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历史专题全攻略模块检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 模块三 专题九 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思想
与学艺术的发展历程
(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09年7月30日至10月7日,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举办了“秦汉—罗马明展”,右图是展品“东汉书信纸”。它原衬垫于铜镜之下,故呈圆形。纸以麻为主要原料,并通过施胶等加工技术,改善了纸面的白度和平滑度,使得纸张厚薄均匀。以上介绍和图片说明( )
A.东汉时的造纸技术有了一定的进步
B.东汉时中国的造纸术已经由罗马人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
C.东汉时穷人享有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
D.东汉时纸已经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以麻为主要原料”“改善了纸面的白度和平滑度……”可知造纸技术有了进步。造纸术是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的,故B错误;“东汉书信纸”仅体现了当时造纸水平,体现不出社会情况,故C未被体现;纸取代简牍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D是错误的。
答案:A
2.(精选考题•石家庄模拟)中共中央、国务院精选考题年1月11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我国古代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宋代朱?在《萍洲可谈》中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该记载表明,指南针在宋代已经用于( )
A.地理研究 B.天观测
C.迷信活动 D.航海活动
解析:由材料中的“舟师识地理……阴晦则观指南针”可知这一时期指南针已经用于航海活动。
答案:D
3.(精选考题•全国卷Ⅰ)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集二十卷,名为《宋》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展,体现了精选考题年《考试大纲》中要求学生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的命题思想。欧阳修上疏主要是提出了雕印集流传不利于北宋政府的控制管理。雕版印刷术出现于隋唐时期,在北宋得到发展,它促使了化传播方式的进一步变化,从而影响到政府管理。题干材料内容不能反映出A项;B项书籍出版在当时没有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是欧阳修上疏的原因;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合。
答案:D
4.(精选考题•南宁模拟)在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但很快韩信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的非常清楚。他的这些智慧最可能记载于( )
A.《石氏星表》 B.《九章算术》
C.《齐民要术》 D.《黄帝内经》
解析:《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答案:B
5.我国西南大旱,牵动全国所有同胞的心,近日艺人也都纷纷献出了自己的爱心。冯小刚夫妇、张国立夫妇、陈道明夫妇等联合发起捐款倡议,并各自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向西南旱灾地区捐款20万人民币,共100万元。这直接体现了我国先贤的一个思想是( )
A.无为而治的思想 B.仁者爱人的思想
C.人之性恶的思想 D.天人感应的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包括冯小刚夫妇、张国立夫妇、陈道明夫妇等艺人在内的中国人无私献出自己的爱心,直接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
答案:B
6.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热播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
A.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
B.老子“清净无为”的道家思想
C.韩非“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
D.荀子“人之性恶”的儒家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知足常乐”即不过多追求难以得到的东西,不做无谓的攀比,形象的表现就是剧中人老大的幸福观,“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这和老子“清净无为”的道家思想特征最为相似。与C、D两项的特点相去甚远。A项是重民的思想,干扰性最大,但与材料中的意思关系不大。
答案:B
7.(精选考题•太原模拟)精选考题年是孔子诞辰2561年,上海世博会东馆设计推出高2.561 的铸铜贴金孔子雕像,辅以由39句《论语》经典名句设计的字浮雕墙,以“孔子厚德仁爱的化胸怀铸造城市灵魂”提升了展示内涵。下面四句话中,你认为不能被选为上海世博会东馆开篇序语的是( )
A.“有朋友自远方,不亦乐乎”
B.“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C.“君子和而不同”
D.“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D项维护统治秩序,不利于社会和谐 。
答案:D
8.温家宝总理曾公开一封私人信件(见右图),高度评价明清时期黄宗羲(1610~1695)的学术思想“我喜读黄宗羲著作,在于这位学问家的许多思想有着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温家宝总理称赞黄宗羲思想具有民主性,其原因之一是黄宗羲( )
A.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B.提倡人性,反对神性
C.批判程朱理学,提倡个性自由和男女平等
D.批判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理解“民主”的含义。民主的定义为: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与专制是相互对立的两个历史概念。因此,只有A项最符合这一含义。
答案:A
9.王安石不仅被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而且在学上也颇有建树,《临川先生集》就是他的作品集。与这一作品集的得名相关的是( )
A.籍贯 B.年号C.谥号 D.官名
解析:“史不分家”,此题为化常识题。王安石、江西临川人,所以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10.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形成的重要时期,请你设计一套邮票,力求展现秦汉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弘气势。下列哪些内容是最为恰当的( )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指南针(司南)发明于战国时期。排除含④的选项,故选C。
答案:C
11.精选考题年3月7日,河南省物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孙英民向新华社记者证实,安阳“曹操高陵”已经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五批物保护单位。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大变动丰富了学的内涵,这一时期的学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从曹操留下的诗歌看,“建安学”的主要特点有( )
①内容充实 ②苍凉悲壮 ③富有生气 ④通俗易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诗人,以所见所闻及亲身经历,写出了不少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的诗赋,史称“建安学”。通俗易懂不是建安学的主要特点,故可排除④。答案为A。
答案:A
12.《清明上河图》以写实的手法记录了古代开封的繁荣景象。下列场景中可能在画中出现的有( )
①小贩挑着烧饼担子沿街叫卖 ②娱乐场所瓦子表演杂剧《窦娥冤》 ③市民聚集听说书 ④字画铺当街而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此题可以用排除法直接排除②,因为《清明上河图》为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作品,画中呈现了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景象。而《窦娥冤》是元朝剧作家关汉卿的作品,因此它不可能成为此画的表现对象。故答案为不含②的D项。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9分,第14题21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下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2:《中华传统化格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材料3:韩国不仅把忠孝一致作为儒家的行为模式,而且通过风俗礼仪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身立命的伦理纲常,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形成了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至今,儒教在韩国社会中仍占有绝对的比重,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自《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髓》
(1)根据材料1指出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孔子受冷遇和董仲舒受重用的原因。(6分)
(2)材料2反映了中国传统化中的哪些内容?(4分)
(3)据材料3,韩国吸收了中国传统化中的哪些内容?对本国产生了什么影响?(9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第(1)题再现所学回答,第(2)题可从材料中概括得出,第(3)题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概括得出。
答案:(1)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原因:孔子的主张不适应大国争霸、以暴力建立新的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董仲舒的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爱国、自强、好学、诚信。
(3)内容:忠孝一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强不息、团结协作。(写对五个即可)
影响:丰富了韩国的民族精神;为韩国的繁荣提供了精神动力,促进了韩国经济的发展。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宋元时期的科学化传播到欧洲,对欧洲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明进程。从明朝中后期起,特别是中国近代前期,西方科学化不断涌入中国,中国传统化的正统地位不断受到冲击。
——《中国历史资料选编》
材料2:
材料3:徐光启中秀才后,开始在乡间学堂当老师,之后,离开家乡,到广东韶关当教师,并认识了传教士郭居静,开始接触西方化。郭居静是罗马教皇派到中国的传教士,他告诉徐光启很多天主教的事,也告诉了他西洋科学知识,这使徐光启开阔了眼界。这时,耶稣会在中国的负责人是利玛窦,徐光启听说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1600年,徐光启在朋友的介绍下,与利玛窦在南京认识。徐光启认识利玛窦时,利玛窦已华18年。他向徐光启介绍西方的科学知识,使徐光启佩服不已。此后,他与利玛窦一直保持了不错的私交。与利玛窦相识三年后,徐光启在南京受洗,入教。
——《徐光启与利玛窦的友谊》
(1)利玛窦中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目的他采取了什么方式?(5分)
(2)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利玛窦没有把西方最先进的科技化(如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介绍到中国的原因。(8分)
(3)利玛窦曾与徐光启合译介绍欧洲的数学著作《几何原本》,也曾将“四书”译为拉丁字传到欧洲,徐光启撰写《农政全书》,把欧洲的水利技术介绍到中国。这反映了什么化现象?有何意义?这种现象不能持久的原因是什么?(8分)
解析:本题以我国明清时期东西方科技发展与交流的情况为主题,选取了徐光启与利玛窦促进中西方化交流的材料,同时联系了同时代西方科技的成就,增加了试题的综合性。解答本题时应注意紧扣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还要注意表述的严谨性和语言的准确性、规范性。
答案:(1)目的:传播天主教,发展天主教势力。方式:通过介绍西方的一些科学知识和认同中国化争取开明士大夫的好感。
(2)因为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严重冲击着天主教神学的基础。所以虽然当时欧洲的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并取得众多成就,但作为传教士的利玛窦不会将与教会神学相冲突的最先进的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
(3)现象: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意义:促进了中西方化的交流。原因:中西化的冲突,一些传教士不准中国教徒敬天、祭孔、祭祖,后又干涉中国的内政;中国后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1.(精选考题•上海高考)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解析:本题考查诸子百家思想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震慑臣民,B正确;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不符合君主统治的需要,A错误;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C错误;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D错误。
答案:B
2.(精选考题•天津高考)《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时期的儒学,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公孙弘因为精通儒家经典《春秋》而位列“天子三公”,并被汉武帝封为平津侯,反映出儒学地位的提高,D说法正确;A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从材料信息中无法得出B、C的结论,排除。
答案:D
3.北宋科学家沈括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这是因为他( )
A.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测量
B.对古代的许多科技成就进行总结
C.编制的“十二气历”早于西方800年
D.创制了许多天观测仪器
解析:沈括的《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时期的许多成就,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答案:B
4.右图说的是宋代福建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
教的故事。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
A.救国治国之术
B.“天理”
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明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根据题干中“宋代”和“程颢、程颐”提供的材料信息,已经足够与所学的理学内涵对应起,故选B。
答案:B
5.(精选考题•重庆高考)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
A.李煜 B.李清照
C.陆游 D.辛弃疾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的学成就,意在考查学生正确分析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柳郎中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说的是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学士词……唱大江东去”说的是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四个选项所涉及的人物中只有辛弃疾属于豪放派,故答案为D。
答案:D
6.精选考题年上海世博会召开,其独特的徽标给世界各国留下了深刻印象。有关该徽标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表现了中西合璧、多元化和谐融合的意境 ②用中国的国粹书法表达出世博会的精神 ③体现了崇尚和谐、聚合的中华民族精神 ④表达了中国人民在融入世界的同时,弘扬传统化的不懈努力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据图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由图示中人物造型和英语信息可以判断①②正确。会徽可抽象概括为“你、我、他”的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洋溢着崇尚和谐、聚合的中华民族精神。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并与数字“精选考题”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由此判断③④正确。
答案:B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2:《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3: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川流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之语类》
材料4: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天下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
请回答:
(1)材料1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2)材料2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3说明其“新”在何处。
(4)材料4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是什么?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对历史现象的宏观把握能力。考查的主题是儒学的发展演变,要求紧扣材料总结各阶段的内容及时代背景。
答案:(1)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2)“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3)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
(4)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5)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san/47692.html
相关阅读:山东师大附中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期末检测 历史试题
高三文综历史联考试题(天津市带答案)
广东省“十二校”2013——2014学年度高三第2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5--201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历史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