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毁》
吟诵•赏析
晚 春
唐 韩愈
草树①知春不久归②,百般红紫斗③芳菲④。杨花⑤榆荚⑥无才思⑦,惟解⑧漫天⑨作雪⑩飞。
【注释】
①草树: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即花草树木。
②久归:谓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或过完了。
③斗:竞胜,比赛。“斗”的内容指斗艳(红紫)争芳(芳菲)。
④芳菲:本指花草树木,此指花草的芳香。
⑤杨花:柳絮,杨柳树之花,呈絮状,很轻,落时随风飘飞。
⑥榆荚:又名榆钱,形状圆而小,象小铜钱。
⑦才思:才情,文思。无才思:原指人没有才华,写不出美好的诗文,此指杨花榆荚不象百花那样鲜艳美丽。引申指一些人不懂事,不知道惜时。
⑧惟解:只知道。
⑨漫天:遍布空中。
⑩作雪:装作雪,装雪的模样。
【赏析】
本诗一作《游城南晚春》。“城南”指长安城南韦曲、杜曲一带。由诗题可知诗中所写乃郊游即目所见。作者作此诗时,已年近半百,见晚春景物而别有会心,寄慨遥深,自在情理之中。
本诗以两幅形象化的画面描绘“晚春”景物,极有艺术感染力。草树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柳絮榆荚不甘寂寞,化作洁白的雪片随风飘飞 “草树”因为“知春不久归”,想要留住这即将逝去的春天,才如此多情,妩媚迷人;“杨花榆荚”自知“无才思”,缺少色泽香味,不能与鲜艳美丽的百花相比,但依然化作洁白的雪片漫天飞舞。她们不藏拙,不畏讥,愿作“红紫”缤纷的晚春图生动的陪衬。诗人如此这般精细揣摩出“草树”与“杨花榆荚”敏感鲜活的心灵,乃是其内心自有万千情思,无限感慨。诗中绘景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情感,缘景而生的感慨炽热而浓烈,因此,这首自勉兼励人的诗作更具有催人奋进的强劲力量。
预习•导引
【走近文本】
1.背景链接
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形,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及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
2.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后人称之为“泰山北斗”。
【咬文嚼字】
1.识记字音
不怠(dài) ?其人(jù)
谤兴(bàng) 懦者(nuò)
重以周(chón?) 必其人之与也(yǔ)
重要(zhòn?) 与会者(yù)
可几而理(jī) 强者(qiáng)
几何 (jǐ) 勉强(qiǎng)
2.识别字形
懦:懦弱 殆:百战不殆
濡:相濡以沫 怠:懈怠
儒:儒雅 骀:骀荡
孺:孺子牛 怡:怡然
磅:磅礴 瞿:瞿姓
谤:怨谤 ?:惊?
榜:榜样 矍:矍铄
傍:傍晚 攫:攫取
3.理解词义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责备,要求)(周密、全面)
(2)其待人也轻以约(宽容)(简少)
(3)重以周,故不怠(怠惰)
(4)求其所以为舜者(寻求)
(5)而我乃不能是(却)(这样)
(6)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而,连词,表修饰)
(7)就其如舜者(追求,仿效)
(8)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代词,他)
(9)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弊病,缺点)
(10)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擅长)
(11)一善易修也(学习,求进步)
(12)一艺易能也(学会,掌握)
(13)其责人也详(详尽、全面)
(14)其待己也廉(少)
(15)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来,表目的的连词)
(16)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太、甚,表程度的副词)
(17)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称赞)
(18)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功用,本领)
(19)举其一不计其十(考虑)
(20)究其旧不图其新(考虑)
(21)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名誉、声望)
(22)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称做,叫做)
(23)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党与,朋友)
(24)是故事修而谤兴,(治理)
(25)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留心、牢记)
(26)其国家可几而理欤(治,平定)
4.通假字
(1)强者必说于言(“说”通“悦”。高兴)
5.一词多义
(1)乃①而我乃不能是(竟然,却)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③艋冲斗舰乃以千数(乃至)④家祭毋忘告乃翁(代词,你的)⑤何其相似乃尔(“乃尔”连用,相当于“这样”)
(2)修:①又重之以修能(美好)②修守战之具(整治、修理)③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④一善易修也(学习,求进步)⑤是故事修而谤兴(成功)
(3故:①是故事修而谤兴(原因、缘故)②知是故人来(旧的、老的)③中原遂多故(事,事故)④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故意)
(4)闻:①恐恐然惟?其人之有闻也(名望)②项羽卒闻汉军楚歌(听见)③博闻强识(见闻、知识)④扫后更闻香(用鼻子嗅)
6.词类活用
(1)形容词有做名词:①己未有善(善:优点);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①彼虽善是(善:擅长于);②而望名誉之光(光:光大)
(3)名词活用为状语
①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外:对外;内:对内)
7.古今异义
(1)求其所以为舜者(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2)是足为艺人也(古义:有技能的人;今义:戏曲、曲艺、杂技等演员;也指某些手工艺工人)
(3)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古义:虽然如此;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8.特殊句式
(1)介宾短语后置句:又尝语于众曰(于众语)
(2)判断句
①舜,大圣人也(判断句的标志:……也)
②某良士(某人是个贤良的人)
③彼,人也;予,人也。(判断句的标志:……也)
④周公,大圣人也(判断句的标志:……也)
(3)定语后置句
闻古之人有舜者(“有舜者”做“古之人”的定语:古代有个叫做舜的人)
【问题导读】
1.请简要概括《原毁》各段落的内容。
★参考答案:四个部分。第一段: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第二段: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三段:揭示“毁”的社会根源及危害; 第四段:写作意图及改变这种风气的殷切愿望。
2.《原毁》的主旨是什么?
★参考答案:本文探寻在士大夫中间产生毁谤的根源,谴责了“今之君子”习于毁谤的恶劣风气,目的在于想扭转这股歪风,有助于国家的治理。
3.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危害)是什么?
★参考答案:当你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人们不是以这一称赞或批评的正确与否作出反应,而是按照与某一个人的关系而定。应者(要好的人、无利害冲突的人、畏惧他的人)不应者表演不一样。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课堂•内外
【句段赏析】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译文】古时候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他们要求别人既宽容又平易。严格而全面,所以自己就不会懈怠;宽容而平易,所以别人就都愿意做好事。
【赏析】这句话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古代君子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引发的结果。先从“古之君子”谈起,远远写来,却又处处暗扣“毁”不兴的缘由。也暗含了追慕先贤、复兴儒学的意思在内。
(2)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译文】尽管如此,这样做是有他的根源的,就是所谓怠惰和忌妒啊。怠惰的人不能自我修养,而忌妒的人害怕别人修身。
【赏析】这是本文中心论点之所在。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毁”的产生其根本原因是人性中丑陋的东西使然。“怠”是自己不求进步(不能修);“忌”是害怕别人有进步(畏人修)。“怠”、“忌”二字画尽了天下多少庸人、小人的嘴脸!
【合作交流】
1.本文的中心论文是在第三段,那么,设计>文章为什么要从“古之君子”说起,它与中心论点又有什么内在关联?
★参考答案:“今之君子则不然”仍未涉及“毁”,但在对他们言论的描摹上,字字句句扣在“原毁”的轨迹上。前两段准备好了箭与靶,第三段水到渠成,引矢破的,点明了“毁”字。先提出中心论点,“毁”根源在于“怠”与“忌”,又从众人对“良士”“非良士”的反映来透视世风,证明当时毁风猖獗。
2.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行为后果会是什么?
★参考答案:对人求全——压制人才;责己太宽——骄横自是。长此以往必将败坏社会风气。
3.韩愈把变革社会风气的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身上,你怎样看?
★参考答案: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要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
4.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请作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1)内容上的对比与形式上的排比紧密结合。遥对遥排中有近对近排,互对互排中有自对自排。以古之君子,今之君子各为一段,然后按待己、待人的态度、后果、具体行为遥相对比与排比;而在每一段内,古、今君子“责己”与“待人”,又各自形成对比与排比。
(2)语言上采用并列双行的对称排比句式。
如:取其一不责其二……,恐恐然……
举其一不计其十……,恐恐然……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
不若是,强者必悦于言,……
【迁移拓展】
1.有人说唐宋古文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儒学复兴运动,结合《原毁》的主旨,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我认为这话说得有道理。儒家思想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君子要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提高和完善自我。在《原毁》中,韩愈要探讨的是转变社会风气的问题,而社会风气是与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君子),尤其是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知识分子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每一个人都能“不怠”、“不忌”,那么整个社会的风气就能很快好起来。
2.韩愈等倡导的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并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参考答案:先秦两汉中有不少“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以此为典范,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这是卓有成效的。当然,不能一味泥古,要批判地继承。
演练•提升
【夯基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
A.不怠(dài) ?其人(jù) 重以周(chón?)
B.谤兴(bàng) 懦者(nuò) 与会者(yù)
C. 重要(zhòn?)几何 (jǐ) 必其人之与也(yǔ)
D.勉强(qiáng) 强劲(jìng)可几而理(jī)
★解析:D项中“勉强”的“强”应读qiǎng 。
答案: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褴褛 戏谑 初出茅庐 莫名其妙
B.偏裨 诀窍 辜名钓誉 碎群乱玉
C.袒护 吝啬 剑拔弩张 交头结耳
D.昏馈 忏悔 风烛残年 事必恭亲
★解析:B项“辜名钓誉”应该是“沽名钓誉”,“ 碎群乱玉”应该是“碎琼乱玉”;C项“交头结耳”应该是“交头接耳”;D项“昏馈”应该是“昏聩”,“ 事必恭亲”应该是“事必躬亲”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就其如舜者(追求,仿效)
A.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弊病:缺点
B.其责人也详 详尽、全面
C.其待己也廉 廉洁
D.一艺易能也 学会,掌握
★解析:C项的“廉”,是“少”的意思。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 而,连词,表修饰
B.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代词,他
C.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 来,表目的的连词
D.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停止
★解析:D句中的“已”为表程度的副词,意思是“太、甚”
答案:D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其责己也重以周
(2)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
(3)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4)今之君子则不然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相同
B.两个“以”相同,两个“之”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之”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不同
★解析:第一个“以连词,表并列,“并且”第二个“以”是连词,表修饰;两个“之”都是助词。第一个“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答案:D
6.选出加点字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求其所以为舜者
B.是足为艺人也
C.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
D.别嫌疑,明是非
★解析:A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B艺人:古义:有技能的人;今义:戏曲、曲艺、杂技等演员;也指某些手工艺工人;C虽然:古义:虽然如此;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D“嫌疑”古今意义相同。
答案:D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己未有善
B.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
C.而望名誉之光
D.立功名于天下
★解析:A项中的“善”形容词有做名词;B项中的“外”“内’为名词用作状语;C项“光”形容词用作动词。
答案:D
【能力提升】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其同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后世无及焉
(2)其用不足称也。
(3)强者必说于言
(4)得吾说而存之。
★参考答案:(1)及:比得上。(2)用:本事、才能(3)说:通“悦”,喜悦。(4)存:记住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2)今之君子则不然
(3)必其人之与也
(4)怠与忌之谓也
A.两个“然”不同,两个“与”不同
B.两个“然”相同,两个“与”不同
C.两个“然”不同,两个“与”相同
D.两个“然”相同,两个“与”相同
★解析:前“然”是词尾,“……的样子”,后“然”代词,“这样”;前“与”名词“同党”“同类,后“与”连词“和”。
答案:A
10.对选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君子责己重而周,待人轻而约;今之君子恰恰相反。
B.今之君子责人详而待己廉的原因在于自身的怠与忌)。
C.这篇文章通篇采用对比手法,有“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的对比,有同一个人“责己”和“待人”不同态度的比较,还有“应者”与“不应者”的比较,等等。全篇行文严肃而恳切,句式整齐中有变化,语言生动而形象,刻画当时士风,可谓入木三分。
D.韩愈将变革社会风气的希望寄托在“作于上者”身上,反映出他消极悲观的情绪。
★解析:“反映出他消极悲观的情绪”错
答案:D
11.翻译下列句子。
(1)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2)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参考答案:(1)这不就是要求自己既严格而又全面吗?(2)提心吊胆地只怕人家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
【参考译文】古时候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他们要求别人既宽容又平易。严格而全面,所以自己就不会懈怠;宽容而平易,所以别人就都愿意做好事。他们听说古人中间有个叫舜的,他的为人,是一个讲仁德义气的人。他们探求舜之所以成为舜的原因,于是就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可是我却不能这样!”朝夕思索,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发扬那些与舜相似的地方。他们听说古人中间有个叫周公的,他的为人,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们探求周公之所以成为周公的原因,于是就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可是我却不能这样!”朝夕思索,去掉那处不如周公的地方,发扬那些与周公相似的地方。舜,是个大圣人,后世没有人比得上他;周公,是个大圣人,后世没有人比得上他。可是,这些君子却说:“不如舜,不如周公,这就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要求自己既严格而又全面吗?另一方面,他们对待别人,就说:“那个人能够这样,就算得上是个好人了。能够擅长这个,也就完全称得上是个有技能的人了。”他们只要求别人有一种长处,而不苛求人家有两种长处;他们肯定别人最近的表现,而不追究人家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人家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一件好事,是容易做到的,一种技能,是容易掌握的。可是,他们看待别人时,却说:“能够这样,也就足够了。”又说:“能够擅长这种技能也就足够了。”这不就是对别人的要求既宽容而又平易吗?
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们对别人要求高,对自己却要求低。对别人要求高,所以别人就很难去做好事情。对自己要求低,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很少。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却说:“我能够这样也就足够了。”自己没有什么技能,却说:“我能够有这种技能,也就足够了。”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下来了。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太低了吗?他们对于别人,说:“他虽然能够这样,这个人也是不值得称道的;他虽然有这种技能,这点本事是不值得称道的。”抓住别人的一点,而不管人家的其他方面;追究人家的过去,而看不到人家的现在,提心吊胆地只怕别人有了声望。这不就是对别人求全责备吗?这就叫做不拿(对待)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苛求别人,我看不出这是在尊重自己。
虽然如此,但是,这样做的人,是有根有源的,就是所谓懈怠和嫉妒。懈怠的人,就不会有上进心;而嫉妒别人的人,却又深怕别人有所造就。我曾经试验过。试着对大家说:“某人是好人,某人是好人。”那些随声附和的人一定是他的朋友;要不,就是和他比较疏远,跟他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厉害的人就一定会说出愤怒的话,懦弱的人就一定面带怒色了。我还曾经试着对大家说:“某人不是好人,某人不是好人。”那些个不应和的人,一定是他的朋友;要不,就是和他比较疏远,跟他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厉害的人就一定会说出高兴话,懦弱的人就一定喜形于色了。因此,如果一个人的事业有所成就了,诽谤也就随之产生了,如果一个人的品德是高尚的,诋毁也就随之而来了。唉,读书人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而指望着名誉显畅,道德推行,真是难啊!
打算在朝廷上有所作为的人,听到我的话并牢记在心上,国家大概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吧!(二)拓展阅读
阅渎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
杜伏威,齐州章丘人也。少落拓,不治产业,家贫无以自给,每穿窬为盗。与辅公?(shí)为刎颈之交。公?姑家以牧羊为业,公?数攘羊以馈之,姑有憾焉,因发其盗事。郡县捕之急,伏威与公?遂俱亡命,聚众为群盗,时年十六。
时下邳有苗海潮,亦聚众为盗,伏威使公?谓曰:“今同苦隋政,各兴大义,力分势弱,常恐见擒,何不合以为强,则不患隋军相制。若公能为主,吾当敬从,自揆不堪,可来听命,不则一战以决雄雌。”海潮惧,即以其众归于伏威。江都留守遣校尉宋颢率兵讨之,伏威与战,阳为奔北,引入葭芦中,而从上风纵火,迫其步骑陷于大泽,火至皆烧死。有海陵贼帅赵破阵,闻伏威兵少而轻之,遣使召伏威,请与并力。伏威令公?严兵居外以待变,亲将十人持牛酒入谒。破阵大悦,引伏威入幕,尽集其酋帅纵酒高会。伏威于坐斩破阵而并其众。由此兵威稍盛,复屠安宜。
宇文化及之反也,署为历阳太守,伏威不受。又移居丹阳,进用人士,大修器械,薄赋敛,除殉葬法,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无轻重皆杀之。太宗之围王世充,遣使招之,伏威请降。封吴王,赐姓李氏。
武德四年,遣其将军王雄诞讨李子通于杭州,擒之以献。又破汪华于歙州,尽有江东、淮南之地,南接于岭,东至于海。寻闻太宗平刘黑闼,进攻徐圆朗,伏威惧而来朝,拜为太子太保,仍兼行台尚书令。留于京师,礼之甚厚,位在齐王元吉之上,以宠异之。辅公?之反也,诈称伏威之令,以绐其众,高祖遣赵郡王孝恭讨之。时伏威在长安暴卒。及公?平,孝恭收得公?反辞,不晓其诈,遽以奏闻,乃除伏威名,籍没其妻子。贞观元年,太宗知其冤,赦之,复其官爵,葬以公礼。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揆不堪,可来听命 揆:估计、揣度
B.阳为奔北引入葭芦中 阳:通佯,假装
C.进用人士,大修器械 进用:提拔、任用
D.籍没其妻子 籍:户口
★解析:D项的“籍”是动词,“抄没”、“登记”的意思。
答案:D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即以其众归于伏威 吾不能以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B.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与辅公?为刎颈之交。 辍耕之陇上
D.即以其众归于伏威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解析:A项均为介词,前者表引出动作、行为对象,后者表被动;B项均为代词,“那些”;C项前者为结构助词“的”,后者为动词“到”;D项均为介词,前者为“率领”,后者为“因为”
答案:B
14.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了杜伏威有勇有谋的一组是( )
①伏威与公?遂俱亡命,聚众为群盗
②何不合以为强,则不患隋军相制
③阳为奔北,引入葭芦中,而从上风纵火
④伏威令公?严兵居外以待变,亲将十人持牛酒入谒
⑤由此兵威稍盛,复屠安宜
⑥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无轻重皆杀之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析:①交待杜伏威和辅公?逃亡做强盗的经过⑤主要反映杜伏威的残暴⑥反映杜伏威从严治军的做法
答案:B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伏威成立强盗集团时,年仅十六岁。
B.杜伏威利用海陵贼帅赵破阵的狂妄自大,在酒席上斩杀了他,由此使得自己的军队逐渐强盛起来。
C.辅公?在杜伏威落拓时接济他,后来又成为杜军事上的得力助手,但他最终的谋反却给杜伏威一家带来灾祸。
D.杜伏威归降太宗后,凭借自己的才能受到优厚礼遇,但后来受到朝廷猜忌,最终被高祖赐死。
★解析:D项“受猜忌”“被赐死”原文无此意
答案:D
1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同苦隋政,各兴大义,力分势弱,常恐见擒。
②伏威与战,阳为奔北,引入葭芦中,而从上风纵火,迫其步骑陷于大泽,火至皆烧死。
③及公?平,孝恭收得公?反辞,不晓其诈,遽以奏闻,乃除伏威名,籍没其妻子。
★参考答案:①现在我们共同遭受隋朝暴政之苦,各自为正义起兵,力量分散,势力薄弱,经常担心被抓。
②杜伏威和他作战,假装败逃,将宋颢的军队引入芦苇丛中,然后从风向的上方纵火,迫使宋颢的步兵骑兵都陷在沼泽里,火势蔓延开把他们都烧死了
③等到辅公?被平定,孝恭得到辅公?造反的言词,不知道这是假的,立刻把事情奏禀皇帝,于是废除杜伏威的名号,罚没他的家产和家小
【参考译文】
杜伏威,齐州章丘人。年轻时放荡不羁,也不经营谋生之业,家庭贫困不能养活自己,经常穿壁翻墙偷东西。与辅公?是生死之交。辅公?的姑姑家以牧羊为业,公?多次偷羊来送给杜伏威,公?的姑姑心有怨恨,于是告发了他们偷盗的事情。郡县紧急追捕他们,杜伏威与辅公?于是一起逃命,聚集了一帮人组成强盗集团,他当时年仅十六岁。
当时下邳有个叫苗海潮的,也聚集了不少人做强盗,杜伏威派辅公?对他们说:“现在我们共同遭受隋朝暴政之苦,各自为正义而起兵,力量分散势力薄弱,经常担心被抓获,为什么不联合起来使力量变得强大些呢,就不会担心隋军来制约我们了。如果你能够做首领,我定当恭敬地跟随您,如果你估量自己不能胜任,可以前来听从我的指挥,不然的话,我们就打一仗来一决高低。”苗海潮害怕了,立即率领他的同伙归附了杜伏威。江都留守派遣校尉宋颢率军讨伐杜伏威,杜伏威和他作战,假装败逃,将宋颢的军队引入芦苇丛中,然后从风向的上方纵火,迫使宋颢的步兵骑兵都陷在沼泽里,火势蔓延开把他们都烧死了。海陵贼帅赵破阵,听说杜伏威的士兵少就轻视他,派遣使者召唤他,要求和他合并兵力。杜伏威命令辅公?整肃军队屯驻赵营外以防事态变化,亲自带领十个将士带着牛肉和酒进去拜见。赵破阵非常高兴,拉着杜伏威进入营帐内,把所有的头目召集到一块,举行盛大宴会并尽情痛饮。杜伏威在席上斩杀了赵破阵,然后兼并了他的同伙。从此,杜伏威军队的势力逐渐强盛起来,不久又屠安宜城。
宇文化及谋反时,委任杜伏威为历阳太守,杜伏威没有接受。后来又率部转移到丹阳,提拔任用有名望有能力的人,大力修整器械,减轻赋税,废除殉葬法,那些犯了盗窃的人以及贪污的官员,无论轻重都杀掉。唐太宗围攻王世充时,派使者招抚他,杜伏威请求投降,封吴王,赐姓李氏。
武德四年,杜伏威派遣他的将军王雄诞在杭州讨伐李子通,捉拿后将李子通献给了太宗。后来又在歙州击败汪华,完全占有江东、淮南的地区,在南与五岭相连,向东直到东海。不久听说太宗平定了刘黑闼,进攻了徐圆朗,杜伏威害怕于是前来朝拜,被授予太子太保,仍然兼任行台尚书令。留在京师,朝廷对他以礼相待十分优厚,地位在齐王元吉之上,以表示对他的宠爱不同于众人。辅公?谋反,假称是杜伏威的命令,来哄骗杜的士兵,高祖派遣赵郡王孝恭讨伐他。这时杜伏威在长安生急病死了。等到辅公?被平定,孝恭得到辅公?造反的言词,不知道这是假的,立刻把事情奏禀皇帝,于是废除杜伏威的名号,罚没他的家产和家小。贞观元年,太宗知道了他是冤枉的,于是赦免了他,恢复他的官爵,按国公的礼仪予以安葬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er/46370.html
相关阅读:《祖国山川颂》导学案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
《窗》学案
《山地回忆》教案
钱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