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例谈高考试题的异曲同工之妙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摘要   本文从相同或相似高考考点考查与评价的角度结合几个高考例题来谈高考试题的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词   高考考点   考查与评价   高考例题   异曲同工之妙 

 

回顾过去的2009年高考生物试题,在一番仔细分析品味之后,我又看到了一些似曾相识的好题,它们对同一考点或相似考点的考查与评价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考点就是那么多,而对于同一考点的测试考查又要年年都有新题,对于命题者来说是难能可贵的,而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值得学习借鉴的。充分理解好相似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考查意图及考点覆盖情况,有助于我们在复习备考中紧扣考点选准选好训练题,更加科学的命制变式题,提高我们命题和解题的技巧与水平。下面结合几个例题来谈谈高考试题的异曲同工之妙!

 

1.考查分泌蛋白合成与运输考点的异曲同工之妙

 

例1.(2009年广东理科基础第39题)黄曲霉毒素是毒性极强的致癌物质,有关研究发现,它能引起细胞中的核糖体不断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这一结果直接导致 (   )

 

A.核仁被破坏              B.染色体被破坏  

 

C.细胞膜被破坏            D.蛋白质合成受到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器的分工与合作中分泌蛋白质的合成与运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由于粗面内质网上附着的核糖体不断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核糖体合成的多肽不能进入内质网进行初加工,阻断了分泌蛋白质合成,这一结果直接导致蛋白质合成受到影响。答案选D。本题切入角度新颖,考查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命好题十分难得!

 

例2.(2008年山东理综第2题)已知分泌蛋白的新生肽链上有一段可以引导其进入内质网的特殊系列(右图中P肽段),若P肽段功能缺失,则该蛋白(   )

 

A.无法继续合成             B.可以进入高尔基体  

 

C.可以被加工成熟           D.无法被分泌到细胞外 

 

解析:此题也是考查细胞器分工与合作中分泌蛋白质合成与运输。P肽段的作用是引导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多肽链进入内质网,并在内质网中进行初步加工,P肽段位于新生肽链的首端,若P肽段缺失,则在核糖体上合成的肽链不能进入内质网,但并不影响多肽的继续合成,因为多肽的合成是在核糖体上完成的。由于合成的多肽不进入内质网中进行初加工,也就不能以囊泡运输到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因此也不能以囊泡运输到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答案选D。

 

 例1和例2都考查了细胞器的分工与合作中分泌蛋白质合成与运输,在不同的命题背景下,不同的条件(黄曲霉毒素引起细胞中的核糖体不断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P肽段功能缺失)都阻断了核糖体(合成多肽)→内质网(将多肽进行初加工)的过程,都考查了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受到阻断的特点,这两个例题对同一考点的考查与评价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2.考查种群的空间特征考点的异曲同工之妙

 

例3.(2009年广东卷第11题)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A项属于集群分布;C项属于随机分布;D项属于均匀分布。 而B项是种群密度属于数量特征。答案选B。

 

例4. (2007年广东生物第11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解析:本题还是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种群密度。A项中人口老龄化(年龄结构)、B项中的出生率和D项中的死亡率都是对种群数量变化上具有的三大特征进行了描述,而C项中的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分布的空间特征,是对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的描述。答案选C。

 

例3 和例4 都考查了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这两题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种群除了在数量变化上具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特征外,种群还有空间特征。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种群有空间特征而群落有空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垂直分化现象即分层现象)和群落的水平结构(镶嵌性)对于大家来说是比较熟悉,而种群的空间特征却比较容易遗忘、生疏,从高考试题两次考查到了种群的空间特征这一考点,就提示我们既要重视种群的数量特征也要留意种群的空间特征。

 

3.考查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考点的异曲同工之妙

 

例5.(2009年广东理科基础第50题)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某野兔种群变化如下表:

 

年份(年)

1920

1925

1930

1935

1940

1945

1950

数量(百只)

130

200

398

990

1350

1290

1190

 

该种群变化率最大的时期为(   )

 

 A.1925年~1930年   B.1930年~1935年  C.1940年~1945年 D.1945年~1950年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特点。从图表可知,种群的K值(环境容纳量)在1350左右,一个种群在种群数量达到1/2K值时其增长率达到最大,即种群变化率最大,1/2K=1350/2=675,这个值介于398~990之间,即该种群变化率最大的时期为1930年~1935年。答案选B。本题属于图表题,要求考生有较强的读懂图并且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知识迁移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力要求较高。另外从比值判断也可以,种群变化率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在1930年~1935年内种群变化率是(990-398)/(1935-1930)=118.4,1925年~1930年为14,1935年~1940年为90,1940年~1945年及1945年~1950年均为负值。

 

例6.(2009年安徽卷第3 题)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成“J”型增长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果蝇的成虫是由受精卵发育的幼虫经变态发育而成,一方面幼虫变态发育为成虫,另一方面成虫死亡,所以成虫的增长量为幼虫变态发育而成的成虫量和死亡的成虫量的差。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成虫的增长量在第21天达到最大值,单位时间内成虫的增长量(成虫增长率)也在第21天达到最大值,可见第21天成虫的数量达到K/2,在第21天前成虫增长率上升,在第21天后成虫增长率下降,整个种群的发展过程符合“S”型增长,不是“J”型增长,选项D错误。由于受牛奶瓶中的资源和空间等限制,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使幼虫变态发育而成的成虫量越来减少,使死亡的成虫量越来越多,成虫死亡率上升,增长率下降,选项B错误。种群密度增大,使成虫的增长量(或成虫增长率)先升后降,可见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选项C正确。一开始,幼虫变态发育而成的成虫量大于死亡的成虫量,成虫量增加,可见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幼虫变态发育而成的成虫量多,选项A错误。

 

例5和例6都从图表分析的角度考查了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特点、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例5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率,由参数分析即可找到种群数量变化率最大的时期,例6以具体的黑腹果蝇培养的实例为背景,结合图表数据分析,联系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考查细致全面,都体现出了K/2这个分水岭前后增长率的变化,两题相比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4.考查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考点的异曲同工之妙

 

例7.(2009年福建卷第5题)某研究小组探究避光条件下生长素浓度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弯曲度(α)。下图左边为实验示意图。下图右边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实验结果的是(   )

 

 

 

 

 

 

 

 

 

A. a      B. b     C. c     D. d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两重性,即在较低浓度下,生长素促进生长,超过一定浓度,抑制生长。因为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所以胚芽鞘去顶静置一段时间后,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记录的弯曲度应如图b所示。在低浓度时都弯曲,但在高浓度时弯曲的角度不可能超过90°(如 a),若a曲线的角度大于90°,也就是胚芽鞘向左弯曲,这是不可能的。也不可能超过一定浓度就弯曲度就不变(如c),d与高浓度时抑制生长不相吻合。所以B正确。答案选B。

 

例8.(2009年广东卷第12题)在5个相同的琼脂块上分别放置1—5个水稻胚芽鞘尖端,几小时后将这些琼脂块分别紧贴于5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一侧,经暗培养后,测定胚芽鞘弯曲角度(如右图所示)。正确的结果是(   )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芽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高,所以随尖端数量增多,生长素含量增多,生长增快,弯曲角度增大。答案选A。

 

例7和例8都从图形分析的角度考查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例7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两重性进行考查,特别是图形分析,有新意。例8要把握好琼脂块的生长素来自胚芽鞘尖端,即使是最大程度的转移也不会存在生长素含量过多而抑制生长的问题。从两题的考查可以看出,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这一考点在不断变换角度、形式,注重实验结果,如果考生确实做过类似的实验,是不难判断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er/251689.html

相关阅读:河南省唐河一中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
【名师解析】广东省东莞市南开实验学校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
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2019-2019学年高二上期中生物解析版
高二生物下册开学初考试题(文科)(含答案)
与遗传和变异相关的探究题型的解法及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