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忆目标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2、理解目标
(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3)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运用目标
(1)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虚幻、歪曲的社会意识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3)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辨证关系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4)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3、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带到物质领域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2、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3、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重点难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课时安排:2 课时
【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存在着真善美、假丑恶的对立和较量。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我们应当追求的,什么是我们必须远离和抛弃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对此作出判断和选择。
【讲授新课】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旧的社会历史论的局限性-认为社会历史由人的动机、目的决定
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它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
【课堂探究】课本第86页
A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不能认识社会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
B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
【探究提示】A旧的社会历史理论为什么不能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不能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这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从实践出发,没有找到社会存在的物质根源。具体地说,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同社会历史这个特殊的认识对象有关,历史是由有动机、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的;二是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生产规模的狭小、社会发展的缓慢,都影响了人们对社会规律的把握;三是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历史,夸大精神活动的作用。
B马克思主义能够发现社会规律的原因,就是从实践出发认识人类社会,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找到了以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存在。这就克服了旧的社会历史理论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思想动机层面的局限性。
C马克思为什么能够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呢?这是由当时的社会条件决定的。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相关衔接】P88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图示】 地理环境
物质生活??社会存在 人口因素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最重要、最根本)
人类社会生活
精神生活??社会意识(政治思想、法律思想、艺术、道德、
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P88
【举例】P87漫画:地狱的情景;万能的上帝;
【课堂探究】课本第87页 宗教所描绘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
人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思想和实际生活之间是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专家点评】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既由他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又与他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密切相关。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带有阶级性。不同阶级的社会意识,反映了不同阶级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
【举例】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别)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课堂探究】课本第88页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为什么会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能不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为什么?
【探究提示】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具有不同步性。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并不是亦步亦趋、绝对统一的关系,二者具有不同步性,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上(2)(3)揭示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关键是把社会的本质理解为实践,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最本质的内容生产方式是在实践中生成的,社会意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经济、政治和文化;实践生成了全部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思想;时间构成了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实践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所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过渡】实践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赖以建立的根本,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核心概念。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社会基本矛盾是在实践中生成的,并且正是人的实践活动推动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A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要生存必须有吃、穿、住、用等物质生活资料,只有生存问题解决了才能谈得上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才能从事其他的活动(教育、艺术、体育、政治)。
而要获得物质生活资料,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在这一活动中,形成了现实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即生产方式。
【思想教育】落后必然挨打,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与自己的发展。要积极支持改革开放,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中去。现在学好知识将来教育育人,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B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婚姻家庭生活等许多方面。这些方面都受生产方式的制约,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不同的生产方式,表现为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社会的整个面貌只能从生产方式中得到科学的说明。
【举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与推广
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用曾使中国农民在劳动和分配上都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结果是饭越吃越少,人越过越穷。当时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喊破嗓子打破钟,社员迟迟不上工,村边等,路口蹲,站在地头一个坑,你来我也来,男打扑克女扎鞋,你走我也走,大家都是七八九,集体的活儿慢慢磨,谁干多了不划算。”由于当时的科技落后,生产方式原始(手工插秧、拔麦子、脱粒),劳动积极性低下,导致劳动效率低,产量低,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难。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冒着“割资本主义尾巴”
的危险,偷偷把一些麦田、油菜田承包到户耕种,搞起了包产到户。当年村干部和十几户农民按手印签下了大包干的秘密协议,协议上写着:如果村干部因此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孩子养到18岁。坐牢杀头的情况最终没有发生,而包产到户的结果缺是加快了生产进度,抓住了季节。1980年9月,中共中央对这种形式予以肯定(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后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推广开来。此后,我国政府继续不断稳固和完善这一制度,延长土地承包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反季节生产和销售,脱掉落后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
C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举例】P89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气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石器-青铜器-铁器-蒸气机(机器大工业)
【课堂探究】课本第89页 怎样才能揭开社会历史之谜?物质生产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马克思发现社会历史规律、揭开社会历史之谜的基本过程,即要创造历史首先就要生活,要生活下去就需要物质生活资料,要有物质生活资料就需要物质生产的实践。马克思解开社会之谜的关键正在于找到了物质生产实践。通过对经济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思考,感受物质生产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领会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适合生产力 推动;不适合生产力 阻碍)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课堂探究】课本第89页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探究提示】人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自身的素质,更新了劳动资料,开辟了新的劳动对象。这些变化必然会引起人和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关系的改变,人和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关系的改变又会引起人们在生产、交换和分配中的地位的改变。这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引起生产力的变化,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又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的基本过程。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A含义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和社会意识形态。
在阶级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们、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服务于先进 促进发展,推动进步;)
(服务于落后 束缚发展,阻碍进步;)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课堂探究】课本第89页 为什么发展生产力就需要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
【探究提示】发展生产力就需要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并进一步思考进行这种变革的原因,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图示概括】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决定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决定 反作用
反作用
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
制度和设施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实现途径
A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来缓解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或多或少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举例】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资待遇,参与政治生活;
【举例】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B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
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
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
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课堂探究】课本第92页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依靠什么方式?
【探究提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不能通过一个阶级
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完善,即改革的方式加以解决。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手段,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总之,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课堂探究】课本第91页
A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B社会发展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
【探究提示】A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B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阶级社会里,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社会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举例】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课堂探究】课本第93页
A没有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吗?
B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探究提示】A他身后的众多士兵和民众是拿破仑能够成就举世瞩目的业绩的决定力量。
B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资料补充】英雄史观??又叫天才史观,是唯心史观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把个别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绝对化,夸大个人的作用。鼓吹个别英雄任务可以凭借主观意志随心所欲地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宣传英雄创造历史。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举例】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劳动
【课堂探究】课本第94页 A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
B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创造了吃、穿、住、用、
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
B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举例】红楼选秀、西游记选秀、大型文娱晚会、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大典
【课堂探究】课本第94页这部长篇史诗所反映的内容是从哪里来的?
《格萨尔王传》的创作和流传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探究提示】内容来自人民群众的民间文学作品;说明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地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地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课堂探究】课本第94页 以上论述说明了什么道理?
联系我国改革的具体实例,说明人民群众在推进改革中的作用。
【探究提示】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地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地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课堂探究】课本第95页 A为什么邱娥国会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爱戴?
B结合身边的事例,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自己与群众的关系。
【探究提示】邱娥国之所以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爱戴,就是因为他坚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坚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际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归纳本课】
3对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2对矛盾、2大规律;1个总趋势和实现途径;
2个内容(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er/80318.html
相关阅读: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二节 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教案
第三节 选择崇高的社会理想教案
意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