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属于客观性试题。在高考中,选择题是主要的基础题,也是重要题型之一,以简单题和中等难度题为主,侧重考查双基,总分为42分,其中单选题14分,多选题28分。应该说,选择题所占的比重还是相当大的,特别是在现行考试模式下,选择题做得好与不好直接决定了达B率的高低。
通过高三上学期的教学发现,我所任教的班级在几次的大型考试中,选择题的得分情况在五个平行班中都不是很理想,总结了一下,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在做题的时候不够仔细,常常忽略一些关键的限定词。如将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看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将标准状况看成常温常压等等(2)学生的基础知识存在漏洞。近年高考中,选择题突出了思维能力的考查。考查的知识容量较大,有较广泛的发散性,最热的考点主要有: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相关概念分析、原子结构、周期表和周期律、化学键及晶体结构、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化学、电解质溶液(pH计算、盐类水解)、离子共存和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简单计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等;还考查某些较高层次的能力;考查思维的灵活性。这就要求学生的知识网络必须完整没有漏洞。总之,这类题对学生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化学选择题没有一个通用的解法,但不管哪种解法都要经过认真审题、析题、解题这三个环节。
提高选择题得分率主要方法:①多练、多思考,平时练习不要仅仅满足于得到答案,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完成之后还要进一步审思,理解其中涉及的原理概念;②平时训练采取定时间训练,并与比你水平略高的同学比较得分情况。我们平时的选择题强化训练是老师精选精编的,也是给大家进行定时训练,要引以重视;③把自己常出现错误的题目记录下来(或标记),穷根其涉及的原理、知识点,以达扫除知识盲点。
快速巧断选择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手段之一,也是高考取胜的关键之一。巧解的真谛是善于审题,狠抓题目的特有条件,因题制宜地分析、推理、估算、寻求解题的最佳思路,从而快而准确获得答案。
下面主要根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易错的选择题归纳分析,总结一些解题的最佳思路。
一、选择题陷阱回避策略
(一).正确理解基本概念避开陷阱
一些题目往往围绕化学概念设置陷阱,如果概念掌握不清、理解不透,就难逃一劫。因此,一定要吃准、吃透每一个概念。
例1.下列物质是非电解质的是( )。
A.C12 B.NH3 C.NaCl D.CH3COOH
(解题关键:准确掌握以下2个概念: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例2. 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以任意比例混和的甲烷和丙烷混和物22.4L,所含的分子数为NA
B.标准状况下,1L辛烷完全燃烧后,所生成气体产物的分子数为8NA/22.4
C.标准状况下,1LSO 所含分子数为NA /22.4
D.标准状况下,以任意比混和的氢气和一氧化碳气体共8.96L,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时消耗氧气的分子数为0.2NA
(阿伏加德罗常数命题之陷阱:①状况条件。若给出在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25℃、1.0110 Pa、),已知气体体积,不能直接应用22.4Lmol 进行计算。②物质状态。已知在标准状况下,而给出的是非气态的物质,不能直接应用22.4Lmol 进行计算。③微粒数目。注意: H中不含中子;He、Ne等为单原子分子;N 、O 等为双原子分子;O 、P 为多原子分子。④陷阱之四: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得失)数目的计算。⑤电解质溶液。注意:弱电解质是部分电离、盐类的水解。)
(二)灵活运用物质的化学性质避开陷阱
物质的性质不能单单只停留于记住,更关键的是会灵活运用,避开命题人设置的每一个陷阱,以不变应万变。
例3.把6mol铜粉投入含8mol硝酸和2mol硫酸的稀溶液中,则标准状况下放出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
A.2 mol B.3 mol C.4 mol D.5 mol
(本题要注意硝酸根在酸性条件下能继续和铜发生反应)
(三)准确把握限定条件避开陷阱
例4.在由5种基团 CH3、OH、CHO、C6H5、COOH两两组成的物质中,能与NaOH反应的有机物有( )。
A.4种 B.5种 C.6种 D.7种
例5.某有机物能使溴水退色,也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水解生成两种有机物,还能发生加聚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则此有机物中一定含有下列基团中的( )。
①CH3、②OH、③Cl、④CHO、⑤C2H3 、⑥COOH、⑦COOCH3
A.③⑤ B.②⑥ C.⑤⑦ D.④⑤
(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避开陷阱
人们往往习惯用固定了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命题人根据同学们的这一弱点,常常在命题中偷梁换柱或弱化信息巧设陷阱。
例6.100g98%的浓硫酸中含氧原子个数约为( )。
A.6.021023 B.46.021023 C.4.116.021023 D.4
(五)、正确运用语法知识避开陷阱
化学虽不像语文在语法上那么讲究,但有时正确运用语法,则完全可以避开陷阱,准确答题。
例7.能证明胶体微粒比溶液中电解质微粒大的操作是( )。
A.丁达尔现象 B.布朗运动 C.渗析 D.电泳现象
二、抓住题目的特有条件,因题制宜地分析、推理、估算、寻求解题地最佳思路
(一)抓特例,否定做答;抓实质,肯定做答
例8.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含金属元素的离子不一定都是阳离子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非金属单质一定是氧化剂
C.某元素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时,该元素一定被还原
D.金属阳离子被还原不一定得到金属单质
例9.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FeCl2溶液中通入C12:Fe2+ + C12= Fe3+ + 2 C1-
B.澄清石灰水与少量小苏打溶液混合:
Ca2+ + OH-+HCO3-== CaCO3 + H2O
C.FeS固体放人稀硝酸溶液中: FeS+2H +=Fe3++H2S
D.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Al 3++4OH-==AlO2- + 2H2O
(二)抓数据特点,避惑解答
1、多数据的迷惑性
命题者在某些选择题中故意设置一些多余的数据,以干扰学生的正常思维。只有认真分析,去伪存真,排除干扰数据,准确选择必要数据,才能快速做答。
例10、有一在空气中暴露过的KOH固体,经分析知其中含水7.62%,含K2CO3为2.38%,取1g此样品加入到46.0mL3.65%的盐酸(密度为1g/cm3)中,过量的酸再用7.0%的KOH溶液中和至中性,最后将其加热蒸发,所得固体的质量是:
A、1.07g B、3.43g C、4.0g D、4.5g
2、少数据的迷惑性
例11、由硫化钠(Na2S)、亚硫酸钠(Na2SO3)和硫酸钠(Na2SO4)组成的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6.0%,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72.6% B.54.0% C.22.0% D.36.3%
通过上例,我们可以看出,解题时,若能抓住不同化学式之间的某些特征(如通式、原子个数之比和量的关系、混合物组成成分之间的定量关系等),灵活、巧妙地将它们进行变形或拆分转化,往往可以速解某些化学式计算型选择题。
3、无数据的迷惑性
试题未给出明确的数据,使人陷入无据可依的迷惑。实际上,这类试题的数据并不缺少,而是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这类试题往往可以借助守恒法、设一法、差量法等求解。
例12、有一块铁铝合金,溶于足量盐酸中,再用足量KOH溶液处理,将产生的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灼烧,使之完全变成红色粉末,经称量,该红色粉末和原合金质量恰好相等,则合金中铝的含量为( )。
A.70% B.52.4% C.47.6% D.30%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kao/805386.html
相关阅读:高考倒计时30天:数学答题技巧
高考30天物理冲刺技巧有哪些
高考生高效复习数学方法
增强记忆力趣闻 大脑爱打盹
准备错题本和好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