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钱伟长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天下没有别国的文字3000年以后还能看得懂,汉字可以。”这说明( )
A.汉字是世界文化的载体
B.汉字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C.汉字文化的丰富内涵
D.汉字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
2.2010年7月6日,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展品最精的“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在国家图书馆举行,近400种古籍善本在此展出。下列有关史书典籍的说法正确的( )
A.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唯一见证
B.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C.史书典籍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D.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3.习近平同志在2010年的俄罗斯“汉语年”开幕式上说,在长期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发明了造纸术、活字印刷术。这两项重大发明即使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到广泛传承,又使其得到交流,并向世界传播。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能够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说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
A.是我国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B.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C.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
D.长期处在世界前列
4.(2011?合肥模拟)“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是《诗经》中《硕鼠》的一段内容,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揭露了阶级压迫和剥削。这说明文学艺术( )
①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②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③具有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作用
④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对中国文明的世界价值做出了深刻阐述:“在世界四大文明中,其他三大文明都已经中断或衰落,唯有中华文明傲立世界五千载而绵延不绝。”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 )
A.包容汇通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
6.古老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下列内容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有( )
①我国的园林艺术在世界上无与伦比 ②我国的文学艺术历史辉煌悠久、内涵丰富绚丽、风格鲜明独特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世所罕见 ④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
2010年11月12日,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在广州隆重开幕,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开幕式并宣布亚运会开幕。这是继
1990年北京举办第十一届亚运会后,亚运盛会20年后再次
回到中国,也是中国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举办的又一
次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据此回答7~8题。
7. 羊是广州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仙羊赠穗的美丽传说一直流传至今。广州亚运会创作的吉祥物“满满”,便采用了“羊”和“穗”这个能给大家带来幸运的吉祥之物,羊手里握着谷穗将神话故事再次重现在人们面前。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一定的继承性 ②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 ③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根本途径 ④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
8. 盛开的“木棉花”、雄浑的出海号角、极富中国传统节日韵味的点火仪式……美轮美奂的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不亚于北京奥运会的精美绝伦的想象力和水上表演,令世界为之惊艳。这表明中华文化 ( )
①源远流长 ②博大精深 ③独具特色 ④异彩纷呈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9.(2010?杭州一检)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和金融市场影响力的增加,汉语国际化进程开始全面加速并取得重大进展。如果让你写一篇以“汉语走向世界”为标题的小论文,应当运用的观点是( )
①汉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汉语国际化是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 ③汉语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④汉语国际化是世界文化繁荣的表现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句话可以用来表达文化的( )
A.不平衡性 B.包容性 C.同一性 D.时代性
(创新题)近年来,孔子文化越来越热,从国内热到国外,如孔子教育奖颁奖、“两岸孔子文化交流周”举办、两岸同祭孔仪式、世界各国孔子学院兴办等活动。据此回答11~12题。
11.孔子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的收集整理编成《论语》一书,这本书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这说明( )
A.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B.中华文化需要不断地继承和创新
C.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D.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缩影
12.把“孔子”这个国际品牌做大做强,进一步发掘和丰富孔子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使之不断创新发展,以“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胸怀走向世界。“和而不同”指的是( )
A.能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B.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C.中华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虽不同但在逐渐走向融合
D.中华文化和别的民族文化是根本不相融的
13.(2011?长沙模拟)我国少数民族能歌善舞。侗族大歌、壮族山歌、蒙古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壮族舞蹈等都极具特色。我们在欣赏这些歌舞时,可以感悟到( )
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
②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③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促进
④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创新题)近年来,全国政协高度关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先后对闽南文化、洛河文化、三晋文化、齐鲁文化、徽文化等地域文化进行调研,不断推动全国对地域文化的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以此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据此回答14~15题。
14.中华文化是一个恢弘的整体,融合了各具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这主要显示了( )
A.中华文化辉煌的历程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
C.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D.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5.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在结束对安徽“徽文化”的考察后认为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资源,加强对徽文化的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安徽在中部的崛起,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明区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力量 ( )
A.是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可以促进文化资源的持续发展
C.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
D.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精神,安徽、四川、重庆、陕西等省市人民政府都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
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阐述你对各地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的认识。(20分)
17.我国区域文化观念与区域发展模式
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区域文化背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
区域文化观念的特点因循守旧、务虚封闭,善政治不善经济开放性、实用性、崇工重商,注重实业强国,强调工商并重开放性、冒险性、进取性、传统保守性,崇尚商贸、农商并重、义利并重、和气生财
区域发展模式山东半岛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东莞模式、南海模式、顺德模式
(1)上表蕴含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10分)
(2)你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应当如何对待其他两个地区的文化差异?(10分)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孙中山先生“集毕生之精力以赴之,百折不挠”地从事革命事业所表现出的民族精神是( )
A.善良朴实 B.爱好和平
C.自强不息 D.艰苦朴素
2.“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他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科学家钱学森不仅为中国国防尖端科技作出了巨大贡献,也给中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身上体现了( )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②自强不息、振兴中华的坚定理想信念
③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统一
④选择健康有益的多元文化的重要性
A.③④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勤劳勇敢的优良品格。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天道酬勤”、“勇者不惧”、“勇于义而果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等。这说明( )
①勤劳与勇敢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②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优良品格
③勤劳勇敢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④勤劳勇敢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4.在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碑亭里,竖立着《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这块巨大的石碑,碑文记叙了土尔扈特蒙古部族在远离故土一百四十多年之后,经过万里跋涉、重返祖国的过程。土尔扈特蒙古部族重返祖国的壮举展现了( )
A.蒙古民族的凝聚力
B.民族精神渗透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C.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
D.?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
5.每当中华民族处于重大危难的关头,中华文化的力量就会凸现出来。在外寇入侵时,中华民族就会团结一致,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在遭受巨大自然灾害时,中华民族就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并最终夺取胜利。这表明( )
①文化的力量是一种物质力量
②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③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6.2010年7月30日6时许,著名科学家、上海大学校长、中国科学巨匠钱伟长教授在上海逝世。“我到校刚两天,就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我本来是立志学中文的,可是国家的危亡,民族的灾难,深深教育了我,我感到,要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不受别国的欺负,就必须有强大的科技,用科学来救国。于是,我毅然决定改学理科。”从钱伟长选科可以看出( )
①只有在民族危难时,民族精神才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②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③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④知识分子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主体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2011?山东烟台)袁隆平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中国多一点粮食不怕,若少一点粮食,你试试看……”这种情怀是激励他孜孜不倦、忘我探索的不竭动力。这说明( )
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 ②爱国主义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 ③在当代中国,爱国就是爱社会主义 ④爱国主义是鼓舞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 2010年10月25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习近平强调,我们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就是要以发展的思维,长远的眼光更好地汲取历史经验,努力学习和发扬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更加奋发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
①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②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特定时期的体现 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内容 ④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彰显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
9.(2010?安徽合肥)在我国的古代经典著作《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中,在鲁迅的《狂人日记》、矛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致小读者》中??多凝聚着民族精神,只要认真阅读,都能受到它的熏陶。这段材料说明( )
A.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中
B.只有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弘扬民族精神
C.所有文化作品中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D.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10. (2011?安徽宣城)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谈到文化建设时指出,要坚持不懈地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关系是( )
①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日益丰富
③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与时俱进
④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失本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从2008年的抗震救灾到灾后重建,再到2010年的支援舟曲。中华民族精神一次又一次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激励着13亿中华儿女。这表明( )
①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我们战胜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②没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③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艰苦奋斗
④新时期我们仍然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只有在与其他文明的相互激荡中,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保持长久不衰的活力。这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 )
A.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B.发挥党的指导思想的“主心骨”作用
C.保持传统文化不失去民族精神的本色
D.借鉴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博采众长
13.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作为中学生,对待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应有态度是( )
A.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少数伟人的事,与我无关
B.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民族精神是可有可无的
C.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D.只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就行
14.(2011?南京模拟)和谐统一的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民主科学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中国文化所包含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当代中国应该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这是因为( )
①它是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②它是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创业追求的外在体现
③它是中华民族热情好客、崇尚交流的必要条件
④他反映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5.民族精神在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表现在( )
①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
②有利于搞好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当前的中心任务
④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是综合国力的最重要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有一支四季常青的奇葩“竹文化”。历代文人雅士都被竹子“未出土便有节,及凌云常虚心”的自然形态及丰富的精神内涵所倾倒,并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书卷与美谈。苏东坡有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郑板桥的题竹诗脍炙人口,百读不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1)有人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坚韧顽强的竹子,已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6分)
(2)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应当怎样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10分)
17.探究题:材料一 2010年9月某校决定组织高一新生去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岭新四军纪念馆。下面是围绕这件事的一段父子对话。
子:爸爸,你知道吗?博物馆、纪念馆对我们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免费开放啦!
父:免不免费,没什么意义。
子:明天学校就组织我们去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岭新四军纪念馆。
父:你还不如在家做几道练习题呢。
材料二 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培育民族精神。美国以强化“美国精神”为公民教育的重点。俄罗斯近年先后制定了对全民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纲和法案。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政府为主导,推崇“身土不二”,培育“韩国精神”。
材料三 2010年8月7日夜22点左右,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致1 364人遇难,401人失踪。 国务院决定,2010年8月15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停止公共娱乐活动。某班同学在网上浏览相关信息时发现了这样一首诗:
献给坚强的中国
当风雪阻断归路,我们彼此取暖!
当主权面对挑战, 我们亮出利剑!
当圣火遭遇屈辱,我们义无反顾!
当病毒吞噬生命, 我们用爱弥补!
当列车冲出轨道,我们竭诚互助!
当震撼撕裂大地, 我们开山辟路!
勇敢面对磨难,挺起中国人的脊梁!加油,同胞!加油,中国!
同学们被诗中流露的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深深感动。
(1)这位父亲的观点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一,请你分析为什么要通过免费开放、组织未成年人参观纪念馆等来弘扬培育民族精神?(12分)
(2)结合材料,分析当前我们应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2分)
参考答案
第六课
7.D 【解析】本题以广州亚运会创作的吉祥物“满满”为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继承性,羊是广州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说明文化具有区域性。①②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④在题中没体现。
8. C 【解析】“极富中国传统节日韵味”体现出博大精深,盛开的“木棉花”、雄浑的出海号角体现出独具特色,美轮美奂体现出异彩纷呈,故选C项。源远流长主要是从时间上讲的,材料未体现。
9.A 【解析】②说法错误。
10. B 【解析】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是求同存异的具体体现,所以选B。A、C、D项与题意无关。
11.C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孔子的言行编成《论语》而成为儒学的经典,这体现出史书典籍在文化传承上的作用,故C项分析正确;材料中没体现出包容性、创新及中华文化的缩影问题,故A、B、D项不合题意。
12.A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确切分析能力。“和而不同”就是强调不同文化间的和谐相处,而不是文化间的吸收、融合等,故A项正确。
13.C 【解析】①与题意无关。③没体现相互促进。②④符合题意。
14. D 【解析】A、B、C三项都不符合题干的指向性。
15.D 【解析】A、C两项都是错误说法,B项不符合材料的含义。
16.【解析】解答认识类题型一般应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作答,但结合本题要求,只要从“为什么”角度思考,即说明各地出台实施意见的重要意义即可。本题要抓住三个层次:一是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对民族地区及整个国家的影响;二是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对政治、经济及文化自身的影响;三是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答案】(1)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5分)
(2)各地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有利于发展各民族文化,繁荣民族文化事业,推动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5分)
(3)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化的内涵,共同熔铸灿烂的中华文化。(4分)
(4)各地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推动了民族文化道德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6分)
17.【解析】本题首先要分析图表信息,找出其中蕴含的三个信息点:区域文化、三个区域文化在观念上各自优缺点、区域文化与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联系教材写出相对应的《文化生活》道理。其次,根据信息联系教材中的我国文化的区域性即可回答第(2)问。
【答案】(1)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各地区文化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②不同区域的文化,有其精华,也有不足。③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和交融。不同区域文化影响着区域发展模式。(10分)
(2)①要正确对待本区域和其他区域文化,既要看到各自长处,也要看到各自短处,扬长避短。②要与其他区域的文化和谐相处;同时加强相互交流、借鉴、吸收、取长补短。(10分)
第七课
7.B 【解析】①本身观点正确,但与题意无关;在当代中国,爱国就是爱社会主义,但③观点与题干反映的主旨不符。②④观点正确,故选B项。
8.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故③说法错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在革命时期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而不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故④说法错误,排除③④,可选出D项。
9.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民族文化的特点。这一系列文化著作中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反映了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中,所以A项符合要求;B、C的说法在知识上是错误的;D与题意无关。
10.C 【解析】③说法错误,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与时俱进。
11.D 【解析】本题考查对民族精神的理解。③说法错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①②④说法符合题意。
12.D 【解析】从“与其他文明相互激荡”可以判断D项符合题意。
13.C 【解析】A、B、D项说法错误,不选。
14.B 【解析】②错在“外在表现”上应表述为“内在动力”。③不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原因。
15.A 【解析】③说法错误,当前我国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④夸大了民族精神对综合国力的作用,③④错误应排除,故选A项。
16.【解析】本题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第(1)问,需仔细研究材料,了解我国竹文化,把竹的生命象征意义与我国的民族精神相结合即可作出答案。第(2)问,应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回答问题。
【答案】(1)赞同。竹子虚心而有节,朴实而坚贞,根根相连,生生不息等生命特征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相吻合。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常常把竹子人格化为中华民族精神。(6分)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首先,要辩证认识传统文化,分清精华与糟粕。(5分)其次,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做到与时俱进,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5分)
1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们的民族精神的掌握。第(1)问问题可浓缩为: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两方面作答,回答问题时一定要结合材料,忌两张皮,材料和内容不相连。第(2)问可直接回答。
【答案】(1)这位父亲的观点是不正确的。(2分)因为: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3分)②纪念馆等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是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其必要性:有利于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从必要性语言谈也可以)。(3分)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优秀文化塑造积极的人生。通过免费开放、组织参观,有利于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更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引导未成年人自觉地参加健康向上的活动。(3分)④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只重视文化课的学习,而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是不符合国家的要求的,也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全面健康成长。(答及此点,或谈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可酌情加至2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san/72230.html
相关阅读: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2012届高考政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二轮总复习教案
2012届高考政治第二轮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复习教案
2012届高考政治热点求索真理的历程探究复习
2012届高考政治专题复习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