萄糖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能源物质
B.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能源物质
C.葡萄糖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D.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15.下列关于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ATP分子中所有化学键都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被称为高能磷酸化合物
B.三磷酸腺苷可简写为A~P–P~P
C.ATP中大量的能量都储存在腺苷和磷酸基团中
D.ATP中大量的能量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
16.有氧呼吸过程中,氧的作用是:
A.直接氧化体内有机物
B.在酶的催化下使水分解
C.与反应物中产生的氢结合形成水
D.与有机物中的碳结合形成水
17.下列有关科学家的经典研究中,采取了同位素示踪法的是:
①恩格尔曼发现光合作用的部位
②梅耶指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③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④卡尔文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8.某同学在做提取叶绿体色素的实验时,收集到的色素提取液为淡绿色。分析产生该结果的可能原因是:
①研磨不充分,色素未能充分提取出来
②乙醇加入量太多,稀释了色素提取液
③乙醇加入量太少,色素未提取出来
④未加碳酸钙粉末,叶绿素分子已被破坏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
19.a、b、c分别是一些生物细胞某个分裂时期的示意图,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图a表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
B.图b表示人红细胞分裂的某个阶段
C.图c表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
D.图c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单体
20.下列关于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体积越大,物质运输速率越高
B.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才存在高尔基体
C.细胞完成分化后,细胞膜的通透性不变
D.通过核孔实现了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21.以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为研究对象,将纯合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间行种植,隐性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子一代将表现为:
A.显、隐性个体的比例是1:1
B.显、隐性个体的比例是3:1
C.都是隐性个体
D.都是显性个体
22.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发现问题和验证假说所采用的实验方法依次是:
A.自交、杂交和测交 B.测交、自交和杂交
C.杂交、自交和测交 D.杂交、测交和自交
23.“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A.生物的性状是遗传因子决定的
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个体比接近1:2:1
24.某种哺乳动物的直毛(B)对卷毛(b)为显性,黑色(C)对白色(c)为显性(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BbCc的个体与“个体X”交配,子代表现型有直毛黑色、卷毛黑色、直毛白色和卷毛白色,它们之间的比例为3:3:1:1。则“个体X”的基因型为
A.BbCc B.Bbcc
C.bbCc D.bbcc
25.下列关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意义的论述,错误的是:
A.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B.可指导杂交育种
C.可指导细菌的遗传研究
D.基因重新组合
26.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规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同学的实验只模拟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B.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和小球总数都必须相等
C.甲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D.甲、乙重复100次实验后,Dd和AB组合的概率约为12和14
27.一个基因型为TtMm(两对等位基因可以自由组合)的卵原细胞,在没有突变的情况下,如果它所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组成为TM,则由该卵原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中,基因组成表示正确的是:
A.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TMM,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M
B.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m,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m
C.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m,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M或tm
D.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tmm,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的极体为TM或tm
28.下列有关染色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同源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数目为5对
B.同一个生物体的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组成一般是相同的
C.同一个生物体的不同时刻产生的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数目一般是相同的
D.减数第一次分裂,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有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自由组合
29.下图是果蝇细胞减数分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Ⅱ表示的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B.a、b、c、d染色体的组成各不相同
C.图Ⅰ表示的细胞中全部DNA是8个
D.图Ⅲ可能是4个精细胞,也可能是1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
30.下图为某二倍体生物精原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基因重组最可能发生在:
A.AB段 B.CD段 C.FG段 D.HI段
31.男性的性染色体不可能来自:
A.外祖母 B.外祖父 C.祖母 D.祖父
32.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
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33.赫尔希通过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培养噬菌体(侵染细菌),②35S和32P标记噬菌体,③放射性检测,④离心分离。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为:
A.①②④③ B.④②①③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34.如果用15N、32P、35S共同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大肠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中,能够找到的标记元素为:
A.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B.在DNA中找到15N和32P
C.在外壳中找到15N D.在DNA中找到15N、32P和35S
35.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如下:
①将无毒的R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②将有毒的S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③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④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根据上述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整个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B.实验①、实验③可作为实验④的对照
C.实验④中的死亡小鼠体内S型活细菌毒性不能稳定遗传
D.重复做实验①与④,得到同样的结果,说明S型活细菌由S型死细菌转化而来
36.下面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每个双链DNA分子通常都会含有四种脱氧核苷酸
B.每个核糖上均连接着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C.每个DNA分子的碱基数=磷酸数=脱氧核糖数
D.双链DNA分子中的一段若含有40个胞嘧啶,就一定会同时含有40个鸟嘌呤
37.关于减数分裂的描述,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第一次分裂,着丝点不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
B.第一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同源染色体不配对
C.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
D.第二次分裂,着丝点不分裂、同源染色体不配对
38.卵细胞和精子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区别是:
A.同源染色体是否联会和分离
B.细胞质的分配是否均匀
C.染色体复制次数是否相同
D.细胞分裂次数是否相同
39.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关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是如何提出的:
A.通过做实验研究得出的
B.运用假说—演绎法提出的
C.运用类比推理提出的
D.运用系统分析法提出的
40.用15N标记的DNA分子,放入14N培养基中进行复制,当测得含有15N的DNA分子数为12.5%时,该DNA分子的复制次数是:
A.1 B.2
C.3 D.4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1.(8分)如图所示为豌豆杂交图解。
(1)写出下列各字母的遗传学意义:P__________,F1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图中等位基因为____________。
(3)F1自花传粉时产生的配子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
(4)F2再自交得到F3,其中可稳定遗传的高茎所占概率为__________,高茎中杂合子占________。
42.(10分)一个正常的女人与一个并指(Bb)的男人结婚,他们生了一个白化病且手指正常的孩子。求:
(1)其再生一个孩子出现只并指的可能性是______。
(2)只患白化病的可能性是__________。
(3)生一个既患白化病又患并指的男孩的概率是____。
(4)后代只患一种病的可能性是__________。
(5)后代中患病的可能性是__________。
43.(12分)下图中A~G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某高等动物生殖腺内细胞分裂图像和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细胞图像D→F属于________分裂;D→A属于____________分裂。
(2) 图中C细胞叫做________细胞,细胞中有_____条染色单体。A细胞叫做________细胞,有 对同源染色体。
(3)写出一个D细胞经C细胞形成的配子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
(4)图D细胞在分裂产生配子时A和a的分离和a与a的分开分别发生在坐标G中的_______和 。(用时间段表示)
(5)在坐标G中染色体数与DNA数相等的时间段是 。
(6)请用与G图相同的坐标画出该动物细胞减数分裂中核DNA分子数变化曲线图。
44.(10分)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实际结果显示:在离心的上清液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1) 在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请你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a.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是不是误差的来源呢?________,请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忻州市2019-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生物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D B C D D D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C D D C D B D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C C C C D D C A C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C C C B B B A B C 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1.(每空1分,共8分)
(1)亲代 子一代 杂交 自交 (2) A与a
(3) A、a (4) 3/8 2/5
42.(每空2分,共10分)
(1)3/8 (2)1/8 (3)1/16 (4)1/2 (5)5/8
43.(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2分)
(1)有丝 减数 (2)初级精母 8 次级精母 0
(3)aB和Ab (4)1~2 3~4 (5) 4~5
(6)如图(2分)
44.(每空2分,共10分)
(1)噬菌体已将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到大肠杆菌内
(2)升高
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是
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高一生物双向细目表
序号 内容 识记 理解 应用 小计 选择 非选择 小计
1 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 1.5 1.5
2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1.5 1.5
3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1.5 1.5
4 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 1.5 1.5
5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1.5 1.5
6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1.5 1.5
7 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1.5 1.5
8 生物模型理解 1.5 1.5
9 细胞膜的功能 1.5 1.5
10 细胞水分代谢 1.5 1.5
11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1.5 1.5
12 实验 1.5 1.5
13 细胞代谢 1.5 1.5
14 ATP实验 1.5 1.5
15 ATP与遗传 1.5 1.5
16 细胞呼吸 1.5 1.5
17 光合作用 1.5 1.5
18 实验 1.5 1.5
19 细胞增殖 1.5 1.5
20 物质跨膜运输 1.5 1.5
21 遗传定律 1.5 1.5
22 遗传定律 1.5 1.5
23 遗传定律 1.5 1.5
24 遗传定律 1.5 1.5
25 遗传定律 1.5 1.5
26 实验 1.5 1.5
27 减数分裂及分离定律 1.5 1.5
28 减数分裂 1.5 1.5
29 减数分裂 1.5 1.5
30 减数分裂 1.5 1.5
31 伴性遗传 1.5 1.5
32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1.5 1.5
33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1.5 1.5
34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1.5 1.5
35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1.5 1.5
36 DNA结构 1.5 1.5
37 减数分裂 1.5 1.5
38 减数分裂 1.5 1.5
39 基因在染色体上 1.5 1.5
40 DNA复制 1.5 1.5
41 分离定律 6 2 8
42 自由组合定律 2 6 2 10
43 细胞分裂 5 4 3 12
44 遗传的物质基础 4 4 2 10
总计 35 34 31 60 40 100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yi/1134478.html
相关阅读:吉林省吉林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 Word版含答
云南省腾冲县第四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江西省上饶四校高一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
广东省汕头市潮师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
假期百分百高一生物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