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下列对于“互联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互联网一网打尽所有媒体间的信息,实现了信息资源整合后的最大化,具有“天下媒体一网收,上天入地遍全球”的神通。 B.互联网可以使地球上任何一个点上的信息碎片瞬间聚合成巨大的舆论风暴,并迅速扩散开来,甚至可能影响全世界。 C.互联网激活了每个人政治参与、意愿表达的潜能,博客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它发表自己的见解。 D。互联网上有唯恐天下不乱的微博,穷追猛打的“人肉搜索”。有人认为互联网是时下人心不古的祸根,被斥为洪水猛兽亦不为过。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互联网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民们昂首阔步,问政、问责,公开质疑和挑战政府部门的权威,某些官员则快快不快,甚至恼羞成怒。 B.原本可以尘封永远的事情,现在一旦变成了网上置顶的爆料,就会惹来众声喧哗,万众围观,演变成可怕的舆论绑架。 C.互联网对信息通信时代意义重大,它凭着“互联互通、海量存储、相互链接”的强大功能,实现了信息资源整合后的最大化。 D.互联网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产物,对信息的传播快如闪电,它上面公布的信息早于官方公布的信息。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也在进行意义的理解与自我建构,因此异质文化不可能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更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B.信息通信时代,信息传递像洪水恣肆迅速填平了所有的信息鸿沟,像弥天大网一样触及每一处角落,体现了覆盖面广的特点。 C.互联网儿乎让每个人都可以自主地与他人互通互联,与整个世界对接,使原本微不足道的弱势个体获得巨大的话语力量。 D.网络同亿万公众的社会生活乃至政治诉求紧密结合,是一种强大的舆论工具,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尚文董其役 董:督察 B.寇略西海 略:抢夺 .乞休,弗允,日相构 构:构陷 D.录功兼太子太傅 录:记录5.以下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周尚文“多谋略,精骑射”的一组是( )(3分) ①守备阶州,计擒叛番②擢署都督佥事,充宁夏总兵官 ③浇以水,冰滑不可④自引麾下射之,寇乃遁。 ⑤而尚文与巡抚赵锦不协,乞休⑥诱指挥顾相等出,围之弥陀山 A.①③④ B.①④⑤C.②③④ D.③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周尚文多次参与平叛,战功卓著。在真铄反叛时,他堵住黄河渡口,俘虏叛贼多人;在回民叛乱时,他依次平定;守卫阶州时又设计擒拿反叛番贼。 B.周尚文在御史巡视辖地突遭敌寇时指挥有方,除急忙分兵保护御史外,还亲率部下迎敌,最终打退了敌人。 .周尚文作战有方,多次受到朝廷奖赏。吉囊人犯,他筑墙防卫,让敌军无法攀登,还让士兵手持长竿铁钩钩杀敌人,他因此升任为署都督佥事,又充任宁夏总兵官。 D.周尚文才能超群,但仕途不顺。镇守大同期间,其增加军饷及马匹的请求被兵部认为不够合理,遭受诏书严厉谴责,加上又与巡抚赵锦有矛盾,于是请求退休。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御史刘天和劾中贵廖堂系诏狱,事连尚文。拷掠令引天和,终不承,久之始释。 (5分) 译文: (2)尚文优将才,负气桀骜,所至与文吏竞。文吏又往往挫折之,以故弥不相得。 (5分)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姑苏怀古姜夔②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注:①柁牙:船的桅杆。“柁”通.“舵”。②苏台:即姑苏台,春秋时吴王夫差所筑之宫殿,奢侈豪华,以供吴王淫乐。8.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为什么要先着意描绘一幅这样的面?(5分)答:9.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2)春冬之时,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3)使六国各爱其人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官赋》)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开在窗玻璃上的花乔迁 (1)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为了看开在窗玻璃上的花,他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又倒了两次汽车,这体现了他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也暗示了他现在生活的不如意。 B.电视里是飘飞的雪花,窗外是一片绿色,鲜明的景色对比勾起了他的思乡思亲之情,成为他回家的诱因。 .妻子不跟他回老家,他向母亲撒谎说是自己不让妻子回来,体现了她对妻子的爱和包容。 D.他为看窗花回家,结果并未看到窗花,小说正是通过这一巧妙构思,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深厚的爱。 E.小说多次写到他对小时候生活的回忆,表现了他对窗花的迷恋和对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2)小说塑造母亲这一形象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3)小说结尾写到他和妻子的对话,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6分)。(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赞美母爱,有人认为是批判“他”的自私,不孝顺,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很现代的叶圣陶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校对是一项顶重要的职务,所以作为编辑,叶圣陶要求出版物在封面或扉页或版权页上。标注“校勘者”的名字,以示郑重。 B.第一次见面,叶圣陶就向作者提到当前出版物错字很多的现象,体现了一名资深编辑,的工作作风和对出版事业的关注。 C.叶圣陶是最早把速读、易读法这种现代阅读方法介绍到中国的人,他强调,略读以训练读书为目的,比精读更重要. D.文章以“很现代的叶圣陶”为题,一方而说明叶圣陶的许多言论和主张是很现代的,另一方面也是赞扬叶圣陶始终关注时代,与时俱进的精神。E.文章运用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叙述,介绍了叶圣陶在很多领域的成就,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他的敬仰之情。2.作为…名作家,叶圣陶的创作有哪些特点?请分条概括。(6分)3.文末,作者提到叶圣陶送自己一帧《西江月》条幅,有什么作用?(6分)4.有人认为作家应注重社会效益,有人认为作家应注重读者效应,请结合文章和现实生活 谈谈你的看法。(8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B.钱钟书先生被誉为“学界泰斗”,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其文章达到了不赞一词的地步。 C.年初,“厢丝”一词从网络中溢出,瞬间秒杀小资、达人、底层、草根等命名方式,成为人们谈论起来津津乐道的自称。 D.面对家乡父老的大力吹捧,面对众人的喷喷称赞,荣获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只是微微一笑,他谦逊地表示:“除了舞文弄墨,别无长物了。”14.下列各大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在伦敦奥运会上,让可拆卸的奥运会场馆“伦敦碗”成为了海内外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它的美丽身姿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鸟叔”朴载相的舞动让全世界的人都不再矜持,让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吧,这也许比我们的第九套广播体操更能引起年轻人的运动欲。 C.虽然枸杞子具有很好的滋补和治疗作用,但并非适合所有的人服用,由于它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正在感冒发烧的人最好别吃。 D.中到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有着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同样不可小视。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更多来自文化,而不是来自政治。①在这种地理、文化环境里,中国人很难设想,居然还有其他民族,也拥有发达的文明②而是认为外来文化是低级的,甚至是错误的③因此,中国人在接触外来文化时,往往倾向于蔑视并且加以抵制,主要不是排斥外来 的东西④佛教传人中国,激起了中国道教的兴起,这是一种以中国本民族宗教抵制外来宗教信 仰的努力。⑤中国的地理位置远离其他重要国家,又拥有古老的文明⑥当基督教传人中国时,它所引起的反应也十分相似A.⑤①③②④⑥ B.⑤①④⑥③② C.③②①⑤⑥④ D.①⑤④⑥③②16.请根据下表提供的关于世界各国民众酗酒的材料,写出两条结论。(5分)国家经济损失(年)医保体系的损失(年)酗酒导致的犯罪事件(年)因酗酒而死的人(年)英国2030多亿元人民币274. 14亿元人民币100万宗6万人美国14044.5多亿元人民币125. 96多亿人民币130万宗7.9万人日本l千亿元人民币60多亿元人民币70多万宗3.5万人中国l千多亿人民币80多亿元人民币60多万宗4.5万人 结论:(1) (2)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请根据你对这段文山西省运城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word版)语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san/1081242.html
相关阅读:2019?2019学年度寒假作业高三语文答案
湖北省武穴中学2015年3月份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2019年秋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模拟题
2013高三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有答案)
2019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一模试题及答案(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