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及其各自的作用;
理解:实现这一飞跃的关键为什么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运用:要创造两个条件实现这一飞跃,须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
能力方面
通过对两个条件的分析,比较其地位与作用,提高分析比较能力;通过对第二个条件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觉悟方面
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理解实现由感性认识的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性和艰巨性,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初步培养求知的意志力。
●重点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即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二个条件。
●教学难点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中的“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
投影材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师:什么是认识的根本任务?为什么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生: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因为:第一,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并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第二,从认识的水平、程度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三,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只有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放投影)
师:“感性认识多了,说成为理性认识。”这个说法对吗?
生:不对。
师:为什么?这实际上是在明确:怎样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导入新课]
一天,法国古生物学家居维叶正在午睡时,一个调皮的学生戴着有角的面具,双手套上一对蹄子,把伪装的头角和蹄子伸进居维叶的卧室,嘴里还发出阵阵怪叫。居维叶被吵醒后,非但毫无惧色,反而感到好笑,继续安然地睡大觉。居维叶为什么不害怕呢?因为他做过大量的动物解剖,发现凡是有蹄子、有角的动物,大多数是食草的,而食草的动物性情比较温和,不会无缘无故伤人,所以不但不怕,反而笑学生缺乏生物基本常识。
这个故事包含了由此及彼,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哲学道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对立统一,我们既不能脱离现象凭空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也不能使认识停留在现象上,而是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那么,如何去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得真理性认识呢?这要求人们创造必要的条件来认识。
[讲授新课]
一、创造必要条件 认识事物的本质(板书)
师:先请看小故事:(放投影)
两小儿辩日之远近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深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师:这个故事,对于孔子是一个讽刺。不过,实事求是地说,两千多年前的人,谁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因为地球和太阳的真实运行关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是到了近代,自然科学发展了,人们知道地球自转并绕太阳公转等道理,才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告诉我们,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与我们的距离也就有远有近。但是,这种远近相差不大,一年里面,太阳与我们最远和最近的距离,大约相差五万公里,只有太阳与我们平均距离的三十分之一。这一点距离的变化,我们的眼睛发现不了,只有用仪器能测量出来。这还是从一年当中的变化说的,如果只说一天里头,那么,太阳距离我们的远近变化就更少了,一般只有几千公里,更是微不足道。所以,可以说早午太阳离我们的远近一样。我们感到太阳在一天里大小变化;只是一种现象。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太阳和地球的运行关系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太阳一早一午的大小凉热不同,这是它的外表,是我们能直接感觉到的,另一方面,地球自转并绕太阳公转,这是太阳和地球运行的内部联系,是我们不能直接感觉到的。一切事物都有内外两个方面。搞清内外两个方面的关系,通过外表了解内情,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本质和现象这一对范畴,正是研究万事万物这内外两方面关系的。《两小儿辩日》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哲学启示呢?
(同学们回答后,教师总结)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①两小儿要探索事物的奥秘,显然探索的仍是事物的现象问题;②两小儿掌握的感性认识(现象)太少;③两小儿没有对材料进行加工,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孔子也是这样。
师:那么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遵循这一原理,人们怎样才能获得真理性 认识?
生甲:现象与本质的统一性启示我们:离开感性认识,就不会有正确的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这就要占有十分丰富并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生乙:现象与本质的对立性启示我们: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从把握了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到把握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飞跃,作为一个认识的上升过程,它也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付出艰辛劳动,不断创造条件的过程。因为现象与本质有区别,这个飞跃不会在人们获得感性认识后自动发生,而一定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就是人们获得真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两个 条件。
(放投影)本课的主要知识结构:
1.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条件(板书)
第一,占有十分丰富与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必要的前提条件(板书)
师:由于现象作为事物的外部特征最先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而本质则隐蔽在事物的内部,所以现象是入门的先导,人类的认识过程总是从分析现象入手,没有大量的感性材料作基础,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获得理性认识,不是掌握一些感性材料就行了,还有质和量上的要求:在质上要求合乎实际而不是错觉;在量上,要求十分丰富而不是零碎不全。为什么?因为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现象是事物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是多变易逝的,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真象和假象并存,现象和错觉同在。所以,要占有十分丰富与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获得理性认识必要的前提条件。如果只是顺手抓来一些表面的、零碎的材料,只能是主观臆断。
要如实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获得真理性认识,首先必须掌握十分丰富而合乎实际的材料,而掌握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径就是参加实践,在实践中进行观察,进行周密、反复的调查,真实地记录各种数据,各种资料,这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正因这个道理,古今中外的科学家都十分重视资料的搜集工作。
巴甫洛夫说:“鸟的翅膀无论怎样完善,若不借空气支持,是不能使鸟体上升的。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自己亲身实践获得的数据和资料才是可靠可用的,单个人的实践,毕竟有限,他人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资料,也是可取的。
再看行星运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过程。
师:请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在认识行星运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第谷、开普勒和牛顿各做了哪些工作?各有哪些贡献?
(2)第谷为什么没能认识行星运动的规律?开普勒为什么能认识行星运动的规律?牛顿为什么能比别人看得更远些?
(3)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怎样才能具备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所必需的条件?
(逐题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第(1)题:1576年,丹麦国王为第谷在赫芬岛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台,第谷经过连续20年的观测,观测了七百颗星星,还发现了新的天体,获得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为发现行星运动的本质和规律准备了十分丰富和准确的感性材料。开普勒发现了现象间的真实联系,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科学地回答了“行星是怎样运动的”问题,迈入了理性认识的大门。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回答了“行星为什么这样运动”的问题,完成了对这个问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第(2)题:第谷占有了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却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因为他不善于科学的思考、加工制作,提出了行星围绕太阳转,太阳又率领行星围绕地球转的“行星运行轨道”,从哥白尼的日心说退回到地心说,且与观测的数据不符,最终又被推翻。更确切地说,它对这些感性材料未能正确地进行加工。
开普勒则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以“惊人的毅力和奋斗不已的精神”对第谷留下的感性材料进行了正确的加工制作,经过多年的刻苦研究,反复计算,提出了太阳系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表明他长于理性思维。
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运用了自己的力学成就,在更广阔的范围里,在更抽象的程度上,对感性材料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思考,计算,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表明牛顿具备了良好的主观条件,充分利用了客观条件,正确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占有了大量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不一定能上升为正确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无法用眼睛观察到的,只有在人的头脑里才能找到,这需要的是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制作。这正是开普勒和牛顿成功的奥秘。
第(3)题,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必须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二是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是关键条件(板书)
为什么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因为感性认识在数量上的总和并不等于理性认识,他们之间不是量的区别,而是质的不同。感性材料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同时,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特征、外部联系的认识,是片面的认识,往往真伪混杂,没有科学的思维方法,不善于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就不能上升为正确的理性认识。
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就是开动脑筋、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首先,去粗取精。对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来说,哪些材料是精华的、重要的,哪些是芜杂的、次要的,要来个去粗取精,即对材料进行选择比较,去掉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不能说明问题的东西,提炼出真正能表现事物本质的有意义的东西,而不致为非本质的东西所迷惑。因为现象是大量存在的,面对生动而丰富的感性材料,不舍弃次要的材料,往往会因为身在此山中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剔除了次要的材料,才能接近反映本质的现象,找到正确的人口,才能获得事物的本质。这是很重要的一步,其任务可简单概括为“分主次”。
第二,去伪存真。现象不仅去重要与非重要的区别,还有真象和假象的区别,而假象又有和错觉的区别。
真象从正面表现事物的本质,假象以否定方式或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同时,假象和错觉也不是一回事,错觉是由于人的感觉上的错误造成的,属于主观范畴;假象则是由客观存在的种种条件造成的,也是反映本质的一种现象,属于客观的范畴。因此,在对材料加工制作时,还要进行鉴别,分清真伪,摒弃错觉,揭露假象,保留那些符合事物实际情况的材料。其任务可以简单概括为“辨真假”。
第三,由此及彼。感性材料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往往是对事物个别、片面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因此,要上升为对事物的本质、整体、内部联系的认识,即理性认识,还需要把这些感性材料综合起来进行思考,把零碎的、孤立的材料联结起来,找出他们之间的固有联系,由矛盾的这一面分析到那一面,由这个矛盾分析到那个矛盾,把事物的各个矛盾,矛盾的各个方面的情况和关系都研究清楚,而不是满足于局部,更不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像牛顿把太阳和行星间的引力同它们的质量、距离综合在一起,把太阳和行星间的引力、行星和卫星间的引力、地球对地面物体作用的重力综合起来进行思考,这就是由此及彼。其任务可简单概括为“找联系”。
第四,由表及里。何为表?何为里?表就是现象,里就是本质和规律。为什么要由表及里呢?这就要从认识的根本任务和目的说起。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抓住其内在的本质,认识的任务远未完成。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但对于事物现象的认识是不能指导实践的。只有达到了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才能使人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停留在现象领域里,满足于零散的、表面的认识。把表面关系弄清楚后,还应追问本质、根源,通过事物的外部联系找到事物的内部联系,从而摸清事物内在的发展规律;即由表及里。牛顿正是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隐藏在里面的内在联系、内在的规律性,来个由表及里,透过太阳、行星、卫星、地面物体的运动,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一步的任务可简单概括为“抓本质”。要指出的是,这十六个字所表达的内容不是先后发生的侧重点不同的互不关联的四个方面,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思维过程。是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的能动过程;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思考过程。我们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这个思维过程的重要作用。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制作,是人们获得真理性认识的关键性条件,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这两个条件都是必要的,但地位与作用并不相同。第一个条件是构成认识飞跃的基础、前提;但它只提供飞跃的可能性,第二个条件则是使飞跃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条件;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需要人们在创造第二个条件方面更大程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比较而言,第一个条件主要是获得感性认识,即对事物现象方面有比较充分的了解;而认识的根本任务是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只有具备了第二个条件,才算是完成了认识的根本任务。
下面我们讨论第(4)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飞跃过程既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也不是一种机械的过程,而是一个能动的飞跃过程,那么,怎样才能具备这两个条件,实现这一飞跃呢?
2.创造两个条件,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板书)
(1)要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板书)
第谷的大量数据的获得就是证明。要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要克服重重困难,要持之以恒,这就需要有决心、意志和毅力,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2)要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制作,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板书)
开普勒和牛顿的成就就是证明。因为,第一,思考加工是非常艰辛的事情,没有坚定的决心,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没有韧劲,就会半途而废,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第二,思考加工还需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不但要勤于思考,还要善于思考,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19页最后一段至20页第一段,看一看马克思是怎样写成《资本论》,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的?达尔文是怎样写成《物种起源》,揭示了生物进化的规律的?
生甲:马克思之所以能写出《资本论》,达尔文之所以能创立生物进化的理论,都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了两个条件的结果。
生乙:为占有大量感性材料,达尔文投身于实践,随“贝格尔”号进行了5年的环球考察,广泛搜集材料,回国后又和育种家、园艺家交谈;马克思在身居异国、经济拮据的情况下,阅读了大量的书刊资料,在英国博物馆里留下了“光辉的脚印”。在对材料的加工制作中,达尔文专注地进行了长达23年的耐心思考,发表了《物种起源》;马克思则刻苦钻研,认真思考了40年,牺牲了健康、幸福和家庭,最终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写成《资本论》。
生丙:不但他们,古今中外凡有重大发明创造的人,可以说都是勇于实践、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的典范。因为无论是占有感性材料还是进行思考加工,都需要决心和毅力。
师:他们都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创造了两个条件,从而通过现象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感性认识正确地上升到理性认识。
学习了本框的哲学道理给我们什么方法论的启示呢?
3.学习知识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创造两个条件(板书)
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读书,却不开动脑筋去思考,就难以有收获;只是空想,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处于“危险”的境地。
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很有借鉴意义。
同学们正处在高二,处在思维发展和成熟的关键期。据调查,高一学生的智力变化较大,高一入学的学习尖子,经过半年或一年后,不一定是尖子,有的甚至显得比较平庸。高二以后的学生,智力日趋稳定和成熟,凡是高二后发现的学习尖子,绝大多数都能保持。省市重点高中毕业时的学习尖子,约有80%以上的在大学里仍是学习尖子。这说明,成熟后的思维的可塑性比成熟前要小得多。所以,在学习科学理论、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善于分析的能力至关重要。对此,我们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创造两个条件,学习时要多参加实践,多接触相关的客观事物,占有尽可能丰富的感性材料,并开动脑筋,独立思考,重点思考关键性的知识,把握知识时养成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考习惯,通过质疑、解疑的过程深化所学,通过在社会生活中的体验、实践,把前人已经总结出的理性知识巩固并消化,变为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体系。
[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两个条件,以及怎样创造两个条件的道理。本堂课的内容可图示如下:
(放投影)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进入人脑的感性材料,往往是个别的,彼此分离的,这就需要把它们综合起来进行思考,从总体上进行研究,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之为( )
A.去伪存真 B.去粗取精 C.由此及彼 D.由表及里
答案:C
2.要创造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两个条件,必须( )
A.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B.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C.不断地发展认识、深化认识
D.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答案:D
3.法国的笛卡儿、荷兰的斯宾诺莎是哲学史上“唯理派”的代表,他们认为“感觉给人以欺骗”。英国的培根、霍布斯认为“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他们主张只谈一分钟、一立方米、二立方米,而不必承认“时间”“空间”这样的概念。他们的共同错误是( )
A.否认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B.否认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C.抹杀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界限
D.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答案:D
4.“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是不可分割的整个思维过程。经过这一过程( )
A.才能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
C.才能实现认识的扩展和推移
D.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
答案:B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主要说明( )
A.思考比学习更重要
B.要正确处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C.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D.科学理论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答案:C
6.科学认识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分别是( )
A.现象与本质的差异性,本质与现象的统一性
B.现象的表面性与本质的内隐性,本质与现象具有重合性
C.现象的表面性与本质的内隐性,现象与本质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D.现象的多样性与本质的统一性,本质与现象存在着根本的差异性
答案:A
7.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过程中的综合过程是指( )
A.调查研究占有十分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B.由认识低级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
C.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D.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答案:C
8.某人能说出信息高速公路这一新名词,但他解释不出来,他的认识水平属于( )
A.第一次飞跃B.第二次飞跃进
C.感性认识D.理性认识
答案:C
二、简答题
9.“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与“多想出智慧”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简述其理由。
参考答案:(1)这两种说法是一致的,并不矛盾。
(2)“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强调了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重要性;“多想出智慧”强调了思考在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它们形象地说明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3)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创造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二是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人们占有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径是参加实践,在实践中进行调查研究。但是,感性材料只是事物的现象,必须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课后作业
1.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做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请回答:(1)为什么要以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
(2)为什么“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
(3)怎样才能做到“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
参考答案:(1)现象与本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和规律的表现。因此,认识事物只能从现象入手,只有以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通过十分丰富的和可靠的感性材料,才能获得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即理性认识。
(2)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因为:第一,从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就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因为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片面的、多变的;而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第二,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第三,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3)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必须做到:第一,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此外,还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2.辨析题:感性认识之和就是理性认识。
参考答案:(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二者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2)它们是不同质的两个认识阶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一次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制作,才能实现这个飞跃。
(3)感性认识之和仍然是感性认识,不能自动上升为理性认识。要使感性认识成为理性认识,必须对理性认识进行加工制作。题中观点,把感性认识等同于理性认识,抹煞了二者的本质区别,否认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质的飞跃。
●板书设计
二、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1.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条件
(1)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必要的前提条件;
(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这是关键条件。
2.创造两个条件,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1)要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2)要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制作,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er/74695.html
相关阅读:第二节 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教案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意识的作用
第三节 选择崇高的社会理想教案
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