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2013年高考地理模拟考试题(含答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记忆方法网

2013年淄博市高三模拟考试试题
文 科 综 合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2页。满分24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必做,共100分)
注意事项:
1. 第Ⅰ卷共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大气透明度系数越高表示其能见度就越高。图1为中国大气透明度系数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题。

图1
1.如图所示,与大气透明度系数呈正相关的地理因素是
A.人口密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海拔 D.太阳高度
图2为同一区域不同发育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图2
2.按照先后顺序,图示发育阶段排列正确的是
A. Ⅰ-Ⅱ-Ⅲ B.Ⅱ-Ⅰ-Ⅲ C. Ⅲ-Ⅰ-Ⅱ D.Ⅰ-Ⅲ-Ⅱ
3.该岩石形成的地貌类型为
A.风蚀洼地 B.喀斯特地貌 C.流水地貌 D.沉积地貌
图3为我国某区域农业生产景观图。读图回答4~6题。

图3
4.该农业生产模式为
A.灌溉农业 B.雨养农业 C.生态农业 D.林网农业
5.图示农业模式主要分布规律为
①多分布于湿润地区 ②多分布于半湿润地区 ③多分布于半干旱地区 ④多分布于干旱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图示农业生产模式的优越性,主要是
A.改善生态环境,增强防灾抗灾能力,兼顾经济观赏效应。
B.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总产量
C.使粮食作物能更多的利用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
D.有利于大型机械化的实施
图4为城市发展阶段及人口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图4
7.如图所示,城市的发展阶段一般为
A.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B.再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化
C.城市化-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再城市化
D.郊区城市化-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8.中心城市人口处在最低值的阶段是
A.城市化 B.郊区化 C.逆城市化 D.再城市化

第Ⅱ卷(必做110分+选做30分,共140分)
注意事项:
1. 第Ⅱ卷共14道题。其中26—31题为必做部分,32—39题为选做部分。
2. 第Ⅱ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需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在试卷上答题不得分。
3. 考生在选做部分的试题中须从地理、历史、思想政治三科中各选择1道试题作答。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用2B铅笔涂黑,答完题后,再次确认所选题号。
【必做部分】
26.(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5为G区地理位置及地理信息图。

图5
材料二:G区耕地分布图(图6-阴影区为耕地分布区)和G区粮食相对气候产量与≥10℃积温距平变化趋势图(图7)。相对气候产量是指依据气候状况确定的粮食产量。

图6 图7
(1)据材料一,判断G区所处的省级行政区并简述G区地形特征。(6分)
(2)据材料一、二,分析说明G区内地形、耕地、聚落和交通之间的内在关系。(6分)
(3)简要分析G区西南部山区人类活动较多的自然原因。(6分)新-课 -标-第-一-网
(4)说明G区≥10℃积温距平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6分)

27.(12分)图8为某国际铁路经过区域等高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8
(1)请绘出MN两点之间的地形剖面示意图。(2分)
(2)简述沿铁路线从A到B,沿途地理景观的变化规律并说明原因。(4)
(3)简述图中A地所濒临的海洋及洋流的运动特点。(6分)
【选做部分】
32. (10分)【地理——旅游地理】
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9为2010年我国J省农业旅游示范点可达性范围边界示意图;图10为J省2010年农业旅游示范点可达性时间分布示意图。

图9 图10
材料二:图11为2010年J省交通网络等级分布图;图12为2010年J省生产总值等级分布图。

图11 图12
(1)简述J省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状况与可达性时间分布、交通密度分布和区域生产总值之间的相关性。(4分)
(2)试分析J省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6分)

33.(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3为2001年中国干旱灾害空间分布图,图14为2006年中国干旱灾害空间分布图。

图13 图14
(1)2006年与2001年相比,中国干旱灾害空间分布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2)试分析图中华北地区春旱发生的成因。(6分)

34.(10分)【地理——环境保护】
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雾是由大量在近地面空气中悬浮的冰晶或者微小水滴、颗粒等形成的一种混合物。
霾主要是由空气中的有机碳氢化合物、硫酸盐、硝酸盐及灰尘等颗粒形成的一种混合物,漂浮在一定范围内,使大气变得混浊。经试验,空气中的悬浮颗粒能减弱太阳紫外线并携带多种病菌。
材料二:图15为雾霾天气景观示意图。

图15
(1)在我国北方,一般秋末冬初或者冬末春初容易发生雾天气,试分析其成因。(4分)
(2)试分析雾霾天气对人类带来的危害。(6分)
文科综合试题参考答案

第Ⅰ卷
1.C 2.C 3.B 4.D 5.B 6.A 7.A
8.C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第Ⅱ卷
【必做部分】
26.
(1)省级行政区:甘肃省(2分)
地形特征:以山谷和山地为主;(2分)东北(北)、西南(南)地势高,中部地势低。(2分)
(2)地形是主导因素。(2分)
耕地、聚落和交通线多集中分布在地势较低、较为平坦的山谷地带。(4分)
(3)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坡度较为和缓;植被较好;高山冰雪融水;山顶部有现代冰川可供开发利用等。(每个要点2分,共6分)
(4)变化趋势:波状升高(增加)(2分)
原因:全球气候变暖(2分)
对农业的影响:粮食产量呈增长趋势(2分)

27.
(1)(2分)

(2)变化规律:垂直地带性(2分)
原因:相对高度大。(2分)
(3)海洋:阿拉伯海(印度洋)(2分)
洋流特点:季风洋流;冬半年呈逆时针流动,夏半年呈顺时针流动。(4分)

【选做部分】
32. 【地理——旅游地理】
(1)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密度与交通密度、区域生产总值之间呈正相关;(2分)
与可达性时间呈负相关。(2分)
(2)分布规律:南部密集北部稀疏(南多北少);(2分)
成因:南部地区交通便利;(2分)经济发达等。(2分)

33.【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1)总体范围扩大;(2分)
春旱、夏旱和秋旱叠加发生的区域变小且位置分别向西、向南偏移等。(2分)
(2)春季升温快,蒸发增强;缺乏降水;水源不足;农作物生长快,需水多等。(每个要点2分,共6分)

34.【地理——环境保护】
(1)凝结核充足;地面温度较高,蒸发较强;昼夜温差大,发生降温过程;近地面水汽容易凝结或凝华。(每个要点2分,共4分)
(2)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安全及正常运行,进而阻碍经济活动;降低空气质量,引发呼吸道疾病;缺乏紫外线,不利于人体健康;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等。(每个要点2分,共6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san/46768.html

相关阅读:厦门双十中学—学年高三上期中地理
河南省许昌市五校2013-2014学年高二第三次联考地理试题 暂缺答案
江苏省淮阴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地理
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上学期期终基础学业测评(地理)
上海市某重点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