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高二生物下册开学初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在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有许多注意事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调查的人群要随机抽样B.调查的人群基数要大,基数不能太小
C.要调查群体发病率较低的单基因遗传病
D.要调查患者至少三代之内的所有家庭成员
2、下列细胞中,可能含有等位基因的是( )
①男性的精原细胞②二倍体西瓜配子细胞 ③四倍体水稻的配子细胞 ④果蝇的初级精母细胞 ⑤人的极体 ⑥二倍体水稻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将其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的细胞
A.②③⑤ B.①③④⑥ C.①③④ D.①②⑤⑥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胞含有奇数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般不能产生正常可育的配子
B.人类有23对染色体,所以人类基因组计划检测23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
C.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不是单倍体
D.一个体细胞中任意两个染色体组之间的染色体形态、数目一定相同
4、以下情况,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 )
①21三体综合征患者细胞中的第21号染色体有3条 ②染色体之间发生了相应部位的交叉互换 ③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 ④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株 ⑤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 ⑥染色体上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 ⑦猫叫综合征患者细胞中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
A.④⑤⑥B.③④⑤⑦C.①③④⑤⑦D.①③④⑦
5、利用某种植物的花粉离体培养得到的植物体基因型为AABB。这种植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 )

6、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是导致生殖隔离的前提
B.只有经过基因突变、自然选择及隔离才能形成新物种
C.生物体内的染色体变异属于突变D.环境条件稳定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
7、下列观点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自然选择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马和驴可以交配并繁殖后代,因此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共同进化的结果

8、右图表示某生物细胞中两条染色体及其部分基因。下列四种情况的产生不属于该细胞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 )

9.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工程经常以抗菌素抗性基因为目的基因
B、基因工程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只存在于细菌中
C、通常用一种限制酶处理含目的基因的DNA,用同一种处理运载体DNA
D、为育成抗除草剂的作物新品种,导入抗除草的基因时只能以受精卵为受休
10.下列有关稳态与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内环境是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的
B.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合成并释放
C.免疫系统受损使患癌症的几率大大提高
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协同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11.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活性最高,在血浆中活性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这项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
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
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
D.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
12.在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只有3×10—5~14×10—5mg/mL,而1mg的甲状腺激素却使人体产热量增加4200kJ。说明了激素调节具有
A.通过体液运输 B.直接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C.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D.微量和高效的特点
13.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使肾小管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
D.抗利尿激素由垂体合成和分泌
14、某些麻醉剂是一种神经递质的阻断剂,当人体使用这些麻醉剂后,痛觉失去了,而其他大部分神经的传递功能正常,这一事实说明( )
A.不同的神经纤维是以不同的神经递质传递 B.不同的神经元之间的神经递质可能不同
C.所有的神经元之间的神经递质可能相同 D.麻醉剂作用于大脑皮层,使痛觉中枢失去功能
15.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16.在一条离体的神经纤维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则
A.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向轴突末梢方向传导
B.邻近的未兴奋部分表现为膜内正电、膜外负电
C.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向树突末梢方向传导
D.兴奋部位的膜外由正电变为负电,膜内由负电变为正电
17.做膝跳反射实验前先告知受试者有思想准备,结果实验现象不明显,其原因是
A.反射弧发生变化B.传出神经受阻
C.感受器受到抑制D.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节作用
18.人体下丘脑不能完成的生理功能是
A.体温调节  B.水平衡调节 C.内分泌调节   D.血液pH值的调节
19.皮肤、肠黏膜组织发生炎症时,产生和释放的组织胺使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大,血浆渗入组织间隙而形成水肿。组织胺对血管的调节方式为
A.激素调节 B.体液调节
C.高级神经中枢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20.下列各组激素,由同一种内分泌腺分泌的是
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
C.雄激素、雌激素、肾上腺素 D.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
21.右图为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在摄取葡萄糖后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曲线甲为糖尿病患者
B.AB段血糖升高最可能是因为肝糖原分解
C.能够促进BC过程进行的激素是胰岛素
D.CD段表明人体血糖浓度处于动态平衡中
22.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下图表示影响血糖调节的因素及激素发挥作用的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
 

A.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的刺激X最可能是血 糖含量升高
B.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是体液调节,②位于垂体
C.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是神经调节,②位于大脑皮层
D.靶细胞接受激素刺激后,促使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
23.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
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
24.人体大面积烧伤时,若护理不当,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A.体液大量丧失B.非特异性免疫减弱C.特异性免疫减弱 D.营养物质不能及时补充
25.下列过程中不属于体液免疫过程的是
A.形成浆细胞 B.抗原处理、呈递和识别的阶段
C.形成效应T细胞 D.浆细胞产生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
26.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不包括
A、免疫器官 B、免疫细胞
C、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 D、唾液中的溶菌酶和胃液中的盐酸
27.如果给人体注射灭活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预防甲型H1N1流感,那么灭活病毒在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正确的是
A.B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浆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
B.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
C.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细胞,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D.淋巴细胞吞噬该病毒后形成记忆细胞,能释放白细胞介素
28、下列现象与植物激素的作用无关的是( )
A.青香蕉与熟苹果放在一起容易成熟 B.水稻感染了赤霉菌后疯长 
C.萎蔫的青菜叶浸泡清水后逐渐变得硬挺D.松树的树形为宝塔状
29.2,4—D是一种植物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上常常可用它作为双子叶植物杂草的除草剂,下列符合其除草原理的是
A.低浓度时,抑制植物生长 B.低浓度时,促进植物生长
C.高浓度时,抑制植物生长 D.高浓度时,促进植物生长
30.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的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性14C的吲哚乙酸存在。枝条及位置如图,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处理甲图中A端,不可能在甲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B.处理乙图中A端,能在乙图中的B端探测到 14C的存在
C.处理乙图中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D.处理甲图中B端,能在甲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31.农业科技人员做了两个实验(1)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末授粉的番茄花蕾子房,获得无籽番茄。(2)用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获得三倍体西瓜植株,给其雌蕊授以二倍体西瓜花粉,子房发育成无籽西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
A.上述无籽番茄性状能遗传 B.若取无籽番茄植株无性繁殖,长成的植株所结果实中有种子
C.上述无籽西瓜无性繁殖后,无籽性状不能遗传
D.若取上述无籽西瓜无性繁殖,长成的植株子房壁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

32.如图所示,图甲表示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的照射;图乙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如果图甲中b处的生长素浓度为m,设a处的生长素浓度为X,则
A.m<X<n
B.0<X<m
C.n<X<i
D.X>i


 

33.一对夫妇生一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年龄结构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34. 在对某种兔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6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志兔12只,则该种群的总数量为
A、36 B、75 C、12 D、300
35.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营养条件并非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D.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36.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约为N/2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37.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A.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
B.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不宜用样方法
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应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志要非常醒目
38.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
39. 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40.表示物种Ⅰ和物种Ⅱ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关系的是
 

二、简答题(请按题序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共4大题,40分。)
41.(10分)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下面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在“[ ]”中写字母,在“——”上写名称。)

(1)图中A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 。
(2)日常生活中,如果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偏咸,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 ,但机体能通过体液和 的共同调节,使内环境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
(3)如果不吃早餐或早餐吃的很少,则不利于身体健康。此时机体会处于饥饿状态,但一般情况下,体内的血糖仍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胰岛分泌 (填激素) 增加,作用于 (靶细胞),使葡萄糖增加,并进入血液使血糖维持相对稳定。
42.(10分)右图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示意图。请回答

(1)调控该反射的高级中枢位于 。
(2)2代表传入神经元细胞体,则下列关于反射弧结构的表述,错误的是
A. 6代表感受器 B.1代表传出神经 C.3代表突触 D.5代表效应器
(3)兴奋在3中的传导是单向的,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 ,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
(4)如果将1中神经纤维取出一段进行如下图的实验,请分析回答:如果将a.b两电极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同时在c处给以一个强刺激(如图),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 次偏转。
 

43.(10分)下图是某一动物物种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请回答:

(l)图中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__形,可以表示达到K值的一点是_________。此时种群增长率为 。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点是_____ _____。
(3)迁入种群在第2年后增长明显加快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 。
44.(10分)关于植物向光性原因的研究由来已久,请根据下列事实回答有关问题:
(1)20世纪20年代就有科学家认为,生长素(IAA)在向光和背光两侧分布不均是造成向光性的原因。那么,这种分布不均,是由于单侧光破坏了向光侧的IAA造成的,还是IAA在向光和背光两侧重新分配造成的呢?有人做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在A、B、C、D四个实验中,_________可以用来说明单侧光并不会破坏向光侧的IAA;______可以用来说明单侧光引起IAA的侧向再分配。由此可以形成推论:植物向光性的产生是由于__________。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科学家在研究植物向光性的问题上又获得了新的进展。他们用更精密的方法测定了几种植物向光性器官的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IAA的含量,其结果如下表所示:
几种植物向光性器官的IAA分布
植物IAA分布(%)
向光侧背光侧
A50.050.0
B50.249.8
C50.149.9
D49.550.5
同时,他们还发现这几种植物向光性器官向光一侧的“某些物质”浓度明显高于背光一侧。根据上述事实推测,就这几种植物而言,其向光性是由于向光一侧的“某些物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而造成的,由此可以得出新的推论:植物向光性的产生还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er/48264.html

相关阅读:高二生物下册开学初考试题(文科)(含答案)
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2019-2019学年高二上期中生物解析版
与遗传和变异相关的探究题型的解法及思维方法
河南省唐河一中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
【名师解析】广东省东莞市南开实验学校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