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选修1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选修1
考点2 近代历史上的改革
课前自主学习
一、1861年农奴制改革
1.背景:
(1)农奴主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农奴的反抗。
(2)农奴制度使俄国工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
(3)改革派知识分子对农奴制进行揭露和抨击,宣传了资本主义新思想。
(4) 克里米亚 战争充分暴露了俄国的落后和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促进了改革。
2.内容:
(1)宣布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
(2)法令规定 土地 仍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3)农民受到村社制度的严格控制。
3.意义:
(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 资产阶级 性质的改革。
(2)进步性:农奴制的废除,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它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3)不彻底性:农民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
【疑点1】俄国1861年改革为什么只能走自上而下的道路。
指点迷津:(1)从下层群众看:1859~1861年间俄国曾出现革命形势,但是由于俄国经济发展落后,资产阶级软弱且缺乏领导,再加上农民的觉悟低,斗争是分散的、自发的,同时沙皇政府还有足够的镇压力量,所以自下而上消灭农奴制的企图归于失败。
(2)从统治阶级看:①国内农奴制的严重危机已使沙皇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②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沙皇政府看到农奴制度必须废除;③资本主义制度正在形成世界体系,某些地主已看到农奴制不如资本主义剥削更为有利可图。
二、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
(1)内忧: 幕府 的腐朽统治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外患:西方国家的殖民入侵,黑船事件和《 日美亲善条约 》。
(3)前提:倒幕派推翻幕府建立明治政府。
2.内容:
(1)政治上: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①废藩置县,建立起统一的 中央集权 国家。
②废除封建 等级制度 ,宣布“四民平等”。
(2)经济上:发展新经济。
①币制改革,以 金本位 的纸币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
②土地改革,废除 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
③地税改革,一律按地价的3%征收土地税,以货币支付。
④ 殖产兴业 ,发展资本主义。
(3)文化上: 文明开化 ,发展近代教育。
①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让更多日本人了解西方文明。
②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③社会生活各方面大力西化,如历法、衣食住行、鹿鸣馆。
(4)军事上:富国强兵,建立新军队。
①实行 义务兵役制 ,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
②大力改进军事装备。
③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
④进行效忠天皇的武士道教育。
3.影响:
(1)积极作用:
①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落后面貌,走上了 资本主义 道路,成为亚洲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的国家。
③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2)局限性:
①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形成带有 浓厚封建性 的日本近代天皇制。
②日本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灾难。
【疑点2】日本明治维新局限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指点迷津: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残余势力和军国主义势力。具体表现为:
①经济:领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极性不断显现,农民的贫困影响国内市场扩大,制约工业发展。
②政治:宪法颁布后,藩阀依然长期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民主权利。
③文化:藩阀推行的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思想的根深蒂固。
④国际: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相结合推动日本加入对外侵略的行列,给亚洲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改革的局限性导致日本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战争的罪魁祸首。
三、戊戌变法
1.历史根源:
(1)政治:
①甲午战争后, 民族危机 加深。
②清政府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
(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政治改革。
(3)思想: 早期维新 思想的传播。
2.康梁的维新思想:
(1)理论著作:
①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和《孔子改制考》。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
(2)基本主张:
①学习西方,变法图强。
②发展 资本主义 ,实行君主立宪。
(3)思想特点:将西方的资产阶级学说同中国的 儒家思想 相结合。
(4)思想传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通过开学会、办报刊宣传变法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3.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至9月21日戊戌政变发生而失败。
4.历史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2)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 君主立宪制 ,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3)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 思想解放 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疑点3】在维新宣传中,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政治主张各有侧重,你能说出他们之间的异同吗?
指点迷津:
同: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都主张维新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异:梁启超强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制度,发展近代工业;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课堂精讲精练
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2)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5)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例1】 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
A.近代司法制度的完善 B.地方自治制度的建立
C.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D.立宪君主制度的建立
解析: 1861年改革是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始。A项近代司法制度的完善表述错误,只能是对旧司法制度的完善,建立了近代的司法制度。C项表述错误,沙皇专制制度仍然存在。D项不属于1861年的范畴 。
答案:B
变式训练:以下历史现象属于19世纪中叶以后俄国经济近代化表现的是( )
①资本主义农业迅速发展
②机器生产逐渐占据统治地位
③石油工业迅速崛起
④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注意抓住题目要求,指的是经济上的近代化,而④是政治上的近代化,效仿西方代议制度的改革。
答案:A
2.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中的地位。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它使日本走上近代化和资本主义的道路。
(1)影响:
①经济:瓦解了封建经济,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转变。
②政治:结束了封建割据状态,实行中央集权,并成为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立宪国家,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统治秩序建立。
③文化:传播了西方近代思想文化,提高了日本人的素养,培养了大量人才,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④国际: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
⑤局限:保留了一些封建残余,军国主义得以继承,走向对外扩张之路。
(2)地位作用:
①资本主义工业体系确立并发展,现代化军队建立并不断加强,使日本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②20世纪初,完全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解放与独立,并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的一员,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
③但是,日本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之路。
【例2】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大肆侵略扩张。这是因为
A.国家保有并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B.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C.建立了带有强烈封建性和军事性的政治体制
D.政府把大量国营企业优惠或无偿转让给享有特权的资本家
解析:日本走上军国主义和侵略扩张的道路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明治维新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幕府时代的军国主义传统,天皇权力扩大,中下层武士为主的倒幕派掌握政权,使具有强烈的封建性和军事性的近代天皇制建立。
答案:C
变式训练:有人说:“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同时孕育在明治维新中。”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上富强
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
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
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上富强
解析:明治维新保留了封建时代的军国主义传统,利用战争为本国资产阶级掠夺所需的资金和市场,这是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因素之一。
答案:D
(1)特点: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相结合,作为变法的理论基础。
(2)评价:《新学伪经考》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作为变法的理论基础;《孔子改制考》利用孔子的权威论证变法的合理性。康有为是中国上层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的思想是封建社会急剧崩溃和民族危机极端严重的反映,表达了这个阶层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同时也反映出其软弱、妥协的一面。
3.康梁思想的特点、评价及原因。
(3)原因: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如果完全背离传统,必将一事无成;资产阶级的软弱与保守性,使其在当时没有打出自己的鲜明旗帜;康有为对中国国情的了解,能够减少变法的阻力;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尤其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进而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必将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
【例3】顽固派的《请毁新学伪经考片》中说:“(康有为)惑世诬民,非圣无法……圣世不容,请焚《新学伪经考》而禁粤士从学。”这是因为此书( )
A.否定了孔子的圣人地位
B.批判了封建的伦理道德
C.批判了专制主义的君主制度
D.动摇了顽固派恪守祖训的理论基础
解析:首先明确材料表明封建顽固派要求清政府焚毁《新学伪经考》,其次清楚《新学伪经考》的社会影响在于动摇了顽固派恪守祖训的理论基础。
答案:D
变式训练: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决定因素是( )
A.康有为自幼接受过正统的儒学教育
B.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
C.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
D.民族资本主义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解析:在传统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必然会遭到守旧势力的坚决反对,民族资产阶级有其自身特点,缺乏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的勇气,所以采取了利用传统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方式。
答案:D
特别提示
1.1861年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改革是通过沙皇自上而下进行的,其根本目的是巩固沙皇专制统治,虽然废除了农奴制,但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改革的不彻底性及俄国社会现状,使旧的矛盾未得到彻底解决,新的矛盾又不断出现。
2.明治维新的目的在于富国,其中关键在于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当时经济落后、民智未开的日本,人们缺乏创办工业的勇气、信心、技术、资金,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植。“殖产兴业”政策的精神在于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发展经济,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核心内容。
3.变法措施的推行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变法未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制的主张,也体现了变法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4.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到“制度”层面的发展,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但其失败的结果则证明资产阶级改良之路在中国难以行得通,其所倡导的君主立宪政体的理想,也不适合中国国情。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san/74578.html
相关阅读:2012届高考历史学业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专题复习教案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历复习五代 辽 宋 夏 金 元专项教案
第6课 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2012届高考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复习教案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复习: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