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内容和积极作用。
2.掌握科举制的形成、发展和进步作用。
3.掌握隋唐两代对府兵制的改革和府兵制的作用、弊端及其崩溃;掌握募兵制的形成、特点及其对封建统治的利弊;掌握府兵制与募兵制的异同点。
4.掌握隋唐时期租庸调制的调整及其进步作用。
5.掌握两税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内容和结果、影响。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完备和科举制的形成、发展,分别认识我国封建社会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和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进一步认识它们都因曾在历史上发挥过进步作用,而被历朝历代所沿用。
2.通过学习府兵制崩溃的原因,认识到均田制是府兵制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均田制遭到破坏是府兵制崩溃的根本原因,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作用。
3.学习两税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内容和结果、影响,认识到两税法的推行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有所松弛,但是唐朝实行两税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客观上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也使唐朝的统治日渐衰败。
4.隋唐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唐朝基本沿袭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但隋朝短期而亡,唐朝却繁荣强盛。认识一个盛世社会的出现需要一个统?、安定的社会环境,需要统治者注意发展生产,休养生息,勤政爱民。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分析隋唐时期实行的各项制度对封建统治的利弊,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分析隋唐各项制度的内容及其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对比分析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用比较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完备和积极作用与意义。
2.科举制的创立、发展及其作用和意义。
3.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
4.两税法的特点、作用和意义。
难点
1.府兵制的崩溃。
2.两税法的局限性。
3.唐朝基本沿袭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但隋朝短期而亡,唐朝却繁荣强盛的原因。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主要叙述隋唐两代的统治制度,内容比较散,涉及政治上的官制、选官制;经济上的赋役制度和军事制度。
1.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注意详略得当。
2.对一些重点、难点以讨论法和讲解法为主。尽量多设计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然后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再做讲解。
3.对一些有继承、发展的事件,如科举制的发展,以及一些联系比较的问题,可适当制作一些图表,既帮助学生记忆,又可以使所比较事件的异同点显得一目了然。
4.在教学过程中还可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媒体
1.投影仪。
2.自己课前制作的投影图片《唐朝历史发展情况表》《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演变》《府兵制、募兵制对比表》《北魏、隋唐赋税制度简表》。
教学方法
1.讨论法:组织学生对府兵制崩溃的原因、府兵制与募兵制的比较、两税法的局限性、唐朝基本沿袭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但隋朝短期而亡,唐朝却繁荣强盛的原因等问题展开讨论。
2.讲解法:对于一些理性内容,在指导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做讲解。
3.联系比较法: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对一些问题展开比较。如:府兵制与募兵制、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结构和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之一:内容概括式导入
[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隋唐的前三节,我们知道,隋朝建立于581年,589年统一中国,虽然隋炀帝残暴的统治,使隋朝只存在了30年,但是却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唐建立于618年,经过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到唐玄宗统治前期进入开元盛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755年到763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而衰。唐朝后期的统治出现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现象,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进一步促使唐朝的衰弱。经过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唐政府从此分崩离析、名存实亡。繁盛的唐王朝统治了中国近300年,是封建王朝统治时间最长的朝代。
一个30年。一个近300年,但是他们的统治制度却基本相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之二:复习提问式导入。
[师]前两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唐朝从建立到灭亡的发展过程。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这个过程。
[生]唐建立于618年,经过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到唐玄宗统治前期进入开元盛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755年到763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而衰。唐朝后期的统治出现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现象,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进一步促使唐朝的衰弱。经过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唐政府从此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师]回答得非常好。我们可以把唐朝历史的发展情况总结为下列图式。
[投影显示]
[师]大唐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强盛的王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强盛的王朝。在前面两小节,我们已学习了唐朝繁荣强盛的原因。大家是否还记得贞观之治的表现。
[生]政治方面,一是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二是革新政治。经济方面,??是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二是戒奢从简。文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师]很好。今天我们具体来学习唐太宗是怎样革新政治的。
[板书]第四节 隋唐制度的革新
一、三省六部制
[教师提问]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推行的一种官制,请大家回忆??下。隋唐以前的官制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秦朝设“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别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政务。
[教师提问]好。这是秦朝,那么汉朝呢?
[学生补充]两汉基本沿袭秦朝的官制,但汉武帝以后,实行了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建立了刺史制度。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教师提问]很好。那么大家有没有思考过,隋唐为什么要改革原来秦汉的官制呢?大家可以讨论讨论。
[学生甲回答]原来的官制容易形成丞相专权。
[学生乙回答]原来的官制分工不明确,导致办事效率低。
[教师讲述]常好。从我们学到的丞相的职能、刺史权力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出原来的官制有容易形成丞相专权、分工不明确,导致办事效率低等缺点。所以,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了三省的职权。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看书,然后来说说三省及其长官的职能。
[学生回答]三省分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教师提问]六部是哪六部?他们的职责分别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六部为尚书省下设机构,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教师讲述]大家?定要把三省和六部的职责记清楚,不可搞混淆。中书省在隋朝时称内史省,负责草拟政令,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掌政令政策的审核,是审核机构。尚书省负责执行,即为行政机构,?下设六个部。六部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具体做事的机构。吏即官吏;户即户籍;礼即礼仪;兵即军事;刑即刑法;工即工程。其中户还要管理赋税,这是因为古时收税是根据户口的。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可以把三省六部制制作成下列图表。
[投影显示]
[教师提问]三省六部制的推行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回答]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第二,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教师讲述]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每当皇帝无能,丞相就可能专权。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于: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
[教师过渡]隋唐不仅改革了官制,还改革了选官制度。
[板书]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1.科举制形成的原因
[教师提问]大家回忆一下以前所学的内容,我们曾经学到哪些选官制?
[学生回答]汉朝时建立了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魏晋以后形成士族制度。
[教师提问]这几种选官制度有什么局限性呢?
[学生回答]察举制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以后,进一步促进了汉魏之际士族的形成以及西晋以后:上族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都享有特权。东晋末年以后,士族在奢侈腐化中开始走向衰落,于是庶族地主代之而起。
[教师讲述]对原来的选官制度,发展到士族制度时,危害已经很严重了。一方面出现了危及统治的特权阶层??士族,另一方面政府也难以找到真正的有用人才,而且还会激化社会矛盾。这样就促使统治者改变选官制度,同时,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动也导致了科举制度的推行。
自从北魏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庶族地主阶级也相应得到发展,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他们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这样,随着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原来的选官制度已经无法推行下去,科举制就形成了。
[板书]
1.科举制形成的原因:士族的腐朽导致衰落
农业生产的发展导致庶族地主的兴起
2.科举制的形成和发展
[教师讲述]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到隋炀帝时形成制度。这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称为科举制度。到唐朝科举制度发展到完善。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教师板书并讲述]
[教师提问]我们一起来看课本第二目,来归纳一下科举制的作用。
[板书]3.科举制的作用
[学生回答]科举制的作用可以归纳为(1)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2)扩大了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基础;(3)有利于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质;(4)大大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教师提问]归纳得非常好。除了这四点外,联想唐朝文化发展中的特色,科举制还可以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促进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唐朝诗歌的繁荣。
[教师讲述]很好。因此,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但是科举制也有局限性,造成士人把精力集中于应付考试,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
[教师讲述]我们来看一个例题,这是2000年全国文科综合卷中的一个题目。
[投影显示]
[学生回答]答案是A。
[教师讲述]隋唐科举制是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之一,所以可以排除B选项。科举制抑制的是原来的士族门阀,并不抑制其余显贵,所以可以排除D选项。科举制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但是并不主要促进科技文化的发展,所以又可以排除C选项。
[教师过渡]在唐朝,其统治制度基本都沿用前朝,包括土地制度。
[板书]三、均田制
[教师讲述]唐朝的土地制度沿用北魏的均田制。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北魏均田制的内容。
[学生回答]均田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二、土地不得买卖。三、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四、受田的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教师讲述]隋唐都沿用了这一制度。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是封建国家利用其所掌握的无主的荒地,使广大丧失和缺少土地的农民同土地重新结合起来的制度,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同劳动者分离的问题。而且统治者有了较为稳定的财政收入和力役、兵役的来源。在此基础上,隋唐政府得以实行府兵制度和租庸调制。
[课堂总结]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这种繁荣,在政治上就主要体现在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虽然唐朝在制度上并没有什么创新,但是唐初统治者善于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励精图治,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以及对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完善都促进了唐朝的繁荣。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之一:叙述式导入: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有: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个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三省六部制的设置有比较积极的作用:一加强了皇权;二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另外,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科举制。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到隋炀帝时,建进士科,形成制度。这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称为科举制度。到唐朝科举制度发展到完善。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科举制的推行,也有比较积极的作用,一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二扩大了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基础;三有利于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质;四大大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五促进了唐朝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唐诗的繁荣。
隋唐时期的土地制度是沿用北魏的均田制,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是封建国家利用其所掌握的无主的荒地,使广大丧失和缺少土地的农民同土地重新结合起来的制度,基本解决了土地兼并所造成的土地同劳动者分离的问题。而且统治者有了较为稳定的财政收入和力役、兵役的来源。在此基础上,隋唐政府得以实行府兵制度和租庸调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唐朝的兵制和赋税制度。
之二:复习提问式: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隋唐时期的官制??三省六部制、选官制??科举制。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首先来看一下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和作用。
[生]三省有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是草拟政令、审核政令和执行政令的机构。作用是:一加强了皇权;二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教师讲述]答得很好。大家来看一下投影。
[投影显示]
[师]我们再复习一下科举制的建立、完善和作用。
[生]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增加取士人数,还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提高科举考试地位。作用是:(1)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2)扩大了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基础;(3)有利于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质;(4)大大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5)促进了唐朝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唐涛的繁荣。
[教师讲述]答得很好,我们来看一下投影显示的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发展情况表。
[投影显示]
[师]好,我们继续回忆:隋唐的土地制度是
[生]均田制。
[师]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唐政府实行了
[生]府兵制和租庸调制。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唐朝的兵制和赋税制度。
[板书]四、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1.隋文帝继承和改革府兵制
(1)措施
[教师提问]府兵制源于西魏,隋文帝继承了府兵制并对府兵制进行了改革,那么隋炀帝对府兵制的改革有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隋文帝时把军人户籍编人州县,同样分到田地,不再实行军民异籍。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教师讲述]西魏初创府兵制时,基本上采取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一人当兵,全家编入军籍,称为军户,不属于州县管理。隋文帝改革的关键措施就是有原来的兵农分离发展为兵农合一。与农民一样接受政府的土地,平时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府兵及全家都归人州县户籍,只有府兵本人由军府统领。后又改革为,府兵从均田农民中征发来,服役时的衣粮装备由个人负责,但租调全免。
[教师提问]这样的改革有什么作用呢?
[板书](2)隋朝府兵制的作用。
[学生回答]作用有第一,有利于农业生产;第二,增加了政府管理的户口和赋税收入;第三,扩大了兵源;第四,清除了胡汉分治的遗迹。
[教师讲述]对,由于“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因此就增加了农业人口的数量,这样就既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又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另外又改变了原来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这样就既扩大了兵源,还清除了胡汉分治的遗迹。总之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的融合。
[教师提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府兵制的基础是什么?
[学生回答]是均田制。
[教师提问]唐朝的基本兵制也是府兵制。唐太宗时。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我们先来看具体的措施。
[板书](1)措施
[学生回答]具体的措施有:第一,增加府兵的数量,且将三分之一以上的军府设置在关中;第二,实行兵将分离;第三,府兵服役期间,免征租庸调,但自备武器、粮食等。
[教师提问]唐太宗对府兵制的改革有什么作用和不利影响呢?
[板书](2)唐朝府兵制的利弊
[学生讨论后,回答]作用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不利影响是沉重的军费负担都加到了农民身上。
[教师讲述]唐太宗即位后,进一步整顿和充实府兵制,使府兵制更加完备。主要措施有:一是增加军府数量。唐太宗共设军府643个,将其中的261个设置在关中地区,约占军府总数的41%。这种将强大的武装集中在中心地区的做法,是“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形成外轻内重的局面,从而有利于控制地方性事变,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第二实行兵将分离。府兵服役后不脱离本乡、本土,户籍仍归州县,挂籍军府,田地也仍旧杂于农户之中,只有在番上(指轮番抽调府兵到其所隶卫府或边防重镇服役)校阅时,才集中于折冲府或番上的场所,过军队生活。府兵的调遣、征发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如有战事,由皇帝下敕书,通过兵部传达执行,朝廷临时点将,让其率领从各地临时征发的府兵出征。战争结束后,大将回朝廷,府兵回军府,因而有效地防止了将帅拥兵作乱事件的发生,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
府兵服役期间,虽免征租庸调,但出征时要自备武器、粮食等沉重的军费负担都加在了农民身上。在均田制顺利推行期间,农民还能承担,但随着均田制的被破坏,府兵制就崩溃了。
[板书]3.府兵制的崩溃
(1)原因
(2)时间
[教师提问]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府兵制崩溃的原因。
[学生回答]第一,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得不到土地,府兵制失去了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第二,由于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兵士逃亡的较多;第三,府兵的地位也在不断下降,贵族、官僚用府兵为私家役使,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
[教师讲述]府兵制以均田制作为推行的经济基础。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和赋税的加重,均田制被破坏了。失去土地的农民十分贫困,他们已无力承担自备武器、粮食的重负,有的农民为了逃避沉重的兵役,只好“自残手足”;另外,自高宗、武后起,边境地区战争频繁,府兵不能定期轮换,甚至出现“壮龄应募,华首未归”的情形;而且,府兵地位急剧下降,唐玄宗时,戍卫京师的士兵,往往被驱作权贵们的奴仆,戍边的士兵白天做苦工,夜晚人地牢,能够活着回乡的“十无二三”。在这种情况下,府兵大量逃亡。有权势的千方百计逃避兵役。他们或行贿免役,或雇人代役,造成兵源严重不足,番上制度也遭到破坏。到开元年间,府兵制名存实亡。
[教师过渡]府兵制崩溃后,唐玄宗为了增强军事力量,实行募兵制。
[板书]4.募兵制的兴起
[教师讲述]募兵制基本上由国家供给衣食,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节省了府兵往来于路途的消耗。
[教师提问]我们来看募兵制的利弊有哪些?
[板书]5.募兵制的利弊及与府兵制的异同
[学生回答]募兵制的实行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也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其弊端是募兵制的土兵以当兵为职业,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的形成。
[教师提问]答得很好。我们再来比较一下募兵制与府兵制的不同点。
[学生回答]府兵需自备兵器、资粮等,募兵的衣食等由国家供给;若有征战,府兵临时从各地征发,朝廷临时派军官指挥,募兵则以当兵为职业,由将领长期统帅。
[教师讲述]对。府兵是兵将分离的,因此不会出现将领拥兵自重。威胁中央统治的局面。而募兵的兵将间有隶属关系,这是产生军阀割据的根源。天宝年间,地方节度使自行募兵,成为军阀割据势力。
[投影显示]府兵制、募兵制对比表
区别府兵制募兵制
士兵性质兵农合一职业士兵
器粮来源士兵自备国家供给
兵将关系兵将分离隶属关系
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
[教师提问]结合以前所学知识,我们来比较一下唐末藩镇割据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异同点。
[学生讨论后,甲回答]产生背景是相同的。都是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发展势力的。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是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乘机发展势力;唐末藩镇割据是在镇压黄巢起义的过程中乘机发展势力。
[学生乙回答]最好讲都是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势力的。因为他们在镇压农民起义之前就已经有了。所以背景不完全一样,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是在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的基础上;唐末藩镇割据是在节度使势力的发展基础上。
[教师讲述很好。那么还可以在其他方面比较吗?
[学生回答]产生的影响是相同的,都削弱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势力,削弱了中央集权制。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削弱了东汉王朝的势力,帮助东汉政府镇压了农民起义军,最后废除了东汉政权。唐末藩镇割据削弱了唐王朝的势力,帮助唐政府镇压了农民起义军,最后废除了唐政权。
[教师过渡]回答得非常好。隋唐时期,在土地制度上,沿用北魏的均田制,在赋役制度上,沿用北魏租调制的基础上进行改革。
[板书]四、租庸调制
1.隋朝赋税制度的改革??以庸代役
[教师提问]大家还记得北魏的租调制吗?租是什么?调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租就是交纳谷物,调就是交纳布帛。
[教师讲述]我们知道北魏均田制的主要内容中有一点规定:受田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租就是交纳谷物,调就是交纳布帛,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教师提问]隋朝在北魏租调制的基础上进行了怎样的改革?
[学生回答]隋朝的租调数量比原来轻。农民服役时间也短,后来又规定年满五十的可以交纳一定的绢代替服役。
[教师讲述]隋朝在赋役制度上的改革,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教师过渡]唐朝时沿用了隋朝的租庸调制,但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
[板书]2.唐朝的租庸调制
[教师提问]唐朝改革赋役制度的原则是什么?
[学生回答]轻徭薄赋的思想。
[教师提问]唐朝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因为唐朝统治者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
[教师讲述]对,唐初统治者从隋朝的灭亡中吸取了教训,他们看到隋朝的重税,繁役,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农民起义。另外,唐朝初年,政局还没有稳定,经过隋末农民战争的打击,经济衰败,政府财政困难,人民流离失所。因此,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好,我们一起来看书,了解唐朝租庸调制的内容。
[学生回答]唐朝的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的限制。
[教师讲述]我们来看这张《北魏、隋、唐的赋役制度简表》
[投影显示]
北魏隋唐
农民必须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丁男还要负担?定的徭役和兵役租调数量减轻,服役时间缩短,年满五十可以庸代役租调数量更轻,以庸代役不受年龄限制
[教师提问]隋唐的租庸调制有什么作用呢?
[板书]3.隋唐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
[学生回答]主要表现在: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也相对减轻,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也得到巩固。这些都使国家富强起来。
[教师讲述]隋和唐朝前期推行的租庸调制,有明显的进步作用,首先,减轻了农民的一些负担,且保证了生产时间,垦田数增加。第二,增加政府的收入。第三,巩固了府兵制。促使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家的强盛。
[教师过渡]租庸调制和府兵制一样,它得以推行的基础是均田制,随着均田制的破坏,租庸调制也就无法推行。唐政府推行新的赋役制度??两税法。
[板书]六、两税法
1.两税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师提问]两税法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推行的?
[学生讲述]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的财政收入大为减少。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教师讲述]由于均田制没有触犯大地主的利益,它保护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的特权。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盛行,土地集中于地主官僚手中,政府用于授田的土地逐渐减少,根本不可能按额授田。到唐中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均田制迅速破坏,失去土地的农民,无力承担国家的赋役,大部分依附于地主。安史之乱造成大量人口流散、死亡,进一步促进了土地的集中。均田制彻底瓦解,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制已无法维持下去。国家财政和力役陷入严重危机。唐朝统治者不得不改革赋税制度,寻找适应新形势的新税法。这样,两税法应运而生了。
[板书]2.两税法的目的、时间、人物和内容
[教师提问]我们一起来把两税法的目的、时间、人物、内容看一下。
[学生回答]目的是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时间是780年。人物是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内容是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教师提问]两税法名称的来由是??
[学生回答]因为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教师讲述]从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我们可以看出,两税法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
[教师提问]我们从两税法的特点和内容可以看出两税法的作用和局限性是什么?
[板书]3.两税法的作用和局限性
[学生回答]第一,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第二,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而以资产为主;第三,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教师讲述]对。因此,我们说两税法的实行,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教师提问]那么,两税法的局限性呢?
[学生回答]由于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因此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大地主又千方百计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而政府在两税外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
[教师讲述]唐政府实行两税法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因此不可能真正减轻农民的负担。两税法又是根据土地和资产的多少收税,这样就不限制土地兼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但是,两税法的实行,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和进步,由此,开始了我国赋税发展史的又一个新阶段。
我们从实施的条件、目的、内容、意义、作用等方面来列表比较一下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投影显示]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对比表
制度租庸调制两税法
条件均田制的实施(国家对土地的有效控制)均田制的破坏(由于土地买卖、兼并风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目的巩固统治,保证财政收入缓和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内容租、庸、调两税(资产、田亩和夏、秋季)
意义农民生产时间有了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赋税收入有了增加;府兵制也得到巩固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收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和进步;人身控制松弛;过渡到实物地租为主
作用荒地被开垦,人口增殖,国家富强,巩固了唐政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地主把新增赋税转嫁给农民,阶级矛盾仍未解决
[教师提问]我们来看一道例题。
[投影显示]
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公元780年头仃两税法,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A.对农民的经济掠夺 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C.调整生产关系 D.减轻对农民的剥削
[学生回答]答案应为A。
[课堂总结]隋朝建国虽短,但它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进行的改革却给唐朝甚至以后各代带来深刻的影响,如在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实行科举制,改革府兵制、赋税制度。唐朝是在农民起义推翻隋朝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它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实行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整顿府兵制,实行募兵制。它们虽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最终都没能挽救唐朝的统治。因此,隋唐虽曾因推行上述制度而繁盛一时,却不可能摆脱衰亡的命运。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san/64258.html
相关阅读:第6课 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2012届高考历史学业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专题复习教案
2012届高考历史第二历复习五代 辽 宋 夏 金 元专项教案
2012届高考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复习教案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复习: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