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浙江省金华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记忆方法网
试卷说明: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测试卷历 史一、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此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C.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2.许倬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所说,“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gkstkA.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王权无力伸至诸侯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C.周王室众星捧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 D.该制度可从根本上消除中央和地方的对立3.《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而《礼记?礼运》中记载“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 这里所说的“礼”主要指:  A.礼仪  B.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  C.风俗     D.贡赋4.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A.大宗、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5.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A.宗法观念有利于理学的传播 B.宋朝的宗法观念淡薄,需要倡导 C.宋朝有编订族谱的习惯 D.宗法制具有维系社会安定的作用7.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A.B.郡县制雏形初现C.宗法制荡然无存 D.实行郡国并行制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一个是自己领地上的收入,一个是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无权对诸侯领地直接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古代王朝中属于“领地国家”是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清朝9.右图涉及政治制度进步性主要表现在①中央集权取代了地方分权 ②标志着诸侯国退出历史舞台 ③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④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其“优秀”主要指A.中央集权B.能 C. D.11.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一书中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王夫之所说的“罢侯置守”指的是 A.废除禅让制实行王位世袭制 B.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C.废除世袭制实行三公九卿制 D.商人已经能与政府分庭抗礼12.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时期是 A.两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13.历史学家阎步克教授指出,侍从侍卫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中不可忽视的侧面。亲贵子弟或文士通过担任皇帝侍从、侍卫获取皇帝信任,从而掌握权力,充作皇权扩张的爪牙。而侍从、侍卫掌握的权力,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临时性,处于“私”与“公”的摇摆之中。官僚体制的公共性较强时,这种制度就会“公共化”,即从皇帝的私属侍卫发展为正式职官。下列属于侍从侍卫制度实现了“公共化”的是A.秦代推行的郡县制 B.汉武帝以宫中侍从侍卫组成的“中朝” C.隋唐确立的三省六部制 D.北宋王朝派遣到地方的通判和转运使14.元朝“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中书省直辖地区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对上述关于行省制度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gkstkA.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实行省界犬牙交错,以北制南B.使地方享有更充分的军事行政管理权C.借鉴了秦汉时期的地方管理方法 D.体现了肥瘠搭配的划界原则15.有人在研究明朝皇帝系列表时发现部分明朝皇帝的名讳,体现了我国古代阴阳五行学中五行相生说,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再生木(见下表)皇帝称号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宪宗皇帝姓名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相互关系明太祖之子成祖之子仁宗之子宣宗之子英宗之子名中的偏旁木火土金水依据表中所列现象判断,其所隐含的思想有 ①祈盼专制政权的生生不息②反映宗法血缘的代代相传 ③表达分封制度的世世相袭 ④显示“朱”姓大族的赫赫尊贵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②③④16.1896年德皇威廉二世说:“我们十年前开始实行殖民政策而未有舰队……我们现在有了大量的殖民属地……因为这些殖民属地与英国继续不断地发生或大或小的纠纷……我们的贸易正和英国作生死的斗争……但是在各大洋上航行的挂着我们旗帜的大批商船,在130只英国巡洋舰的面前而我们只有4只来对抗的情形下,是十分不保险的。”对上述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英德矛盾有愈演愈烈之势 B.德国打算与英国进行海军军备竞赛 C.英德在贸易方面展开激烈争夺 D.德国打算挑战英国的殖民地霸权17.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中说:“1905年之后,国际危机通常越来越诉诸战争威胁来解决。”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gkstk A.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发展 B.英德矛盾逐渐上升为世界的主要矛盾 C.法德为争夺欧洲霸权展开激烈斗争 D.美日力量崛起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18.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②英俄签订协约 ③英法签订协约 ④第二次巴尔干战争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19.100个动员的士兵里,有25人讲日耳曼语,22人讲马札儿语,12人讲捷克语,9人讲塞尔维亚-克罗埃西亚语,8人讲波兰语,7人讲乌克兰语,7人讲罗马尼亚语,5人讲斯洛伐克语,3人讲斯洛文尼亚语,1人讲意大利语。根据这一组成方式,这支军队应是A.1812年远征俄国的拿破仑大军 B.1900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C.1914年的奥匈帝国军队 D.1939年入侵波兰的纳粹德军20.右上图漫画描绘了近代欧洲某个时期的战争形势。仔细观察图片该时期最可能是A.1915年1月  B.1918年4月 C.1939年9月 D.1940年5月21.“1916年9月15日,英军在进攻中首次使用坦克,共出动49辆,而实际参加战斗的有18辆,步兵的进攻速度因而有所增加,当天占领了第三道阵地的几个要点。”这个战斗情景出现在A.日德兰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马恩河战役22.下列图片是一战时各国的征兵宣传海报,下列各国参加战争的共同目的是美国 德国 英国我要你忠于美国军队! 德国征召潜水艇员海报 加入你祖国的军队A.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 B.争夺欧洲大陆霸权C.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 D.转嫁国内政治经济危机23.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A. B.C.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确立 D.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在巴黎和会上,威尔逊提出“不论平时和战时,在领海以外,海洋上的航行有绝对自由……”。其真实目的是A.维护公海航行自由 B.. D.维护美国海上霸权.....《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的共同点之一是A.日本B.维护了美国的利益,抑制了日本势力C.D.A.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强大 B.威尔逊外交智慧平庸 C.英法激烈反对美国参与国际事务 D.美国综合国力不够强大28.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及建立以后,世界上主要国家对这一新的国际秩序感受各不相同。有人概括了这么几种不同的状况 ①先悲后喜的获胜者 ②得胜得利不得势的衰败者 ③得利的寝食难安者 ④被排斥的孤独者。下列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①是美国,②是日本 B.③是法国,④是苏俄(联) C.②是德国,③是英国 D.①是英国,④是德国29.右图是1921年西欧各国工业生产指数(以1913年为100) 。 图中的数据主要说明 A.一战使西欧的工业生产严重下降 B.法国衰弱严重,丧失了欧洲霸权C.英国损失较小,主导欧洲事务 D.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30.在一场灾难过后,几位学者对欧洲前途发出这样的感叹。学者甲说“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欧洲之没落。”学者乙说“欧洲已进入了艰困的时代。”学者丙说“我们欧洲的命运只能这样。”从材料中推断,这些学者担忧的是 A.宗教改革后,罗马教会学者对欧洲陷入信仰分裂感到忧心 B.法国大革命期间,欧洲保守派对革命运动的传播深感不安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知识分子对欧洲文明的前途失去浙江省金华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er/782178.html

相关阅读: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寒假试题
高二历史物理学的重大进展测试卷(有答案)
上学期高二寒假历史试题精编
浙江省温州2012年高二历史下册阶段性测试题(带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