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四川新课程高考,在人们的翘首以待、满怀期望中,终于平静地落下了帷幕。
一、试题的总体印象
作为新课程的第一份四川高考生物试题,紧紧把握住了《课程标准》的总方向,符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基本要求,实现了 “注重能力考查,体现课改理念,力求平稳过渡”的命题指导原则。
试题在重视对考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查的同时,继续坚持“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通过提供新情境材料作为问题设置、考点落实的重要支撑,力求突出基础性、综合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
试题的命制仍然坚持以“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为主线,以“理解能力”的考查为重心,以“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查为亮点,以形式多样图表承载核心考点为特色,促进学科内综合性的提高,给人既有“面熟、平和”又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必将对新课程的教学,带来具有“回归课堂!回归课本”的良好导向作用。
二、选择题的逐题简析:
四川高考生物试题中的选择题命制,继续注重综合性和灵活性。每一道题的知识考点都具有跨模块、跨章节的特点,不仅表现在知识的覆盖面明显增大,更鲜明地体现了重视了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考查,。
1.在诱导离体菊花茎段形成幼苗的过程中,下列生命活动不会同时发生的是
A. 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B. 光能的吸收与转化
C. ATP的合成与分解 D. 基因的突变与重组
【答案】D
【解析】本题选取选修1中“菊花茎段的组织培养”的课题,恰当融入了必修模块1中“细胞的增殖与细胞分化”、“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和必修模块2中的“减数分裂”、“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等基础知识的考查。
离体的菊花茎段(外植体)形成幼苗的过程(植物组织培养),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的过程。脱分化实际上就是细胞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再分化则是愈伤组织细胞在继续分裂的基础上,由于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情况的差异形成多种类型细胞。故A选项会同时发生。
通过再分化形成的试管幼苗,在营养方式上要发生由异养型转变成自养型,也就是需要给予光照以保证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幼苗存在着光能的吸收和转化。故B选项会同时发生。
整个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也是生活的细胞不断进行代谢活动的过程,因此必须通过ATP的合成和分解一刻也不停顿地进行,保证能量的及时供应。故C选项会同时发生。
由于植物组织培养中的细胞分裂属于体细胞的有丝分裂,在细胞分裂间期发生的DNA分子复制中可出现基因突变,而基因重组(包括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只能发生在产生配子的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故D选项不会同时发生。
2.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A. 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B. 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
C. 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
D. 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必修模块3中有关免疫调节的基础知识,考查考生能否通过免疫概念图的构建,分清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等重要观念。
机体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大多数抗原都需要首先通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A选项正确。
经过吞噬细胞处理的抗原再通过T细胞呈递给B细胞;在此过程中,T细胞还能够分泌淋巴因子。故B选项正确。
当抗原刺激B细胞后,经过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成不能再进行分裂而能产生抗体的浆细胞;少部分B细胞则分化形成记忆细胞。故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
3.右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通过对必修模块3中图2-2、图2-3重新简化整合,考查考生对神经调节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特点的认知。
从题干提供的信息中,可以知道神经-肌肉接头类似于突触结构,突触部位的兴奋传递有:发生在同一神经元膜上的电信号(膜电位的变化);突触前膜内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以化学信号,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故A选项正确。
电刺激①处,兴奋能通过突触结构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传递到肌肉(效应器),这种兴奋的传递是单方向的,因此可引起肌肉的收缩;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具有双向的特点,所以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故B选项正确。
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具有单方向性,所以电刺激②处时,兴奋不能逆向传递,神经纤维上的灵敏电流计便不能发生偏转。故C选项是错误的。
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该部位的膜两侧电位变化是“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从而决定了膜内电流方向与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是相同的。故D选项正确。
4.下列实验所采取的的措施,不涉及“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原理的是
A. 利用果胶酶提高水果的出汁率
B. 滴加肝脏研磨液促使过氧化氢的分解
C. 滴加FeCl3溶液提高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D. 利用水浴加热提高胡萝卜素的萃取效率
【答案】D
【解析】本题以必修模块1中“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为基点,不仅考查了催化剂的功能本性,也穿插了选修模块1中“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应用”和“胡萝卜素的提取”两个课题与之相关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从题干提供的信息可知,“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是各种催化剂的功能,故本题实际上是考查涉及催化剂的作用本质。B、C选项分别是过氧化氢酶与无机催化剂Fe3+的催化作用原理考查。
A选项考查果胶酶的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果胶酶能将植物细胞壁中的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进而可提高水果的出汁率。
B选项中是证明肝脏研磨液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能高效率地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C选项中的无机催化剂Fe3+,能降低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活化能。
D选项是对用萃取法提取胡萝卜素用的考查。萃取法的原理是依据胡萝卜素易溶于石油醚等水不溶性有机溶剂。在萃取过程中,易燃物有机溶剂只能用水浴加热增大分子的热运动,来提高萃取的效率,其实验操作中没有催化剂的介入,因此不涉及到“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5.大豆植株的体细胞含40条染色体。用放射性60Co处理大豆种子后,筛选出一株抗花叶病的植株X,取其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抗病植株占5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用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抗病植株,其细胞仍具有全能性
B.单倍体植株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共含有20条染色体
C.植株X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逐代降低
D.放射性60Co诱发的基因突变,可以决定大豆的进化方向
【答案】A
【解析】本题借用大豆的诱变育种材料,较为综合地考查了必修模块1中“细胞有丝分裂”、“细胞的全能性”与必修模块2中“单倍体育种”、“分离定律”、“基因突变”、“现代进化理论”等多个知识要点,凸显了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无论是体细胞,还是花粉等生殖细胞,所有已经分化的细胞都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故A选项正确。
大豆植株的体细胞含40条染色体,其抗花叶病的植株X的单倍体植株细胞中应含有20条染色体。单倍体植株细胞进入到有丝分裂后期时,因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此时细胞中可含有40条染色体。故此B选项错误。
根据题干中“抗花叶病的植株X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的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抗病植株占50%”的信息,可推理出抗花叶病的植株X是涉及到一对基因的杂合子。该杂合子植株X连续自交若干代,其后代纯合子的比例会呈现等比数列的增加,故C选项错误。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由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和不定向性,因此只能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决定生物进化方向是自然选择的作用。故D选项错误。
6.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 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 精耕稻田和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D. 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答案】B
【解析】本题借用有地方特色的稻田生态系统,不仅考查了必修模块3中“种群―群落―生态系”这一核心概念,并巧妙考查了新课标教科书中新增加的“信息传递”、“群落演替”等重要知识。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不仅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正常有序进行,还取决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课标教科书中的新增知识点),A选项中的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物种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选项中的“防治稻田害虫,降低害虫的种群数量”是人们合理调整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的一个典型实例。稻田生态系统的主要生产者──水稻所固定的能量,除了自身消耗外,可向初级消费者(既包括人,也包括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害虫)流动。防治稻田害虫,降低害虫的种群数量,就是使更多的能量流向人类,提高人类对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利用率。因此,防治稻田害虫只是调整了与害虫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之间的能量分配比例,并不能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所以B的说法是错误的。
精耕稻田是人类对稻田生态系统中的杂草、害虫等进行有效控制,减少它们的种群数量,是稻田生态系统中主要生产者始终是水稻。而弃耕稻田,是指稻田中原有的主要生产者水稻将被一年生、多年生杂草迅速取代,相应的动物种类也会发生改变,即其生物群落将发生自然次生演替。因此,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是不一样的。故C的叙述正确。
用性外激素(性引诱剂)专一诱捕卷叶螟,能破坏卷叶螟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卷叶螟的种群密度在短期内会急剧下降。由于拟水狼蛛是卷叶螟和褐飞虱这两种害虫的天敌,卷叶螟种群密度的降低会使拟水狼蛛捕食褐飞虱的机会大大增加,由此导致短期内褐飞虱种群数量下降。故D叙述正确。
7.哺乳动物红细胞的部分生命历程如下图所示,图中除成熟红细胞外,其余细胞中均有核基因转录的RN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成熟红细胞在细胞呼吸过程中不产生二氧化碳
B. 网织红细胞仍然能够合成核基因编码的蛋白质
C. 造血干细胞与幼红细胞中基因的执行情况不同
D. 成熟红细胞衰老后控制其凋亡的基因开始表达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必修模块1中“细胞呼吸”、“细胞的分化”、“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以及必修模块2中“基因的表达”等知识内容。
从题中图解各个步骤提供的信息可以知道:线粒体等细胞器丧失的成熟红细胞,其细胞呼吸方式只能是进行产生乳酸而不产生CO2的无氧呼吸。故A项正确。
哺乳动物的网织红细胞中没有了细胞核,但其还有核糖体等细胞器存在,在先合成并进入细胞质中的携带核基因遗传信息的RNA,仍然可在核糖体中通过遗传信息的翻译编码特定的蛋白质。故B项正确。
哺乳动物体内的完整细胞所含基因都是相同的,但由造血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分裂分化形成幼红细胞过程中,二者的基因的执行情况是不同的。故C项正确。
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是两个截然不同生理过程。细胞的凋亡是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成熟红细胞已经不存在负载基因的细胞核和线粒体,也就没有控制其凋亡的基因开始表达。故D是错误的。
(未完待续)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er/80475.html
相关阅读: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2019-2019学年高二上期中生物解析版
【名师解析】广东省东莞市南开实验学校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
河南省唐河一中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
与遗传和变异相关的探究题型的解法及思维方法
高二生物下册开学初考试题(文科)(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