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目标
知识方面
通过,识记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含义。
理解: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运用:结合事例说明“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
能力方面
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中把握一些基本道理,从而提高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的能力。
觉悟方面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个人正当利益与“自私”的根本区别,不断克服、清除“人性自私论”的影响。
●教学重点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教学难点
自私不是人的本性。
●教学方法
读、讲、议、练结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三课时(据学生学情掌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大大的“人”字,然后提出一个问题:“人是什么?”
生:各抒己见。……
师:要问“人是什么?”似乎没有比这更容易回答的问题了,我们自己就是人,而且每天都在同人打交道,想想自己,再看看别人,谁都能够对这个问题做出一些回答,刚才部分同学也都说了自己的高见且各不相同,看来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玩偶之家》我想同学们并不陌生,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在其中塑造了一个追求男女平等和个人独立的女主人公――娜拉,当娜拉发现自己不过是丈夫海尔街的玩偶时,愤愤地说:“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人――至少我要做一个人!”
娜拉不是一个人吗?为什么她还发出“我是人”的呼喊?“人”这个字眼,看来似乎很简单,其实不知包含着多少深刻的涵义。太复杂了,人和人太不一样了,人们不仅相貌各异而且出身、职业、教养、品格、作风等等,各有特点,尤其是在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态度、感情、欲望等总是显出各种差异。我们每个人要完全做到有“自知之明”已很困难,而要透彻地了解别人和一切人就更不容易了,难怪有的作家感叹:“人啊人,你究竟是什么?”
由此我们想到古希腊神话中那个有名的斯芬克司之谜,独身人面女怪常叫过路人猜谜,并且规定条件,猜不中的都要被她吃掉,猜中了她就自杀。谜面是:什么东西在早晨用四条腿行走,中午用两条腿行走,晚上用三条腿行走?不知多少人猜不中此谜而成了女怪果腹之物,后来希腊英雄俄秋浦斯揭开了谜底――这就是人。(人在婴儿时用四肢爬行,稍长后用两条腿走路,老年时用手杖帮助行走)女怪大喊一声滚下山去,自杀而死,谜底揭开之后大家可能觉得,这太简单了,不是吗?那就是人吗?可在此前人们为此不知付出过多大的代价。
可是斯芬克司之谜的谜底只回答了“这个东西是人”的问题。到底“人是什么”它并没有涉及,如果你说我们就是人和“这个东西是人”一样并没有为人们对人是什么的认识前进一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很模糊甚至是错误的。可以说“人是什么”的问题是人类认识史上的又一个斯芬克司之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揭开这个谜底。
[讲授新课]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板书)
师:我们对人的全部生活表现加以分析可知人具有多种多样的属性,但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人的自然属性。
1.人的自然属性。(板书)
问:人为什么具有自然属性?
师:人是一种有生命的高级动物,作为一种生命的形式有许多天然的本性,这就叫自然属性,也是人和其他动物的相通之处,那么人为什么具有这种属性呢?这就需要了解人类的起源。
生:通过生物、历史等知识谈人类的起源。
师:从古到今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在世界不少民族中有过各种古老的神话和奇幻的传说,老师向你们介绍几种:
a.我国古代“女娲造人”的神话。
b.“自然发生说”:人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人是从月亮上落到地面上来的;人是一只怪鸟的蛋孵化而成的;人是由鱼变来的……
c.在西方影响最大的“神创论”。
据说有这么一件事,半个世纪前在美国的达顿城里发生了一桩有关“猿猴诉讼”的案件,说的是当时有位青年教师叫斯哥布,被人控告,因为他讲课时对学生讲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控告书上说:“要是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那么上帝干什么去了呢?《圣经》上明明写道上帝是依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这话怎么解释呢?”从这个案件可以看出,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两种历史观的斗争是多么激烈啊!
自然发展史告诉我们,我们周围的自然界,是指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在内所赖以生存的空间,它是由光、热、大气、水、土、岩五等称为无机界的非生物成分以及被称为有机界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所组成的。人类就是在这运动不止、生机不息的自然界里,经过距今180多万年的漫长年代不断溶化而成的,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进化的产物,人也是一种动物,不过是最高级的动物罢了。故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生物,产生于自然界,所以必然有自然性。
(多媒体显示)
“人处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灵长目,人科。”
――林 奈
师:那么,人的自然性有哪些表现呢?能否举例说明?
生:看书、回答、举例。
师:肯定同学们的观点、看法后逐一讲解。
表现一: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是人类索取于自然界以求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如果离开这些条件人类连一天也不能生存,人类这些基本条件的满足都是依靠自然界。从广义来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而且对自然有很大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的表现是人类的活动空间永远在自然界之内,人类立足于地球之上。把地球作为自己生存和生活的场所,正如一个国家必须要有一定的领土一样,人类则以地球作为自己的“领土”。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其活动空间不断扩大,由于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的发明,把人类的活动空间扩大到地球之外,可以涉足月球,遨游太空,有朝一日还有可能“占领”其他星球,但永远也不能把自己的脚伸到自然界之外。
人类每时每刻而且始终和自然界处于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之中。为了维持这个机体,人需要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中摄取食物,要从空气中吸取氧气,这些我们每个人都有深切的体会。大自然好像人类的食品仓库和工具仓库。在现代社会中,工业不断发展,人们一方面继续从自然界中谋取生活资料,同时也日益着重从自然界谋取生产资料,如金属、煤炭、石油、木材、水力等。工业的发达显然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减少对自然界的依赖,然而另一方面随着自然界的开发,又加强了工业对自然界的依赖,只要人类还生活在自然界就不能摆脱对自然界的依赖。
另外人类的活动内容也多以自然为对象,人们活动的内容很广泛,有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科研活动、教育活动、文艺活动……无一不与自然有密切联系,如,科研活动对自然科学家来说其研究对象都是自然界;天文学家研究宇宙天体;地理学家研究地球;物理学家研究声、光、电、热;化学家研究元素……另外,其他各类活动也都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地以自然为对象,自然界为人类的活动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总之,人依赖于自然而存在,自然界的变化和情况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如,风调雨顺的天气有利于农业生产;久旱无雨会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威胁,正因为人一刻也不能离开自然界,所以人类越来越注意并力求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如植树造林、保护生态平衡等。
表现二:人要受自然规律的支配。
生:复习回顾上册讲过的“规律”及“人和规律的关系”等知识。
师: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只能认识、利用并限制它的盲目作用使之服务于人的需要,但却不能创造和消灭自然规律。
人的活动时间受制于自然,人体所表现出来的生物节律是大自然长期作用的结果,另外,人类的各项活动也要根据自然的时间运动进行调整和安排:如,农民春播秋收;商人在不同季节出售不同的商品;人们夜里睡觉、白天工作。在人们的时间安排上总要考虑到自然时间性和季节性。
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抵抗的规律,生老病死谁也不能逃脱,我国历代的许多统治者都想长生不老。例如,秦始皇,尽管求神问仙,派人到处寻找仙丹妙药,终究未能如愿,他只活到50岁,这就是自然规律的制约。
自然规律还直接制约着人类自身的增长。如食物、能量制约(让学生用生物知识说明)。
表现三:人有类似动物本能的自然欲求。
一是生存欲求,要饮食、要自保;二是性的要求,要生育以繁衍后代。这是人的自然性的突出表现。
上下数千年,横跨亚非拉,不管生于何时,属于何地,人总要吃、睡、总有男女婚配、生儿育女,饥则食、渴则饮、寒则裹,不能摆脱本能的一面。
人同其他高等动物一样是由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和无机盐等物质构成的有机体,因此具有与某些高等动物相类似的身体结构、生理机能和自然需要。例如,有的科学家曾做过研究和统计,人类有56种特征与褐猿相同,有84种特征和长臂猿相同,有87种特征和大猿相同,有98种和黑猿相同。人只要活着,就要饮食。人都有求生的本能,在遇到外界威胁和侵害时就会自己保护自己,以至进行自保和反抗。人到了一定年龄,发育成熟,就有了性的欲求和生育的能力,以繁衍后代。
以上讲的是人的自然性的表现。人只要作为一个有生命的自然物存在着,就永远具有上述自然性,但如果仅仅这样来看待“人”,就没有抓住人的特点,就无法把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
问: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特点是什么?或说人的根本特性是什么?
很久以前一些学者力图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
(多媒体显示)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人是陆栖两脚的动物。”
英国哲学家培根:“人不过是自然的仆役和翻译员。”
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人是一架复杂的机器。”
中国古代:“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会者,谓之人。”
其他说法:“人是食品的过道”“人是没有羽毛的动物”。
从上面显示可看出,人是什么的问题既古老又新颖,既平常又深奥,多少哲学家、社会学家、科学家,发表了种种见解,但人言之殊,不得要领,疑团重重。
如果说揭开“斯芬克司之谜”的是古希腊英雄俄狄浦斯,那么揭开“人是什么之谜”的就是无产阶级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的提出,在“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上驱散了迷雾,揭开了庐山真面目,使人们的认识豁然开朗。
在人的问题上,马、恩比历史上任何哲学家、科学家都高明独到之处在哪里呢?就在于他们从社会关系的总和方面即人的社会性方面去考察人、考察人的本性。
2.人的社会性(人的特性)(板书)
师:要了解人的社会性,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社会,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上,无时无刻不在同社会打交道,可以说对于社会是很熟悉的,当你从学校毕业准备奔赴工作岗位的时候,老师说你就要走上“社会”了,履历表上有一栏叫“社会关系”,人们都知道这一栏要求填什么,到一个地方去出差,接触到各种情况,最后概括一句,这里“社会风气”不错,“社会秩序”也好,如此等等,这里所说的社会是指的一些什么东西呢?
“社会”在我国古籍中,“社”是指用来祭神的一块地方。“会”就是集会。两个词联用表示在一定地方,于一定时间举行的祭神、演艺等活动。“社会”的另一个意思是指志趣相同者结合的团体,这些解释与我们所说的社会含义有近似之处,但未能指出社会的本质内涵。
生:回忆初中学过的“社会”概念并分析其三层意思。
师:社会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按照各种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们的总体。它有三层意思:第一,人类是过群体生活的,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第二,社会的存在是以人类的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就是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社会和动物群的根本区别。第三,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但社会不是人群的简单的相加或任意的聚集,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
总之,社会就是由人们的相互关系构成的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人是“细胞”,社会关系是“纽带”,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是通过社会关系而联系起来的人的活动。
社会的含义清楚后,那么人的社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看书、总结、发言。
师:归纳并逐一讲解。
正如同学们所言,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表现一:人是社会的产物,即人的产生具有社会性。
从人类的起源看,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而在从古猿向人转化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在劳动中形成了思维活动、而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所以人从产生之时起就带有浓厚的社会色彩。
表现二: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问:人类特有的本领是什么?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是生产劳动,动物只能本能地适应自然,而人则能制造和利用工具有目的地改造和征服自然。如:再狡猾的兔子都不过是利用已有的地形来隐蔽自己,却不会构筑暗堡和工事。而生产劳动是具有社会性的活动。
第一,在生产活动中人为了同自然界作斗争,人们之间必然要建立一定的生产关系。第二,生产关系是人们基本的社会关系,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其他种种社会关系。第三,每个人从事的具体的生产活动,都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人不是生来就会劳动,人的生产活动的本领是在社会中学会的,因此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多媒体显示)
表现三: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各种联系和关系都称之为社会关系。就内容而言有物质关系、思想关系……,就发生的场合而言有战友关系、同学关系、同乡关系、邻里关系等,在家庭中存在着血缘关系,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关系又表现为阶级关系,总之每个人当你从呱呱落地那一天起,就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最初接触的是家庭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内容的丰富,他们接触的社会面逐渐扩大,而置身于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之中,正是在这些社会关系长期影响、陶冶和制约之下,才使一个自然人转变成为一个能掌握一定社会文化、学会参与社会生活、履行某种社会角色行为的人。
问:我们能否超脱现实的社会关系而孤立地生活呢?
生:自由辩论、并举例说明。
师:现在我向大家举几个事例:
例一:兽孩。从18世纪到今天被人们发现的为野兽等动物所抚养的兽孩大约有三十几个。其中有狼孩、猴孩、熊孩、豹孩、猪孩等(刚出生不久被野兽哺去),无论经过几年兽孩应当仍然是人,而不是野兽,然而,后来找到的兽孩除了形体还像人外,再也没有任何相似之处了,(和什么在一起就像什么),甚至人们再花十几年的时间,想把他们训练成人也难以办到了。
问:他们既然是人生的,那么他们的遗传因素与一般孩子应该是同等水平,为什么不能像一般孩子一样学会说话、学会人类的生活方式呢?
师:要弄清这些问题需要专门研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些孩子离开了人类社会,所以丧失了人类的条件。
例二:美国一个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惨无人道的实验,他买了一批孤儿,有的不让见阳光,有的不给吃熟食,有的不让听声音等。让这些孤儿在脱离社会的非人的环境中生活,四年后被人发现时,这些孤儿已丧失了某一方面的人的特性,而成了畸形儿。
师:这事件说明,即使出生时是人,但脱离了社会,脱离了人际交往,即使活着也只能是生物意义上的“人”,而不成其为社会意义的人。
例三:英国小说《鲁滨孙飘流记》,部分同学可能看过,鲁滨孙在航海时遇险,飘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8年。
问:鲁滨孙独自在一个孤岛上生活了28年,他离开了社会照样生活得不错,怎么能说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具有社会性呢?
生:各自发表看法。
师:同学们注意他的两个宝贝;一个是他的知识,一个是他的火枪。此外还有小刀,火柴之类用具,这些都是社会赋予他的条件。鲁滨孙是一个已被社会关系造就出来的成年人,他不可能再变成野兽了。所以鲁滨孙无论怎样“飘”也飘不出社会。
总之,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生活,只有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才是真正的人,人只有在社会中不断地进行社会化才能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
但对于社会化过程来说,人的一生哪个阶段最重要呢?是儿童时代。在这个生命的最初几年对人的社会化过程进行得不好,一生都很难弥补,反之,如果在幼儿时社会化过程进行得正常,以后即使与世隔绝也还可以恢复和弥补。
例四:有个日本人叫模井庄一,在二战中为了躲避战争逃入了深山老林,足足过了也是28年,1972年回到人类社会后尽管讲的都是二战前的事情,但很快恢复适应了人的社会生活,并且当年就结婚成了家。
由此看来,儿童时期的确是人的社会化的关键。过去许多人往往在孩子进入幼儿园以后才对孩子进行教育,在此之前听之任之是不对的。过去有位妇女抱了一个孩子去找俄国的大文豪托尔斯泰,请教他,孩子几岁开始教育为宜,托尔斯泰问:“你的孩子几岁了?”妇人答:“两岁了。”托尔斯泰叹了口气说:“那么你已经耽误了两年,夫人。”这看法是正确的。现在,有些教育家在研究0岁~3岁年龄组的儿童教育,认为对在襁褓中的婴儿,给他看各种不同颜色的画片,听音乐、说话对婴儿的智力发展有好处。可见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问: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这两种属性对人来说是否同等重要呢?二者关系如何?
3.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关系(板书)
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哪一个是主要的,能够代表人的本质?可能有人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自然属性啦!没有饮食、呼吸、排泄等自然属性,就没有人的肉体,哪能有人和社会?”这看来很“唯物”,但显然不能解释复杂的社会生活,两种属性无疑是客观存在的,却不是同等重要,不是平行存在、平行发展的。其中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其理由:第一,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是人类特有的属性。
第二,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
例五:在1998年夏,我国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在这次防洪抢险中,涌现出不少英雄人物。如,吴良珠、李向群等,他们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谱写了一曲曲舍己救人的动人事迹,解放军战士们的英雄壮举再一次雄辩地证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尽管自保是动物和人共有的属性,但动物遇到危险时,只会本能地反抗或逃遁,如“狗急跳墙。”但人遇到危险时,却能在理智和社会道义的支配下奋起自卫,必要时采取舍己救人的行动,对某些见危不救的人则给以道义上的谴责。
师:同学们在把握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①这是讲人类的本质,不是讲某个人的本质。
②这里不是讲外表特征,如高矮、胖瘦等等,而是本质特征。
③明确人的本质属性只是与动物相比较而说的。
④强调本质属性不等于唯一属性,人类还有其他属性,如,自然性。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那么它和自然性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一句话: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请看下表:
(多媒体显示)
表一:自然性
共同点不同点
动物人
不能离开自然界消极适应积极改造
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在自然规律面前无能为力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自
然
欲
求食欲仅仅是机体需要,其食物的内容和形式无关紧要既要以食物充饥,又注重营养和美食,有益健康
性欲繁衍后代的自然本能通过婚姻、家庭形式,受理智等意识控制,受社会道德、法律等制约
求生欲弱肉强食,生存竞争团结互助,舍己救人
表二: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关系
自然性社会性
区别层次不同人较低层次的属性人所特有的、较高层次的属性
产生条件不同自然界的产物,由人的生理遗传因素带来人类社会的产物,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
联
系都是人的属性,都是客观存在,二者统一于人之中
自然性是社会性赖以生存的基础
社会性制约着自然性,自然性受人的意识指导
师:人的自然性是社会性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得以生存延续的前提条件,是人的社会性的物质承担者,是人的本质产生的生理基础和物质载体,可以说没有人的自然性就没有人的社会性。但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人一旦成为人之后,由一般动物那里带来的自然属性都打上了明显的社会烙印,即使看来是纯粹的生理活动也已“社会化”了。而且这种“社会化”的趋势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越来越深刻,它甚至在逐渐地改变着人的生理机能和活动。
生甲:“吃”,动物吃的是天然食物,人吃的却是自己劳动的产物;动物吃东西仅仅是为了维持生存,人除了这个最简单的生理需要外还有许多社会意义,人们用请客吃饭来联络感情,用改善伙食来表示愉快,用某种饮食来调节某方面的功能以便适应工作的需要,用筷子刀叉品尝色美味香的熟肉同用手指甲、牙齿去啃血淋淋的生肉或腐肉这是两种不同的行为。
生乙:“睡”,人的睡眠是为了劳动、工作、学习,也是在劳动、工作、学习之后才睡眠;由于劳动、工作、学习的需要人们可以缩短、延长睡眠的时间,还可以对睡眠作不同的安排,上夜班的白天睡、习惯于午睡的取消午睡等。
生丙:“生育”动物有繁衍的本能,人繁衍后代要通过婚姻等社会形式,人的结合则体现着一定的感情,志趣的相投,还要响应我国“计划生育”的国法。
生丁:冷水浴、温水浴、蒸气浴,桑拿,不同于动物在泥塘中翻滚。
师:总之,在人身上种种自然属性已经不是纯粹自然而然的了,已经是带上社会性的自然性了。所以,我们怎样看待“人”?一要全面看,既要看到人具有自然性,也要看到人具有社会性,都是客观存在,否定哪一方面都不对;二要抓准特点,社会性是主要的、根本的,社会性是人的特点,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之处。
师:上面我们讲了人的两种基本属性,指出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那么人的本质会不会有别的东西呢?下面我们先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材料:
(多媒体显示)
材料1 战国百家争鸣的总结者,杰出的思想家荀况,针对孟轲的“性善论”提出了与之相反的“性恶论”。他认为人性“生而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所以,他说人的本性是恶,而不是善。那么为什么还存在人的善性呢?荀况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的意思)意思是说,人的先天本性是恶,而不是善,善是后天经过长期的教化和学习而形成的。
材料2 明清之际的重要思想家和历史学家黄宗羲,在《原君》一文中写道:“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意思是说,人类社会开始之后,人都是自私的,也是自利的。
从这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在人性问题上,黄宗羲与苟况是一脉相承的,都主张“性恶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可以从这两位古代思想家的理论中找到渊源。
那么,人的本质究竟是不是自私的呢?
4.驳“人性自私论”(板书)
生:阅读教材。
自由辩论。(略)
师:刚才同学们的争论非常激烈,难决雌雄,不分高下,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个事例:
(多媒体显示)
夜幕中闪烁的13颗星
――“衡阳抢险”英雄群体
1999年7月9日,武昌至湛江的461次旅客列车自武昌开出后,晚22时48分在湖南衡阳市附近的茶山场发生脱轨事故,18节车厢有12节脱轨。造成8人死亡,18人重伤,43人轻伤。事故发生后,乘坐该趟列车前往南海舰队报到的13名海军工程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不约而同地高喊着“我是解放军”,投入抢救乘客的行动中,用身躯和鲜血为人们开辟出了一条条生命通道。其间,21岁的刘晓松为抢救乘客壮烈牺牲。
有人据此得出结论,解放军战士在危急时刻都能挺身而出,可见,解放军的本性是大公无私的;也有人不同意,认为解放军只是少数人,大多数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
人的本性究竟是自私的还是大公无私的?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看法。
(操作程序:把具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分成两组,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讨论中作好记录,再推荐发言人代表本组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讨论、发言。(略)
教师归纳:首先,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因为自私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特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它只存在于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短暂时期;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私有观念在不少人的头脑中还不同地存在着,但是这并不等于人人都是自私的,衡阳抢险英雄群体的出现,再一次证明大公无私、见义勇为的人是层出不穷的。可见,人性自私论是站不住脚的。
但是,人的本性也不是大公无私的。自从人类社会出现私有制后,就产生了反映这种社会现实的私有观念。即使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大公无私也只是社会先进分子的优秀品质,如衡阳抢险英雄群体和全国各条战线涌现的模范人物等,但并非全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本质。
那么,人的本质属性究竟是什么?是社会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师:现在我们来共同驳斥一下“人性自私论”,“人性自私论”的错误之一是:
①它违反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生:回忆、表述原理内容。(略)
师:设问:所谓本质,应该是事物所固有的,普遍具有的,而不是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没有。那么对人类社会来说,自私观念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吗?
生:答(略)
师:再设问:私有观念是什么时候才产生的呢?
生:答(略)
师:设问:那么原始人那种一切从群体出发,一切为了民族是否是“公”的思想呢?
生:答(略)
师:既然自私的产生、消失不是同人类社会的产生、消失相一致,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更不能说它是人的本质。
“人性自私论”的错误之二是:
②错误地把动物的“自保”混同于“人性自私”。
教师用前面的“例五”说明。
学生举一、二例说明。如“邱少云”等。
“人性自私论”的错误之三是:
③把“个人利益”与“自私”混为一谈。
上下数百万年,横跨亚非拉欧,不管生于何时,居于何地,人总要吃饭、穿衣、睡觉、走路、总有男女婚配、生儿育女,总要有一定程度的娱乐活动和不同形式的社会交往,除了神话中的那种不吃人间烟火的神仙外,在现实生活中人总免不了这样或那样的需要,并且总是千方百计地为满足需要而奋斗努力,人并不是为需要来到人世间,但来到人世间就会有需要。――人的需要停止,人的生命活动也就消失了。而这些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就是“个人利益”,它既包括个人物质利益也包括个人发展条件,还包括个人的人格和名誉。当然个人利益有“正当”与“不正当”之别,而“自私”是指一切以个人私利为出发点和目的的思想观点,其特征是: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惜使用一切手段;拒绝履行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与个人利益不能混为一谈。
引导学生区分“正当个人利益”与“自私”。
A.含义不同
B.产生时间不同
C.实现手段不同
D.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态度不同
“人性自私论”的错误之四是:
④不符合历史现实。
生:举例说明。(略)
师:我们敬仰的周恩来总理,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普遍爱戴,就是因为他有着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与世长辞,联合国决定下半旗一周表示哀悼。当时,有的成员国代表表示反对,联合国秘书长讲了这样三句话:“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的总理终生只有一个夫人?有哪个国家的总理在国外银行没有一分钱私人存款?有哪个国家的总理,终生受人民爱戴?”反对的人无言以对,下半旗决定因此而顺利通过。
即使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社会中也有舍生取义、救国救民的志士仁人。同学们都喜欢看《泰坦尼克号》这部影片,但我讲的却是有关泰坦尼克的真实历史。
1912年,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沉入冰海,这次海难死亡多达1503名,仅704人获救。幸存者约定,每隔10年到瑞士洛桑城举行一次集会,以纪念这次事件。
每次聚会,都打开了他们的记忆闸门。最令人感动的是史密斯夫人的一段回忆:当时我的两个孩子已被抱上救生艇,因为超载,我不能上了,出于母爱,我喊了一声“让我上船吧,孩子不能没有妈妈!”闻听此言,一位已经坐上此艇的女士离开了座位,回到了泰坦尼克号并把我推上了小艇。刹那工夫,船便沉没了,那位女士连自己的姓名都没留下。
里德帕恩的丈夫,送她上救生艇,她不愿一人独活,紧紧地抱着丈夫不放,万分无奈中丈夫一拳把她打昏,等到醒来,她已坐在小艇中。此后,她一直没有再婚,以报答丈夫的深情。
这是生死系于一念的时刻,他们可以为了亲人,为了不相识的母亲,献出自己的生命。
其实,即使在我们这些普通人身上,在平常的日子里,也有着无私的举动,可能还达不到“大公”的程度,但也不是“自私”二字全部能概括得了的。
我们应该比前人具有更高的思想道德境界,绝不能以“人都是自私的”错误观念来推卸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
[课堂小结]
本课时教材主要讲了人的两个基本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指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又分析和批驳了“人性自私论”的错误,我想同学们对人自身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还有什么疑问,下节我们共同探讨。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恩格斯说:“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最多是搜集,而人则能从事生产。”据此回答1~3题。
1.人之所以是“人”,从根本上说,在于人的( )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生产属性 D.多样的属性
答案:B
2.社会性作为人的属性,它是人类属性( )
A.最根本的、特有的B.一般的、非特有的
C.特殊的、短暂的D.比较常见的
答案:A
3.人的自然属性与其他动物的属性( )
A.有相似或相通之处B.完全相同
C.都渗透着社会性D.都具有鲜明的社会色彩
答案:A
人的本性问题存在多种错误认识,给人们的思想造成不良影响;当前的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生活中,“人性自私论”还有一定“市场”,也给人们带来了不好的影响。据此回答4~6题。
4.“人性自私论”违反了( )
A.意识的能动性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C.矛盾的特殊性原理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答案:D
5.根据“自我保存”的本能说人是自私的是错误的,因为人的自我保存的本能( )
A.是人的本质属性
B.不排斥舍生取义、舍己救人的行动
C.是人与其他动物的共同属性
D.不是为了自己
答案:B
6.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追求个人利益就是“自私”
B.追求个人利益必然导致“自私”
C.把个人利益与自私等同起来是不对的
D.个人利益与自私观念同时产生
答案:C
二、填写图表
比较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产 生
表 现
地 位
答案:略
●课后作业
1.小论文:
试论人的社会性对人的自然性的制约关系。
2辨析:
①“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②“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
③“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3思考:
①谁都得吃饭穿衣,怎么可能“无私”呢?
②鲁滨孙独自一个人在孤岛上生活了很久,怎么能说没有社会就没有个人?
③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er/70184.html
相关阅读:意识的作用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
第二节 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教案
第三节 选择崇高的社会理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