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5~49题。
上辇过郎署,问郎署长冯唐曰:“父家安在?”对曰:“臣大父赵人,父徙代。”上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之用也。”
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上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①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覆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私养钱②五日一椎牛,自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终日力战,用命前驱,斩首捕虏上功③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④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说。是日,令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十五,有删改。)
[注]:①阃:外城之门;②私养钱:私人赡养家属的俸钱;③上功:呈报功劳;④首虏:砍下的首级和俘虏。
4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辇过郎署 过:拜访
B.鄙人不知忌讳 鄙:见识少
C.皆自用飨士 飨:犒赏
D.用郭开谗,卒诛李牧 用:听从
4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 余不忍为此态也
B.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C.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 同心而离居,
D.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之用也 项伯杀人,臣活之
47、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之用也 莫知我哀
B.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C. 父家安在 大王来何操
D. 复以为云中守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4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面对匈奴为患,孝文帝希望能得到廉颇、李牧这样的名将来辅佐自己,但冯唐认为廉颇、李牧这样的人才难以得到孝文皇帝的重用。
B.魏尚因故意虚报军功而被责罚,冯唐认为皇帝刻薄寡恩。孝文帝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就派冯唐前去赦免了魏尚,恢复了他云中太守的职位。
C.冯唐的直言不讳令孝文帝很没有面子,盛怒之后的孝文帝还是虚心的向冯唐请教诸如廉颇、李牧这样的人才不能得到重用的原因。
D.冯唐以对比的方式,以李牧前后不同的遭遇说明帝王要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帮助自己建立功勋和霸业。
49、翻译下面句子(10分)
(1)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5分)
(2)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5分)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0~53题。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
50、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字: 书法
B.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因: 因为
C.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壁屋 写: 描摹
D.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徒: 门徒
51、列各句,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3分)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 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A.①②⑥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④⑤
5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
当了道士。
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
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53、翻译下列句子。(10分)
⑴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5分)
⑵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5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4~57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至,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疏言权轻,无以令将士,请给旗牌,提督军务,得便宜从事。明年七月进兵大庾。凡破巢八十有四,俘斩六千有奇。还至赣州,议讨?头贼,独仲容未下。横水破,仲容始遣弟仲安来归,而严为战守备。守仁岁首大张灯乐,仲容信且疑。守仁赐以节物,诱入谢。仲容率九十三人营教场,而自以数人入谒。守仁呵之曰:“若皆吾民,屯于外,疑我乎?”悉引入祥符宫,厚饮食之。贼大喜过望,益自安。守仁留仲容观灯乐。正月三日大享,伏甲士于门,诸贼入,以次悉擒戮之。余贼奔九连山。山横亘数百里,陡绝不可攻。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官军进攻,内外合击,擒斩无遗。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而大学士杨廷和与王琼不相能。守仁前后平贼,率归功琼,廷和不喜,大臣亦多忌其功,因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已,论功封特进光禄大夫,岁禄一千石。时已丁父忧,屡疏辞爵,乞录诸臣功,咸报寝。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旨。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节选自《明史 王守仁传》)
5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凡破巢八十有四 凡:总共
B. 内外合击,擒斩无遗 遗:遗漏
C. 疏乞骸骨,不俟命竟归 俟:保全
D. 与论朱子格物大旨 旨:意思,意图
55、下列全都能表现王守仁“善于用兵”的一组是(3分)( )
①顾益好言兵,且善射
②守仁至,亲率锐卒屯上杭
③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
④正月三日大享,伏甲士于门,诸贼入,以次悉擒戮之
⑤守仁赐以节物,诱入谢
⑥守仁前后平贼,率归功琼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⑤⑥
5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王守仁被兵部尚书王琼赏识擢拔,镇抚南、赣一带;进兵大庾、大破贼兵之后,上疏要求增加兵权,以方便进一步的行动。
B. 王守仁在赣州征讨?头盗贼的时候,没有正面进攻,而是用计诱敌入城,一一擒戮;最终擒获余贼,也同样是设计成功。
C. 王守仁回到朝廷以后,因为归功于王琼而为杨廷和所不喜,同时又因为功高而遭到其他大臣的嫉妒。
D. 王守仁十七岁那年即与娄谅讨论朱子的格物致知之学;贬谪龙场之后,悟到格物致知之学应从内心而非外物而来。
5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皆吾民,屯于外,疑我乎?(3分)
(2)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3分)
(3)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4分)
5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 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①每小息,杖屦②或幽寻。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 ①床敷:安置卧具。②杖屦:扶杖漫步。
(1)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诗人笔下“半山春晚”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 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南柯子?忆旧
仲 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 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的上片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词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你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 溪 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清溪,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
(1)诗的颔联、颈联分别采用什么手法清溪水色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尾联描绘了什么情境?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阅读郑谷《菊》一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高。
(1)诗中的菊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2)本诗用了什么手法来展现这一形象的,试结合第四句进行分析。
6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诗题为“早行”,诗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
答:
(2)诗人写“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3)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
65、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舒 ?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①,西江潮欲平。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注】 ①若为情:何以为情,难为情。
(1)“催”字在词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很有特色,宋人曾季?称赞说“甚有思致”,请结合下片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⑴ 日月忽其不淹兮,_____________,惟草木之零落兮,___________。(屈原《离骚》)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孔子语录》)
⑵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______________,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6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子曰: “三人行,______________。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 (《论语?
述而》)
(2)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
难》)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晦明变化者,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
亭记》)
6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 分。(两题任选1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题计分。)(5分)
(1)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__。寡助之至,______________。多助之至,______________。
(《孟子?公孙丑下》)
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_____________,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辛苦遭遇逢起一经,____________________。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
6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_ 。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
(3)心事浩茫连广宇, _ 。
(4)度尽劫波兄弟在, __ 。
(5)无情未必真豪杰,_ 。
(6)岂有豪情似旧时, _ 。
7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五句,或选前三句,或选后五句)(5分)
(1)渔舟唱晚,____________;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2)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出师表》)
(3)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___________,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5)沧浪之水清兮,__________________;沧浪之水浊兮,__________________。(《楚辞》)
7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蝴 蝶 雪
??吴光辉
(1)那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在开封东南的高台上发生的何等凄美何等悲壮的一幕呀。那是一个夏天的傍晚,晋国音乐家师旷孤独地跪坐在高台之巅,神色严峻地吹奏着祈祷禹王的长箫。而高台之下洪水滔天,浩浩荡荡,横无际涯。高台四周成千上万的白色蝴蝶在翩跹起舞。随着那如泣如诉、委婉幽咽的箫声,白色的蝴蝶愈聚愈多,纷纷扬扬,遮天蔽日,犹如漫天大雪。
(2)这是一场奇特悲壮而又凄美宏大的祭祀仪式。这可是洪荒时代一个民族面临灭顶之灾时对大禹膜拜的艺术表达呀!这也是这座高台后来变成禹王台并且千百年来香火不断的魅力所在。
(3)禹王台位于河南开封东南之隅,占地四百余亩。原为古梁园遗址,当时汉文帝之子梁孝王建都开封之后,在此大兴土木,建造了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梁园。园内原有一座土台,高约数丈,风景幽雅,绿树成荫,因为春秋时期的师旷在此奏乐祈祷,故后人又称之为吹台。我想,这乐师的吹台和王侯的梁园,自然不能作为让华夏亿万百姓几千年不变、俯首顶拜的祭坛,能够使高台从梁园吹台变成百姓敬仰的禹庙,除了那场神奇壮美的蝴蝶雪之外,恐怕主要是因为那种祈求躲避洪灾、祈盼风调雨顺的国民心理。
(4)据《庚寅纪事》记载,明朝嘉靖年间,黄河又一次决堤成灾,河南一带方圆千里一片泽国。开封府兰考县北乡陈姓一家五口房屋被毁被迫外出逃难。陈大嫂挺着大肚子,两手搀着不到十岁的两个女儿。老陈挑着一副担子,一头是坐在大木桶里的只有三岁的小儿,另一头是全部的家当。他们一路乞讨向开封府而来。到了浊浪翻滚的汴河边,老陈先把两个女儿送过河去,再让三岁小儿和陈大嫂坐在木桶里,渡到河心时,一个恶浪打过来,木桶猛地一沉,老陈死命地抓住桶边,可已无济于事,眼睁睁地看着老婆孩子被洪水吞噬了。当老陈游到对岸去找两个女儿时,原先女儿站着的土丘早已被大水淹没了。老陈如被五雷劈顶一般跪倒在地。
(5)纷纷扬扬,遮天蔽日,犹如漫天大雪。这次大水过后,一些开封百姓惊奇地看到无数只白色的蝴蝶在高台的四周,多日缭绕,终不离去。许多人认为这是大禹显灵。所以这样一座具有明代风格的城楼式建筑禹王庙就在这高台之上修建起来了。
(6)几千年来,能够倾倒亿万百姓的、能够镇服华夏历史的,恐怕不是那场突如其来的、纷纷扬扬的蝴蝶雪,而是像禹王台这样的高庙、像大禹治水这样的神话。《山海经》言:“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相传在四千多年之前的尧舜时代,我国黄河流域连续发生特大洪水,整个民族处在空前灾难之中,大禹就是这样受命于危难。
(7)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当年开封官民选择在这座高台之上修建禹庙,直接原因是他们看到了奇特如雪、铺天盖地的白蝴蝶,而根本原因则是他们对大禹虔诚的膜拜。这就是禹王台比中国其他任何一座古代建筑更能广泛地被亿万百姓所崇拜的根本原因所在了。如果说滕王阁和岳阳楼之类只是文人墨客寄情投怀的水榭歌台,那么禹王台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祭坛了。
(8)纷纷扬扬,遮天蔽日,犹如漫天大雪。在这神秘奇特的蝴蝶雪里,大禹的灵魂好像还在四处奔波,师旷的箫乐至今还在余音缭绕。
(选自《散文选刊》)
1.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两个问题。(6分)
(1)结合全文看,本段有何作用?(3分)
答:
(2)本段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色?(3分)
答:
2.第4段写《庚寅纪事》中的故事用意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6分)
答:
3.第7段写道,“禹王台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祭坛”。请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答:
4.文章以“蝴蝶雪”为题,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6分)
答:
7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背 景
??曹文轩
有那么一个人突然走向了我们,倒也平平常常,并未见有山有水。但有人对这个人的底细却有所了解,说道:“这个人是有背景的。”于是,人们再去看这个人时,就用了另样的眼光??仿佛他不再是他了,他加上背景,所得之和,却要远远地大于他。
当我去冷静地分析自己时,我发现,我原也是一个“有背景”的人。
我的背景是北大。
我常去揣摩我与北大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个背景,我将如何?此时,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这个背景参与了我的身份的确定。我为我能有这点自知之明而感到一种良心上的安宁。我同时也想到了我的同仁们。他们在他们的领域里,确实干得非常出色,其中一些人,简直可以说已春风浩荡、锐不可当。也许我不该像发问我自己一样去发问他们:如果没有北大这个背景,他们又将如何?他们也会像我一样去发问自己的??北大门里或是从北大门里走出的人,都还是善于省察自己的。我相信这一点。
北大于我们来说,它的恩泽既表现为它曾经给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人品,给了我们前行的方向,又表现为它始终作为一道背景,永远地矗立在我们身后的苍茫之中。因为有了它,我们不再感到自己没有“来头”,不再感到那种身后没有屏障的虚弱与惶恐。
那年4月,我应邀去东京大学讲学。在日本的十八个月中,我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这个背景的存在。那天晚上,在东大教学部举行的欢迎外国人教师的酒会上,我代表外国教师讲话时,在一片掌声中,我感受到了。在我为我的小孩办理临时入学手续时,我感受到了。在我于北海道的边陲小城受到一位偶然相识的日本朋友的热情接待时,我又感受到了。……十八个月结束后,东大教学部的师生们破天荒地为我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欢送晚会。在那个晚会上,“北大”这个字眼出现了数次。我心里明白,这个晚会的隆重与热烈,固然与我十八个月的认真工作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我背后有这个背景。
无论是在学术会议上,或是应邀到外校讲学、演讲,几乎是走到任何一个地方、一个场合,我都能感受到这个背景。
它给了我自信与勇气。它默默地为我增加着言语的重量,并且神奇般地使我容光焕发。它甚至免去了我的尴尬与困境。
那天上午,我将一本书写完了,心情甚好,就骑了一辆车,一路南行,到了紫竹院一带。已是中午,我感到饿了,就进了一家饭馆。那天胃口真是好极了,独自坐下后,竟要了好几个菜,还要了酒,摆出了一副要大吃大喝的样子。吃罢,我终于起身去买单。当我把手伸进口袋去掏钱包时,我顿时跌入了尴尬:出门时忘了带钱包了。我走到收款台,正巧老板也在那里,我吞吞吐吐、语无伦次地说了我没有带钱的情况。老板与小姐听罢,用疑惑的目光望着我。那时,我在下意识中立即想到了一点:今天也只有北大能救我了。未等他们问我是哪儿的,我便脱口而出:“我是北大的。”老板与小姐既是从我的眼睛里看出了我的诚实,更是他们听到了“北大”这个字眼,随即换了另样的神情。老板说:“先生,没有关系的,你只管走就是了。”我想押下一件什么东西,立即遭到了老板的阻止:“先生,别这样。”他在将我送出门外时,说了一句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很难再听到的似乎属于上一个世纪的话:“先生,你是有身份的人。”
一路上,我就在想:谁给了我“身份”?北大。
这个背景也可以说成是人墙。它是由蔡元培、马寅初、陈独秀、胡适之、鲁迅、徐志摩、顾颉刚、熊十力、汤用彤、冯友兰、朱光潜、冯至、曹靖华等无数学博功深的人组成。这是一道永远值得仰望与审美的大墙。
我想,这个背景之所以浑沉有力,一是因为它历史悠久,二是因为它气度恢弘。它是由漫长的历史积淀而成的。历史一点一点地巩固着它,发展着它,时间神秘地给它增添着风采。
话说到此时,我要说到另一种心态了:对背景的回避。
这个背景一方面给了我们种种好处,但同时也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我们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生存着,无时无刻不感到有一根无形的鞭子悬在头上。它的高大,在无形之中为我们设下了几乎使我们难以接受的攀登高度。我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我们都在心中默念着:回报、回报……一代一代曾得到过北大恩泽的北大人,都曾默念着它而展开了他们的人生与学术生涯。
这个背景的力量之大,居然能够使你不敢仅仅是利用它、享受它,还能提醒与鞭策你不能辜负于它。有些时候,我们就有可能生出隐瞒“北大”身份的念头??“北大”这个字眼并不是我们任何时候都愿意提及的。背景既给予了我们,又在要求着我们。背景给了我们方便,给了我们荣誉,但又被别人拿了去,成了衡量我们的未免有点苛刻的尺度。
背景是一座山,大山。
我们任何个人都无权骄傲,有权骄傲的永远只能是北大。
奋斗不息的我们,最终也有可能在黄昏时为享受背景为融入背景而终止自己。这大概是我们都期盼着的一份幸福而悲壮的景观。
(选自《新民晚报》,2008年05月11日)
1.文章题为“背景”。联系文章内容,说说“背景”的含义。
答:
2.作者说“我的背景是北大”“有了它,我们不再感到自己没有‘来头’,不再感到那种身后没有屏障的虚弱与惶恐”的理由是什么?
答:
3.怎样理解“背景是一座山,大山”的含义?
答:
4.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两段的作用的理解。
答:
73、阅读下文,完成第1一4题。
随风吹笛
??林清玄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埂上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声音。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我了解到,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
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1.文章由“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开篇,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1)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
答:
(2)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
答:
3.在描写“竹林的交响”时,还插入了很多描写蛙声、鸟声、雷声、蝉声、溪水声等的笔墨,有什么用意?(6分)
答:
4.作者通过写“随风吹笛”得出了哪些感悟?请简要概括。(6分)
答: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san/73764.html
相关阅读:湖北省武穴中学2015年3月份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2013高三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有答案)
2019年秋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模拟题
2019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试题及答案(语文)
2019?2019学年度寒假作业高三语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