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出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 )
A.但母亲不是大人物却并不失却她的伟大,她的老实、本分、善良、勤劳在家乡有口皆碑。(bēi)
B.七年前,父亲做了胃癌手术,我全部的心思都在父亲身上。父亲去世后,我仍是常常梦到父亲。(ái)
C.她养过几只鸡,清早一开鸡棚——要在鸡屁股里揣揣有没有蛋要下。(zhuì)
D.父亲最后说:“你妈还有啥说的?”母亲一怔方清醒过来,父亲就生气了:“瞧你,你竟能睡着!”(zhèn?)
解析:C.揣,chuǎi。
答案:C
2.选出下列各组词有错别字的一项( )
A.善说会道 心安理得 真诚待人 伺候
B.有口皆碑 吃穿琐碎 牵肠挂肚 韧劲
C.委屈求全 事无巨细 不以为耻 打盹
D.伤心落泪 纸灰飞扬 讥讽 笨拙
解析:C.委屈求全——委曲求全。
答案:C
3.选出下列项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 )
A.母亲一生都在乡下,没有文化,不善说会道,飞机只望见过天上的影子。
B.大人物之所以是大人物,是名字被千万人呼喊,母亲的名字我至今没有叫过,似乎也很少听老家村子里的人叫过,但母亲不是大人物却并不失却她的伟大,她的老实,本分,善良,勤劳在家乡有口皆碑。
C.小时候,我对母亲的印象是她只管家里人的吃和穿,白日除了去生产队出工,夜里总是洗萝卜呀,切红薯片呀,或者纺线,纳鞋底,在门闩上拉了麻丝合绳子。
D.在我上大学的那些年,每次寒暑假结束要进城,头一天夜里总是开家庭会,家庭会差不多是父亲主讲,要用功学习呀,真诚待人呀,孔子是怎么讲的,古今历史上什么人是如何奋斗的,直要讲两三个小时。
解析:B.词语并列要用顿号,句子间并列才用逗号,因此“老实”“本分”“善良”“勤劳”间要用顿号。
答案:B
4.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她并不清楚我在远远的城里干什么,唯一晓得的是我能写字。她说我写字的时候眼睛在不停地眨,就操心我的苦,“世上的字能写完?”一次一次地 我。
(2)(母亲)最不能 我打骂孩子,孩子不哭,她却哭,和我闹一场后就生气回乡下去了。
(3)母亲 家里的吃穿琐碎事无巨细,而家里的大事,母亲是不管的,一切由当教师的星期天才能回家的父亲做主。
A.阻止 忍耐 操劳 B.阻挠 忍受 操劳
C.阻挠 忍耐 操持 D.阻止 忍受 操持
解析:D.“阻止”阻挡,阻碍,“阻挠”阻止或暗中破坏使不能发展或成功;“忍受”把痛苦、困难、不幸的遭遇等勉强承受下来,“忍耐”把痛苦的感觉或某种情绪抑制住不使表现出来;“操持”料理、处理家务,“操劳”辛辛苦苦地劳动;费心料理事务。结合语境答案选D。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但母亲不是大人物却并不失却她的伟大,她的老实、本分、善良、勤劳在家乡有口皆碑。
B.青年人要有理想,还要又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和脚踏实地、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C.悲鸿大师涉笔成趣,当场画了一幅奔马送给了我。
D.他们两人虽不是亲兄弟,但数十年来一起学习、工作、互相帮助、相敬如宾。
解析:D.“相敬如宾”只能用于夫妻关系。
答案:D
6.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她过不惯城里,嫌吃油太多,来人太多,客厅的灯不灭,东西一旧就扔,说:“日子没乡下整端。”
B.母亲教育我的忍字使我忍了该忍的事情,避免了许多祸灾发生,而我的错误在于忍了不该忍的事情,企图以委曲求全未能求全。
C.在纸灰飞扬的时候,突然间我会想起乡下的母亲,又是数日不安,也就必会寄一笔钱到乡下去。
D.我成不成为什么专家名人,母亲一向是不大理会的。她既不晓得我工作的荣耀,我工作上的烦恼和苦闷也就不给她说。
解析:A.本项缺少中心语,“过不惯”的应是“……的生活”。
答案:A
二、课内
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七年前,父亲做了胃癌手术,我全部的心思都在父亲身上。父亲去世后,我仍是常常梦到父亲,父亲依然还是有病痛的样子,醒来就伤心落泪,要买了阴纸来烧。在纸灰飞扬的时候,突然间我会想起乡下的母亲,又是数日不安,也就必会寄一笔钱到乡下去。寄走了钱,心安理得地又投入到我的工作中了,心中再也没有母亲的影子。老家的村子里,人都在夸我给母亲寄钱,可我心里明白,给母亲寄钱并不是我心中多么有母亲,完全是为了我的心理平衡。而母亲收到寄去的钱总舍不得花。听妹妹说,她把钱没处放,一卷一卷塞在床下的破棉鞋里,几乎让老鼠做了窝去。我埋怨过母亲,母亲说:“我要那么多钱干啥?零着攒下了将来整着给你。你们都精精神神了,我喝凉水都高兴的,我现在又不至于就喝着凉水!”去年回去,她真的要把积攒的钱要给我。我气恼了,要她逢集赶会了去买了零嘴吃。她果然一次买回了许多红糖,装在一个瓷罐儿里,但凡谁家的孩子去她那儿了,就三个指头一捏,往孩子嘴里一塞,再一抹。孩子们为糖而来,得糖而去。母亲笑着骂着:“喂不熟的狗!”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
7.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起给乡下的母亲寄一笔钱去?
答案:父亲的去世给作者以沉重的打击,想起同样年迈的母亲,作者心生不安,于是用钱或东西来寻求心理的平衡。
8.母亲怎样对待儿子的“馈赠”?
答案:对于儿子寄来的钱她“一卷一卷塞在床下的破棉鞋里,几乎让老鼠做了窝去”,在儿子的强烈要求下,买了零嘴,但零嘴却给了邻居家的孩子们。
9.“母亲笑着骂着:‘喂不熟的狗!’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从这句话能悟出什么?
答案:“呆呆地发半天愣”写出了母亲内心深处的落寞和忧伤,让我们看到母亲需要的决不仅仅是金钱。
10.本段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书写的?
答案:作者怀着因忽略母亲的感受的内疚之情书写的。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游子吟
和 谷
到省城工作之后,有了妻室儿女,便很少能回故乡看看。每当我触到“乡情”的字眼,就不禁默吟“慈母手中线”的诗句,久久地陷入思念的意蕴中。
渭河北岸的故乡,土地瘠薄,生活一向很是简朴。记得童年的时候,是不曾披过一件“洋布”的,自春到冬,总穿着一身母亲织的土布。上小学时的书包,也是红蓝网格的粗布做的,却孕育了我童年的梦。
一到秋天,队上分了棉花,多半是因受旱未绽的棉桃。阴雨天,就和母亲在土窑里剥棉桃,撕开来晾开。遇赶集的日子,我牵着母亲的衣襟,背着大包袱到弹花店去。弹花是不收加工费的,带走花絮,留下花籽即可。而花籽是可以榨油的。
归来,折一些高粱秸,就着青石炕沿,撕开一片片花絮铺了,卷在高粱秸上,滚几下,就成了一个圆筒。这种玩活,我是乐于干的,而且很在行。那一片片洁白的棉絮,薄得像鸟儿的羽翼,又使我时时想到天上的云朵。
母亲则搬了纺车来,给弦上涂了蜡,给锭子抹了油,便盘腿吱咛咛地纺起线来。左手指那么轻巧地绕动了纺车,右手衔着我卷好的花筒,直侧着身子扯到背后去,又回一下纺车轮,将抽开的细丝缠在旋动的锭子上。线穗渐渐胖,花筒渐渐瘦了。节奏和音响是那么单调,在我听来,却似乎是世界上最好听最深情的音乐。
尔后,择个响晴天,母亲又将线穗穿上轴儿,在窑院里立成一排,牵住各自的头绪,合成了线团。再浆洗过,梳理匀称,一丝一缕地绕到织布机上去。
于是,母亲便坐在了织布机前,抛着梭子,踏着脚板,经经纬纬地交织着生活的希冀。灯下,窗前,百八十天才能织得完它。而我,这阵儿是帮不上母亲一点忙的。我觉得母亲为了儿女们,实在是太劳累太疲倦了。
质朴无华的土布,为我遮体御寒,伴我长大成人,给了我温热,给了我母性的力量。那一丝一缕,有如情感的琴弦,交织得太密太密了。
那年冬天,我从陕北旅行归来,途经故乡小住。
离家这么些年了,母亲还是那样,在灯下缝缝补补个没完。见我的棉袄破了一处,硬要我脱了补补。望着母亲显然苍老了的容颜,我有些不肯。她那有点斑白的鬓发,似乎是纺线织布粘上的绒絮,永远也拂不掉了。她脸上织满了皱纹,又像土布似的粗朴。
母亲从那个用了几十年的旧笸篮里拿出针线,还是那么个木片做的线板,抽出一丝线来,穿呀穿的,触到了眼前,却怎么也穿不到针上。
我看见母亲扭过身去,抹着泪,我的鼻子也酸楚了。母亲年轻时那纺线织布的利落劲,已经成为往事了。
前些日子,我给母亲买了件棉上衣。寄去了不几天,妹妹写信来说,母亲嫌“洋布”穿上扎眼,还是亲手织的土布好,让给我未过门的弟媳妇穿了。
读信时,我的孩子要我给找条线,说到郊野里去放风筝。我不知找了根什么线,把孩子打发走的,心绪却被线儿牵回了渭河北岸的故乡。
我想,母亲斑白的鬓发,丝丝缕缕,此时也许正飘绕在故乡山塬的风里。也许她正站在山塬的窑院前,思念她的游子呢;她该知道,她的游子在思念她吧!
我信手铺纸挥毫,录了一首久已藏在心底的稔熟的诗,贴于书桌前。这便是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982年5月于西安后村
11.文中详细地描述了故乡“土布”制作的过程,围绕这一点,回答下面问题。
(1)从“剥棉桃”开始,用简明的语言概述故乡“土布”的制作过程。
答案:剥棉花、弹花、卷花筒、纺线、合线团、浆洗梳理、绕线、织布。
(2)作者在文中详细地叙述这一过程,目的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详细叙述这一过程,意在表现母亲为织土布所付出的辛劳,突出表现母亲质朴、善良、为儿女吃苦耐劳的品格。
12.综合全文文意,简要分析文章最后引述孟郊的《游子吟》一诗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点明本文文题。(2)借这首歌颂母亲的名篇揭示文章主旨。
13.分别鉴赏下列文中语句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1)线穗渐渐胖,花筒渐渐瘦了。
(2)那一丝一缕,有如情感的琴弦,交织得太密太密了。
(3)我想,……也许她(母亲)正站在山塬的窑院前,思念她的游子呢;她该知道,她的游子在思念她吧!
答案:(1)将表现人的“胖”和“瘦”两个词活用在“线”和“花筒”上(或“胖”和“瘦”两个词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传神地写出了母亲辛苦纺线的过程。
(2)将土布的“丝缕”比喻为“琴弦”,将抽象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形象,热情赞颂了通过“土布”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的母爱。
(3)从母亲的角度,设想母亲此时的状况,更加深切表达了作者自己对母亲的思念。(这种主客体置换的方式在古诗中常见,如杜甫“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就与此手法相同。)
14.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单调”和“最好听最深情”本是对立的词语,但文中同时用它们形容母亲纺线的声音,却又是贴切谐调的。
B.文中写“我”小时不曾披过“洋布”,现在母亲仍嫌“洋布”扎眼,这其中虽然包含着排斥新事物的狭隘,便更多的是表现了故乡人质朴的感情。
C.文中不少比喻句很有表现力,有些喻体“就地取材”,看似随手拈来,实则经过精心锤炼,如用“绒絮”和“土布”分别喻母亲的“鬓发”和“皱纹”。
D.“线”是文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文中的线有实有虚。实的线即“慈母手中线”,虚的线则是伟大无私的母爱和作者对母亲的热爱。
E.这篇散文文风朴实,不讲究精巧的布局,不追求华丽的词藻,与作者在文中要抒发的淳朴而深厚的感情正相一致。
解析:B.“我”小时候不曾披过“洋布”是因为贫穷,“排斥新事物的狭隘”偏离文章立意;E.不能说文章不讲究布局,从行文来看,文章是讲究布局的,只是不过分追求布局的奇巧罢了。
答案:BE
四、语言综合运用
1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使语意衔接连贯,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增减。)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一个近在咫尺的口信,也许是纯黑的博士帽一顶。也许是山珍海味一桌,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5分。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
画线部分修改为:
答案: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一个近在咫尺的口信。也许是纯黑的博士帽一顶,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5分。也许是山珍海味一桌,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
16.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例句:生活是一杯茶,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香是它的馈赠。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er/61750.html
相关阅读:2019级高二语文期中试题
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册寒假练习题
陕西省宝鸡园丁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2Wo
陕西省西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湖南省株洲市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