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各地2013届高三最新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古诗鉴赏专题黄冈市期末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江城子 倪瓒满城风雨近重阳,湿秋光,暗横塘。萧瑟汀蒲,岸柳送凄凉。亲旧登高前日梦,松菊径,也应荒。堪将何物比愁长?绿泱泱,绕秋江。流到天涯,盘屈九回肠。烟外青?飞白鸟,归路阻,思微茫。(1)诗人所见的重阳之景具有什么特点?它在全词中有何作用?答:诗人所见的重阳之景沉闷压抑、凄惨冷清。“湿、暗”写出了重阳时节秋天气的潮湿、横塘的昏暗,而枯萎的汀蒲,秋风中的柳枝,展现了一副凄惨冷清的画面。(2分)这种沉闷压抑而凄清的重阳之景使全词充满了一种低沉抑郁的情调,能更好的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和独处之悲。(2分)(2)这首词的下片是如何抒情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赏析。答:比喻,(1分)诗人以设问的方式,将连绵不绝的愁情形象地比喻为无际的秋水,体现了乡愁之深重。寓情于景(以景结情),(1分)结句中,诗人看到的是远处自由飞翔的白鸟,而自己的的归乡之路却被阻断,景物描写中流露出了不能回到亲人身边的深沉悲哀和无奈的感伤。(1分)荆门市1月调研考试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灞上秋居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1]。 [1]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尽力。1、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渲染了怎样的氛围?(4分)2、请简要分析“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14.(1)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的氛围。(2)“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襄阳市1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梦江南[唐]皇甫松兰烬①落,屏上暗红蕉②。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③。人语驿④边桥。【注释】①兰烬:因烛光似兰,故称。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部分。 ②暗红蕉:谓更深烛尽,画屏上的美人蕉模糊不辨。 ③萧萧:同潇潇,形容雨声。 ④驿:驿亭,古时公差或行人暂歇处。(1)简要赏析词首句“屏上暗红蕉”中“暗”字的表达效果。(4分)(2)结合梦境,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14.(1) ①“暗”写烛光暗淡,客观描写了画屏上的美人蕉模糊不辨的环境。②更深烛尽的情境③“暗”也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夜深人静,孤寂难眠,展转反侧,暗写心境的黯淡。(答对第一点2分,答第二、第三点中的任一点2分。) (2)梦境中描摹了一曲江南夜雨乡音曲,通过对江南水乡的夜船中雨声、笛声以及驿桥人语声的描绘,表达了对江南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或:梦境中勾画了一幅江南雨夜送别图,通过江南夜雨、不舍的笛声、驿桥惜别情境的描绘,表达了对江南送别之人的思念。以梦中之乐事,反衬今日之凄苦。或:武昌区期末调研14.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西江月【注】苏 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呜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注】苏轼的这首词写在他被贬黄州的时候。(1)“人生几度新凉"中“新凉”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2)结合具体词句,赏析本词中的主要表现手法。(4分)14.(8分)【答案示例】(1)①“新凉” 照应“中秋”,指又一个秋天的来临,突出了秋天乍到的“新”;②“新凉”亦指诗人因“乌台诗案”被系入狱,备受凌辱,后侥幸不死被贬黄州的人生际遇;③“几度新凉”表达了对年华似水的无限惋惜和悲叹;④同时也表达了含冤被贬后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之情。(2分)“新凉”亦指诗人再次遭到排挤打击的人生际遇,用一个“凉”字,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凄凉(或答“被贬的落寞悲凉”)之情。(2分)(2)示例一: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表现手法。(2分)“夜风鸣廊”,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既烘托了悲凉的气氛,又引出了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或:“月明多被云妨”,借眼前之景,暗寓对小人当道、才高人妒、忠而见谤的愤懑之情)。(2分)示例二:主要运用了烘托映衬等表现手法。(2分)“夜来风叶”烘托“眉头鬓上”的孤独。“中秋”烘托“把盏”的凄凉(或“‘中秋’是传统意义上团聚的节日,苏轼选取‘中秋’这一宴乐的节日作为背景,以虚笔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2分)示例三:主要运用了象征比喻等表现手法。(2分)“明月”用以象征(比喻)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则象征(比喻)奸佞小人。“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之情。(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黄冈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青 玉 案曹 组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①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 ①谩:徒然、空自(1)上片后四句写景,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说明。(4分)(2)简要分析“凄凉只恐乡心起”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4 分)14.(1)作者写了竹篱茅舍的临水人家,岸边迎风轻扬的酒旗,远处错错落落的村庄,这些都使旅人感到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2分)描绘了秋季村庄一幅宁静安详的图景。(2 分)(2)①这一句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承接上片写景,又领起下文,抒写独宿孤馆,乡思盈怀的惆怅之情(1分);②点明了题旨(1分),点出旅愁乡思的主题(1 分)。新洲一中、红安一中、麻城一中期末联考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留别王维①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②。 当路谁相假③,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注】①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这首诗便是临行前留给王维的。②违:分离。③假:宽容。 (1)诗中“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描绘出作者怎样的处境,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人沈德潜评孟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请结合诗歌颔联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答案:(1)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落第后,知音稀少,无人理解、交流的寂寞与艰难。(2分)表达出作者面对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严酷现实的辛酸、愤懑之情。(2分)(2)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也没有华丽的辞藻,语句平淡得近乎口语,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2分)如颔联中,“欲寻芳草去”表明了他归隐的思想,“惜与故人违”反映出他与王维友情的深厚;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语言平淡而余味无穷。(2分)武汉市部分学校1月联考1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请依次写出本首诗中蕴含的作者的不同感情并作具体分析。(4分)本诗颔联和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8分)(1)(4分) 先写游览锦江的喜悦,次写离别友人的怅恨,再写与朋友的深情和对锦江的留恋。(2分)诗歌开始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接着取景寄情,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尾联回首远望,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2分)(2)(4分) 表现手法: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移情、拟人手法,1分)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和好云,说他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读自己的热情和殷勤。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依恋难舍。(3分)武汉市部分学校12月联考(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8分)宿云门寺阁(唐)孙逖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①秋。画壁馀鸿雁,纱窗宿斗牛。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 [注]①五湖:太湖的别名。全诗写了哪几个场景?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第二联“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写出了诗人怎样的胸怀?请作简要赏析。(4分)www.gkstk.cn湖北省各地2013届高三最新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鉴赏专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san/141953.html
相关阅读:湖北省武穴中学2015年3月份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2013高三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有答案)
2019?2019学年度寒假作业高三语文答案
2019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试题及答案(语文)
2019年秋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模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