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乡土情结》课前预习学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乡土情结》课前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1、识记文中重要字音、字形、名句。
2、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预习内容: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搭讪(  ) 悠邈(  )  谪居(  ) 田塍(  )
屹立(  ) 魂牵梦萦(  )?傺(  ) 蕞尔(  )
忐忑不安(  ) 翰苑(  ) 桑梓(  ) 篱角三匝(  )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予以改正。
愁肠百节(  )  纹身(  )   秋篷(  ) 良晨美景(  )
功拜垂成(  ) 发韧(  ) 儒染(  ) 根深帝固(  )
3.成语积累。
(1)指失意或失败,灰溜溜地回来。是一个贬义词。(  )
(2)比喻留恋本土,不愿意轻易搬迁。是一个中性词。(  )
(3)事物正在兴起、发展,没有停止。常用于新兴事物。(  )
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王维 《杂诗》)
(2)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宋之问《渡汉江》)
(3)国家兴亡, ______________。(明末清初?顾炎武)
(4)______________,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5)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晋?陶潜《归园田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一快。一个怯生生的船家女,偶尔在江上听到乡音,就不觉喜上眉梢,顾不得娇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讪:“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5.“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这三句话或引用或化用了古典诗词,请写出原句、出处及作者。
6.本段引用了大量的诗文,意图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学案
学习目标:1、乡土情结的含义是什么。
2、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一)分析文章第一段:点明什么是乡土情结。

2、运用积累的思乡诗句,想象补充含义分别是什么。。

(二)分析文章第二段:童年烙印对“乡土情结”的形成至关重要。
1、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2、作者为什么把乡思称为“情结”?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三)分析文章三至五段:引发乡思的几种情形。
1、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2、文中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写游子,有何作用?

3、年少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哪些?

4、谈谈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的作用。
(四)分析文章第六段:最重要的乡土情结??民族向心力。
第六节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第一代华侨)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香港各界)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五)分析文章第七段:
五、反思总结
总结全文主题思想及给我们的启示。

当堂练习
一、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惬意(qiè)  翘首(qiào) 绮窗(qǐ) 方兴未艾(ài)
B.扁舟(piān) 酗酒(xù) 濡染(rú) 含情脉脉(mài)
C.铩羽(shà) 低徊(huí) 慰藉(jí) 休戚相关(qī)
D.戕害(qiāng) 欷?(xū) 饿殍(piǎo) 毛骨悚然(sǒng)
2.下列词语当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花纹 缠绵 凝聚 良辰美景
B.惦念 逗弄 静谧 情不自矜
C.浪荡 稚弱 恬淡 开宗明意
D.潦倒 骄饰 搭讪 功亏一篑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新休假制度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拉动了正方兴未艾的青岛市郊旅游。
B.CCTV?1黄金剧场2009开年大戏《走西口》虽然播完了很长时间,但是剧中的主人公田青的音容笑貌还时常浮现在我眼前。
C.易建联严肃地说:“为了扭转目前不利的局面,我们必须采取一种新的战术,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D.三年来,他夙兴夜寐,笔耕不辍,终于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文稿。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告别三峡
赵本夫
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多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的。长江浩浩荡荡,自由自在地奔腾了亿万年,第一次被人类强行改变它的面目。今年六月大坝蓄水后,上游六百多公里的长江,将变成一个狭长而巨大的水库,三峡将不再是昔日的三峡,长江也不再是过去的长江了。它将失去许多原始的形态和野性,变得温顺、驯服。建造三峡大坝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我们不怀疑它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特殊的功用。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
去年十月底,我终于去了三峡。正是深秋时节,长江两岸的山峦有些冷峻之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的确感受到了大江的气势。但老实说,三峡并没有我想像中那么美丽奇伟,山不够绿,水也不够清,浑黄的江水泥汤一样翻滚流淌。江面上往来船只很多,有客轮,那上头满载着告别三峡的游人;也有货船,装满各种各样的物资,船体吃水很深,看了让人揪心。江面繁忙而嘈杂,即使面对美景,也少了从容欣赏的情趣,只感到一种紧迫和忙乱。此时,距三峡明渠截流只有几天的时间了,届时将要断航,该运的急用的货物要赶快运出,天南海北赶来的游客要最后看一眼原始的三峡。那时,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
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长江两岸,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那时我才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
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在远离长江的地方,我同样也看到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村镇,三峡移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建设新的家园。其实,在今天的中国,移民已不应再被看成苦难的象征。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急速发展,正是因为新移民走了进来。而为数更多的遍布全国的打工族和流动人口,正像鸟儿寻找新的栖息之地,随时准备把家乡作故乡,把他乡作家乡。在人类历史上,移民总是伴随着苦难和生离死别,但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乃至人种的优化。移民从来就是一股活水。当年,如果没有欧洲移民,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利坚。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
4.“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5.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

(2)“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6.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
7.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三、语言表达
8.以“故乡”为开头,扩写一段话,表达你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不少于60字。

乡土情结答案
1.shàn miǎo zhé chéng yì yíng chà chì zuì tǎn tè yuàn zǐ zā
2.节?结  纹?文 篷?蓬 晨?辰 
拜?败 韧?轫 儒?濡 帝?蒂
3.(1)铩羽而归 (2)安土重迁 (3)方兴未艾
4.(1)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2)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3)匹夫有责 (4)苟利国家生死以 (5)羁鸟恋旧林
5.“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明?汤显祖《牡丹亭》
“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唐?张籍《秋思》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6.显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生动性,是本文文笔优美的一个表现。引用的古诗文恰到好处地为表现情感主旨起到了服务的作用。
合作探究
(一)1、该段提出话题,说明什么是“乡土情结”。该段多处引用古诗,引导读者想象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及体现乡土之思的具体行为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思乡情结的久远。(引用诗句的作用)
2、运用积累的思乡诗句,想象补充。
(1)李白东游淮扬,生了一场大病,身寄客舍,备感凄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王安石罢官返乡途中,触景生情,写下羁旅愁思:“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武元衡《春兴》:“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梦境原虚幻,情真幻亦作真。
(4)逢年过节,形单影只,孤寂悲凉之情油然而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二)1、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此题答案可以从文章第二段中的“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这些话中分析出作者难忘的难舍的是什麽(实际上就是“烙印”)。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结尾的两个比喻形象说明了“童年的烙印”与自己不可分割的特点。(2003年高考试题)
2、之所以称为“情结”,是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文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退。一个人的出身地不仅给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作用。
(三)分析文章三至五段:引发乡思的几种情形。
1、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创世界。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此题已经在题干中告诉考生关键信息在第三段,而从第三段中提炼出“两种情况”应当不会太难。
前一种人是主动出去闯世界;后一种人是被动地被打发出门,是现实的。
2、文中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写游子,有何作用?
“失恨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这四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漂泊无定、孤苦无依的境遇。
仿写示例:人一旦离开乡土,就成了无土的种子,断线的风筝,折翼的大雁,随波逐流的无舵航船。
3、年少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哪些?
紧接第三段按时间顺序写年少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春风得意。
4、谈谈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的作用。
韦庄的“未老先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
(四)分析文章第六段:最重要的乡土情结??民族向心力。
1、第六节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第一代华侨)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香港各界)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2、由此,由自然说及人伦,由传说说及现实,由历史说及当今,由“小家”说及“大家”,“乡土情结”的内涵得以进一步挖掘和提升。
3、第6节在叙述了因各种原因而造成的离家之后,重新回到对乡土情结的探讨上。作者从历史说如当今,从自然说到人伦,从现实世界说到神话传说,归结一点: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这里特别说到近百年无数创业者浮海五洲,打拼天下,写到香港一个多世纪的苍桑巨变,从正反两个方面讲述了人对故乡、家园直至对祖国的感情,这也是乡土情结中最重的一份情感。
(五)分析文章第七段:归纳全文,呼应首段,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作者从当今世界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文化交融越来越充分的角度对乡土情结作了新的阐释,人已不为家所累,但人又应该永远拥有自己的家,既走向开放,又会有心灵的归宿,这就是新时代的乡土情结。强调新时代背景下,“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
当堂练习答案
一、1.D 解析:A项“翘”应读“qiáo”;B项“脉”应读“mò”;C项“铩”应读“shā”,“藉”应读“jiè”。
2.A 解析:B项“矜”应为“禁”,C项“意”应为“义”,D项“骄”应为“矫”。
3.D 解析:A 项“方兴未艾”含有“正在”之意,故此处重复。B项“音容笑貌”是指人说话的声音和谈笑的样子,其中“声音”不能用浮现。C项“功败垂成”指事情即将成功时却遭到失败。
二、4.参考答案:(1)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2)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
解析:本题考查对信息点的整合及概括归纳能力。(1)从“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 “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得出;(2)从“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中得出。
5.(1)以“告别”为中心;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
(2)过渡;总领后文。
6.由惆怅而失落到感动与崇敬,再由感动与崇敬到肯定和褒扬。
7.不矛盾。前者是从情感的角度着笔,后者是从思想观念的角度着笔。“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表现的是与故人故土的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故乡情怀。“搬走”“临行”正说明了三峡移民顾全大局而奔赴他乡,并非固守家园而终老一生。移民们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故土的深厚情感。
三、8.示例:故乡是村头那棵永远挂满果实的枣树,永远的甜味回味在心头;故乡是家门口一直聚拢的乡亲,亲切的乡音萦绕在耳边;故乡是我心中难舍的家园,支持我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er/57511.html

相关阅读:《祖国山川颂》导学案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
《山地回忆》教案
钱教案
《窗》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