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解析版】四川省叙永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记忆方法网
试卷说明:

四川省叙永一中2013年秋期高2012级半期考试语文试题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崤函(xiáo) 槁暴(pù) 庠序(yán?) 句读(dòu )B.拨弦?xián? 朔漠(shuò) 跬步( kuǐ) 逡巡(qūn)C.膏腴(yú) 千载(zǎi) 教坊?fǎng) 锲而不舍(qì)D.鞭笞(chī) 转轴?zhóu? 吮血(yǔn) 咨嗟(jiē)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蹙缩 入场券 明察秋毫 瓮牖绳枢 B.黼黻 流线刑 焚书坑儒 亡矢遗镞C.惫懒 度假村 斩木揭杆 弃甲曳兵 D.逡巡 名信片 怨天尤人 杜娟啼血3.B.庄子曾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知识爆炸的今天,难道我们不应该坚持终生学习吗?D.从前默默无闻的张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这学期的两次月考中跻身年级前三名,超过了曾被大家誉为 “考场常胜将军”的吴永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题包括虚词、实词和成语,选材与四川高考一致。 A.“而且”改为“反而”“而且”和“反而”都表递进关系,但“而且”表两分句表达的意思一致,?“反而”表两分句表达的意思相反。B.“终生”改为“终身”。终生的“生”指生命;终身的“身”指身体。“终身”多就生活、处事方面切身的事情而言;“终生”多就事业而言。D.不合语境。: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4.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儒家安身立命之道“安身立命”作为一个成语,出自禅宗。可是“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则出自儒家。 在《论语》中,已分别论及安、身、立、命,但还只是一些初步的想法。到孟子这里,则形成了儒家关于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较系统的说法。孟子把人性善视为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而“天道诚”则是他为安身立命之道指出的超越指向。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离娄上》)所谓“思诚”,就是以“天”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扮演好天民的角色,力求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至于进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路径,孟子不可能选择外求的认识路线,只能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他称之为“求放心”。他指出,现实的人之所以流于不善,并非人的本心所致,而是人不肯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他慨叹:连自己家的鸡犬丢失了,知道找回来;可是自己的本心丢失了,却不知道找回来,真是一种悲哀!他对这种人的忠告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人们寻找精神生活方式,可以选择外在的路向,也可以选择内在的路向。如果选择外在路向,会形成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把超越的目标定位在彼岸世界。这种精神生活方式通常会否定人生的价值,如基督教有原罪说,佛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说法。按照外在超越的路向,人无法自己实现超越,必须靠救世主或佛来拯救。儒家所选择的是内在超越的路向,找到了一种哲学的精神生活方式,这就是安身立命之道。所谓“安身”,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性中具有崇高价值,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用传统的说法,就是“人性善”,就是“人为贵”。这个“身”字很要紧,表明人的精神世界不可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所谓“立命”,就是主张追求理想人格,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用传统的说法,就是“超凡入圣”,成就理想人格。这种内在超越,完全靠自己努力,“我欲仁斯仁至矣”,不必指望外力的拯救。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建立在“一个世界”的基础上,没有设置彼岸世界。儒家认为,在现实的人生实践中就可以达到超越的目标,不必企慕彼岸世界,也不必寄希望于来世。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具有包容性,可以同人们的其他信念相兼容。一个人认同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并不妨碍他接受任何宗教信仰,也不妨碍他接受任何政治理念。只要这些信念有助于人格的自我完善,儒者都会表示充分的尊重。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可以实行现代转化,可以成为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资源。精神文明程度固然同物质文明程度有关系,但不会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而自然而然地提高,需要人们有意识地去“建设”。如果忽略了精神文明的建设,人们的精神世界将会坍塌,物质文明也将随之失掉价值。【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不选择外求的认识路线,而是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说明孟子不否定人生的价值。B.基督教有原罪说,佛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说法,这些说法表明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是选择外在的路向。C.因为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没有设置彼岸世界,不必寄希望于来世,所以儒家都是无神论者。D.如果只注意建设物质文明,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不能提高,也会影响物质文明的价值。【答案】【小题1】B【小题2】B【小题3】C【解析】【小题1】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六 国 论苏 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率先,领先 B.此言得之 得:适宜,得当C.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D.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击退【小题2】下列各项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然秦以区区之地B.斯用兵之效也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C.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吾尝终日而思也D.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中心论点句紧扣文题,由因溯果,从反面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这句话“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一语双关,似乎是在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其实是在告诫北宋“为国者”。C.结尾一段借古讽今,作者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作对比,语重心长地警告北宋王朝,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点明了本文的主旨,即作者的写作意图。D.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4分)(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分)【小题5】《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写作意图是什么?(3分)【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文言虚词也在词义上大多是多个义项的,而意义不同是由于用法(即语法功能)不同造成的。此题考查的均是常用虚词。A.介词,用;介词,凭借。B.语气词,表判断;语气词,表疑问。C.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相当于“地”。D.均表被动。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3】试题分析:A项中心论点句是由果溯因,从反面和正面两个方面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参考译文: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他们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如果当初韩、魏、赵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解析版】四川省叙永一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语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er/236322.html

相关阅读:湖南省株洲市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陕西省宝鸡园丁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2Wo
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册寒假练习题
2019级高二语文期中试题
陕西省西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