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中教学质量监测(段考)
高三年级语文科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欢迎你参加这次测试,祝你取得好成绩!
第Ⅰ卷 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大雾弥漫在这里的每一条街道,空气污染指数竟然不断爆表,除了仙境般的楼阁把你我围绕,我依稀看到了满街满眼的口罩。谁在雾里寻找谁在雾里哭泣?谁在雾里活着又在雾里死去?谁在雾里奔波谁在雾里哭泣?谁在雾里挣扎谁在雾里窒息?”1月14日,北京的那场大雾,催生了无数抱怨的口水,催生了许多搞笑的段子,还催生了这首大雾版《北京北京》。
空气污染的严重性,现实的紧迫性,终于在这场遮天蔽日的大雾之后,让所有人为之惊醒。也就在这一天之后,很多人才知道北京原来并不是中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石家庄、太原、郑州等城市犹有过之,只不过他们早已“习惯”,不像北京人这么“大惊小怪”。据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环境分析》报告,全球十大污染城市中国占了七个,全国500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世卫组织推荐标准的不到1%——不仅是“北京北京”,更是“中国中国”。
正如歌曲所唱:“人们在大雾中互相质问和思考,探讨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但是,能怎么样呢?知道了一些原因,明白了一些道理,但并没有找到希望,普遍的情绪是无奈,人们只能就这样等待下一次雾霾天气的到来。来得很快,就在北京,享受了短短三天蓝天,1月18日晚,北京气象局再次发布雾霾黄色预警,空气质量六级污染。
治理空气污染为什么那么难?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说明,那就是因为,这意味着整个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要发展还是要环保?几十年来,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相伴随的则是环境破坏触目惊心。再拿这次北京市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来说,就包括工地、工厂的减产甚至停产。官方一直宣传要“经济与环境一把抓”,而事实证明,“又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跑得好”往往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痛下决心,即便减缓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要保护环境?在经济放缓带来的弊端与环境恶化带来的弊端之间,想好到底承受哪一个了吗?
空气污染还与我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根据北京市环保局的数据,北京P2.5的污染源中,机动车直接和间接的排放占22%,煤炭污染占16.7%。前者指向人们的出行,后者指向冬季的取暖。如果说取暖问题上选择的余地不大,那么有车一族,能不能尽量多乘公交少开车?想买车的人,能不能尽量选择小排量车?事实上,只要条件允许,恐怕很多人的选择都是与环保背道而驰。边开车边埋怨空气污染,是一件很讽刺的事情。批评政府很容易,要反求诸己则很难。
仔细想一想,这两个问题都不易解决,唯一的希望只能寄托于人的远见。鼠目寸光,而人类则懂得悬崖勒马。从积极的一面看,这次前所未有的雾霾天气,可以教会我们很多东西。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启示,便是没有人能独善其身。空气面前,人人平等——就算用上空气净化器,戴上口罩,但总不能一天到晚“躲进小楼成一统”,而且,单就这种不便已经让人幸福感下降不少。空气面前,也很难打造出一个“特区”。还是以北京为例,虽然把重污染企业搬迁到外省(比如首钢搬到河北),花费巨资以天然气替代燃煤,率先使用低硫车用燃油——这是其他地方难以复制的措施——但是空气是流动的,外地的污染仍然会影响北京的空气质量(北京的P2.5有四分之一来自周边地区)。“邻避主义”不可能是治污的解决之道,泼出去的脏水,终将回到自己身上。
这就需要我们超越自身的局限。与我们面临的许多问题相比,环保问题具有特殊性,它强调的是人类作为共同体的一面。在这个个人主义的时代,这场大雾逼迫我们放大视野去思考我们的处境:必须超越时间的限制,为子孙后代考虑,而不是“我死后管他洪水滔天”;还必须超越地域的限制,包括民族国家的限制,心怀整个地球。这不是迂阔的说教,而是事关包括我们在内的整个人类的未来:如果我们能保有远见就还有希望,如果做不到,便只能通往自我毁灭。
如何才能有远见?除了环保意识的提升,对官员来说,还来自政治伦理;对大众来说,还来自家国认同。如何才能具备政治伦理和家国认同?我们可以继续往下想⋯⋯而歌声在风中飘扬:“谁在疯狂开采,不管遗留问题。谁在标榜幸福,偏又疏于治理。谁在雾里唱歌,提醒人们警惕。”
(选自2013第03期《Vista看天下》社评)
1、对造成北京严重空气污染的根本原因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条件买车的,一般选择大排量车,势必增加污染源。
B、有车一族习惯于私车出行,不愿意挤公交车,尾气排放有增无减。
C、整个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未发生根本性转变。
D、官方一直宣传要经济与环境一把抓,结果没能两全。
2、对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据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环境分析》报告,全球十大污染城市中国占了七个,其中石家庄、太原、郑州等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程度超过北京。
B、北京P2.5的污染源中,机动车直接和间接的排放占22%,煤炭污染占16.7%,这一数据表明北京居民生活污染大于工业污染。
C、北京经济建设一路高歌猛进,而空气质量触目惊心,要痛下决心减缓经济发展的速度,以保护环境。
D、事实上,一些人批评政府容易,反求诸己则很难:只要条件允许,恐怕他们的选择都是与环保背道而驰,边开车边埋怨空气污染。
3、对“治理空气污染,建设美丽北京”的有效措施的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将首钢等重污染企业搬离北京,以天然气替代燃煤,使用低硫车用燃油。
B、在强化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控制基础上,突出抓好工业烟粉尘、施工扬尘、挥发性有机物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工作。
C、治理P 2.5超标,尽快在工业结构、能源结构、城市规划等方面采取措施,顶层设计治本之策。
D、提升环保意识,努力增强政府的政治伦理水平和大众的家国认同感,超越自身局限和时空局限,心怀整个人类和地球,放眼未来,为子孙后代考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题。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
4、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字: 书法
B、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因: 因为
C、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 写: 描摹
D、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徒: 门徒
5、下列各句,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 )(3分)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 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A、①②⑥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④⑤
6、下列对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5分)
译文:
(2)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南 邻①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②,园收芋栗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③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注:①杜甫住的浣花草堂不远处的邻居锦里先生,因在南边,称之为“南邻”。② 乌角巾:隐士的打扮。③野航:乡村过渡小船。)
8、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5分)
9、从全诗看,诗人的邻居锦里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试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言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荡胸生层云,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
(2)令初下,群臣进谏, ;数月之后, 。
(《邹忌讽齐王纳谏》)
(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4)题。
奸 臣
岳小湖第一次带秦松回家时,岳忠良正坐在桌子边,守着半导体听《岳飞传》。岳小湖把秦松推到他面前,满怀期待地喊了一声“爸”,说,这就是小秦,秦松。岳忠良从秦松的头看到脚,又反过来从脚看回头,眉头就皱成了一个大疙瘩。秦松毕恭毕敬地把手里的礼物递过去,礼貌地叫了声“伯父”。岳忠良没接东西,鼻子里“哼”了一声,站起身,拂袖而去,把秦松晾成了一根呆木头。半导体里的说书人“啪”一拍醒木,吓得他浑身一抖。这时,岳忠良去而复返,秦松以为有了希望,讪笑着喊声“伯父”。岳忠良抓起桌上的收音机,又冷冷地“哼”了一声。那天,一直到秦松离开,就再没见到岳忠良。
几天后,秦松心事重重地问岳小湖,你爸他,是不是看我不顺眼?岳小湖听他这么问,就笑成了一团,说,我爸说你长得像奸臣,将来要变成秦桧。
当天晚上,秦松对着镜子看了自己半个钟头,到底也没弄明白他和奸臣究竟有什么关系。但从此,秦松在岳忠良的面前就表现得格外谨小慎微,生怕一不小心就露出奸臣的迹象来。但他越是这样,岳忠良就越认定他是个奸臣。一年后,在秦松和岳小湖的婚礼上,岳忠良借着酒劲,拍拍秦松的肩膀说了四个字:好自为之!秦松咬咬牙,在心里回了句:等着瞧,看看我到底是不是奸臣!
秦松为了尽量远离奸臣,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单位,都小心翼翼循规蹈矩,表现得特别出色。不时地,秦松会问岳小湖,你爸还认为我会变成奸臣吗?岳小湖的回答每次都一样,我爸说了,你迟早有一天要当奸臣。
秦松的表现得到了单位领导的重视,不久就提拔他当了科长。秦松把喜讯带回家,岳小湖很兴奋,岳小湖的母亲也很兴奋,两个女人张罗着要庆贺一下。岳忠良却面沉似水,冷冷地说,这不是什么好事,秦桧也是个当官的,可陷害忠良,祸国殃民。
五年后,秦松当处长时,表现得很平静,只是轻描淡写的提了一句。但岳忠良仍然不依不饶,自言自语地说,官越大越危险,路还长着呢,从量变到质变,只是时间问题!
多年来,不管身在何处,秦松总感觉有一双眼睛像刀子似的盯着他看,时时刻刻都让他如坐针毡,如履薄冰。开始他没明白怎么回事,后来终于想清楚了,是岳忠良给他下的奸臣结论始终在监视着他。岳忠良的手好像就悬在他的头顶上,手里拿着一顶写着“奸臣”的帽子,如果他稍不留意,这顶帽子就会扣到他的脑袋上。
又是几年后,秦松当了局长。但他越是不断地升官,岳忠良就越是认定他离奸臣又进了一步,甚至岳忠良还倚老卖老装糊涂,不时地把秦松的名字喊成秦桧。有时候岳忠良不理秦松,模仿说书人的语气对着空气来一句:秦桧,你这个奸臣!
秦松局长多年来经受了各种各样的考验,每次只要心里稍微动一点坏念头,耳朵边就能听到有人喊他秦桧。那声音沙哑低沉,还带着点幸灾乐祸。秦松每次都是咬咬牙,战胜了诱惑,暗自说一句:等着瞧,看看我到底是不是奸臣!!秦松当了二十五年官,始终清正廉洁,金钱美女都不沾边儿。
秦松五十三岁那年市里发生了一桩大案。一位副市长跳楼身亡,紧跟着一大批领导干部纷纷落马。全市八大局有六个局长被撤职查办,秦松是幸免的两人之一。秦松得知这一结果后没有喊司机,跑着去了医院。八十高龄的岳忠良,像枯木头似的已经在医院躺了一个月。秦松拉着岳父的手涕泪横流,说,如果不是你老人家用特殊的方式警告了我二十八年,现在我就……
岳忠良又奇迹般地活了两年后去世。在临死之前,秦松问他,现在你承认自己看错人了吧?我秦松是个好人,不是奸臣。岳忠良盯着秦松看了很久,用尽最后的力气,说了最后一句话:没看见你变成秦桧,我死不瞑目!说完,就睁着眼睛离开了人世。
岳小湖遵照父亲的遗嘱,把骨灰盒摆在了她和秦松的家里。遗嘱里还有句话,她没敢告诉秦松----就算死了,我也要看到这家伙变成奸臣的那副嘴脸!
料理完岳父的丧事后,秦松就办理了退居二线的手续。不再做领导的秦松每天都有很多时间,不时地他就会对着岳父的骨灰盒想起一些往事,经常想着想着就会问一问,你说说,咱们俩到底是谁错了?
(选自《天池小小说》)
(1)下列对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为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中两次写“秦松咬咬牙”,写出了秦松强烈地证明自己的愿望以及他坚持的毅力,也为后面写秦松能保持一生清廉做铺垫。
B、文中写岳忠良时用了“面沉似水”“倚老卖老”“幸灾乐祸”“像枯木头似的”等词语,及“哼”“拂袖而去”等动作来表现他的“冷酷”和对女婿的“挤兑”,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C、秦松能始终保持廉洁之身的秘诀是什么?----监督的力量!一个偏执的岳父,以终其一生的刻薄,成就了一个谨慎为官的女婿。
D、在用传神的笔触刻画了冷酷严厉的“岳父”形象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更深远的思考:人需要监督,社会也需要监督!
E、在老人之“言”与秦松之“行”的拧拗之间展开,看似有悖情理,让人对老人的偏执啼笑皆非。但事实上,包裹在“岳父”冰冷外衣里面的刻薄,才是大爱。
(2)小说开头写岳忠良听《岳飞传》有何作用?(6分)
(3)“秦松在岳忠良的面前就表现得格外谨小慎微,生怕一不小心就露出奸臣的迹象来。但他越是这样,岳忠良就越认定他是个奸臣。”秦松都已格外谨小慎微了,岳忠良为何还这么认定秦松是奸臣?(6分)
(4)小说结尾秦松“对着岳父的骨灰盒想起一些往事,经常想着想着就会问一句,你说说,咱们俩到底是谁错了”,请问你认为他们俩谁对谁错?说说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女校长的刚烈 王开林
民国史上,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师范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是不可忽略的。
杨荫榆出身书香门第,1907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先入青山实践女子学校,嗣后转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博物科学习。1911年,杨荫榆毕业回国。1913年,她担任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务主任。1914年,她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学监。1918年,教育部首次甄选教师赴欧美留学,她在获派之列,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专业。1922年,杨荫榆获得硕士学位,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喝过洋墨水的女学究,受到章士钊的赏识。两年后,她荣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也许是不幸的婚姻遭遭破坏了杨荫榆的心境,这位被人咒为“老孤婆”“灭门妇”的女学究性格刻板,遇事较真,一点也不通融,总给人一种捉摸不透和格格不入的感觉。再加上她一次离婚、两次留洋的特殊经历,当时,一般男女都对她敬而远之。
身为大学校长,杨荫榆强调校风校纪,反对女生分心于功课之外,这并无大错。但她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办学手法欠缺灵活,独开招怨之门。她撰文宣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一时间这句话被女生当成笑谈,暗地里讥讽她为“国民之母之婆”。
1925年8月1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为了对付学生的“驱羊(杨)运动”,先是以校评议会的名义开除女师大学生自治会的几位干事(其中有刘和珍、许广平),然后招来军警,截断电话线,殴打女生,关闭伙房,强行解散预科甲、乙两部的4个班级。北洋政府教育部更是火上浇油,命令停办女师大,以国立女子大学取而代之,此举彻底激怒了北京学界众多知名人士(鲁迅、马裕藻、沈尹默、李泰?、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等)。杨氏惹火烧身,成为头号“标靶”,遭到口诛笔伐。北洋政府教育部扛不住强大的舆论压力,只好将杨荫榆当成替罪羊,免去她的教职,以息公愤。
平心而论,在安稳的时期,杨荫榆何尝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校长,可是她身处乱世,劲敌太多,政治上歧道纷出,尤其令她无所适从。她不赞成学生上街游行,荒废学业,用心是好的,处理方法却是糟的,引警入校,使对抗骤然升级,尤为不妥。
鲁迅对杨荫榆的打击绝对具有毁灭性质,使她身败名裂,从此与“反动”一词有了洗脱不净的干系。她羞愤出京,回苏州赋闲。1927年,杨荫榆重出江湖,再作冯妇,赴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并在东吴大学兼授外语。由于她声名狼藉,苏州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并不待见她,更谈不上应有的尊重。当时《苏州日报》文艺副刊编辑是鲁迅的学生,多次在报纸上重提女师大旧事,指斥杨荫榆为“专制魔君”“女性压迫者”“教育界蟊贼”“反革命分子”,弄得杨荫榆在苏州的处境极为狼狈,整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探沸汤、如坐针毡。
1935年,杨荫榆辞去教职,但她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丝毫未减。不久,她自掏腰包,利用私宅,在苏州盘门小新桥巷11号创办女子补习学校----二乐女子学术社,自任社长,招收女生。
1937年,日军侵占苏州,奸淫掳掠,恶行累累。当时,杨荫榆居住的盘门,四邻的小户人家饱受日军蹂躏,她开办的二乐女子学术社是女学生集中的地方,自然也无法幸免。杨荫榆忍无可忍,跑去日本军营,递交用日文撰写的抗议书,并当面斥责日本军官纵容部下奸淫掳掠,肆意违反国际公法。日本军官见杨荫榆气度不凡,日语讲得十分流利,估计她是地方上有名有数的人物,就勒令部下退还了他们从杨荫榆四邻抢走的财物。如此一来,街坊上那些被日本兽兵视为“花姑娘”的妇女都将二乐女子学术社视为首选的安全庇护所,杨荫榆出于正义感和邻里之谊,对她们来者不拒,悉数收留,为此她拿出积蓄,扩建房舍。这种情形显然不是敌酋所乐见的,于是他们想出毒招,征用杨荫榆的住宅。杨荫榆怎肯搬家,于是双方形成激烈对抗的局面。
1938年元旦,两个日本兵来到杨荫榆家中,用一番鬼话哄她出门。在吴门桥上,一名兽兵突然朝她后背开枪,另一名兽兵则猛然将她踹入冰冷的河水里。他们发现杨荫榆落水后还在继续扑腾,又连发数枪,直到河水泛红,这才扬长而去。一个为杨荫榆造房子的木工将她从河里打捞上岸,装殓遗体时,棺木太薄,不敷所用,只好在棺外仓促加钉一层厚厚的木板,既没刨光,也没上漆。杨绛认为:“那具棺材,好像象征了三姑母坎坷别扭的一辈子”。
抗战期间,在前线杀敌与在危城斥敌,同是英勇壮烈的举动,何况杨荫榆一介妇人毫无惧色,为了争取自己正当的居住权而据理力争,正气凛然地痛斥气焰万丈的日本兽兵,丝毫也不逊色于任何一名热血男儿。她晚节无亏,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也值得敬佩。当代作家陈群写过一篇《杨荫榆之死》,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抗日,有各种方式,有拿枪的,有徒手的,有杀敌的,有斥敌的,杨荫榆的行为,不愧是抗日英雄的行为。”听闻此言,在九泉之下受屈多年的杨荫榆应该可以略感欣慰了。
(摘自《读者》2013年第2期,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杨荫榆曾经撰文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这在一时被当成笑谈,这体现了她“专制魔君”的一面。
B、不幸的婚姻或许对杨荫榆有影响,她性格刻板,遇事不通融。再加上她一次离婚、两次留洋的特殊经历,一般男女都不愿意和她打交道。
C、在北京女师大,杨荫榆的做法激怒了北京学界包括鲁迅在内的知名人士,遭到口诛笔伐,北洋教育部虽然力保杨荫榆,但还是没有使她保住校长一职。
D、本文撷取杨荫榆人生的若干片断,她投身教育事业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E、杨荫榆在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时,学生不尊重她,再加上《苏州日报》多次抨击她,最终,她辞去教职。
(2)作为民国史上首位师范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曾经身败名裂,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3)杨荫榆性格刚烈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6分)
(4)杨荫榆一生坎坷,经历了乱世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获得了人们的尊重。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淅沥的秋雨湿透了他的衣服,画出了他瘦削凸起的胛骨,他双手交叉护在胸前,可没有用,仍然颤抖着,噤若寒蝉。
B、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高三是关键时期,所以,同学们不怕苦累,只为了将来能在社会上有立锥之地。
C、天冷,晚上打车的人很多。在市府广场一带,人们成排地搓手顿脚地取暖,一见有空车就蜂拥而上,场面十分混乱。
D、高等教育在教育模式上有所欠缺,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诸多不足,加之要偿还基础教育的欠债,因此难免左支右绌。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据美国海军联合台风预警中心测定,“海燕”登陆菲律宾时最大风速达每小时379公里,可能成为有历史记载以来人类遭遇的最强风暴。
B、振兴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必须本着以公平均衡为原则,对高校布局进行合理调整,重点扶持一批有特色、有实力的本科院校。
C、在印度、日本等国表示将力争增强本国文化的国际地位之后,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成了中国学者探讨的中心问题。
D、各地政府部门在进一步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同时,还要严正法纪,惩处某些公权单位向企业利用权力变相索贿的违法行为。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观,而其中的主体和灵魂就是核心价值观。 , 。 , 。 , 。
①不论哪个国家,要想确立其文化地位、维护其文化传统
②都必须深入发掘和培育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亮出自己的精神旗帜
③文化领域已渐成为各国竞争、较量的重点
④回顾历史,封建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曾总结出适应自身制度的核心价值观
⑤并成为其维系社会运转的精神支撑
⑥时至今日,随着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
A、④⑤⑥③①② B、⑥①②④③⑤
C、①②④⑥⑤③ D、③④②⑥①⑤
16、下列一段文字是从哪些方面介绍钓鱼岛的?请简要概括,每条不超过8个字。(6分)
钓鱼岛列岛由钓鱼岛、南小岛、北小岛、赤尾屿、黄尾屿和3块小岛礁等8个无人岛礁组成。距温州市约356千米、福州市约385千米、基隆市约190千米,约6.344平方公里。隋炀帝时,曾派使臣朱宽召琉球王归顺,又曾派陈棱、张镇周等率军进入琉球,途中都经过钓鱼岛。明朝永乐元年的《顺风相送》中,称该岛为“钓鱼屿”,清代名著《浮生六记》中亦有关于钓鱼岛的记录。钓鱼岛列岛及其附近海域,不仅蕴藏有大量石油资源,在其它方面也有巨大价值。我国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地的渔民经常到这一带捕鱼。根据《国际海洋法公约》,如果钓鱼岛被日本占据,中日就得按中间线原则划分大陆架,中国不仅丢失大量的海洋管辖区和海底资源,而且美日对中国的战略封堵线,将从第一岛链又前推到中间线以西。
1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结合文意,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分句句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5分)
谍战悬疑剧《风声》与史诗正剧《大地震》风靡神州大地。但观众个性迥异,需求不同,自然喜好与偏爱也各具特色。有人喜爱田园牧歌般的抒情散文;有人青睐摄魂惊魄的悬疑剧本;情天恨海的言情小说有人迷恋;惊涛骇浪似的骁勇檄文有人痴迷。不同的观众,有人沉醉静水流深,有人偏好荡气回肠。
调整后的句子: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清朝野史大观》中记载:清道光年间的刑部大臣冯志圻酷爱碑帖书画。有人投其所好送给他一本名贵碑帖,冯志圻看都没看,就原封退回。有人劝他说看看也无妨,冯志圻说:“这种古物乃稀世珍宝,我一旦打开,就会爱不释手,索性不打开,封其心眼,断其诱惑,怎奈我何?”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科试题答案
一、1. C(依据: “治理空气污染为什么那么难?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说明,那就是因为这意味着整个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其它三项是导致空气污染的因素,但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2. D.(A.说石家庄、太原、郑州、北京属《中国环境分析》报告所列全球十大污染城市,原文无此依据。B.妄加推测,原文无据。此外,煤炭污染,也有源自居民生活取暖的,并非全因工业生产所致。C.张冠李戴,歪曲原文。见第5段内容。)
3. A.(依据:“邻避主义”不可能是治污的解决之道。)
二、4、C(A 字:人的表字;B 因:于是;D 徒:同一类的人)
5、C(①讲郑遨对文学的热爱和才能,不关乎品格;②表现郑遨断绝世情,隐逸之志坚决;⑥写郑遨的生活情趣)
6、B(“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于原文无据)
7、⑴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得罪”1分,“省”1分,“高”1分。句意通顺2分)
⑵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延请他进入内殿讲授《道德经》,敬拜(他)把他当作老师。(“大”1分,“延”1分,“以为”中“以”的宾语必须翻译出来,1分;句意通顺2分)
附:参考译文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唐明宗祖庙名遨,所以世人以其表字相称。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了拂衣遁世的念头,想携妻带子和他一起归隐,他的妻子不同意,郑遨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他的妻子屡次写信劝他回家,郑遨总是将信件扔到火里烧掉,后来听说妻子、儿子去世了,他大哭一声就停止了。郑遨与李振有旧交情,李振后来供职于梁国,地位显贵,想请郑遨到梁国任职,郑遨不予考虑。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
这以后,郑遨听说华山有五粒松,树脂流入地下,千年以后化为药材,能去掉三尸,于是迁居到华阴,想寻求这种药材。郑遨和道士李道殷、罗隐之交情深厚,世人把他们看作三位高尚脱俗之人。郑遨种田,罗隐之靠买药来自给自足,李道殷有钓鱼之术,只用鱼钩不用鱼饵就能钓起鱼,又能够点石成金,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节度使刘遂凝多次赠给他贵重的物品,郑遨都不接受。唐明宗时用左拾遗、晋高祖时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他,都不出仕,于是赐给他逍遥先生的称号。郑遨天福四年去世,时年七十四岁。
郑遨的节操可谓高尚了,身逢乱世而不被荣名利禄所玷辱,甚至抛妻离子而远离家乡,难道不是与世隔绝并且十分珍爱自身品行的人么?但是郑遨喜好饮酒下棋,经常写诗文散落民间,人们大多将这些诗文誊写在丝绢上,作为珍品互相馈赠,甚至有人将他的容貌描画在屋壁之上,把玩观赏,他的踪迹虽远离红尘但声名越来越大,与乎石门这些人真是不同啊。
与郑遨同时的还有一个叫张荐明的,是燕地人。张荐明年少时凭借儒学修养在河朔一带受到称赞,后来离家作了道士,通晓老子、庄周的学说。高祖召见他,问“道家思想可以用来治国么?”他回答说:“道,涵盖万物奥妙而成就一家之言论,得到它的精华,安居于衽席之上就可以治理好天下。”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拜他作老师。张荐明听到宫中报时的鼓声,对高祖说:“陛下听到这鼓声了么?它的声音单一,五音十二律,鼓声不在其中,但是能调和这些声音的却是鼓。一,是万事之本源,能坚守一的人可以治理好天下。”高祖认为这话很正确,赐给他通玄先生的称号,后来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终老的。
8.两层(1分),前两联为第一层:诗人到锦里先生家里拜访所见,后两联为第二层:锦里先生居处的环境及他送别诗人。(大意对即可,各2分)
9、①锦里先生是位安贫乐道、热情好客(或真诚热情)、闲适恬淡的隐者(答任何两点得2分)。
②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从“儿童喜”、“鸟雀驯” “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诚恳而又热情;居处环境的清幽,也可看出他的闲适恬淡。(3分)
③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和向往。(1分)
附《南邻》鉴赏:距离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
在一个秋天的傍晚,杜甫从他家走出,路上,也许是回家以后,写了这首《南邻》诗。说它是诗吧,却又是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首诗。
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到人家作客,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是怎样的呢?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连想到隐士的许多怪脾气,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多么和谐、宁静!可见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
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因为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就是一条小河。王嗣?《杜臆》曰:“‘野航’乃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全诗语言朴实自然,剪裁得当,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恬淡的农家待客图。
10、(1)、阴阳割昏晓 决眦入归鸟
(2)、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3)、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1.(1)(5分)D(3分)、A(2分)、C(1分)。(C、成就的是一个廉洁为官的女婿,B、“像枯木头似的”并非表现其“冷酷”。E、“外衣里边的刻薄”错,应为“冰冷外衣里面的爱”。)
(2)表现了岳忠良的性格特点,喜欢戏剧,且喜欢用戏剧里面的人物来与现实中的人物进行比照。(3分)这样写可以引出下文,为岳忠良以后的行为做铺垫。(3分)新 课 标 第 一 网
(3)岳忠良觉得秦松在刻意掩藏自己真实的“奸诈”的一面,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不够诚实。(3分),岳忠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提醒监督着秦松(3分)。
(4)(8分)示例:岳忠良没有错,他这样做体现了他的良苦用心,因为他觉得如果没有一个有力的监督,秦松最终会成为一个奸臣,所以他以终其一生的刻薄,来成就一个廉洁的女婿。秦松也没有错,他在岳父的鞭策下,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最终也成就了自己清官的形象。(言之成理即可。)
12.(1)答B(3分)E (2分)D(1分)(解析:A项,“这体现了她‘专制魔君’的一面”错误,只能说杨荫榆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C项,“北洋教育部力保杨荫榆”错误,文中说“只好将杨荫榆当成替罪羊,免去她的教职,以息公愤”;D项,还有“英勇抗日的事迹”,
表述不全面。)
(2)①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没有灵活的办学手法,独开招怨之门;②在对付学生的“驱羊(杨)运动”过程中,不赞成学生上街游行,荒废学业,在处理方法上,引警察入校,使对抗升级;③鲁迅对杨荫榆的打击绝对具有毁灭性质,鲁迅的学生多次在报纸上重提女师大旧事,让杨荫榆在苏州的处境极为狼狈。(每点2分,共6分)
(3)①遇事较真,一点也不通融,给人一种捉摸不透和格格不入的感觉;②到日本军营,递交用日文撰写的抗议书,并当面斥责日本军官纵容部下奸淫掳掠,肆意违反国际公法;③日军想征用杨荫榆的住宅,她不肯屈服,并与对方形成激烈对抗的局面,最终被日军杀害。(每点2分,共6分)
(4)观点一:认同这个说法。苦难的确成就了杨荫榆。①青年时代不幸的婚姻给她带来了心灵的创伤,这让她的性格变得更加刚烈;②担任大学校长期间,身逢乱世,劲敌太多,让他无所适从,并身败名裂,这些经历让他对教育事业更加执着;③自费办学时,恰逢日军侵占苏州,她亲赴日军军营,慷慨陈词,解救一方百姓,最终被日军杀害,她的举动不逊色于任伺一名热血男儿,赢得了后人的尊重。(联系实际略)
观点二:不认同这个说法。苦难并非是杨荫榆想要的,而是现实迫使她不得不面对的。①如果不是乱世,杨荫榆可能会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校长,然而她生不逢时,曾经身败名裂,处境狼狈。②杨荫榆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也值得敬佩,如果不是战争,她不会英年早逝,她在教育事业上会有更大的作为。(联系实际略)
(要求: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4分;联系实际,给2分)
13、D(“左支右绌”指应付了这一面,便应付不了那一面。A“噤若寒蝉”指像深秋的蝉,因寒冷而不再鸣叫。比喻不敢说话。B“立锥之地”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用于否定句。C“搓手顿脚”形容焦急不耐烦的样子。此处望文生义)
14. A (B“本着”和“以……为原则”杂糅,应为“必须本着公平均衡的原则”或“必须以公平均衡为原则”。C“增强……地位”“提高……影响力”搭配不当,应是“提高……地位”“增强……影响力”。D语序不当,“利用权力”移至“向企业”前)
15.A(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和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解答时需要通读全部语句,理清思路。整个语段,先总说核心价值观,再回顾历史④⑤,然后把握当下⑥③,最后进行总结①②)
16.岛屿组成 位置面积 历时沿革(或历史发展变化) 经济价值 战略价值(1点1分,5点得6分)
17、有人喜爱田园牧歌般的抒情散文;有人痴迷惊涛骇浪似的骁勇檄文;有人迷恋情天恨海的言情小说;有人青睐摄魂惊魄的悬疑剧本。(5分,只调整分句内部语序,不调整句子的位置,酌情给1—2分。)
18、面对欲望、面对诱惑,理智与节制。
①诱惑面前,只有头脑清醒、理智判断者,才会气定神闲、不为所动。
②不做欲望的奴隶!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各种欲望的诱惑,诸如权力、金钱、美色、名利,五花八门,不可胜数。究竟该怎样面对欲望的诱惑?古今中外,无数经验教训告诉人们:理智与节制。
有人说,是人的生命之源、进化之根。没有欲望就没有进步。也有人说,欲望会消磨意志、俘虏灵魂,甚至会魔鬼般驱使原本聪明的头脑,疯狂地追求那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两种说法,各有道理。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有欲不等于欲望可以无度,不等于可以纵欲,特别是放纵低级的动物性的欲望。
曾有一位纵欲者问大哲学家苏格拉底:“难道你没有欲望吗?”这位哲人回答说:“有,可我是欲望的主宰,而你是欲望的奴隶。”让我们学学睿智的古人吧。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san/79841.html
相关阅读:2019?2019学年度寒假作业高三语文答案
2013高三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有答案)
2019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试题及答案(语文)
2019年秋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模拟题
湖北省武穴中学2015年3月份高二月考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