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中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三 来源: 记忆方法网
试卷说明:

历史试题出题人:李之雁 王海霞 蔺小燕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4. 本试卷共18页。如遇缺页、漏页、字迹不清等,考生须及时报告监考老师。第Ⅰ卷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8.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一书中提及“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生产方式不同 B.宗教信仰不同 C.生活习俗不同 D.历史传统不同29.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普遍出现工资上扬的情势,不少重商主义者在寻求解决之道时认为,“节省劳力的技艺、铣具和器械是减少劳动和降低价格的方法,尽管受雇使用工具的人们的工资不应该减少”,更有人指出,“降低了穷人的工资,结果是减少了产品的价值。这将永远是贸易的真理,因为你付出的工资越少,工作干得就越糟”。这些观点最有可能直接影响 A.英国获得世界殖民霸权 B.英国工业革命蓬勃兴起 C.英国最终成为世界工厂 D.英国工人运动迅速发展30.图1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历史时期出现的原因是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B.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着城市经济的发展C.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已经确立31. 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却是客观上的建设和推动。”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A.割占中国大片领土B.从中国掠走大量贵金属C.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D.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A.正确,说出了三权分立的实B.贴切,讲出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C.不妥,三者之间不是单向制约的关系 D.不妥,三者之间是相互交错的关系33.下图是晚清《点石斋画报》描绘的美国妇女驾驶轮船的情景。图中文云:男女有别,中国为重,而其等级之所判,直将霄壤。泰西各国不然,自幼入塾,男女一体,故西女通书算者为多。……美妇有名玛丽,现赴某轮船经理一切,而其夫亦在该船为大管,夫妇共事一船,而又女先乎男,《易?系辞上》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于此事可谓铁板注解。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A.该画报是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 B.国人消除了男尊女卑旧观念C.女性优于男子符合中国传统的阴阳之道 D.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34. 儒家“尊王”“忠君”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贵贱有序 B.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礼法并用 C.董仲舒倡行独尊儒术,天下一统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反躬践实35.雨果在赞扬某位文学家时说:“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以下与这位文学家的写作风格相似的作品是A.《巴黎圣母院》B.《大卫?可波菲尔》 C.《等待戈多》 D.《老人与海》第Ⅱ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2题—43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请42、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4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 ——《商君书?说民》【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日:“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日“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其後民莫敢议令。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秦孝公任商鞅,……(商鞅)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孝公十二年之制。数年之间,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通典卷一?食货》【材料四】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非鞅篇》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思想主张。(2分)(2)据材料-概括商鞅是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8分)(3)据材料二和材料四,指出商鞅变法结局。这种结局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5分)43、选做题(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思想主张在中外历史上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日:“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材料二:欧洲启蒙运动的旗手伏尔泰对中国的传统权威孔子推崇至极,他把孔子的画像挂在家里的礼拜堂里朝夕膜拜。在他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嘛教都可以自由传道,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这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材料三:2007年7月17日,第七届“中华传统文化研修班”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研修主题是“《论语》与修身”。来自大陆及港、澳、台的近百名师生参加了此次研修活动。(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的哪些主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子提出以上主张的原因。(4分)(2)依据材料二分析,伏尔泰认为“奉行儒学的中国”为法国人提供的“榜样”指什么。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伏尔泰推崇儒学的目的是什么。(4分)(3)在某次儒学研讨会上,有关学者对儒家思想提出了如下三种不同的看法:(3分)①甲主张,“儒学要重回国家文化权力中心”“以儒学文明回应西方文明,才能完成中国文化全面的复兴”。②乙认为,儒家思想的一统天下带给我们这个民族的人性压抑沉重不堪,造成了思想文化的萎缩和创造力的衰减。③丙提出,儒家思想有其合理的成分和糟粕的东西,要给予总结。请结合你所了解的儒家思想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学生可以就某一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新看法,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4)当今两岸四地的师生共同研修《论语》有何现实意义?(4分)高三历史试题答案选择题:24-35BDADA BADCD CB40. 答案: (共25分)(1)中国古代:梦想:建立一个天下为公、各得其所、和谐共生的大同社会。(1分)原因:小农经济初步成长;封建国家大一统局面基本形成;儒学主张日益成为社会共识。(3分) 中国近代:梦想: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建立民主社会,实现民生幸福。(1分)原因:民族危机和封建专制造成的中华文明的衰落;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分) 中国现代:梦想: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文明的全面复兴。(1分)原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改革开放实行,民族素质的提高;多元文化的发展。(3分) (2)特点:中国古代:儒家士人提出并推动,通过道德建设圆梦,具有空想性。中国近代: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出并推动,通过民主革命圆梦,由中共接力,部分梦想成真,具有曲折性。中国现代:由中国共产党提出,全体中华民族通过改革开放圆梦,终将梦想成真,具有科学性。(9分) (3)启示:①梦想是前行的动力,文明的指针,有梦想,才会有方向。②推动文明发展,谋求人民幸福,追求时代进步是中国梦一以贯之的核心。③实现中国梦需要全体中华民族的共同努力。(其他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均可得分)(4分)41答案:(1)城市中出现了娱乐场所,市民文化兴起;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建 立和发展新儒学——理学;宋词出现。(答出三点给六分)(2)儒、佛、道三教合一;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海外贸易发展。(3分)(学生答出文化事业发展,军事斗争需要也可以得分)(3)儒家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对后世及朝鲜、日本等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对重塑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和社会道德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丰富了城市文化生活。(3分)!第1页 共16页学优高考网!!经过朱熹的构建,一个庞大的以人的伦常秩序为本体的儒学体系得以建立。佛、道两教关于个体修炼与宇宙论、认识论的思想精粹被广为摄取入内。——何国松《中国文化简史》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中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san/1095305.html

相关阅读:广东省“十二校”2013——2014学年度高三第2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5--201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历史试
高三文综历史联考试题(天津市带答案)
山东师大附中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山东省青岛市届高三期末检测 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