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河南省十所名校高三第三次联考试题
语 文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轼、黄庭坚之间的本质区别是“无法之法”与“有法之法”之间的区别,是直觉与法则之间的区别,是“功夫在诗外”与“诗内”的区别。苏轼认为文学写作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可自己通过经验体味而不能通过逻辑思维加以语言表述的事情。苏轼的这种认识,代表了盛宋的风尚。欧阳修、苏辙也都说,作诗是不能够通过诗法灯传,以法则传授的,而只能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类的方法来加以修炼。这正是以后陆游“功夫在诗外”的别样说法。其实,又何止是盛宋时期,自华夏文明开蒙以还,都是直觉的“无法之法”的时代,从庄子的“得意而忘言”,到陶渊明的“欲辨已忘言”,再到苏辙的“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从来就没有人提出可以将写诗的直觉抽绎成为法则,使学习作诗的人看得见、摸得着,“立竿见影”地按照法则来“制作”诗歌。所以,黄庭坚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作诗的法则,着实使整个诗坛为之震动。因为,他的这一创新,不仅是针对盛宋而言,针对乃师苏轼的叛逆,而且是亘古未有的创新。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黄庭坚受到同时代如此崇高的礼遇,以至于他的老师苏轼都不能不有些嫉妒,颇有些门下弟子都跑到别人门下的难堪,也就不难理解一时之间天下翕然响应的奇观,不难理解黄庭坚对于后人所产生的震撼性的影响。
如果一定要为黄庭坚找一个先驱者,那就只有杜甫了。杜甫虽然没有黄庭坚的明确的作诗法则,但是,他“晚节渐于诗律细”,在诗歌的创作中,有着一套有形无形的法则,也就是说,杜甫是以作品演示法则。这也就是江西诗派尊杜为“一祖”的原因。同样学杜,初宋的王禹?的学杜,与盛宋梅、欧、王、苏的学杜又自有内涵上的不同。后者标榜杜甫晚年作品中显示出的“有法之法”的端倪,而前者所学习的恰恰是杜诗中的“无法之法”的精神。杜甫像是诗史大江中的一个巨大的枢纽工程,宋代的许多分支都从这里分流而成。尽管黄庭坚所从杜甫那里分取的是一种有形无形的法则,多少有些勉强,杜甫有些被黄庭坚人为地塑造,像是苏轼重塑陶渊明一样。黄庭坚提出的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处”的说法,其实是不能坐实的,杜甫、韩愈又何尝不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何尝不是通过多读书厚积薄发,养气于诗外,“气盛言宜”,冲口成诗呢?但无论如何,杜甫可以成为江西诗派存在的一个有力的理论根据。
(节选自《宋诗流变》,有删改)
1.下列有关“无法之法”与“有法之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轼讲“无法之法”,黄庭坚讲“有法之法”,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强调的是
直觉,后者重视的是法则。
B.“无法之法”是说只可自己通过经验体味而不能通过逻辑思维作诗,“有法之法”是
将写诗的直觉抽绎成为法则。
C.欧阳修、苏辙主张“无法之法”,初宋的王禹?为创制“有法之法”做出了努力,并
启发了黄庭坚创制写诗的法则。
D.陆游说“功夫在诗外”强调的是“无法之法”,黄庭坚说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处”
强调的是杜、韩的“有法之法”。
2.下列表述,不属于黄庭坚受到同时代崇高礼遇的原因的一项是
A.华夏自有文明以来,都是直觉的“无法之法”的时代,而黄庭坚提出了使学习作诗
的人看得见、摸得着的写诗法则。
B.黄庭坚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作诗的法则,使学习作诗的人可以有效地按照法则来“制作”诗歌。
C.黄庭坚提出的“有法之法”是一种创新,这一创新不仅是针对盛宋而言,针对乃师
苏轼的叛逆,而且是亘古未有的创新。
D.黄庭坚把杜甫作为自己的先驱,用心塑造了杜甫这位大诗人,使杜甫成为江西诗派存在的一个有力的理论根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针对盛宋的风尚认为写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错误提出的“有法之法”,是诗
歌写作观念的进步,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B.黄庭坚的“有法之法”震动了当时的整个诗坛,以至于他的老师苏轼的一些门下弟
子都跑到他的门下,这令苏轼有些难堪而且有些嫉妒。
C.杜甫在诗歌的创作中,有着一套有形无形的法则,他的诗歌既有“无法之法”的精
神,也在他的晚年作品中显示出了“有法之法”的端倪。
D.虽然杜甫、韩愈受到黄庭坚的推崇,但是不能否认他们通过多读书厚积薄发,养气
于诗外的写作也合乎苏轼“无法之法”的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莫?字子蒙,湖州归安人。以祖荫补将仕郎,两魁法科,累官至大理评事、提单广南市舶。张子华以赃败,朝廷命?往鞫之,?正其罪。又言秦?、郑时中受子华赂,计直数千缗。还朝,除大理寺正。吏部火,连坐者数百人,久不决,命?治之。?察其最可疑者留于狱,出余人为耳目以踪迹之,约三日复来,遂得其实,系者乃得释。黄州通判奏亲擒盗五十余人,上命?穷竟,既至,咸以冤告。?命囚去桎梏,引通判至庭,询窃发之由,斗敌之所,远近时日悉皆抵牾,折之,语塞。?具正犯数人奏上,余释之。上谕辅臣曰:“莫?非独晓刑狱,可俾理金谷。”朝廷遣?措置浙西、江淮沙田芦场,?多方括责,得二百五十三万七千余亩。言者论其丈量失实,责监饶州景德镇。起知光化军。谍知金渝盟,郡乏舟,众以为虑,?力为办集,及敌犯境,民赖以济。时饷馈急,除淮南转运判官,?迁延不之任,右司谏梁仲敏劾其慢命,竟罢官。宣谕使汪澈为言于上,复旧职,召见,上谕曰:“朕常记向措置沙田甚不易。”?谢曰:“职尔,不敢避怨。”上曰:“使任责者人人如卿,天下何事不成。”出知扬州。陛辞,上以城圮,命?增筑。?至州,规度城?,县重赏激劝,阅数月告成。除直宝文阁学士、大理少卿兼详定司敕令官,兼权知临安府。未几,假工部尚书使金贺正旦。金庭锡宴,?以本朝忌日不敢簪花听乐,金遣人趣赴,?坚执不从,竟不能夺。使还,除刑部侍郎,改工部侍郎兼临安府少尹,以言者罢。起知鄂州。卒于官,年六十一。
(节选自《宋史?莫?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于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折之,语塞 折:折服。
B.朕常记向措置沙田甚不易 向:从前。
C.县重赏激劝 劝:鼓励。
D.竟不能夺 夺:改变。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莫?为官有才干的一组是(3分)
①吏部火,连坐者数百人 ②询窃发之由,斗敌之所
③莫?非独晓刑狱,可俾理金谷 ④?多方括责,得二百五十三万七千余亩
⑤职尔,不敢避怨 ⑥阅数月告成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莫?精于审理案件。他在审理张子华贪污案的时候,不仅将张子华依法治罪,而且
还查明了秦?、郑时中受贿的事实。
B.莫?不滥罚无辜。黄州通判上奏捕捉五十多名盗贼,可是莫?发现其中存在问题,
最后只将正犯上报朝廷,其余的全部释放。
C.莫?深得皇帝信任。他被任命为淮南转运判官却迟迟不赴任,皇帝不但不怪罪他,
反而称赞他,希望官员们都能像他一样。
D.莫?忠于大宋朝廷。他奉命出使金国,以在本朝的忌日不敢戴花和听音乐为由,拒
不赴宴,金朝催促他,他坚持不从。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出余人为耳目以踪迹之,约三日复来,遂得其实,系者乃得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谍知金渝盟,郡乏舟,众以为虑,?力为办集,及敌犯境,民赖以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芜 城[注] 李端
昔人登此地,丘垄已前悲。
今日又非昔,春风能几时?
风吹城上树,草没城边路。
城里月明时,精灵自来去。
[注]芜城:荒芜的城市。
8.这首诗的前两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的后两联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______________,置杯焉则胶,____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2)轮台东门送君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擦鞋嫂 范立志
朋友昨天找我说,有一个擦鞋的大嫂家里挺困难,今天要来找我,让我在社区帮帮忙,照顾她家一个低保。
听到敲门声,我猜可能是那位大嫂来了。我打开门,只见她拎着一提酒怯生生地走进来。我打量着她,四十岁左右,黑黝黝的脸,没任何修饰,甚至连眉也没描。是她?这张脸太熟悉!她把酒放在靠墙边,拘谨地站着。
“你请坐。”我对她说。
“嗯。”她坐在沙发上,屁股仅探一点沙发沿。
“请说说,你家有啥困难?”
“婆婆七十多岁,前年中了风,半身不能动,瘫在床上;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大学。我吧,人笨,除了擦擦皮鞋,不会干其他挣钱的活儿。”说完,她苦涩地笑了笑。
“孩子爸呢?”
“过世七八年了。”
我见她眼神暗淡了许多,连忙转换话题:“你认识我吗?”
“不认识。”她仔细地看了看我,回答说。
不认识?我十分意外。我到社区工作已有一个多月,每天上下班,都要从她的擦鞋摊前经过。大多时候,她都会招呼一声:“师傅,擦擦鞋吧!”每隔五六天,我都会坐在她的擦鞋摊前擦鞋。每次,她见我走近,便用干净毛巾,把那尺把高的小凳子抹了又抹,然后说:“您请坐!”她擦鞋技术熟练,擦的时间也长,不像有的人擦三两下完事,她总是把我的皮鞋擦得锃亮锃亮的。我走时,她会有礼貌地说一句:“您走好!”而刚才,她却说不认识我,这让我很不理解。
“你真的不认识我?”
她憨厚地笑了笑说:“对不起,我真的不认识您。”她的神情,坦然中含有愧疚,好像不认识我是她的错。
“你回去后,写一份申请交给社区,我会给你办的。”
“谢谢,谢谢!”她一个劲儿地鞠躬。在她告辞后快迈出门的那一刹那,我突然想起那提酒,我连忙对她说:“你等等,把酒带回去。”说着,我把那提酒递给了她。
“这怎么行呢?”她一个劲儿地推辞着。我见她硬是不肯带回去,便对她说:“大嫂,这酒你要是不带回去,你那低保我就不办了。”
她愣了愣,冒出一句:“我要是带回去呢?”
“你要是带回去,我负责把你的低保办好。”
听了我的话,她打量我许久,把我从头看到脚,又从脚看到头,丝毫没有进屋时的拘谨。她接过酒,边走向门外,边念叨:“好人啊,好人啊……”
再次去她的擦鞋摊擦鞋,是一个星期后。她见我来了,热情地打招呼:“第一次来这儿擦鞋吧?只要您不嫌弃,以后鞋脏了,尽管来擦。”
“第一次来这儿擦鞋?”她的话,又使我想起了那天她说不认识我,好奇心使我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大嫂,这以前,我在你这儿已擦四五次鞋了,难道你一点印象也没有?”
“什么?您在我这儿已擦四五次鞋了?”她停下来,怔怔地看着我,满脸歉意地说:“都怪我眼拙。”
她一边擦鞋,一边对我说:“您知道吗?您别看我们见了过路的人都热情地招呼‘师傅,来擦擦鞋吧’,其实,我们招呼的并不是过路的人啊!”
“什么?,你们招呼的并不是过路的人?”这话听起来挺新鲜,我连忙问:“大嫂,那你们招呼的是什么?”
“是你们的一双脚啊!”
我心里一酸,终于明白了大嫂为什么不认识我。
对大嫂的进一步认识是半年后。
那天,市团委和各社区联合组织捐资助学,有一个贫困生的发言,令我们很感动。他说,他虽然很贫穷,但又很富有,一是他读书有好心人资助,令他无比温暖;二是有来自妈妈的大爱。他向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七年前,一个男子骑摩托车回家,途中发生车祸,不但自己当场身亡,而且还撞死了一个男人。几天后,当被撞死男人的女人找上门索赔时,才知道他家里除了两间破房子外,就剩下一个四岁多的孤儿。女人不但没索到一分钱赔偿,还掏钱为孤儿买了许多吃的。这以后,女人总感到有一双饥饿的眼睛看着她,令她吃不安,睡不宁。女人在第五次来看望孤儿时,带走了孤儿,认孤儿为儿子。从此,那孤儿又有了一个更温馨的家。
讲完故事,贫困生泣不成声地告诉我们,那孤儿就是他,那收养孤儿的女人,就是他现在的母亲!
听了贫困生的故事,我决定去拜访那位母亲。我按照那位学生提供的地址找到他的母亲时,我愣在那里,因为她不是别人,正是我认识的擦鞋嫂。
(选自《东风文艺》2014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擦鞋嫂刚进门的时候非常拘谨,但看到“我”并不怪罪她竟然不认识“我”这个曾
经多次让她擦鞋的人,离开的时候丝毫不再拘谨。
B.虽然“我”让擦鞋嫂擦了四五次鞋,可是她竟然不认得“我”,因为她从来就不看前
来让她擦鞋的顾客,而只专注于让她擦的鞋。
C.贫困生的母亲正是擦鞋嫂,这样的结尾看似出入意料,其实并不突兀,因为前文擦
鞋嫂说的话和孤儿讲的故事都对此作了铺垫。
D.“我”在小说中既是一个性格人物,也是一个线索人物,通过“我”的见闻和感受串
联起了小说的情节内容,使小说紧凑,条理分明。
E.小说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塑造擦鞋嫂的形象,尤其善于捕捉她的神
态,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2)贫困生的发言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擦鞋嫂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题为“擦鞋嫂”,但也有人认为命名为“认识”更好,你认为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子恺漫画
从日本回来,在潜心译述介绍西洋文艺理论的同时,“子恺漫画”也诞生了。
读的书多了,看的画多了,觉得以前在浙一师时所确信的“师自然”的忠实写生画法,其实与幼年时所热衷的“印”《芥子园画谱》,相去不过五十步。都是“依样画葫芦”。“葫芦不愿再画下去,非葫芦的画不出来”,于是只好“读读书,看看别人的画罢休了”。“我想看看书再画,但越看书越不会再画了。”其实正是在这苦闷时期,一种新的画风已不期然而然地在他的思绪中孕育着了。
有一次,春晖中学开校务会议的时候,丰子恺对会议的内容茫无头绪,却独自观看“那垂头拱手而伏在议席上的各同事的倦怠的姿态”。回家后用毛笔把这校务会议的印象画了出来,又恐被学生看见了不好,便把画贴在门背后独自欣赏。这幅画引起了他的兴味,从此之后,丰子恺不断地把他平时所萦心的琐事细故一一乘兴描出。
起初作的大批小画,都是由于受到当前景象的感触,觉得有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非立即画下不可。一旦画出之后,便“得到和产母产子后所感到的同样的欢喜”。“有时把平日所信口低吟的古诗句词也试译出来”,“译作小画,粘在座右,随时欣赏”,并在画上签上自己的名字的英文缩写TK。画这些小画时,根本没有想到要去发表。有一次被夏丐尊发现了,连声赞赏说:“好!再画!再画!”丰子恺受到鼓舞,“心中私下欢喜,以后描的时候就觉得更大胆了”。
是朱自清第一个把丰子恺的画稿拿去发表的。那时,白马湖畔的朱自清与远在北京的俞平伯合办了一个不定期的文艺刊物,丰子恺不仅为这刊物设计封面,还在《我们的七月》上首次公开发表了一幅画,画题是“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被郑振铎发现,他对这幅画及其作者感到莫大的兴趣。朱自清到白马湖去,郑振铎便向他打听丰子恺的消息。1925年,丰子恺到上海创办立达学园,这时《文学周报》恰好要用插图,郑振铎便通过胡愈之向丰子恺索画,陆续发表在《文学周报》上,他给这些画冠以“漫画”的题头。从此中国始有“漫画”这名称了。后来郑振铎要求为丰子恺出一个集子,便在一个星期日和叶圣陶、胡愈之一同到江湾立达学园去看他的画。他回到上海后,与叶圣陶、沈雁冰共同挑选,把绝大部分都选进了集子,于1925年12月以文举周报社的名义结集出版。这册最初出版的画集得到朋友们的热情支持,为之作序写跋的有郑振铎、夏丐尊、来自清、俞平伯等人。夏丐尊在序中赞叹说:“对于生活,有这样的咀嚼玩味的能力。”朱自清说:“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俞平伯在跋中说:“您是学西洋画的,然而画格旁通于诗。所谓‘漫画’,在中国实是一创格;既有中国画风的萧疏淡远,又不失西洋画法的活泼憨恣。”
1926年,《子恺漫画》又以开明书店的版本继续出版,并且多次再版。
关于“漫画”这个名称,丰子恺后来这样说:“国人皆以为漫画在中国由吾创始。实则陈师曾在《太平洋报》所载毛笔略画,实为中国漫画之始。”
陈师曾的画究竟是不是中国漫画之始,这有待于学术界研究讨论,但丰子恺的画确实是受了中国画家陈师曾的启发,再加上日本画家竹久梦二画风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西洋画派中,丰子恺最喜爱19世纪法国著名画家米勒的作品。尤其是《初步》一画,给丰子恺的创作以直接的影响。
然而丰子恺认为自己的画“不是正式的绘画,只是绘画之一种。至于这种画价值如何,那我自己实在想不出答语。我仿佛具有一种癖瘾,情不自禁地要作这种画”。
朱光潜认为,这位漫画家善于“从纷纭世态中挑出人所熟知而却不注意的一鳞一爪”来加以点染。又认为“他的画品就是他的人品的表现。子恺从顶到踵,浑身都是个艺术家”。
丰子恺的漫画创作数量既多,发表的范围又广。由于画材来自现实生活,而且主要来自平凡的劳动大众的现实生活,因此他的读者遍及工、农、商、学、兵各界。又因为他一生慷慨待人,对于来信来访的读者,不拘职业、身份,有求必应,因此散存在人民中间的画不计其数。 (选自《丰子恺传》,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随着视野的开阔,见识的增多,丰子恺不愿再沿用“师自然”的忠实写生画法,可
是新的画法又一时找不到,所以内心非常苦闷。
B.丰子恺在春晖中学任教时,喜欢把自己平日所萦心的琐事细故乘兴描出,并置于身
旁,随时欣赏,感到非常欢喜。
C.文中引用朱光潜的话,一方面说明丰子恺作漫画的艺术手法,另一方面称赞丰子恺
艺术家的品质,从他的人品可以看出他的画品。
D.丰子恺为人慷慨大方,而且漫画多表现平凡大众的现实生活,所以他的漫画虽然缺
乏浪漫主义热情,但还是得到了各界民众的广泛喜爱。
E.文章叙述了“子恺漫画”由酝酿到诞生到大放异彩的过程,展现了丰子恺执着于绘
画艺术的情怀和成名之后仍然保持淳朴谦逊的品格。
(2)“子恺漫画”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丰子恺画漫画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中国有漫画,丰子恺功劳居首。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
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关于酒驾危害成本的警方告示出现在江苏省宿迁市城乡各建筑工地的宣传板报上,
其别出心裁的“计算”方式引来不少建筑工人的围观。
B.一些商家煞费苦心先以模糊的广告词来请君入瓮,然后再用若干霸王条款限制消费
者,让消费者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C.为了慈善足球赛,罗纳尔多在环球电视台的节目中公开表示自己减肥的决心。他的
减肥行动多少带着几分将自己逼上梁山的味道。
D.上海大学不分专业的招生政策,其实是邯郸学步,恐怕不但达不到外国不分专业招
生模式的效果,反而会产生严重后果。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10年来,湖南安仁县37岁的农民工王贱华把打工创业赚来的近10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和五保老人及农村公益事业,被人们称为热心“慈善打工仔”。
B.从美国大选历史看,外交议题的重要性向来排在经济议题之后,算是竞选人的“第
二战场”,但“9?11”事件后,竞选人的外交政策日益受到选民重视。
C.黎巴嫩总统苏莱曼在爆炸发生后发表声明,呼吁黎巴嫩人以国家最高利益和人民的
安全为重,坚决制止黎巴嫩人成为外部势力争斗的牺牲品的图谋。
D.领导干部被称为“老板”,不仅仅是称谓不适当、不严肃,而且反映了有的单位政治
生活中“一言堂”色彩浓厚,“家长制”作风严重。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的雕塑艺术主要是佛像,罗汉尤为杰出的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宗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
①只觉得他们是一些人,至少比较接近人
②当然,他们也是会引起善男善女顶礼皈依的虔敬感的
③他们是介乎佛、菩萨和人之间的那么一种理想的化身
④罗汉表现了较多的生活气息,较多的人性
⑤我们看彩塑罗汉,不大感觉他们是上座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
⑥不像三世佛那样超越了人性,只有佛性
A.③⑥④⑤①② B.③①②⑤⑥④ C.④⑥⑤①③② D.④③⑥⑤①②
16.把下面的一组短句组合成一个长句,为“贫困村互助资金”下定义,可以适当增减一些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①贫困村互助资金是一种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转使用的生产发展资金。
②贫困村互助资金在贫困村设立。
③贫困村互助资金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
④贫困村互助资金以无任何附加条件的社会捐赠资金为补充。
⑤贫困村互助资金以村民自愿按一定比例缴纳的互助金为依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大海不拒绝流水,所以成就了它的浩瀚;森林不拒绝树木,所以成就了它的茂密;春天不拒绝花朵,所以成就了它的灿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小鸡看见一只苍鹰在高高的蓝天上飞过,十分羡慕,于是问母鸡:“妈妈,我们也有一对大翅膀,为什么不能像鹰那样高飞呢?”
“真是个小傻瓜,”母鸡回答说,“飞得高有什么用处,蓝天上没有谷粒,也不会有虫子啊!”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3年河南省十所名校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三)
语文?答案
1.C 2.D 3.A 4.A 5.C 6.C
7.(1)放出其他的人作为刺探消息的人来追踪访查,约定三天后再来,就得知案子的实情,被关押的人才得到释放。(关键词“踪迹”“其实”“释”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间谍得知金人背弃盟约,州里缺少船只,人们为此忧虑,莫?尽力办理收集,等到敌人侵犯边境时,百姓依靠这些船只渡河。(关键词“渝”“虑”“赖”“济”的翻译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莫 字子蒙,湖州归安人。因祖上恩荫补任将仕郎,两次法科考试第一,累积迁官至大理评事、提举广南市舶司。张子华因为贪赃败露,朝廷命令莫 前去审理此案,莫 依法治了他的罪。又上言秦 、郑时中接受张子华的贿赂,统计价值好几千缗。回朝,授任大理寺正。吏部失火,牵连获罪的有几百人,很久不能判决,命令莫 处理此案。莫 细察其中最可疑的人留在牢里,放出其他的人作为刺探消息的人来追踪访查,约定三天后再来,就得知案子的实情,被关押的人才得到释放。黄州通判上奏亲自捕捉盗贼五十多人,皇上命令莫 彻底追究,盗贼押解到以后,都哀告冤枉。莫 命令给囚犯去掉刑具,带通判上堂,询问盗窃发生的原因,和敌人战斗的场所,地点时间全都互相矛盾,和他辩论,回答不出。莫 开列出正犯几个人上奏,其余全部释放。皇上告知辅佐大臣说:“莫 不仅通晓刑狱,还可以让他管理财政。”
朝廷派遣莫 筹措管理浙西、江淮的沙田芦场,莫 想方设法搜括督责,得到二百五十三万七千多亩。言官指责他丈量不真实,罚监饶州景德镇。起用为光化军知军。间谍得知金人背弃盟约,州里缺少船只,人们为此忧虑,莫 尽力办理收集,等到敌人侵犯边境时,百姓依靠这些船只渡河。当时军饷紧张,(莫 被)授任淮南转运判官,莫 拖延不上任,右司谏梁仲敏弹劾他不敬君命,(莫 )最终被罢官。宣谕使汪澈替他向皇上求情,官复原职,召见他,皇上告知说:“我总是记得你从前筹措办理沙田的事很不容易。”莫 感谢说:“尽职罢了,不敢逃避怨恨。”皇上说:“假使承担任务的人都和你一样,天下又有什么事做不成。”? (莫 )出朝做扬州知州。上朝辞行,皇上因州城坍塌,命令莫 增修。莫 到州里,规划裁度城墙城门,悬重赏激励鼓动,过了几个月就修成了。授任直宝文阁学士、大理少卿兼详定司敕令官,兼代理临安府知府。不久,为暂任工部尚书出使金国贺正旦。金朝廷赐酒宴,莫 因为是本朝的忌日不敢簪花听乐,金朝派人催促赴宴,莫 坚持不听从,最终不能强迫他改变。出使回来,授任刑部侍郎,改为工部侍郎兼临安府少尹,因言官弹劾而被罢免。起用为鄂州知州。死在任上,享年六十一岁。?
8.抒发了作者对昔日繁华之地而今变成荒草蔓生的废墟的悲怆之情。(2分)以“昔”与“今”对举,以昔人见到荒丘累累而生之悲,衬托作者今日见到更为凄凉的景象而生之悲,使其悲情更加深沉,然后悲叹春风只有几月,繁华能有几时,喷涌出一腔悲情愁绪。(3分)?
9.描绘出芜城荒草满路和精灵来去的破败、荒凉、阴森的画面。(2分)颈联写空中寒风萧飒,地上荒草蔓生,说明早无行人,烘托出芜城的荒寂;(2分)尾联写明月当空,只有鬼魂来去,表明人迹已绝,渲染了空城阴森的气氛。(2分)?
10.(1)则芥为之舟 水浅而舟大也 (2)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 (3)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11.(1)CD(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答A、B不给分)
(2)①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贫困生的发言使“我”决定去拜访他的母亲,由此才知道他的母亲就是擦鞋嫂。②补充交代擦鞋嫂的事迹,凸显她胸怀博大、富有爱心的形象特点。③交代擦鞋嫂贫困的原因,赞美了母亲美丽、伟大的心灵,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每点2分)(3)①慈爱善良。她看到撞死她男人的肇事者家里只剩下一个孤儿,不但为孤儿买了许多吃的,还承担了抚养孤儿的责任。②勤劳坚强。她摆擦鞋摊,给人擦鞋养家糊口。③淳朴厚道。她擦鞋细致,对人有礼貌。(每点2分)?
(4)观点一:以“擦鞋嫂”为题好。?
①便于聚焦于小说的主人公,因为通篇文章都是通过“我”的观感来刻画“我”所认识的擦鞋嫂的形象的。②小说主要是为了展示以擦鞋嫂为代表的底层民众善良的内心世界,借以表现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互相体谅的温暖主题,所以以擦鞋嫂这个代表底层民众符号的主人公为题目比较合适。③结构上,文章一开始通过擦鞋嫂争取低保来反映其家庭境况,进而刻画她留给“我”的印象;随之通过破解为什么她为“我”擦过多次鞋却不认识“我”的这层迷雾来进一步表现擦鞋嫂“认鞋不认人”的工作特点;最后通过贫困生的发言,“我”更认识到了擦鞋嫂善良而伟大的内心世界。因此,从结构上来看,文章的这三部分也是对擦鞋嫂的形象逐步进行丰富和深化的。?
观点二:以“认识”为题好。?
①“认识”是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我”和擦鞋嫂的相识和相知展开。②“认识”在文章里表现为一个“我”和擦鞋嫂之间的相互深化了解的过程。在擦鞋嫂的眼中,“我”从一个拿东西才会办事的普通社区干部到一个好人。在“我”眼中,从起初擦鞋嫂争取低保时“我”对她家庭境况的认识到“我”对她工作特点的认识到最后“我”对她美丽的内心世界的认识。③“认识”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缺乏认识的前提下,擦鞋嫂把“我”等同于一般的收东西才会办事的干部,而“我”也不理解擦鞋嫂工作的特点而对她表示不认识“我”很不理解。在相互的认识和交流中,“我”和擦鞋嫂之间才消除了隔膜,人与人之间才少了很多的猜疑和冷漠。总之,这篇小说讲的是一个温暖的故事,是一个关于“认识”的故事。
(观点明确2分,分析合理、充分6分)??
12.(1)AE(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
(2)①富有诗意。②中西结合。③艺术地反映现实生活。(每点2分)?
(3)①丰子恺善于学习借鉴,博采众长,他曾经受到中国画家陈师曾、日本画家竹久梦二、法国画家米勒的影响和启发。②他有发自内心的创作冲动,这种冲动有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非立即画下不可。③他得到了朋友的赞赏、鼓励,这增添了他创作的勇气和信心;他得到了朋友的支持,得以发表作品、出版画集。(每点2分)?
(4)观点一:同意。
①漫画这种画风是苦闷中的丰子恺在思绪中孕育出来的。②丰子恺陆续发表在《文学周报》上的画作被称为“漫画”,这是中国有“漫画”这一名称的开始。③俞平伯称丰子恺的“漫画”,“在中国实是一创格”。?
观点二:不同意。
①丰子恺说陈师曾登载在《太平洋报》上的毛笔略画,实为中国漫画之始。②漫画这一名称是郑振铎的创意。③丰子恺正式走上漫画创作道路与郑振铎、叶圣陶、朱自清等人的力促和热情支持与推介分不开。?
(观点明确2分,分析合理、充分6分)?
13.B 14.D 15.C?
16.贫困村互助资金是指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以村民自愿按一定比例缴纳的互助金为依托,以无任何附加条件的社会捐赠资金为补充,在贫困村设立的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转使用的生产发展资金。(“贫困村互助资金是指……的生产发展资金”句式正确2分,中间附加成分顺序恰当3分)?
17.(示例)高山不拒绝峰岭,所以成就了它的雄伟;大地不拒绝万物,所以成就了它的丰富;秋天不拒绝果实,所以成就了它的辉煌。(每句2分)?
18.【写作提示】 这道新材料题的材料中有一对“人物”——小鸡和母鸡,它们的对话反映了各自的思想认识。从小鸡的角度看,它羡慕苍鹰,表明它不满足于现状,有更高的追求;从母鸡的角度看,它否定了小鸡希望像鹰那样高飞的愿望,它认为对鸡来说,只需要地上的谷粒、虫子来填饱肚子就行了,飞得高没用。母鸡的话,既有其道理,也有其局限性。说它的话有道理,是因为它立足于自身,符合实际;说它的话有局限性,是因为只满足于吃饱饭的物质追求是不行的,还应该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和生命的拓展。就这则材料而言,我们可以肯定小鸡有所追求,也可以否定它考虑问题不切实际;可以肯定母鸡注重实际,也可以否定它扼杀了小鸡的理想和追求。?
下面的立意可供参考:①想问题、做事情要考虑自己的实际,不要好高骛远;②别人的风光不一定适合自己;③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有更高的追求;④如果活着只是为了吃饭,就失去了生命的价值;⑤物质追求不可少,精神追求岂可抛;⑥不要扼杀别人的理想。
文体可以根据自己擅长的来选定,可以记述自己的经历、见闻,也可以论述自己的观点,还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无论写何种文体,文体特征要鲜明,不要写成“四不像”。?
【评分标准】
一类:立意准确,语言美,结构好,材料新。(51分以上)?
二类:立意较准确,语言通顺,结构完整,材料较新。(44分—51分)?
三类:立意有偏差,语言基本通顺,结构基本完整。(36分—43分)?
四类:立意偏离材料,语言表达较差,结构不合理或残卷。(36分以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san/69866.html
相关阅读:湖北省武穴中学2015年3月份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2013高三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有答案)
2019?2019学年度寒假作业高三语文答案
2019年秋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模拟题
2019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试题及答案(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