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限时练 2014、1、7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项是( )A、编辑 (jí) 畸形(qí) 包扎(zā) 长篙(hāo) 瑕瑜互见(jiàn) B、诅咒(zǔ) 谄媚(chǎn) 粘贴(zhān) 地岬 (jiǎ) 戎马倥偬(zǒng) C、桂棹(zhào) 噬啮(niè) 岑寂(cén) 摈弃(bìng) 啧啧称赞(zé)D、遒劲(jìng) 面颊(xiá) 枢纽(shū) 媲美(bì) 如椽大笔 (chuán)2、下列字形全都正确的项是( )A、算账 安详 铤身而出 洁白无暇 牙牙学语 B、震撼 烦躁 指手划脚 再接再励 前倨后恭 C、翱翔 坐镇 绵里藏针 沉思冥想 意兴阑珊 D、防碍 仓促 宁缺勿滥 首屈一指 唉声叹气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我国在东海划设防空识别区后,安倍无理指责中方此举“极度危险”,日本政府的危言危行 B.著名主持人鲁豫,身材娇小,谈吐伶俐,玲珑剔透又咄咄逼人,与她面对面,你简直不可能有任何躲闪的余地。 C.美国政府关门意味着什么?许多国会和白宫职员休假之后,一些美国媒体开始一五一十地讨论这一看起来颇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D.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的事件频频发生,令人扼腕;“最美教师”“最美农妇”等舍身救人的事迹,则感人至深,荡气回肠。4.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岁末年至,中央纪委针对公车私用、舌尖上的浪费、公款印出通知要求坚决刹住腐败之风。 B.越是在招商引资压力大、竞争激烈的局面下,越是要严把准入关、环境关、投资强度关,将有限的发展资源向优质企业和项目集中。 C.中国产品经营者有责任让全世界消费者彻底改善对中国制造的印象和偏见,告别野蛮模仿、粗糙设计、粗放经营、恶性竞争。D.沪蓉高速广安段一辆面包车与停靠在路边的重型大货车追尾,事故致十二人遇难,其中有七位未成年人和一名3岁儿童。阅读下列文字,完成――9题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俄迁给事中。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薛奎》)[注]?(wò):沾污。.对下列句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 讯:审问 B.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 部:率领C.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纵:放归 D.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B.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 秦伯说,与郑人盟C.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臣事君鲜有克终者 .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薛奎刚直敢谏的一组是( )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 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 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A. B. C. D.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奎断案明察。有个赌徒身着血衣在杀人劫财的案发现场被捕,且已招认,但薛奎却觉得案情可疑,力请缓决,最终抓获了真凶,避免了冤狱。 B.薛奎体察百姓疾苦。他能体谅因雨造成军粮毁损的民?,请求上司停运。上司起初虽怒而欲弹劾薛奎,但最终被他说服,并免除了民?赔偿损失。 C.薛奎深得百姓爱戴。在军费负担沉重的秦州,他力求节俭,教百姓改进耕作方法,发展生产,为民谋利。因此。在他调任时,百姓极力争取他留任。 D.薛奎为政恩威并用。对于因贫穷无力赡养母亲而被告不孝的儿子,他以财相赠,耐心劝说;对于杀人造成社会动乱的戍卒,他果断下令严处,杀一儆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慈圣光献曹皇后,真定人,枢密使周武惠王彬之孙也。明道二年,郭后废,诏聘入宫。景?元年九月,册为皇后。性慈俭,重稼穑,常于禁苑种谷、亲蚕。 庆历八年闰正月,帝将以望夕再张灯,后谏止。后三日,卫卒数人作乱,夜越屋叩寝殿。后方侍帝,闻变遽起。帝欲出,后闭?拥持,趣呼都知王守中使引兵入。贼伤宫嫔殿下,声彻帝所,宦者以乳妪殴小女子绐奏,后叱之曰:“贼在近杀人,敢妄言耶!”后度贼必纵火,阴遣人挈水踵其后,果举炬焚帘,水随灭之。是夕,所遣宦侍,后皆亲剪其发,谕之曰:“明日行赏,用是为验。”故争尽死力,贼即擒灭。内妾与卒乱当诛,祈哀幸姬,姬言之帝,贷其死。后具衣冠见,请论如法,曰:“不如是,无以肃清禁掖。”帝命坐,后不可,立请,移数刻,卒诛之。 初,王安石当国,变乱旧章,后乘间语神宗,谓祖宗法度不宜轻改。熙宁宗祀前数日,帝至后所,后曰:“吾昔闻民间疾苦,必以告祖宗,因赦行之,今亦当尔。”帝曰:“今无他事。”后曰:“吾闻民间甚苦青苗、助役,宜罢之。安石诚有才学,然怨之者甚众,帝欲爱惜保全之,不若暂出之于外。”帝悚听,垂欲止,复为安石所持,遂不果。 苏轼以诗得罪,下御史狱,人以为必死。后违预中闻之,谓帝曰:“尝闻仁宗以制科的轼兄弟,喜曰:‘吾为子孙得两宰相。’今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捃(jùn,拾取)至于诗,其过微矣。吾疾势已笃,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宜熟察之。”帝涕泣,轼由此得免。 晚得水疾,侍医莫能治。元丰二年冬,疾甚,帝视疾寝门,衣不解带。旬日崩,年六十四。及崩,帝哀慕毁瘠,殆不胜丧。有司上谥,葬于永昭陵。(节选自《宋史?慈圣光献曹皇后列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阴遣人挈水踵其后 阴:暗地里 B,姬言之帝,贷其死 贷:推卸C,帝哀慕毁瘠,殆不胜丧? 殆:几乎 D,帝悚听,垂欲止 垂:接近,将近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常于禁苑种谷、亲蚕 B.复为安石所持,遂不果 C.不若暂出之外 D.必以告祖宗,因赦行之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曹皇后性格仁慈的一组是 (3分) ( ) 常于禁苑种谷、亲蚕 后皆亲剪其发,谕之曰:“明日行赏,用是为验。” 吾闻民间甚苦青苗、助役,宜罢之 捃(jùn,拾取)至于诗,其过微矣 谓祖宗法度不宜轻改 ? 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A, B, C, D,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曹彬的孙女因为仁慈、节俭,重视并经常亲自参与劳动而在郭后被废后应诏入宫,后被册封为皇后。B,在面对作乱的贼子时,曹皇后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胆识和智慧,但在处理参与作乱的宫女时,也表现了她的阴险与毒辣。C,王安石变法因触犯的皇后的利益儿被阻挠,但因为王安石的坚持而使皇后的计谋未能得逞。D,曹皇后在病中仍然关心苏轼一案,充分体现了她的仁慈。苏轼最终绝处逢生于自己的才识也有关系。、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帝将以望夕再张灯,后谏止。? (3分) 安石诚有才学,然怨之者甚众,帝欲爱惜保全之,不若暂出之于外。 (4分) 今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 (3分)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秋怀诗王苹秋声跋扈土垣东, 促迫村庄万树红。雁阵昏黄浮绿水,虫吟惨淡讼酸风①。诸山未醒重阳酒,乱帙②平分细读农书闲把瓮,且将种菜论英雄④。 [注]①酸风:指秋风。②乱帙:杂乱的书籍。③一亩宫:儒者住的草屋。④论英雄句:《三国志》载:曹操(1)前两联中“秋风”有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2)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山,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百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诗经?氓》) (3),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论语?卫灵公》) (4),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荀子《劝学》)16.把下列句子排(只填序号)(分) 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阅读?因为阅读才是人生的方舟。。这是另一 ①一旦具备了从阅读中汲取精神养料的能力 ②即不论出现了多少危难痛苦,甚至险象环生 ③我把阅读比喻为“人生的方舟” ④便使人站高一步,不会被生活的河流所淹没 ⑤而是意谓人生途中的狭路相逢⑥并没有那种生死攸关的意味17.为下面新闻拟写标山东省威海市乳山一中2014届高三1月限时训练语文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san/217815.html
相关阅读:湖北省武穴中学2015年3月份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2019?2019学年度寒假作业高三语文答案
2019年秋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模拟题
2013高三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有答案)
2019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试题及答案(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