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4题(6分)白莽作《孩儿塔》序 1.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说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罢。……”——这就使我更加惆怅。 2.说起白莽来,——不错,我知道的。四年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 》,要将他们忘却。他们就义了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这一提,他的年青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像活着一样,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道:“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来的。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我前一回的文章上是猜错的,这哥哥才是徐培根,航空署长,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的兄弟;他却叫徐白,较普通的笔名是殷夫。 3.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给它企图流布的。这心情我很了然,也知道有做序文之类的义务。我所惆怅的是我简直不懂诗,也没有诗人的朋友,偶尔一有,也终至于闹开,不过和白莽没有闹,也许是他死得太快了罢。现在,对于他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4.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5.那一世界里有许多许多人,白莽也是他们的亡友。单是这一点,我想,就足够保证这本集子的存在了,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 6.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夜,鲁迅记于上海之且介亭。1.(1分)“左联五烈士”的牺牲,在“四年之前”的那篇《 》中也提到过。2.(1分)概括第②段的段意。3.(2分)“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来的。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这段语言描写中,塑造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性格?4.(2分)根据第③段,该段中“我所惆怅的”原因是什么?二.阅读下文,完成5-11题(20分)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 进1.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 )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ù( ),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4.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ùn( )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 )祸面面相ù( ), 无ùn( )色分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 ) A.作为短小精简的传记,文章第一段通过写塑像介绍了司马迁的身世和经历,直入了文章的中心事件,显了人物精神,是人物传记的典型笔法。 B.第段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一句,一方面为下文引出李陵及司马迁祸,起到过渡作用另一方面也为全文的议论与评述作了铺垫。 C.开头写塑像集中突出了眼神与须眉两处细节,烘托了人物的血性与神韵;头向北方偏着的细节,议及遥望李陵”的说法,顺利过渡到下文。 D替叛贼说话震了武帝终至就极刑,归根到底是司马迁文人性格使然,刚硬而敢于说真话,不人云亦云,他的悲剧其实是他性格的悲剧。E作为一个刚直不阿的书生,司马迁的性格也有多样性他也曾对武帝寄予希望,也曾希望博取他的欢心。只是残酷的现实粉碎了他的天真和梦想。4分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取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的脊梁例谈谈你对中国脊梁的理解② ,必有近忧。③ ,故能成其富。④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谓之神。⑤ 寄蜉蝣于天地, 。⑥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四.课内文言文(14分)13.下列各组中不全是通假字的一组( )A 举酒属客//拘于虚也 B 相与枕藉乎舟中//人卒九州 C 冯虚御风//物不必载 D 击空明兮溯流光//不辩牛马1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C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相之15.下列各组词类活用相同的一组是( )A 泣孤舟之嫠妇//而轻伯夷之义 B 正襟危坐//盈科而后进C 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D 正善治//侣鱼虾而友麋鹿16. 下列各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于是焉河伯欣然//于是予有叹焉B 观于大海,乃知尔丑//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 我之谓也//凌万顷之茫然 D 以其善下之//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17. 下列各组虚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盖音谬也//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B 而予亦悔其随之//其孰能讥之乎C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火尚足以明也18.下列各组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A 闻道百//客有吹洞箫者 B酾酒临江//以为莫己若C 尔将可与语大理也//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D拘于虚也//何为其然也19. 下列各组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A 仲尼亟称于水//何取于水 B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C 伯夷辞之以为名//有碑仆道 D 又奚以自多//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五、阅读古文,完成20-23题。(14分)阿 留 传 [明]陆容阿留者,太仓周元素家僮也。性痴呆无状,而元素终蓄之。尝试执洒扫,终朝运帚,不能洁一庐。主人怒之,则帚掷地,曰:“汝善是,何烦我为?”元素或他出,使之应门;宾客虽稔熟者,不能举其名。问之,则曰:“短而肥者,瘦而髯者,美姿容者,龙钟而曳杖者。”后度悉不记,则阖门拒之。家蓄古尊、彝、鼎、敦数物,客至出陈之。留伺客退,窃叩之曰:“非铜乎?何黯黑若是也?”走取沙石,就水涤磨之。短榻缺一足,使留断木之歧生者为之;持斧、锯,历园中竟日。及其归,出二指状曰:“木枝皆上生,无下向者。”家人为之哄然。舍前植新柳数株,元素恐为邻儿所撼,使留守焉。留将入饭,则收而藏之。其可笑事,率类此。元素工楷书,尤善绘事。一日,和粉墨,戏语曰:“汝能是乎?”曰:“何难乎是?”遂使为之,浓淡参亭①,一若素能,屡试之,亦无不如意者。元素由是专任之,终其身不弃焉。传者曰:樗栎②不材,蕲③者不弃;沙石至恶,玉人赖焉,盖天地间无弃物也。矧灵于物者,独无可取乎?阿留痴呆无状,固弃材耳,而卒以一长见试,实元素之能容也。今天下正直静退之士,每不为造命者所知;迟钝疏阔者,又不为所喜。能知而且喜矣,用之不能当其材,则废弃随之。於戏!今之士胡不幸,而独留之幸者?[注]①参亭:参上海市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er/249864.html
相关阅读: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册寒假练习题
2019级高二语文期中试题
陕西省宝鸡园丁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2Wo
湖南省株洲市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陕西省西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