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咬文嚼字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咬文嚼字
主备教师:梁晓刚

一、内容与解析
(一)内容
《咬文嚼字》
(二)解析
本文是一篇文学,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
(一)教学目标
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深人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4.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二)解析
通过对文章列举事例的分析,理解文章“摆事实,讲道理”的写作手法,这种搜集、整理事例的方法。从对文章的细致分析入手,从理性的角度分析课文列举事例的方法,然后分析课文列举的事例,接着分析五组例子体现的意义。
三、问诊断分题析
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不是典范的议,学生很难在文中准确地找到中心论点。可以从梳理文章结构入手,让学生在文中先找出所有表达观点的句子,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达到最终的明确和统一。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二、感知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学生浏览课文及《优化设计》之自主疏导
三、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
学生为各自然段标号,分组讨论。
教师明确: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来论述。
第二部分(6—7):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说明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在顾及文字的联想意义时,“唯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8):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思路归纳:具体——一般
现象——本质
提升点拨:整篇文章告诉我们,“逐步达到艺术的完美”,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
五、研习作品
1.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课文第一部分各自然段之间什么关系?
第一部分:用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第一段,第一个例子,体会“你这”与“你是”两种句式的区别。(学生讨论,试组一些句子,逐个体会,再看课文中的论述。)教师明确:从表面上看,两个句子的区别只有一个字,但表达效果不大相同,初步说明文字与思想是有关系的。另外,文章从一个例子引入正题,使得作者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第二段:又举了《水浒传》和《红楼梦》里的例子,对“你这”句式进行进一步推敲(让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明确:这一段从表面上看是在辨析“这”与“是”的区别,实际是为下一部分引出作者观点作必要铺垫。
第三、第四段,论述了咬文嚼字的真正内涵,并以《史记》为例。指出要重视思想和情感的需要。
弟五段,举“推敲”的例子论证“炼字”要注意思想感情。并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以上三个层次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课文第二部分与第—部分之间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
第二部分是在课文第一部分的基础之上具体谈作法。
第五段:举“推敲”的例子论证“炼字”要注意思想情感。并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六段,指出“炼字”的难处在于字义的把握,尤其是它的联想义。
第七段,从反面论证联想的误区。即所谓“套板反应”。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在讲述“咬文嚼字”的内涵及为什么要“咬文嚼字”,那么第二部分则主要沦述如何“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要避免哪些问题。
3.学生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思考:课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强调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课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在前两部分论证的基础上,指出了阅读与写作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一“达到艺术的完美”,并进一步强调为了达到此目标应养成的习惯——“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4.概括观点,突破重点
“咬文嚼字”的实质是什么?
“咬文嚼字”的正确做法是什么?
“咬文嚼字”的好处?
5.设计问题,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品味。
郭沫若对“这”的用法理解全面吗?
不全面。第一次觉得改得好,就依样画葫芦,第二次就改出问题了。
“你是好小子,过来动一动你茗大爷。”有相同的句子吗?其中的意味还可以补充吗?
你有种,有种来打我啊!(或讽刺否定,或激将)
自己将《李广射虎》扩展之后再看看效果。
六、课堂小结
咬文嚼字作为一个贬义词,被朱先生拿来褒用,就是为了突出在运用语言文字的时候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目标检测:《优化设计》之自主梳理
配餐练习:《优化设计》之巩固与拓展及课时训练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er/39219.html

相关阅读:钱教案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
《山地回忆》教案
《祖国山川颂》导学案
《窗》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