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说明:因时间关系,本资料试题未经校对流程,使用时请注意。
一、【西安市2014高三一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的形声相益和反切读音(节选)
研究成果表明:文明发达较早地区产生的一些古老文字系统,因所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面貌与特征。同时,又因相关远古族团大体相当的社会文化与思想认知水平,加之彼此间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的沟通与交流,这些文字系统经历了大体一致的源起与发展的历程,即由初始的表意文字阶段逐渐发展到表意、表音相结合的阶段,此后,除少数特例之外,多数文字系统先后步入了单一表音的阶段。
原始的汉字是依类象形的产物。中国史前考古资料所见,其刻画于陶、石、龟、骨上的原初文字,主要是用作原始图腾或神名的称谓字以及律历、度、量、衡制度所必需的基础纪数字。前者一律刻画于祭神礼器的特定部位,并在商代甲骨或殷周金文的族名徽号用字中可以找到它们的余绪,它们是多物崇拜的自然物的名字。后者多刻画在废弃的陶片上,其频繁出现、重复使用的几率高且形体简单,古今相承,与商代甲骨、金文中的纪数字基本一致。目前所知,处在原始阶段的古汉字,其通行的年代大概由距今七八千年至四五千年之间。《后汉书?律历志》“天地初形,人物既著,则算数之事生”等记载,与考古资料相互吻合。
完成于战国时期的《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汉书?五行志》《后汉书?律历志》又有“筹,所以纪数”的记载,都表述了这样的史实:结绳与筹策原是古代中国广为流行的原始纪数工具,而原始数字系统即由仿象原始纪数工具创制而成。古代先贤以古汉字始于结绳(《易?系辞》)或“万物之数因八卦而起”(八卦原是以筹策求取奇偶之数表示阴阳变化的游戏)的看法,都与古汉字基础数字的形成密切相关。
形声相益为汉字的发展开辟坦途。世间事物,有具象有抽象。初制文字的依类象形,只可施于前者,而于后者则无以为计。为摆脱这种困境,先贤开辟转注与假借两种途径,把依类象形的名物字,通过转折字义、或假借字音的方式,使之成为意义抽象的辞字。转注与假借两种手段的应用,为古汉字的发展找到了转机。
事物是纷繁复杂的。譬如归于同一品类但形近实异者(如古称羽物的鸡、鸦、鸠,古称毛物的狼、狈、狐)比比皆是,而依类象形却实难一一有所区分。另外,一个表意字,通过借其读音用作多个辞字的情况,虽给书写者提供了便利,却为识读者造成了麻烦。在商代后期的甲骨卜辞中,一种规避了上述弊端的新的汉字类型已经出现,这就是古代学术界称作“形声相益”的文字。这种新的构字法或在表意字上附加声符(如“鸟”加奚为“鸡”),或在表音字(假借字)上附加形符(如“可”加水为“河”),形成形与声相辅相成的形声字。这种既有表意字用作形符或声符并相互补充、相互增益的构字方式,为古汉字的发展辟出一条畅行无阻的大道。
1.下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所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影响形成了文明发达较早地区产生的一些古老文字系统具有了各不相同的面貌与特征的特点。
B.用作神名的称谓字全部刻画于祭神礼器的特定部位,我们从甲骨文、金文的族名徽号用字中可以看到它们的影响。
C.《后汉书》“筹,所以纪数”记载表明筹策原是古代中国广为流行的原始纪数工具,而原始数字系统即由仿象原始纪数工具创制而成。
D.既给书写者提供了便利,又便于识读者认读的被古代学术界称作“形声相益”的文字最早出现在商代和周代的甲骨卜辞中。
2.下列对“汉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有独体字和合体字之分,独体字多数是“依类象形”的产物,合体字则是以独体字为基础,由“形声相益”的方式构成。
B.中国原初文字用途有两种:一是用作原始图腾或神名的称谓字,二是用作律历、度、量、衡制度所必需的基础纪数字。
C.处在原始阶段的古汉字,其通行的年代大概由距今七八千年至四五千年之间,典型的如6000年前半坡人创造的文字符号。
D.因为具象事物可以依类象形,抽象事物却无法用图画文字表示,古代先贤开辟了转注、假借法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文字系统都由初始的表意文字阶段逐渐发展到表意、表音相结合的阶段,最后先后步入了单一表音的阶段。
B.后世的考古资料证明,《后汉书?律历志》“天地初形,人物既著,则算数之事生”的记载是不够客观正确的。
C.归于同一品类但形近实异者比比皆是,而依类象形却实难——有所区分,而加上形旁或声旁就能有效地区分了。
D.“形声相益”的形声字的构成有多条途径,或为表意字附加声符,或为表音字附加形符,或左形右声,或上形下声等等。
1、【答案】D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解题时,首先要确认与题目要求有关的信息区间,然后把所给选项与原文中的内容进行比照,最后紧扣语境结合题干中的要求准确筛选。D项的信息集中在最后一段中“在商代后期的甲骨卜辞中,一种规避了上述弊端的新的汉字类型已经出现,这就是古代学术界称作“形声相益”的文字。”可知D选项“最早出现在商代和周代的甲骨卜辞中”错,应是“最早出现在商代的甲骨卜辞中”。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此类题目大多从不同角度考查概念的含义,注意文中的细节,通过比较来分析作答。A.合体字多是由“形声相益”的方式构成的形声字,还有一部分是由几个象形符号组成的会意字。B.第二段开头第一句说“原初文字,主要是用作原始图腾或神名的称谓字以及律例、度、量、衡制度所必须的基础纪数字”。“主要是用作”说明还有其他的用途,选项B缩小了范围。D项说“转注、假借法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说法错误。从文本的最后一段“虽给书写者提供了便利,却为识读者造成了麻烦。”可知。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此类题,应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然后将选项与原文内容比对,注意瞻前顾后做出正确判断。A项扩大了范围,相关原文信息在第一段最后一句“此后,除少数特例之外,多数文字系统先后步入了单一表音的阶段。”B项应是客观正确的。原文信息在第二段最后一句“《后汉书?律历志》“天地初形,人物既著,则算数之事生”等记载,与考古资料相互吻合。”D项从最后一段“这种新的构字法或在表意字上附加声符(如“鸟”加奚为“鸡”),或在表音字(假借字)上附加形符(如“可”加水为“河”),形成形与声相辅相成的形声字。”可知形声字的构成只有两条途径,选项中的后两种是形声字的类型。
二、【湛江市2014年普通高考测试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小题。
文学虚构的人类学价值(节选)
贺晓武
只要提到“虚构”,自然而然,我们就想到“真实”,从古典文学一直到十八世纪,“虚构”作为“欺骗”的意思,总是附属于神学或者认识论的框架内。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学虚构才得到承认并被推崇。
德国文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对此做出了理论贡献,他指出“虚构”不具有本体性的意义,只不过具有重要的功能而已。文学虚构既然是语言,就必然具有语义学的意义,同时,它还是审美交流的工具,在我们的生活里以及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不只是这些,文学虚构最有价值的还在于它具有人类学的功能,能让我们认清现实获得真实感。伊瑟尔把文学虚构与“现实”和“想象”相提并论,指出这三者是形成千变万化的文学文本最重要的因素。当然,“真实”不是科学意义上能经试验证明,而是一种情感真实,或者说具有一种真理性的“真实”,是让我们看清这个现实中看不清楚的事物,这是一种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世界”。因为只有经过人的眼光,经过文学家的重新虚构,“文本世界”对我们的现实世界才有价值和意义,才有真理性和伦理性。
文学虚构之所以具有人类学的价值,是它不同于宗教和政治意识形态的虚构,比它们更具有解放和超越的能力。
首先,在基督教传统中,“上帝”这个形象是经过多重虚构形成的。现代科学的发展证明了宇宙的浩瀚无边和人类世界的狭小偏窄,然而宗教虚构对人类仍然具有价值和意义。但是,我们要看到宗教虚构的巨大缺陷,它的和谐虚构在很大程度上使人类满足于虚假的幻象。相比之下,文学虚构比宗教更有价值,这是英国作家毛姆深刻地指出过的事实。“每个艺术家都希望有人相信他,但对那些拒不接受他的人也不发火。上帝却没有这样通情达理,他渴求被人信仰,其迫切程度简直会让你觉得他似乎需要你的信仰来证明他的存在似的。”(毛姆)在虚构作品中起根本性作用的审美体验,是以神圣感为特征的生命意识的自觉;然而宗教中却含有政治的权力因素,它是以控制和束缚人们为主要目的。
其次,意识形态的虚构更是一种和谐的虚构,在它的笼罩下,我们往往很难挣脱它的严丝密封的控制,也难以认清它无孔不入的本性。而在文学虚构的世界里,我们会以“置身其中和置身其外”的双重视角来重新体验这个世界。欣赏作品时我们会把主人公的命运和情感移情到自己的身上,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不再固守以前的生死观,这样,我们的生活无形中得到改变。“我们在改变自己的同时,也以一种极好的间接的方式改变了世界。”(弗兰克?克默德)伊瑟尔正确地指出,文学虚构行为的选择、融合和自我揭示能力,使我们看到意识形态的破绽,因而能够不被蒙骗。
文学虚构是人类自古以来就具有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和属性,不但给困境中的人们以慰藉和希望,而且能够刺破意识形态虚构和宗教虚构的欺骗性和虚幻性。“涉及人类的一切都是创造出来的;只有当人用丰富的想象力打开大门,使人们得以进入已创造的世界后,他们才能懂得,为什么宗教和政治组织如此害怕这种创造过程,并寻找一切借口去限制、控制或铲除它。”(诺思洛普?弗莱)弗莱的文学人类学见解是深刻的,人类的自我理解和解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能够穿透“假象”的文学虚构实现的。
12-13题为,请在答题卡“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沃尔夫冈?伊瑟尔认为,“虚构”不具有本体性的意义,但具有重要的功能。
B.通过文学虚构获得的真实感,一种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世界”。
C.“文本世界”经过了文学家的重新虚构,因而就对现实世界产生了价值和意义。
D. 宗教虚构对人类的价值和意义,是它能较大程度地使人类满足于虚假的幻象。
E. 欣赏文学作品往往能改变人们的生活,也间接得地改变了世界。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文学虚构具有语义学的意义,是一种审美交流的工具,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B. 文学虚构能使人们认识到政治意识形态的破绽,从而能够不被蒙骗。
C. 文学虚构的世界,人们既要“置身其中”,又要人们“置身其外”才能重新体验。
D. 文学虚构能够穿透“假象”, 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人类实现自我理解和解放。
14.根据文意,文学虚构的人类学价值是什么?(4分)
12.【答案】C、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项把“文学家的重新虚构”说成是“‘文本世界’对现实世界产生价值和意义”的充分条件,而原文中它只是“对现实世界产生价值和意义”的必要条件;D项是强加因果,前后两个分句在原文中是转折关系。)
13.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既要……又要……”属于无中生有,原文是“我们会以“置身其中和置身其外”的双重视角来重新体验这个世界”)
14. 【答案】文学虚构不但能给困境中的人们以慰藉和希望,而且能够刺破意识形态虚构和宗教虚构的欺骗性和虚幻性。(每方面2分)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回答这类题,一是要注意分析好文章层次,分几个小层次说的;还要注意抓住中心句和关键句,特别是别人的观点。
三、【2014年湖北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
神韵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诗歌创作理论,为清初王士祯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
王士祯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神韵的概念并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说法,只是大体上用来指和形似相对立的神似、气韵、风神等一类的内容。到王士祯时,他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了出来。王士祯所提出的神韵说的根本特点是,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选、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
神韵为诗中最高境界,王士祯提倡神韵,自无可厚非,但并非只有空寂超逸,才有神韵。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可见神韵并非诗之逸品所独有,而为各品之好诗所共有。王士祯将神韵视为逸品所独具,恰是其偏失之处。
王士祯对严羽的“以禅喻诗”或“借禅喻诗”深表赞许,同时更进一步提倡诗要入禅,达到禅家所说的“色相俱空”的境界。他说:“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还说:“诗禅一致,等无差别。”他认为根植于现实的诗的“化境”和以空空为旨归的禅的“悟境”,是毫无区别的,而最好的诗歌,就是“色相俱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逸品”。从诗歌反映现实不应太执著于实写这一点讲,他的诗论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从根本上来说,他是以远离现实为旨归的。
关于诗歌风格,王士祯推许“冲淡”“自然”“清奇”三品,而不提“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他反对诗歌“以沈著痛快为极致”,一再强调严羽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和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并认为“唐诗主情,故多蕴藉;宋诗主气,故多径露”。最明显的是他对几首咏息夫人的诗的评论,有评论认为杜牧的“至竞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是“正言以大义责之”,他颇不赞成;他认为只有王维的“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才“更不著判断一语,此盛唐所以为高”。正因为如此,所以王士祯撰《唐贤三昧集》时,竞不选李白、杜甫的诗。
在王士祯之前,由于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运动,言必汉、魏、盛唐,造成了诗走向肤廓、貌袭的流弊,而公安派矫正前后七子之失,其弊又流于浅率。王士祯企图矫正两派之失,提倡神韵说,倡导诗应清远、;中淡、超逸,在表现上应含蓄、蕴藉,片面强调诗的空寂超逸、镜花水月的境界,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同时他反对现实性强的诗歌及“沈著痛快”、酣畅淋漓的风格,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这又导致诗歌走上了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
(节选自2014年《诗歌美学》第1期,有删改)
6.下列关于“神韵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神韵说是清初王士祯倡导的在清朝前期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的一种诗歌创作理论。
B.神韵说强调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要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
C.神韵说推崇“冲淡”“自然”“清奇”的创作风格,反对“雄浑”“劲健”等风格。
D.神韵说导致诗歌走上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这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
7.下列诗句中,符合“神韵说”的创作主张的一项是
A.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B.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柳宗元《渔翁》)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D.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8.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一种文学理论的提出离不开前人的理论基础,“神韵说”的提出就是如此。
B.在诗歌创作主张上,王士祯和严羽有同有异,相同点是都主张含蓄蕴藉的创作风格。
C.“神韵说”尽管也有不足之处,但在清代前期的诗坛上是占统治地位的一一种创作理论。
D.同是咏息夫人的诗歌,王士祯认为从诗歌的主旨考虑,杜牧的诗比不上王维的诗。
6.【答案】)D
【解析】条件和结果颠倒,原文最后说的是“他反对现实性强的诗歌及‘沈著痛快’、酣畅淋漓的风格,抹杀了诗歌积极的社会作用,这又导致诗歌走上了脱离生活、脱离现实的道路”。
7.【答案】B
【解析】“神韵说”强调含蓄、蕴藉,只有B项符合这一要求。
8.【答案】D
【解析】王士祯是从诗歌的含蓄、蕴藉这个角度来评价杜牧和王维的咏息夫人的诗的。
四、【淮南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人能够超越文化而存在。文化就是创造,每一种文化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文化创造的历史,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了文化的生命。文化既有开放性,也有封闭性。各种文化之间,既可以融合,也会发生冲突。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改造了人类。文化具有稳定性,又能够与时俱进。文化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
中国是龙的国家,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龙能腾空潜水,能升天入地。龙究竟长的什么样呢?谁也没有见过。其实,龙是中国先民的一种图腾。在甲骨文里,龙字有几十种写法。最早记录龙的书是《易经》,有“飞龙在天”“龙跃于渊”的记载。后来,经过数千年的演化,关于龙的传说,越来越丰富。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龙是单一形态,有一种标准化的、规范化的、统一化的龙,上下几千年,一以贯之。其实,历史上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标准龙,并不存在固定形态和模式的龙。今天人们常见的龙,多半是宋元明清时代的龙,这种龙是在上下几千年间演变形成的,既不是龙的原初形态,更不是龙的惟一形态。发展变化才是龙的本性。
龙的起源发展,大体上是与中华文明同步前进的。北京大学的龙文化专家王东先生认为,按其来龙去脉,大体分为四大阶段:第一阶段,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中华文明起源期,大体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炎黄时代,存在着十来种原龙形态,是古代民族融合的象征,成为中国原始国家起源的文化标志。第二阶段,公元前1000年前后的中华文明雏形期,大体相当于夏、商、周三代的殷周之际。这时期的夔龙“头上有角,身体能飞”,作为龙的雏形已成,并成了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和国家的文化象征。第三阶段,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元年前后的中华文明定型期,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这一时代龙走向基本定型的飞龙形态,并成为中国古代文明与中央集权国家的文化象征。第四阶段,公元1000年前后的中华文明转型期,大体相当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宋时代,这一时代龙向着二元格局的黄龙形态发展:一方面龙更多地成为国家意识的皇权的象征,另一方面在民间社会心理中龙成为与农业农民休戚相关的水神象征。
如果说近现代是第五个阶段的话,那么今天的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现代复兴的象征。陈富成先生认为,龙纹演化基本沿着一条主线进行,即蛇龙──夔龙──应龙──苍龙──黄龙。定型后的龙的特点是:牛首、象鼻、鹿角、马鬣、牛耳、蛇身、鳄棘、鹰爪、鱼尾。龙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力和审美理想。
1.下列关于文化的相关特点,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由文化决定的,没有人能够超越文化而存在,文化就是创造,文化创造了人类。
B.所有文化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既有开放性,也有封闭性,既可以融合,也会发生冲突。
C.文化是稳定性与可变性的对立统一,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它会相对稳定,但同时又能够与时俱进。
D.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文化创造史,文化创造的历史就是人类发展史,两者相互依存,没有创造就没有了文化的生命。
2.下面说法与原文信息相符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是龙的国家,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正因为龙能腾空潜水,能升天入地,因而被中国先民视为图腾。
B.龙成为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和国家的文化象征的中华文明雏形期相当于夏、商、周三代的殷周之际,这时期的夔龙“头上有角,身体能飞”,作为龙的雏形已成。
C.龙并非单一形态,也不存在一种标准化的、规范化的、统一化的龙,发展变化是龙的本性,最终形成了相对较为固定的形态。
D.陈富成先生认为:龙纹演化基本沿着一条主线进行,即蛇龙──夔龙──应龙──苍龙──黄龙;定型后的龙的特点是:牛首、象鼻、鹿角、马鬣、牛耳、蛇身、鳄棘、鹰爪、鱼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龙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了和审美理想,足以证明文化就是创造,并充分体现了人类的智慧。
B.文化具有稳定性,又能够与时俱进,龙的起源发展,大体上是与中华文明同步前进的。北京大学的龙文化专家王东先生和陈富成先生充分论证了这一观点。
C.据龙文化专家王东先生的观点,龙的起源发展,按其来龙去脉,大体分为四大阶段。前三个阶段龙的形态呈现为一元格局,只在第四阶段龙向着二元格局的黄龙形态发展。
D.定型后的龙的特点是:牛首、象鼻、鹿角、马鬣、牛耳、蛇身、鳄棘、鹰爪、鱼尾,可见 牛、象、鹿等动物都为人们所喜欢,然而它们中的任何一种都不可能取代龙在中华民族的地位。
1、【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该题选项的信息均来自文本第一段。A项中的“人类创造文化”并非“文化创造人类”,原文有“文化也改造了人类”的信息。
解答概念理解是否准确的题目,要读懂文章的基本内容,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注意变形。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A项属于强加因果,信息来源于文本第二段前几句话,“龙能腾空潜水,能升天入地”直接作为事实呈现显得牵强;B项信息来源于第三段中间“第二阶段,公元前……”,原文是“大体相当于”,并非“相当于”;D项并非都是陈富成的观点,注意原文“定型后……”前的句号。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陈富成的观点并未证明龙的起源发展与中华文明同步前进。该项信息源于第三段。A项信息源于文本对后一句;C项信息源于第三段;D项信息源于第四段。
五、【吉林省长春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其所追求的目标都是真实,唯独艺术不以真实为目标,艺术倾向理想,故与现实是有距离的,艺术以“似与不似”为目标,不能似,亦不能不似。
艺术批评与艺术不同,仍应以真实为目标。酷评、恶评、艳评、俗评,包括艺术批评的娱乐化,都与真实远矣,因而有“失语”之类对艺术批评的批评,包括对艺术批评目的庸俗化的质疑,尤其“孔方兄”的不期而至,更导致艺术批评的矮化,也使艺术批评已完全没有尊严可言。
艺术批评的所谓真实是有条件的,它并不期待艺术批评与艺术的完全重合。中国古代有“诗无达诂”之说,而在西方则有“有一千个莎士比亚,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谓。可见,对艺术批评的期许,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一直是很理性的。所谓“失语”应当是指艺术批评借助对艺术批评对象的杜撰,实现与批评对应的批评对象风马牛不相及的目的。“失语”之失,失在作伪。
艺术批评亦有与艺术近似的一面,因为艺术批评也有理想,因此严肃的可正面评价的艺术批评,除却客观与公正之外,还须超越艺术,即超越批评的对象,在理想的层面上引导艺术,纯化艺术,端正艺术。对艺术批评“失语”的批评应当是指艺术批评对这一目标的偏离。
但是艺术批评的真实依然是可以期待的,这里的所谓真实只是相对意义的存在,不是指艺术批评与艺术批评对象之间的完全重合,仅限于艺术批评与批评对象可以相互印证,而且是在一定程度、一定情景下的有限印证。它大致指向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雅与俗、虚与实这些曾经以时序指向图腾、宗教、权力、风俗等等以及其他历史存续的社会意识。所有艺术批评一直围绕着这些意识形成历史波澜,并且衍生出诸如简与繁、浮华与质朴、感性与理性、现实与非现实、继承与革新等等与形象相关、用于艺术批评的标准和规则。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区域之间还存在不同的批评标准和不同的批评方式,即使是同一民族、同一信仰、同一区域,其批评的标准与方式亦是变化的。不仅如此,古今之间,中西之间,还存在孰是孰非、孰轻孰重的争斗。这些既是艺术批评的背景,亦是艺术批评的现实。艺术批评的“失语”认真追究起来,其背后不只有批评道德的侵蚀,亦还有批评素质的掣肘,也许后者才是“失语”的更为深刻的原因。
艺术批评的真实性从理想的层面看,并不虚妄,它可以感知,可以体悟。今日中国艺术最切近的目标应当是如何回应21世纪人类共同理想的文化自觉,中国文化必须实现历史性的超越。使中国文化成为人类文化中最为生动、最少偏颇、最富亲和力的一部分,这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责任和使命,也是中国艺术的责任与使命,当然也是中国艺术批评的责任与使命。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12月2日)
1. 下列关于“失语”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失语”既指艺术批评本身存在的不足,也是对存在着不足的艺术批评的批评。
B. 酷评、恶评、艳评、俗评和艺术批评的娱乐化等,都属于艺术批评的“失语”。
C.“失语”是一种作伪,目的是使艺术批评同与其对应的批评对象之间没有联系。
D. 除了批评道德的侵蚀会造成“失语”,更为深刻的原因还在于批评素质的掣肘。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艺术不以真实为目标,而艺术批评仍以真实为目标,当艺术批评偏离或远离真实时,就会出现“失语”之类的批评。
B. 艺术批评的真实并不要求艺术批评与艺术重合,但这种有条件的真实并不是说可以借助杜撰批评对象去作艺术批评。
C. 艺术批评和艺术都有理想,因此艺术批评不仅要客观公正,还要超越艺术,在理想的层面上引导、纯化和端正艺术。
D. 简与繁、浮华与质朴、感性与理性、现实与非现实等等与形象相关、用于艺术批评的标准和规则都由艺术批评衍生。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金钱的介入使艺术批评已完全没有尊严可言,只要艺术批评能够不受金钱的干扰,就能够保持真实并重获应有的尊严。
B. 不同民族、信仰或区域之间存在着批评标准和方式的不同,即使民族、信仰或区域相同,其批评标准和方式也有变化。
C. 在艺术批评的标准和方式上,古今之间、中西之间存在是非轻重的争斗,这是艺术批评的背景之一,也是其现实之一。
D. 今天的中国、中国艺术和艺术批评的责任和使命,是使中国文化成为人类文化中最生动、最少偏颇、最富亲和力的部分。
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将“也许后者才是”(第6段中)的或然判断误为“还在于”的实然判断。曲解原意。
2.【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偷换概念。选项中后一个“艺术批评”不同于原文的“严肃的可正面评价的艺术批评”。
3.【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只要……就……”的说法不仅绝对而且无据。
六、【皖西四校2014高三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黔中第一奇迹”:千年“红崖天书”可破译
被誉为“黔中第一奇迹”的红崖古迹,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断桥乡龙爪村东南的晒甲山西侧岩壁上。该石壁长约100米、高3米,分布有20余个非镌非刻、非阴非阳、似隶非隶、似篆非篆、形若古文的图画符号,字迹红艳似火,由于无人能识,更难解其意而被人们称为“红岩碑”、“诸葛碑”,晒甲山也常被人们称之为“红岩山”。
公元1500年(即明弘治十三年),在《贵州图经新志》中记载:“红岩山,在永宁州西北八十里。近山间居民,间闻洞中有铜鼓声,或岩上红光如火,则是年必有瘴疠。世传以为诸葛武侯驻兵息鼓之所。”
公元1546年(明嘉靖二十五年),贵州普安州(今盘县)诗人邵元善认为,这是“诸葛亮与夷人诅盟的图谱”。他在《咏红岩》诗中写道:“红岩削立一千丈,刻划盘回非一丈。参差时作鼎钟形,腾踯或成飞走象。诸葛曾闻此驻兵,至今铜鼓有遗声。即看壁上纷奇诡,图谱浑疑尚诅盟。”即红崖所谓“天书”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时与当地少数民族结下的诅咒盟誓的石碑。于是,也有了贵州巡抚郭子章在明万历年间撰写的《黔记》中关于“永宁有诸葛碑”的文字记载。
公元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永宁州团首罗光堂想要拓印一大批红崖天书,送给顶头上司,便命令工匠用桐油拌石灰涂凸字面,使字变成阳文进行拓印,之后又命令工匠用锤钻将桐油石灰铲平,让人参照还残留的某些笔画,随意乱刻上一些似文似图的字,使红崖天书的本来面目被彻底破坏。自明朝弘治初年起,500年多来参与破解研究的人很多,却都存在诸多破绽或难以让人信服的地方,真正具有说服力,并能够得到绝大多数专家学者认可的破译却始终没有出现。
从2004年起,为组织编写好全国政协交办的《仡佬族百年实录》一书,遵义市政协组织和委托贵州省仡佬学会的部分同志参加本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同时,对有仡佬族居住的地方进行了大量调查和考察工作。2008年8月,贵州省仡佬学会的专家学者终于在黔北仡佬族民间发现了一部用汉字和仡佬古文字符号对应记述仡佬族历史文化的手抄本——《九天大濮史录》。
《九天大濮史录》主要记载了仡佬先民的起源、建国、兴衰经过及南宋以前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对仡佬先民的评说。文献中还对仡佬先民发现酒、茶、朱砂、水银的历史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包括??、夜郎国建立的背景、经历的时限、大致范围等,是较为难得的历史资料。
据各类文献资料记载,古代西南地区卜人势力范围极广,号称“百濮”,他们劈草开荒,强悍忠义,倡和合,兴巫道,固立天下,加之最早经营朱砂、水银、酒、茶、铜、铁、焰火等,民富国强,被人们呼之为“天之子,人中精”,作为其后裔的仡佬族,民间也一直有“天书”的传说,因此,传说中的“天书”实为仡佬先民的古文字。
根据“红崖天书”记载的内容看,结合仡佬古文献资料的记载,专家推断:“红崖碑”的形成应为夜郎国初期竹王的子女所为,书写的时间是在公元前468年(即周贞定王元年)夜郎国首任国王李竹王离世之时,距今约2500年时间。也就是说,“红崖天书”很可能是居夜郎国柯王府的竹王子女祭祀夜郎竹王亡灵的一块碑文。
(作者程伟光、郑继强,选自2014年5月2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红崖天书”真正成为“黔中第一奇书”理由的一项是(3分)
A.几百年来,参与破解研究“红崖天书”的人很多,但却没有较为统一的破译。
B.“红崖天书”在一块长约100米、高3米地土红色石壁上,分布多个图画符号。
C.近山间居民,间闻洞中有铜鼓声,或岩上红光如火,则是年必有瘴疠。
D.根据“红崖天书”所处的地域位置看,属古夜郎国21府之一的柯王府。
2.下列对文意的概括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永宁州团首罗光堂为了弄清“红崖天书”真相,命工匠用桐油拌石灰涂凸字面,使字变成阳文进行拓印,又命令工匠用锤钻将桐油石灰铲平。
B.贵州巡抚郭子章关于“永宁有诸葛碑”的文字记载,主要是根据《贵州图经新志》中“世传纵为诸葛武侯驻兵息鼓之所”的叙述。
C.贵州省仡佬学会的专家对贵州省内有仡佬族居住的地方进行了调查和考察,发现了一部记述仡佬历史文化的手抄本《九天大濮史录》。
D.如果尝试用仡佬文字解读“红崖天书”,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研究夜郎历史,进而为掀开神秘夜郎王国的面纱提供更多的信息和依据。
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解读,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九天大濮史录》谈到了仡佬先民发现酒、茶、朱砂、水银的历史,主要记载了仡佬先民的起源、建国、兴衰经过及南宋以前仡佬先民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评说。
B.我们对“夜郎自大”的理解不应仅仅停留在成语的概念上,“夜郎”作为一个国家应当存在,而且经济在当时较为发达,竹王为夜郎国首任国王,逝世距今约2500年。
C.据专家考证,被人们呼之为“天之子,人中精”的西南地区卜人后裔的仡佬族在民间一直有“天书”的传说,“红崖天书”实为仡佬先民的古文字。
D.贵州独具魅力的“红崖天书”,自清代以来,数百年间,不断有学者对其考察研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破译热潮。
1.【答案】A
【解析】根据文章第四段最后一句可得知
2.【答案】D
【解析】A不是为了弄清真相,主要是想送给顶头上司;B不是《贵州图经新志》,而是《咏红岩》;C有仡佬族居住的并不限于贵州省境内
3.【答案】B
【解析】A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对仡佬先民的评说;C据各类文献资料记载,不是专家考证;D清代改为明代
七、【成都七中高2014级高三下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客家”一词,在客家语与广东方言中均读作“哈嘎”(HaKKa),含有“客户”之义。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南方分支,其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去的。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有过六次大规模的南迁:
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地区。稍后,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
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地区。
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庾岭,入南雄、始兴。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莆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北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为“西进运动”。四川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以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湖广填四川”。
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
除以上六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灾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客家人大多是由人口稠密、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向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的偏远荒蛮地区迁移的。这些来自中原汉族的客家先民们,在辛勤耕耘创立新的家园的过程中,不断与南方的百越族融合,不仅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群体,而且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一方面,他们保留了中原文化的主流特征,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极为注重对传统、文化、语言、习俗、信仰和观念的完整保存,并以共同的生活样式、习俗、信仰和观念紧密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又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客家人特别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如果你有机会翻开客家人的族谱,或者观赏客家民居的门联,会发现各家各户都有着中原的郡望。他们恪守中华民族共有的礼乐教化,弘扬爱国家爱民族的优良传统。客家人特别看重读书人。家境再困难,也要供子弟读书。为了光耀门楣,客家人往往集中全家族、全宗族的力量来培养子弟读书。客家人讲究一个“义”字,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他们认为,要想在新的客居地立足,必须面对重重困难,团结互助尤为重要。所以,他们提倡“天下客家是一家”,要求客居他乡的同族人或同宗人精诚团结。客家人还有崇尚节俭的美德。
中国的语言主要分为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及印欧语系。其中,汉藏语系中包含了我国主要的语言:汉语。至于客家话是属于哪一个语系,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它属于汉语十一支系之一;也有人认为,它起源于原始阿尔泰民族的通古斯语。但无论它属于哪一个语系,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来源于最远古的中原的语言,因为时至今日,在客家话中仍能找到许多中原古音。
5.下列对“客家人”这个概念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原本生活在中原和黄河流域,由于种种原因南迁渡江至闽、粤、赣、川、湘、桂、台等地去生活和繁衍生息的汉人。
B.祖先源自中原,历史上因征战、避乱及人口繁衍等原因而南迁的汉人中属于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
C.生活在闽、粤、赣等地,特别崇尚华夏正统文化、特别重视教育、特别节俭、特别讲究义气、特别团结互助的汉人。
D.从秦始皇时代到19世纪中叶,从中国北方迁徙到中国南方的大批特别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强调团结和节俭的汉人。
6.对客家人群体在形成过程中先后几次大规模南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始皇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先后两次派兵南下,秦灭亡后南下的秦兵留于当地,成为最早的客家人。
B.东晋和唐代的动乱时期,中原战乱频仍,部分中原人为逃避战火蹂躏而南逃到比较荒僻的闽粤一带。
C.金兵入侵,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南方各地;元军大举南下,又迫使赣南、粤东等地的客家人大规模迁徙。
D.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在明末清初因人口繁衍,生存的物质条件不足,于是向川、湘、桂、台等地迁徙。
7.对文章中相关信息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客家话属于汉语十一支系之一,来源于最远古的中原的语言。
B.客家人特别注重保持方言乡音,使得中原古音在客家话中得以保留。
C.客家人并非所有从中原南迁的汉人,它只包括闽、粤、赣地区的人。
D.不断与南方百越族的融合,是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主要的文化基础。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南方分支,其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去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A原本生活在中原和黄河流域,扩大了范围。C生活在闽、粤、赣等地,不符合南迁的汉人这一特征D从中国北方迁徙到中国南方的大批特别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强调团结和节俭的汉人,扩大了范围。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根据文章对客家人的定义,建炎南渡,流移太湖流域一带的汉人,虽来自中原,却不属于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不属于客家人的迁移;元军大举南下,大量南逃的江浙及江西宋民,本来是南方人,不属于客家人的迁移。
7.【答案】B。
【解析】客家人特别注重保持方言乡音,原文无依据。
八、【泰安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现代新儒家”的困境和理论局限
所谓“现代新儒家”,是由一批抱持传统文化本位主义立场而又具有现代经世意识的知识分子所建立的、力图通过吸纳西方文明而重建儒家道德形上学以抗拒全盘反传统思潮的攻击、寻求中国现代化理想道路的思想流派。这个思想流派是在儒学受到全面批判处于“花果飘零”时期在中国曲折成长起来的。从思想发展的背景看,现代新儒学主要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兴起的全盘反传统思潮(实质上是全盘西化思潮)以及社会主义一共产主义思潮的“文化回应”。这一思潮大体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科玄论战”,奠基于张君劢、熊十力,系统化于牟宗三的“新心学”和冯友兰的“新理学”,而普及于20世纪80至90年代的国际新儒学思潮。现代新儒家做了许多理论创新工作,其中最有成效的是熊十力、牟宗三和冯友兰。熊、牟二氏弟子众多,在台港形成一大学派,其理论臻于精密;冯友兰则是孤将独帅,虽有弟子而未成军立派,虽有理论而未臻精密。
然而,现代新儒家的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严重的理论缺陷:第一,他们怀有过多的悲情意识,因此不能客观理性地评价马列主义与共产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也不能全面公正地认识与解释中国传统学术的缺陷以及西方新学的精华。第二,他们试图纯粹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开出或转出原本没有或极其贫乏的
资源(诸如民主政治、现代科学与知识论)的努力是事倍功半的,在理论上充满矛盾与困惑。第三,他们虽然有“援西入儒”的思考,但他们对西方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的根本精神的认识是不深刻的。例如牟宗三提出“本内圣开出新外王”的命题,仅从外王的制度之用去理解西方民主价值观,就反映了其固守传统不求变道的思想局限。第四,他们具有强烈的道统观念和卫道意识,缺乏新时代应有的博大胸怀和融摄多元文化的气度,因而在理论上表现为相当程度的主观独断性和排他性。至于冯友兰的“新理学”,更是一个粗糙而非精密的、矛盾而非一贯的理论体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其人生遭遇了过多的政治运动和思想批判运动,因而干扰了他的“精神反思”,同时也由于冯氏在创建“新理学”过程中深受西方知识论和逻辑实证论的影响,过分注重了对理学概念的抽象分析而忽略了对儒学道德人文精神的阐发。因此,现代新儒学还只是应对型、精英型的,称不上是变革型、大众型的。
(节选自2014年10月31日《北京日报》)
6.关于“现代新儒家”,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心存传统文化本位主义立场并具有现代经世意识的知识分子所建立的思想流派。其主要代表是熊十力、牟宗三和冯友兰。
B.有“援西入儒”的想法,力图通过吸纳西方文明而重建儒家道德形上学来回击全盘反传统思潮、寻求中国现代化理想道路。
C.是在儒学受到全面批判时期成长起来的,是对“五四”运动以后兴起的全盘西化思潮及社会主义一共产主义思潮的“文化回应”。
D.他们试图只是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开出或转出原本没有或极其贫乏的民主政治、现代科学与知识论等资源的努力,收效不大。
7.下列有关“现代新儒家”困境及理论局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马列主义与共产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的评价.未能做到客观理性。
B.因怀有过多的悲情意识,故未能做到全面公正地认识与解释中国学术的缺陷以及西 方学术的精华。
C.对西方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的根本精神认识欠深刻,牟宗三“本内圣开出新外王” 的命题就体现了这一点。
D.缺乏新时代对多元文化应有的包容胸怀和融摄气度,因而其理论的主观独断性和 排他性表 现相当明显。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20世纪20年代的“科玄论战”是现代新儒学正式诞生的标志,而张君劢、熊十力是 这一思潮的奠基人。
B.牟宗三的“新心学”和冯友兰的“新理学”是现代新儒学系统化的表现,这两人是其各自学派的代表。
C.遭遇了过多的政治运动和思想批判运动,干扰了冯友兰的“精神反思 ”,这是造成其 “新理学”理论局限的主要原因。
D.西方知识论和逻辑实证论,注重对理学概念的抽象分析而忽略对儒学道德人文精 神的阐发,给“新理学”带来了不利影响。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据原文,对“全盘西化思潮及社会主义一共产主义思潮”进行“文化回应”的是“现代新儒学”而非“现代新儒家”。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中国学术”“西方学术”应为“中国传统学术…‘西方新学”。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A.“正式诞生的标志”说法错误,原文说“这一思潮大体肇始于”这一时期。B.牟宗三有自己的学派,而冯友兰并未形成自己的学派。D.“西方知识论和逻辑实证论,注重对理学概念的抽象分析而忽略对儒学道德人文精神的阐发”说法不正确。
九.【2014沈阳四校12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今画坛,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仿佛批评家是隔夜的麻辣汤,全部变了质。这实在是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我结识的批评家,几乎都是爱读书爱思考的高手,几乎都是有正义感的人物,也是自强不息的奋斗者。作为批评界的一员,反躬自问:画家蔑视批评家,肯定是有原因的。究其原因如下:
画是有形的诗,讲究直觉与意境。批评是无形的思,侧重理性与逻辑。诗与思是宿敌。柏拉图要把诗人逐出他的理想国,诗人对他也没有好感。儒家诗圣杜甫“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诗句,被儒家思想家朱熹颇为不屑地批评说:“道它作甚?”言下之意是很无聊很没有意思。
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语言表达的障碍,言不由衷是态度虚伪,词不达意是水平欠佳,言不尽意是效果有限。“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意思是话语不能贴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于是周文王借用卦象去传达。卦象的延伸就是画,东汉刘熙解释说:“画,挂也。”古文挂.卦,音同义同而形似。这意味着古人认为画画比说话优越。
批评文章通常是即兴的随笔,与写意画相通。写意画家的作品,不经意的败笔很常见,如同颜真卿打叉画圈的行书或黄宾虹的乱笔,感觉很自然。批评家的文章却不能有败笔。批评家如果引经据典,会被讥之为卖弄;不引经据典,批评就成了知心话,说多了则假。这样的文本,又会被认为没有深度。如果形而上地议论,画家便指责批评家不会细微地体味作品。在怀有一流技术的画家看来,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普通画家看批评家,也会像老板看老婆,越看越难看。
广义的批评既有指责,也有赞赏。凡是自大的画家无不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于是,偏重赞赏的批评,除了当事人之外,会受到画坛广泛的排斥,斥之为吹捧。反之,对于批评界的指责,画家又以外行为由加以抵制。
批评文章如果是艺术品的说明词,就降格为应用文。批评文章如果把作品视为直观的现实,就成了社会学、文化学的业余议论。批评家如果把作品作为解释的容器,可以装进不同的观念,画家会质疑:那我在哪里?
晋唐以来的价值观,看重的是文章,其次是书法,最后是绘画。而今反过来了:画最值钱,书法其次,文章最贱。按照国营牌价,名人一篇文章的稿酬,相当于书法名家在宣纸上写一撇或名画家在画上滴一点。批评家与画家在社会回报上失衡,造成两者之间不平等的关系,画家怎能不看轻批评家?
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评家为了混稿费,文章越写越长。一个二三流画家的几件庸作,批评文章动辄几千字,比苏东坡评论二王、张旭、怀素、颜真卿、王维、李思训、吴道子等名家的文字加起来还长。不长就不学术的西式文本摧毁了一字千金.字字玑珠的传统,怎能让人器重?
大画家都是有思想的人物,如果涉足批评,肯定比很多批评家高明。又由于轻文重画是全社会的综合态度,致使进入批评界的一流人物实在是太少。就凭你那几个筋斗翻来翻去,他能看得上眼吗?
批评界的内斗削弱了自身。进入学术的前沿地带,批评界的老同事老朋友也很难形成共识,价值判断往往不一致甚至南辕北辙,容易发生冲突,让外界产生一盘散沙的印象。
来源:《中国书画》 彭德《画家为何轻视批评家》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画家轻视批评家”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画是有形的诗,批评是无形的思,诗与思是宿敌。
B.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话语往往不能贴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
C.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不会细微地体味作用。
D.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评家为了混稿费,文章越写越长,无法让人器重。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周文王借用卦象去传达思想,卦象的延伸就是画,没有卦象就没有画,卦象其实就是画的起源,或者说卦象就是最早的画。
B.批评文章应是对艺术品的评价,但如果只是对艺术品的客观介绍,那就降低了批评文章的品味,成了应用文。
C.从价值观上看,当代的书画价值要远远高于文章的价值,这和晋唐以来中国长期形成的价值观截然相反。
D.大画家都是很有思想的,如果他们能写批评文章,一定会提高批评文章的品格,但是现在真正写批评文章的一流人物实在太少。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其结果是批评文章越来越被画家轻视。
B.画家的作品可以有不经意的败笔,批评文章则不允许出现败笔。
C.画家总是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这无疑增加了批评的难度。
D.批评文章应学习一字千金.字字玑珠的传统,不应盲目效法西式文本。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C项与原文细节不符。原文“在怀有一流技术的画家看来,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这只是某些画家的看法;“不会细微地体味作品”不属于“怀有一流技术的画家”的看法。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综合能力。【错误原因分析】A项“没有卦象就没有画,卦象其实就是画的起源,或者说,卦象就是最早的画”文中无据,属于主观臆断。
3.【答案】D。
【解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A.因果倒置;B.扩大了范围,第四段原文是“写意画家”;C.扩大了范围,第五段原文是“凡是自大的画家”。
十、【2014永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文字,按要求回答完成12—14题。
奢侈的生命
阿溟
当人类第一次在漆黑的森林里煨烤着火堆,觉悟出人生不仅需要生存,还需要类似于此时温暖而轻松的时间,快乐的交流,各种情感交织下的幸福感的时候,一个全新的概念就孕育而生了——生活。
这么看来,生活,才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因为其他一切进步,都建立在生活之上的。从生存到生活,一字之差的所带来的变化和问题,是人类所不曾想象过的。
首先,生活给我们带来了文化和艺术。尚还没有任何一个物种被证明具有这种能力。除了我们大脑的发达之外,拥有不仅仅是为了生存的生活也是主要原因。因为,我们再也不必像其他物种那样忙碌于躲避天敌的追捕和寻找猎物,这才有可能滋养出需要用心体会和欣赏的文化以及艺术。而另一方面,文化和艺术的出现,又更加剧了人们追求生活的决心和意志。因为这很美好,大脑的发达不仅能够给人类提供高智慧,同时也向人类索取滋养它的“精神食粮”。这也是文化和艺术产生的必要原因。而翻开历史书,你会发现人类的发展史,文化和艺术,这些远离生存的事物在人类的社会中占有的比重是随着人类社会形态的成熟而逐渐加大的。人类越发达,社会越稳定,就越关心生活,而非生存,文化和艺术也就越被人们所关心。
对于加大生活比重的渴望,使人类希望对于生存问题付出的代价能够尽量减少。这促使了人类社会的分工概念,货币的形成,科学的进步,以及文化和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对于想要生活的渴望和文化艺术的发展相互依存,互相促进。你用生物学的视角去看人类,就会发现人类的文明史简直就是一部如何脱离一般生物生存模式的突变史。生存的意识被放低了,人类才能真正意义上开始了人类而非动物的命运。从此之后,人类便开始批判一切过于专注于对接近动物性的需求上的追求。在人类看来,那样的人生都是低等的,缺少意义的。这很大意义上促使了人类精神世界和意识形态的转变。
人类开始将精力放在追求更多在于满足内心而非身体的东西。觉悟了生活的概念,人类开始鄙视那些“为饥饿而撕咬,为生存而死亡”的其他所有的生物们。懂不懂得生活成为人类衡量人性和动物性的区别标准。也因此,人类根本无法在自己与其他生物中找到共通性,即使我们的生命活动和它们当中的许多都如此相似。人类已经习惯了重视“生活”,忽视“生存”。在人类看来,我懂得“生活”,而你们只懂得“生存”,而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人类从内心深处从此便再也不能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去看待这个世界上生存着的万物了。
这也几乎是今天所有生态不平衡的最终极的原因了,生态圈不是不能承受有着高智商和巨大数量的人类的存在,而是无法承受拥有如此之多生存之外的需求的人类。“生活”的出现,带来了生态圈致命的崩溃。这当然是当初畅想能够更多的拥有“美好时刻”的人类们所无法预料的,甚至今天的人类也无法反省自我到如此彻底。在人类看来,这一切如此美好,如此和谐,至于自然,至于生态,至于那些可怜的小动物们,我们终将通过我们从未失败的科技去挽救和改善,人类对此深信不疑。当然,你仔细去想想就会知道,实际上最终的目的,却依然为了支撑人类内心深处那个奢侈的幻梦。
(节选自《科学的边角余料》)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与生存的区别在于:生活需要文化和艺术作为精神食粮,生存专注于接近动物性的需求,如躲避天敌,寻找猎物。
B.人类社会形态逐步成熟,人们对生活的渴望也逐步加大,这是促使文化和艺术成熟、发展的根本动力。
C.人类拥有高智商,而且数量庞大,生存之外又有太多太多的需求。这差不多是造成今天所有生态不平衡的终极原因。
D.人类已经完全掌握了通过现代科技去改善自然、生态,包括拯救那些可怜的小动物们技术,这是毋庸置疑的。
13.作者认为“生活,才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类对幸福感的需要,对文化和艺术的拥有,这是世上其它物种所不具备的能力。
B.那些过于专注于生存的动物性的需求的追求,在人类看来都是低等的,缺少意义的。
C.生活的发明,人类放低了生存的意识,从而促使了人类精神世界和意识形态的转变。
D.人类发明了生活,这让作者感动人类的真正伟大,不禁由衷地赞叹。
14.文章说“人类再也不能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去看待这个世界上生存着的万物了。”请分条概述其原因。(6分 )
12.【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A项以偏概全,“生活”与“生存”的区别并不全在此。 B项偷换概念,原文说“必要原因”。D项把未然说成已然,原文说“终将”,还没有实现的。
13.【答案】D 。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作者认为人类发明了生活,带来了人类的进步,但作者更忧心因此带来的诸如生态圈致命的崩溃等等问题。这在文章最后一段有相关内容。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san/59286.html
相关阅读:2019?2019学年度寒假作业高三语文答案
湖北省武穴中学2015年3月份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2019年秋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模拟题
2013高三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有答案)
2019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试题及答案(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