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2007年高考哲学、政治常识第一轮复习策略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考复习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根据高考复习惯例,目前该进行2007年高考哲学第一轮复习,接着是政治常识第一轮复习。在第一轮复习时,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2007年高考政治复习的主体思路。

第一轮复习: 2006年8月至2007年2月为基础知识复习阶段。在这一阶段,高三政治常识的新课讲授与高一经济常识、高二哲学常识的基础知识复习同时进行。主要目的是基础能力过关——夯实基础;详细讲解、精心练习,扫除知识盲点。一般说来,第一轮复习的练习不宜过深过难,应以基础性练习最佳。因为:这轮练习要达成以下几个目标:一是巩固知识,二是纠正偏差或错误,三是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题目过难、过深,一旦超越现阶段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其危害是极大的。一是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二是可能会造成自信心伤害。

第二轮复习:2007年3月至2007年4月,考生应依据“考纲”落实重点,关注时政焦点。主要目的是精讲多练,通过充分练习、提升能力。

第三轮复习:2007年5月,查缺补漏,提高解题技巧。考生应回归书本、梳理体系,聚焦热点。主要目的是应用能力提高

二、第一轮复习要依纲据本、逐点扫描、重视能力。

《考纲》指明了高考内容及要求、命题的方向、试卷的结构等。高三复习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因此,这一阶段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要结合《考纲》规定的考点,以课本为依据,按照今年高考的热点问题,认真研究和确定每课的重点、主干知识,在此基础上明确主干知识内容与层次要求。对于重点、主干知识,要让学生全面理解,深刻记忆,熟练默写。2006年《考试大纲》要求考生掌握165个主干考点,其中经济常识57个,哲学常识64个,政治常识44个。

《每年的考试说明都会有些变化,这些变化往往有很大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与当年的重大热点有一定的联系,因此,重视考试说明,按照《考纲》的要求复习,可以提高复习的准确性、目的性和有效性,做到事半功倍。

2006年《考试大纲》对考生的能力作出了四个目标性的要求,对每一个能力目标又作出了三个递进性的层次要求。

第一个能力目标是获取和解读信息。

第二个能力目标是调动和运用知识。

第三个能力目标是描述和阐释事物。

第四个能力目标是论证和探讨问题。

纵观2006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虽然试题的呈现方式是多样化的,但对考生能力的考查基本上都体现了以上的目标要求,因此2006年的考生应在学习过程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三、突出重点、强调主干、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学科知识网络。

2006年文综绝大部分是考主干知识,所以,我们把复习备考的重点放在对学科主干知识的梳理上,既不能有知识盲点,又不能漫天撒网,应做到以干带枝,融会贯通。只有对主干知识的理解透彻了,对知识的应用才畅通无阻,从而达到恰当的使用资料,提取有效信息说明、解释和解决相关问题。

关于重点、主干知识的把握和确定,首先要立足政治学科全部考点从整体着眼,确定重点板块,然后再从具体板块着手,做到既突出重点,又全面掌握。

什么是重点、主干知识呢?一是考纲规定的(或者说高中政治课所学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概念、原理、和观点等,二是与当年高考热点问题相联系的概念、原理和观点。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试题的交叉、融合性提高,综合化趋势加强。在第一轮复习中加强对课本知识的五个层次,即课题——节题——框题——问题——问题阐述,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复习并不意味着死记硬背,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不能理解为是章、节、框题知识的简单压缩,需要找出联系这些知识点的主线,把握其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比如复习“意识”时需要把:意识——意识能动性——主观能动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科学理论)——实践等概念联系起来理解,用一条主线把相关的知识联系到一起。

(一)、学科领域与各个模块、各个单元的关系。

高二哲学领域分为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人生观四个模块,一共八各个单元。

(二)、哲学各个模块基础知识与核心概念。

    2006年哲学常识64个考点。(略)

(三)构建哲学知识网络。

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复习并不意味着死记硬背,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不能理解为是章、节、框题知识的简单压缩,需要找出联系这些知识点的主线,把握其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比如复习“意识”时需要把:意识——意识能动性——主观能动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科学理论)——实践等概念联系起来理解,用一条主线把相关的知识联系到一起。

哲学常识仍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观四部分划分,但也要贯彻上述原则。唯物论部分应延伸到辩证法、认识论当中的唯物论(联系、运动、矛盾、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实践)和人生观中的唯物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实践对人生选择的决定作用、价值观的客观标准等);辩证法应延伸到唯物论中的辩证法(意识反作用、主观能动性,物质的可知性等)、认识论当中的辩证法(认识的反作用,认识的发展等)、人生观中的辩证法(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认识论和人生观则有其共有的唯物论基础(社会存在、社会实践)和辩证法基础(联系、发展、反作用)。

要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所学知识形成网络。画一画每一课的知识网络图;画画政治学科内三大部分即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每一部分中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内在联系的知识网络图,让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立体化,从而会提高对知识把握的层次,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

对于《哲学常识》的学习,必须根据各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来把握,然后再从宏观上形成对哲学的整体印象,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要求考生更要重视挖掘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必须在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的掌握的基础上,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打破章节界限,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科内跨教材的知识渗透,把不同内容的政治知识融合起来。把一些看起来不相干的知识加以归类,并使之网络化、序列化和专题化,提高自己从变化中找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所学知识形成网络应坚持两条基本原则:

1.坚持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高度的有机的统一。唯物论是辩证法的基础,辩证法是唯物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必然要求,唯物论和辩证法始终贯穿于认识论之中。因此,运用哲学知识分析问题时,要坚持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的统一。

唯物论: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

辩证法:运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分析,掌握矛盾分析方法。

认识论:运用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既要实践的决定作用,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认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特别是坚持方法论与具体材料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在运用哲学知识分析问题时,就要坚持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现在一些高考试题特别是非选择题,比较强调对方法论的考查,做这种题时,心中要有原理(世界观),要用原理来引导分析,这样才能找到恰当的方法论。在高考答案构建中,要坚持方法论与具体材料的有机统一。只罗列观点,不结合具体材料进行分析,这样的答案是不完美的。

(四)构建政治常识知识网络。

考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着力把握核心概念和知识,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把握知识重点,寻找知识的交叉点。这一点在综合考试复习中显得尤为重要,否则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如对《政治常识》第四课的学习,要重点把握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及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下面以《政治常识》中“我国的国家制度”单元为例,说明如何确定重点、主干知识的内容与层次。

“我国的国家职能”是课本的主干知识。年度间出现的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国家宏观调控、网上扫黄问题,决定了“我国的国家职能”这一主干知识是今年的重点。对于这一重点、主干知识,应让学生重点理解识记,并且不能仅仅记住第一层次的纲目,对第二、三层次的内容,包括含义、表现、如何行使等等,也应要求学生熟记。2002年、2006年全国文综主观题对此作了重点考试。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主干知识。建设法制政府及《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决定了它是今年的复习重点。对于其含义、要求,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于心。例如2004年北京文综41题(6)“依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政府应怎样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主干知识。建设和谐社会、推进民主建设、建设政治文明等热点问题,决定了它是今年的复习重点。包括“关系”是什么、国家保护公民权利的表现、公民应履行的义务、处理公民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三个原则(包含每个原则的具体内容)等等,都应让学生牢牢记住。

    政治常识可以划分为国家制度、公民的权利义务,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国际关系等五个部分。其中国家制度应包括国体、政体、国家的结构形式、民族区域自治等;公民的权利义务应包括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人权与主权等;政治文明建设应包括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依法治国、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权利制约监督、维护社会稳定、为人民服务等;精神文明建设应包括国家的文化职能、以德治国、宗教政策、诚信等。

从内容上看,以上各个部分内容是相互交叉的,而内在主线是各自独立的,因此考前复习应紧扣其内在主线建立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每条主线都应兼顾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相关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二是直接涉及的基本事实和时政热点,比如复习经济结构调整应结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复习政治常识党的领导应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

(五)政治常识主干知识及复习的几种方法。

2007级高考第一轮复习政治常识有44个主干知识,对其中经常的考点分析如下:(略)

政治常识复习的几种方法:

分类复习法——即遵循课程标准规定的对各知识点的能力要求, 把考点分类别、分层次要求学生把握。常见的知识归类如识记类、理解类、运用类。

    拉线复习法——即不再注重书本知识的先后顺序,遵循知识重组原则,以问题为中心,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从而将知识系统化,并能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比如,在复习“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框时,就可围绕“如何看待我国政体”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系统地找出并复习掌握我国政体的名称、含义、组织活动的基本原则、基石、基本内容、地位及优越性等基本知识点,并在此串点成线的基础上拓展开来,引伸出我国对这一政体所持的的态度——“坚持和完善”,并根据前面所复习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出持这种态度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坚持和完善它的措施及意义”.

比较法——即把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未注意的易混淆的知识点提炼出来,进行系统的解答。比如,在掌握了我国的政体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与我国的政治制度的关系、与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关系,既引起了学生注意,也让学生更加准确的完整的把握相关知识点, 这样就更能达到牢固掌握主干知识的目的。

行为主体辐射法——政治学的行为主体有四个

1)主权国家

分析国家利益、国家性质、国家力量等因素,主权国家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所采取的立场、政策和措施。

结合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分析我国对国际关系问题的立场和举措。

2)国家机关

运用国家性质、国家职能以及国家机关组织和活动的原则等知识进行分析。

3)政党——中国共产党

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领导方式。

党的性质、宗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的建设。

4)公民

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从法律关系上讲,表现为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它是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

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2)政治自由。政治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但世界上没有脱离法律的绝对自由,法律是自由的体现和保障,自由和法律是统一的。因此,公民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政治自由。(3)监督权。包括批评和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权。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利益。

公民的基本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国家安全已经扩展到领土、主权以外的信息安全、技术安全、环境安全、生物基因安全、居民正常生活秩序、生命安全等社会生活诸多领域。

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①这不是指立法平等,而是法律实施的平等,即司法平等和守法平等。②具体表现: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受权力和平等地履行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受到法律的制裁。(2)坚持公民权力和义务统一的原则:①权力和义务的辨证关系:权力和义务是不可分离的。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存在的,公民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②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3)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法制轨道上行使公民的权利;我们要积极履行公民义务以维护国家利益。

四、坚持与时俱进,让高考政治复习课跳动时代脉搏。

高考作为国家级考试,必然要体现国家意志,试题中设置的新情况、新材料和新问题必然会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因此,这就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走出书本和课堂,去融入社会,解决实际问题。广大考生一定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我们共同生存的空间。如果考生在学习中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是死搬教材,死背书本,那是肯定考不好的。

高考命题强调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为出发点”,选择以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来考核能力。重点关注国内重大时事,特别是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越来越偏重于对国内热点问题的考查,而对国际热点考查较少。但这并不是说,国际热点就不要关注,而是要看国际热点与我国的相关度,一些与我国根本利益,我国外交政策紧密联系的,本身又相当稳定、清晰的国际热点也应关注。2006年文科试卷更突出地显示了鲜明的时代性,关注时政热点、焦点,关注社会生活、关注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以热点问题为背景是政治课高考命题的特色。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更加注重长效热点的考查,对于一些短期热点的考查则越来越少。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化道路、三农问题、  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等都属于长效热点。特别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6年油价居高不下,铁矿石涨价声也是此起彼伏,因此,资源与环境问题是一个比较大的命题切入点。

    根据文科高考试卷中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的特点,时政热点试题可分为显性时政试题和隐性时政试题两类。它们在高考试题中一般通过“一材多题”的客观性试题和对同一问题从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观察思考的主观性试题两种形式体现出来。

近两年来,三大问题制约我国经济发展,一是经济增长过分依靠资源消耗与牺牲环境。我们的资源消耗量大于gdp总量比我国多两倍的日本。我国目前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石油和电力消费第二大国。由于国内资源供应存在明显缺口,进口数量大幅增加,价格大幅上涨,国内铁路运输和港口紧张。二是部分领域和行业仍然存在投资过热迹象。在旺盛的市场需求刺激下,钢铁、水泥、汽车等行业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这会造成行业发展过剩的大起大落。三是经常性效率差,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增速过慢。因此,资源问题会是今后命题的重要素材。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kao/595786.html

相关阅读:增强记忆力趣闻 大脑爱打盹
高考倒计时30天:数学答题技巧
准备错题本和好题本
高考生高效复习数学方法
高考30天物理冲刺技巧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