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师:《学而》是孔子教育弟子做人要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文章,试详细分析。
生:贫而谄、富而骄,是常人的弱点。贫而不谄、富而不骄虽进了一大步,但仍只是安分守已而已,是消极的有所不为。贫而乐、富而好礼,则超脱于贫富之上,无论贫富都积极地有所为。显而易见,对话中老师的吐词,比弟子的见识高远而积极进取。
师:子贡经过孔子的启发,联想到《诗经?淇奥》的比兴,说明他聪明过人和要求上进,受到老师的赞许。这场对话,为人们指出了为学、做人必须精益求精、不断攀登的道理。
2.师:孔子在《里仁》一章中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生:人生意义就在于追求真理。视真理高于生命,为真理而死,死而无憾。最可怕的是不明真理而糊涂地过一生,又不明真理而轻于鸿毛地死去。
生:“朝闻道,夕死可矣”,曾经长期激励人们为真理而斗争。所闻未必是孔子之道,但为追求真理而甘愿牺牲的精神,则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
师:人所谓高尚,就高尚在可以为道殉身,为真理而牺牲。因为道和真理,集中体现了当时社会最大多数人的普遍利益。
3.生:《里仁(十七)》里又说明了什么?
师:取他人之长,方能补自己之短;以他人为鉴,方能免重蹈覆辙。要保持永久的上进心,就必须时时自勉自励,时时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是孔子教育学生如何提高仁德修养提出的一条重要原则。
生:孔子“见贤思齐”的道德修养原则要求每个人都要光明磊落地做人,心胸开阔,诚实坦荡,对别人在人格上予以尊重。对于比自己强的,不要嫉妒,要老老实实承认别人比自己强,虚心向人家学习。而对于不如自己的人,毛病较多的人,也不要洋洋自得,不要看不起人家,在他们身上也一定会有可以学习的东西。如果不是这样,那也是“不贤”的表现。
生: “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作为孔子首创的儒家文化教育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为世世代代中国人继承发扬。
4.师:《公冶长(十)》一章里孔子向我们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本章孔子痛责宰予怠惰和言行不一。一个人有了过错却不能主动检查,即不能自省自责,那是很可悲的。宰予昼寝,便受到孔子的严厉斥责。这样严厉的批评,弟子们受得了吗?古时一个人所尊敬的是“天地君亲师”,老师的地位仅次于父母。老师的批评再严厉,也要洗耳恭听,下决心改正。当然古时的老师对学生也是非常负责任的。
生:宰予言行不一,缺乏可信度,孔子便就此发表如何认识人的议论,告诫他的弟子们认识人要看他的言行是否一致。不能轻信一个人说的话,而要听其言观其行,用实践证明其承诺。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听其言而观其行该是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的一个准则。
5.师:课文中节选的《述而》《雍也》《子罕》几章又向我们说明了什么?请分析。
生:在《雍也》一章中孔子不止一次地称道颜回的安贫乐道精神,可能冉求听了后,联系自己在学业上与同学们的差距,便向老师倾诉自己力不从心的“苦衷”。孔子批评他是画地自限,把责任推向客观,这种利口巧辩的态度是孔子最反对的。
生:孔子还认为,要致力于仁德,就不存在能力问题。一个人最难的是认识自己。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吧!”
师:在《述而》一章里孔子不以“圣人”“仁人”自居,却公开标著自己“好学”,他这种朝气勃勃、好学上进的精神,少也如此,壮也如此,老也如此,值得我们效法。
生:任何人,终其一生,其成就的取得、声名的形成,无不与其一生的刻苦精神密切相关。刻苦而自觉其苦者为下品,刻苦而自得其乐者为上品,因为成就每每在理想追求之中。
生: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师:而《子罕》一章说的是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终达目的;半途而废则止步不前,前功尽弃。一止一往,一进一退,皆在个人。怨天而尤人者,应察看自己。孔子暗示进德修业亦复如此,成败与否取决于自己的决心和毅力,贵在坚持,贵在实干到底。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san/77027.html
相关阅读:高三语文作文复习教案:学习肖像描写
2012届高考语文备考冲刺专题复习教案
登幽州台歌
正确使用词语学案
2012届高考语文重点知识梳理复习 辨析并修改病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