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高二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导语】高二年级有两大特点:一、教学进度快。一年要完成二年的课程。二、高一的新鲜过了,距离高考尚远,最容易玩的疯、走的远的时候。导致:心理上的迷茫期,学业上进的缓慢期,自我约束的松散期,易误入歧路,大浪淘沙的筛选期。因此,直面高二的挑战,认清高二,认清高二的自己,认清高二的任务,显得意义十分重大而迫切。逍遥右脑为你整理了《高二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历史上,国人曾有谣谶之信。何谓谣谶?谣,是歌谣;谶,为预言。简单地说,谣谶就是以谣为谶,用歌谣的形式演绎对未来的预言。内容主要包括占验个人命运和历史事件两种。前者如以燕子为题,影射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人生经历。而历史事件最著者莫过于王朝更迭。这类谣谶有的是一语成谶式的简单判断,如“亡秦者,胡也”;也有的是对完整过程的叙述。一首普通的歌谣何以有着如此巨大的能量?答曰:信仰使然。

  ②古人认为,“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徒歌谓之谣”。也就是说,谣是没有音乐伴奏的歌唱形式。事实上,最有可能成为谶谣的不是成人谣而是童谣。古人认为:“童子歌曰童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童谣能成为谶谣,除了“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外,还有信仰上的因素。古人认为五星中的荧惑星(火星)降临大地化为儿童,歌谣嬉戏,而其所歌即是吉凶的预兆。

  ③《国语•郑语》记有周宣王时的一首童谣:“恹弧箕服,实亡周国。”(那卖桑弓、箭袋的人,就是使周灭亡的人啊!)历史应验了童谣之语,卖桑弓、箭袋的夫妇收养的弃婴,正是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之妃褒姒。《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其成书年代,或云春秋末期,或云战国初期。以最晚而论,应该说在战国初期人们已经有了谣谶的信仰。

  ④既为信仰之物,谣之所以成谶,源于两种基本的思维。一是相信语言的神秘力量。如古时候“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的农事咒语。二是相信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人们总是试图破译这种神秘联系,先民龟筮占卜就是这种文化尝试的结果。相信谣谶的预言和相信卜筮的占验应该说基于同样的思维,只不过是所凭借的手段不同罢了。

  ⑤上述信仰被战国邹衍和西汉董仲舒所利用,并进一步系统化。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根据西周以来解释自然现象的阴阳、五行,创立“阴阳消息”与“五德终始”学说,用天事解释人世治乱,以之恐吓当政者,使其不敢不注意人事。首将儒家与阴阳家两种学说融为一体的是西汉大儒董仲舒。他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人格神,皇帝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皇帝的作为可以与天感通,上天通过“祥瑞”与“灾异”表达对皇帝的嘉许与惩戒。邹衍、董仲舒的理论因此也成为了中国谶纬之学的渊薮。“纬”是指方士化的儒生编辑起来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

  ⑥今人看来,谣谶乃诳人之举,其人为因素昭然若揭。或人为作谣,以图成谶。如秦末篝火狐鸣中“大楚兴,陈胜王”的起义谣谶,元末韩山童、刘福通“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造势谣谶等等,皆属“当世有心人”之作,其目的无非是借谣谶以实现其政治企图。或穿凿附会,事后释谶。秦末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谣谶,关于这首谣谶的理解分歧不一,分歧的关键点是对句中“三户”一词的理解上。历史最终给人们留下了足够的附会空间,大泽乡起义的陈胜是楚人,亡秦主力西楚霸王项羽是楚人,建立大汉王朝的刘邦也是楚人。

  ⑦时至今日,谣仍在,人们仍会“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谶已无,以谣为谶的行为已难觅踪影。但如果就此说,相信占验、相信预言的谣谶式思维已从现代人的大脑中剔除干净却显武断。有人在观看了好莱坞惊悚片《2018》后,就把现实中的诸多灾害与片中玛雅人的预言相互联系。我们不敢确定这种疑虑是人们真实意图的流露抑或是茶余饭后的戏言,但我们倒是更愿意相信它是后者。

  (节选自刘汉杰《历史上的“谣谶”》)

  1.与“谣谶”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谣,是指歌谣;谶,是指预言。谣谶就是用歌谣的形式演绎对未来的预言。

  B.因为语言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所以谣最终才能成为谶。

  C.相信卜筮的占验与相信谣谶的预言基于同样的思维,只是凭借的手段不同。

  D.谣谶就是以谣为谶,在我国存在的历史十分久远,时至今日,谣仍在,谶已无。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先阐释了谣谶的概念,然后举例说明了谣谶的主要内容,最后指出歌谣具有巨大能量的原因在于信仰。

  B.第②③段重点分析了谣成为谶的两点原因,并通过史料推断出国人的谣谶信仰至晚在战国初期就出现了,甚至可能更早。

  C.第④⑤段,作者先明确阐述了谣成为谶的两种基本思维,并由董仲舒将这种思维系统化,进而促成了中国谶纬之学的产生。

  D.第⑥⑦段站在今人的角度上,分析了谣谶不过是人为创作,意图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并指出了当今世上的谣谶式思维。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谣之所以最有可能成为谶谣,是因为它多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对当时世界的感悟,是孩子洞察世界后的自然反应,是“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

  B.谣成为谶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相信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总是试图破译这种神秘联系。先民龟筮占卜就是这种文化尝试的结果。

  C.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实质是用天事解释人事,以之规劝、提醒当政者关注民生。谶纬之学是谣谶的发展、提高,是专门人士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

  D.邹衍根据西周以来解释自然现象的阴阳、五行,创立“阴阳消息”与“五德终始”学说。后来形成的谶纬之学,理论起源就来自他和董仲舒的理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①作吏部侍郎,侯②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后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③。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栗。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阙、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自来家传《周易》、《左氏传》,故两家者流,文字最备。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

  己酉夏五月,至池阳,侯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灿灿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

  (选自《〈金石录〉后序》,有删改)

  【注】《金石录》,宋赵明诚所撰。该书著录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研究专著之一。本文节选自李清照为该书所做的序言。

  ①相:这里指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时为吏部侍郎。②侯:侯,古时士大夫平辈之间的尊称。此指作者的丈夫赵明诚。③椠:古代用木削成以备书写的版本,引申为刻本。

  4.下面一段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B.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C.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D.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5.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说明赵氏夫妇有“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的一组是()(3分)

  ①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③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④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⑤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⑥遇书史百家字不阙、本不讹谬者,辄市之

  A.①②⑥B.②③④C.①④⑤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节选的序文部分,集中笔墨详细叙述了李清照夫妇二人收藏金石书画等的聚散经过,表现了他们高雅的情趣以及在时局动荡中无能为力的悲痛。

  B.赵明诚当太学生时就酷爱碑文,做官后,更是立下了即使节衣缩食,也要游遍辽远的地方,把天下的古文奇字全部搜集起来的志向。

  C.夫妇二人志趣相投,或共同校勘书籍,或相对惋惜无钱购买珍品,或以饮茶先后为赌注考察记忆力。点滴小事,看似琐屑,却颇有情致。

  D.危急时赵明诚要求妻子亲自抱着所说的宗庙祭器,并与之共存亡,这让李清照心里很不好受,也让人看到了他的爱物成痴。

  7.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5分)

  (2)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诗和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10分)

  梅

  [宋]王淇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清江引•咏梅

  [元]贯云石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漏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注】林和靖:北宋诗人,字和靖。他的《山园小梅》诗脍炙人口,成为千古佳唱。

  (1)请简要分析上面的宋诗和元曲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共同特点。(5分)

  (2)请分析说明上面的宋诗和元曲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7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人生如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4)__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6)吾师道也,。(韩愈《师说》)

  (7)艰难苦恨繁霜鬓,。(杜甫《登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棋魂

  游子

  清晨,家丁刚刚打开大门,突然跌进一个人来。这是一个二十五六岁的青年人,双目紧闭,浑身水湿,左臂负了刀伤,鲜血湿透了衣袖。王管家赶忙吩咐送到下房急救。

  许久,青年人才醒了过来,问道:“这里可是江州刺史王景文大人的府第?”王管家点点头:“请问足下从何而来?”青年人笑道:“小人莫谷青,江北中州人氏,自幼好围棋,因得知王大人棋艺精绝,便有心来切磋棋艺。只因两国以江为界,各守疆域,小人只好于夜间偷渡。上岸后又路遇劫匪,寡不敌众。不过终于可以一会王大人了!”王管家听了急进内堂禀报,回来后道:“老爷说,足下远道而来,身体又有所不适,先请静养数日,待到神定气足后,再请公子赐教。”

  十天后,莫谷青终于跨进了王府的“松云轩”。只见堂中檀木椅上端坐着一个中年人,三绺长须,面色祥和。这人就是当今深得皇上宠幸的皇太妃王燕春的亲弟弟王景文。莫谷青双手一揖,朗声说道:“江北棋士莫谷青,特来向江南棋王领教!”王管家见莫谷青长揖不跪,正要厉声喝斥,王景文摇手止住:“莫谷公子不远千里而来,以棋会友,不可以常礼拘之。”说着,躬身向莫谷青道:“公子过奖了,老夫怎能担当‘棋王’二字?今天公子前来指教,老夫喜不自胜。请!”便令摆上棋盘,与莫谷青分宾主落座。

  两个时辰过去,双方各分秋色。这时,莫谷青执子强行打入白方腹地,结果被王景文击中要害,首尾难顾。莫谷青额间沁出了细汗,一口腥血蹿上喉咙。他不动声色地咽了回去,颤抖地投下一子。王景文身后的幕僚们,个个面露喜色。谁知,王景文落子竟下出一步坏棋。莫谷青抓住机会,逆转了棋局。王景文微微一笑,推枰认输:“公子少年英雄,老夫领教了!”莫谷青笑道:“在下胜得侥幸,受教不少,就此告辞!”起身一揖飘出门去。

  王景文望着莫谷青背影,沉吟不语。一个幕僚不解问道:“这局棋大人有两次可以杀死黑方大龙,为何将它放过了?”王景文笑道:“此人棋力不下于我,但锋芒太露,这就和棋道不符了。我见他少年得志,心性极高,我若胜了这一局,他轻则一蹶不振,重则会呕血而死啊。但愿他回去复盘时明白其中道理,修身养性,领悟棋道精神,可望成为一个旷世奇才。”

  几个月后皇太妃因病薨逝,接着,先帝禅位于太子。王景文刚从朝中回到江州,王管家来报:那个莫谷青又来了!

  莫谷青沉稳了许多:“在下回去将对局反复推演,发现是大人存心相让,寝食难安。士可杀不可辱,在下想与大人再弈一局,务请大人放出手段,使出‘江南棋王’真本领,让在下输得口服心服!”随即从身上掏出一张押单,“在下渡江之前,已托贵国商人将价值十万两白银的货物押在江州大兴隆栈,这是押单。在下就以此物为注,和王大人对弈一局。”王景文一愣,笑了:“公子是怕王某不肯竭尽全力,故以此相激啊?王某应了,此局若输给足下,照数赔还。请!”

  莫谷青执黑先行,步步为营。王景文应对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藏着绵绵后劲。双方进入“官子”阶段,莫谷青见盘面上白棋形势略优,不由心头焦急。就在这时,一个家人进来禀报:“皇上圣旨到,请大人即刻接旨!”王景文一怔,对莫谷青说声“失陪”,走出房间。约莫半个时辰,王景文进来,朝莫谷青抱歉地一笑:“官身不由己,让公子久等了。”莫谷青也不说话,“叭”地落下一子。王景文一愣,仓促落下一子。莫谷青却连发妙手,终盘一数,莫谷青恰胜一子。

  王景文看着棋盘,呆了一阵,苦笑道:“迅速备银十万两,送莫棋友出城过江!”莫谷青拦住了:“此局在下虽胜了王大人,仍属侥幸。这十万两银子请暂时存放在贵府,待数月后王大人公务稍闲,在下再来与王大人重博一局。”

  王景文一笑:“感谢公子厚爱!只是王某再也无缘与公子共研棋艺了。”说着,从衣袖里掏出圣旨,展开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尚书仆射、江州刺史王景文勾通敌国,与燕帝三子慕容白交游,图谋不轨,着即赐死。钦此。”早就在门外等得不耐烦的两个黑衣使者端着一壶“鹤顶红”应声而进。

  王景文对众人一笑:“这酒不便相劝大家了。”刚一举壶,莫谷青身形一闪,夺下酒壶,朗声道:“在下慕容白两番渡江,不过是想与王大人切磋棋艺。既然祸由我起,就请贵使者将我押解到京城,以释王大人清白!”说着将双手反在身后。

  王景文叹息道:“慕容公子,你上次在敝府养伤时,我就查明了你的身份。但我和你同样醉心棋道,愿南北棋界有所交流,所以两次和你对局。我死不足惜,你赶紧走吧!”说着,一把抓过酒壶,一仰头吞下大半,身子一晃,栽倒在地。

  慕容白双膝跪地,拉住王景文的手,含泪笑道:“王大人棋艺超凡,地府中哪有对手?南北有界,不如阴曹畅通无阻。在下愿做你的两世棋友,也好无羁无绊地下棋!”抓过剩余的小半壶酒,一饮而尽,亦倒在地上。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端细致描写了莫谷青入门时的状态,制造了悬念,暗示了南北*的紧张局势,也暗示了来人的真实身份。

  B.小说第二、三两段交代了王景文的刺史身份和他姐姐深得皇上宠幸的情况,目的是与结尾王景文被赐死一节形成反差,制造了情节上的波澜。

  C.第一次弈棋时,王景文故意下出一招坏棋,输给对方,是希望他能够领悟棋道精神,在棋艺上继续提高,不至于因输棋而一蹶不振。

  D.第二次弈棋时,莫谷青看出王景文又在让棋,认为自己赢得侥幸,所以不愿接受赌银,想等王景文公务闲时再博一局。

  E.小说以王景文和慕容白双双自尽为结尾,为读者展现了两个为冲破阻隔、增进交流而不惜牺牲生命的高大棋士形象,将情节推向了*。

  (2)以“棋魂”为题,暗示着做人的精神。你认为这个题目在文中有哪些具体内涵?(6分)

  (3)小说中莫谷青(慕容白)这个人物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小说中主人公是王景文,但也有人认为是莫谷青。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哪一个?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阅读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近年,葡萄酒酒庄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是今年这些酒庄或者关门或者大打特价牌,这标志着酒庄销售已经进入理性期,接下来更需要从业人员________。

  ②为了保存这些书籍,使之流传后世,明代著名藏书家范钦________建造了一座藏书楼,起名“天一阁”,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

  ③《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再现了邓小平同志带领党和人民________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那段历史,给人民深刻的思想启示和全景式的艺术享受。

  A.苦心孤诣惨淡经营筚路蓝缕B.惨淡经营筚路蓝缕苦心孤诣

  C.惨淡经营苦心孤诣筚路蓝缕D.筚路蓝缕苦心孤诣惨淡经营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突出规范驾驶行为、增强安全意识为原则,对闯黄灯、故意遮挡号牌等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

  B.欧洲环境和卫生组织绿色*基金会近日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在工作场合吸烟将导致不吸烟同事患肺癌的危险性增长12%至19%。

  C.联合国设立“国际家庭日”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各国政府和民众更加关注家庭问题,提高家庭问题的警觉性,促进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D.好多部门都希望借助学校这个阵地来实现“小手拉大手”的教育效果,殊不知,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仅靠征文、演讲、手抄报等比赛来完成。

  1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陶先生继承经典文化之精髓而更新两点,将大学对人民的关怀视为现代大学理念的根本。21世纪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新使命是什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大学的领导者不约而同提出了大学的新功能:。

  A.大学不但要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些基本职能,而且应实现人类文明的交融和传承,积极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用。

  B.大学除了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些基本职能之外,还应积极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用,实现人类文明的交融和传承。

  C.大学应在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些基本职能和积极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用,实现人类文明的交融和传承这两方面并重。

  D.大学除了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些基本职能之外,还应实现人类文明的交融和传承,积极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用。

  15.仿照下面的示例,从你熟悉的诗歌题材类型中任选两种,以诗为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6分)

  山水诗是一位隐者,明月、清泉、宁静、淡远,让人喜爱又留恋。

  16.下图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请写出构图要素,并阐述其寓意。(5分)

  六、作文(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人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飞机上,同样是30岁到40岁年纪的旅客,头等舱的旅客往往是在看书,公务舱的旅客大多看杂志或用笔记本电脑办公,经济舱的旅客则看报纸看*玩游戏和聊天的比较多。

  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多在阅读,而普通候机区的人几乎全在玩手机。

  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呢?还是行为影响了位置?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B(强加因果)

  2.A(B项,偷换概念,②③两段重点分析的是童谣更容易成为谶谣的两点原因。C项,将这种思维系统化的是邹衍和董仲舒两人。D项,以偏概全,“谣谶不过是人为创作,意图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只涉及了人为因素中“人为作谣,以图成谶”的部分。)

  3.D(A项,据第②段,除因童谣是“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外,还有信仰上的因素。B项,据第④段,并非根本原因,只是原因的一种。C项,据第⑤段,“用天事解释人事”“规劝、提醒当政者”是邹衍学说的内容。

  4.A

  5.A(③写*的生活情趣;④⑤写“收书既成”后阅读时如何小心谨慎。)

  6.D(李清照心里很不好受并不是因为赵明诚的话。)

  7.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收书的任务既已完成,就在归来堂中建起书库,把大橱编上了甲乙丙丁的号码,中间放上书册。(“既”“起”“簿”“置”各1分,句意1分)

  (2)一时间四顾茫然,只见满箱满笼都是书籍,一边恋恋不舍,一边怅惘不已,心知这些东西一定不会成为自己的东西了。(“盈溢”“且”“必”“为”各1分,句意1分)

  8.宋诗写梅花不愿受到尘埃的污染,甘心生长在简陋的竹篱茅舍旁边,后悔和林和靖相识,以致惹得诗人们反复吟咏它。元曲写梅花只愿和纯洁无暇的白雪和月光为伴,不喜欢和蜜蜂蝴蝶嬉戏。(3分)二者都写出了梅花一尘不染、圣洁高尚、甘于寂寞、不事张扬的特点。(2分)

  9.相同点:宋诗中的“自甘心”“误识”和元曲中的“泄漏”“交”“不惹”等动词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都赋予了梅花以人的品格。[亦可答“托物言志”(象征)手法,二者均是句句不离梅花纯洁高雅的品性,同时,又是字字言志,正是作者贞洁自守、不慕名利、不逐流俗的高尚人格的写照。](2分)不同点:元曲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雪月和蜂蝶对比,说梅花愿和雪月为伴,不愿和蜂蝶相戏。(或说将梅花和百花对比,梅花不像百花那样喜欢开在风和日暖的春天,喜欢和蜂蝶相戏。)(2分)层次清晰1分。

  10.略

  11.(1)E、C(选E给3分,选C给2分,选B给1分;选A、D不给分。)(解析:A、不能暗示来人真实身份;B、目的并非单一;D、无法判断莫谷青看出王景文又在让棋。)

  (2)①弈棋如做人,棋道为上,荣辱其次。(人与人之间重在交流,赢输其次);②对他人尤其是暂不如已的人,应有宽容与爱惜的精神;③不受权势约束的人格的独立。(士可杀不可辱的傲岸是棋道的精髓之一。)(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3)①酷爱棋艺,为与弈棋高手切磋,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渡江而来;②心性浮躁,棋力不低,但锋芒毕露,不知内敛;求胜心切,强行用出险招,导致处于劣势;处于劣势时心头焦急,胸中气血翻滚,无法自已;③心性傲岸,不愿接受对方的故意相让,数月后再度渡江弈棋;④道义为上,在得知王景文因自己而被赐死后,也饮鸩自尽而不苟活。(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4)第一种观点:主人公是王景文。①故事发生的地点设置在王景文一方;②文章实际上是以王景文的命运起伏为线索来组织小说情节的;③对其他人尤其是对莫谷青的精彩描写有力烘托了王景文这一核心人物形象;④对王景文的描写,凸显了文章的主旨。王景文明明早知对方身份,却不为苟利而将其出卖,凸显出作者要彰显的精神。(每点2分,共8分)

  第二种观点:主人公是莫谷青。①莫谷青是最早出现的人物,因为这个人物展开了情节;②莫谷青的两次到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莫谷青的*又把小说推向了*;③对王景文形象的刻画,有力地烘托了莫谷青的形象,凸显了他们之间的志同道合;④莫谷青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人格理想,突出了作品的主旨,莫谷青的以棋道为上、超越政治对立的行为为作者所欣赏。(观点明确,没观点扣2分;结合文本论述合理,每点2分,共8分)

  12.C【解析】惨淡经营:形容苦费心力地经营筹划。惨淡,苦费心思;经营,筹划。苦心孤诣:指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了别人达不到的境地。孤诣,独自达到的境地。筚路蓝缕

  13.B【解析】A项句式杂糅;“突出……的原则”与“以……为原则”杂糅,C介词缺失,“提高家庭问题的警觉性”应为“提高对家庭问题的警觉性”,D“实现”“效果”搭配不当。

  14.B【解析]首先根据语境,侧重点应该落在“新”字上,不应该“新、旧(基本职能)”并行,所以C项应该排除;然后再看“实现人类文明的交融和传承,积极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用”这两句话的逻辑顺序,“发挥……作用”是手段,“实现……传承”是结果,而A、D都把这种逻辑关系颠倒了,排除A、D。所以答案为B。

  15.

  思乡诗是一位游子,归雁、落叶,天涯、家书,让人无奈又感伤。

  闺怨诗是一位*,缺月、征衣、弱柳、残梦,让人怜惜又惆怅。

  边塞诗是一位侠客,大漠、孤烟、羌笛、鸿雁,让人振奋又彷徨。

  咏史诗是一位老叟,乌衣巷、秦淮河、后庭花、石头城,让人怀念又感伤。

  (修辞1分,内容2分)

  16.构图要素:“70”,“1945-2018”,“V”字的长城图案,5只飞翔的和平鸽。(2分)

  寓意:数字“70”与时间“1945-2018”组成标志性符号,衬以长城图案组成代表胜利的“V”字,体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七十周年的主题,也表明中华民族组成钢铁长城,共同抗敌,取得了胜利(1分)。图案上方五只象征和平与希望的和平鸽由远及近展翅飞翔,表现对和平的向往(1分),象征五大洲人民团结一心,在血与火的洗礼后重生,携手前行,共创美好未来。(或:象征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飞向未来。)(1分)。

  17.作文

  文言文译文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我才嫁给赵氏。当时先父在做礼部员外郎,丞相公公在做礼部侍郎,我夫明诚年方二十一岁,正在太学做学生。赵、李两家本是寒族,向来清贫俭朴。每月初一、十五,明诚都请假出去,把衣服押在当铺里,取五百铜钱,走进大相国寺,购买碑文和果实。回到家中,我们面对面地坐着,一边展玩碑文,一边咀嚼果实,自己觉得很象远古时代葛天氏的臣民那样自由和快乐。

  后二年,明诚出仕做官,便立下节衣缩食,游遍辽远的地方,把天下的古文奇字全部搜集起来的志愿。日积月累,资料越积越多。丞相在政府工作,亲戚故旧中也有人在秘书省的,常常有《诗经》以外的佚诗、正史以外的逸史,以及从鲁国孔子旧壁中、汲郡魏安?(厘)王墓中发掘出来的古文经传和竹简文字,于是就尽力抄写,渐渐感到趣味无穷,以至欲罢不能。后来偶而看到古今名人的书画和夏、商、周三代的奇器,也还是脱下衣服把它买下来。曾记得崇宁年间,有一个人拿来一幅南唐徐熙所画的《牡丹图》,要二十万钱才肯卖。当时就是贵家子弟,要筹备二十万铜钱,谈何容易啊!我们把它留了两夜,终于因为想不出法子而还给了他。我们夫妇俩为此惋惜怅惘了好几天。

  后来我们回青州故乡闲居了十年。仰有所取,俯有所入,衣食有了富裕。明诚又接连做了莱州和淄州的太守,把他的全部薪俸拿出来,从事书籍的刻写。每得一本,我们就一起校勘,整理成集,题上书名。得到书画和彝、鼎等古代酒器,也摩挲把玩或摊开来欣赏,指摘上面的毛病。每晚以烧完一枝蜡烛为准。因此所收藏的古籍,都能做到纸札精致,字画完整,超过许多收藏家。我天性博闻强记,每次吃完饭,和明诚坐在归来堂上烹茶,指着堆积的书史,说某一典故出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猜中与否决定胜负,作为饮茶的先后。猜中了,便举杯大笑,以至把茶倒在怀中,起来时反而饮不到一口。甘心在这个环境中过一辈子了!所以我们虽处于忧患贫穷之中,而胸中的志愿从没有屈服过。

  收书的任务既已完成,就在归来堂中建起书库,把大橱编上了甲乙丙丁的号码,中间放上书册。如需讲读,就拿来钥匙开橱,在簿子上登记,然后取出所要的书籍。我有时把书籍损坏或弄脏了一点,他定要给以批评,并责令揩完涂改,不再象过去那样平易和蔼了。收藏书籍本为寻求适意,如今反而弄得一场不愉快。我性子实在忍耐不住,就想办法不吃第二道荤菜,不穿第二件绣有文彩的衣裳,头上没有明珠翡翠的首饰,室内没有镀金刺绣的家具。遇到诸子百家的书籍,只要字不残缺、版本不假的,就马上买下,储存起来作为副本。向来家传的《周易》和《左传》,原有两个版本源流,文字最为完备。于是罗列在几案上,堆积在枕席间,我们意会心谋,目往神授,这种乐趣远远超过声色狗马之上。

  到了钦宗靖康元年,明诚做了淄州太守,听说金军进犯京师汴梁。一时间四顾茫然,只见满箱满笼都是书籍,一边恋恋不舍,一边怅惘不已,心知这些东西必将不为己有了。高宗建炎元年三月间,我的婆婆太夫人郭氏死于建康,明诚奔丧南来。多余的物品既不能全部载去,便先把书籍中重而且大的印本去掉,又把藏画中重复的几幅去掉,又把古器中没有款识的去掉。后来又去掉书籍中的国子监刻本、画卷中的平平之作及古器中又重又大的几件。经多次削减,还装了十五车书籍。

  乙酉年夏五月,到池阳,皇帝有旨任命他知湖州,需上殿朝见。于是我们把家暂时安置在池阳,他一人奉旨入朝。六月十三日,开始挑起行李,舍舟登岸。坐在岸上,他穿着一身夏布衣服,翻起覆在前额的头巾,精神如虎,明亮的目光直向人射来,向船上告别。此刻我的情绪很不好,大喊道:“假如听说城里局势紧急,怎么办呀?”他伸出两个手指,远远地答应道:“跟随众人吧。实在万不得已,先丢掉包裹箱笼,再丢掉衣服被褥,再丢掉书册卷轴,再丢掉古董,只是那些宗庙祭器和礼乐之器,必须抱着背着,与自身共存亡,别忘了!”说罢策马而去。

  【二】

  一、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玉骢(cōng)乳媪(wēn)扁舟(piān)长歌当哭(dàng)

  B.笑靥(yè)曩者(nǎng)砧声(zhēn)桀骜不驯(ào)

  C.谂知(shěn)劓刑(yì)绮筵(yǐ)殒身不恤(yǔn)

  D.玉醅(pēi)岘山(yàn)凤阙(què)?金伐鼓(chuāng)

  2.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王夫之在《?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诗人笔下的“”就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典型。

  ②有些人演讲时往往先说一番幽默风趣的“闲话”,以激发听众兴趣,为与听众的交流营造良好的环境。

  ③荒山造林,既能生产木材,又能保持水土,是的事。

  A.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气氛两全其美

  B.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气氛一举两得

  C.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氛围两全其美

  D.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氛围一举两得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加西亚•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

  B.我国水墨画的主要成分是墨,加以清水,在宣纸上浸染,互渗,通过不同浓淡反映不同审美趣味,被国人称为“墨宝”。

  C.这种无纺布环保袋经过工艺处理后,具备了防水、易清洗、容量大、满足消费者对环保袋的客观需求的优势。

  D.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4.将下面三个句子中的画线部分整合为一个单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不能改变原意)(4分)

  ①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以音步、平仄相间构成抑扬美。

  ②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的音乐美分为抑扬美和回环美。

  ③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以同韵字来来回回的重复构成回环美。

  答: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

  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与九龄同姓,叙为昭穆,尤亲重之。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自定侍从升山之官,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唯令公审筹之,无贻后悔也。”竟不从。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时御史中丞宇文融方知田户之事,每有所奏,说多建议违之,融亦以此不平于说。九龄复劝说为备,说又不从其言。无几,说果为融所劾,罢知政事,九龄亦改太常少卿,寻出为冀州刺史。九龄以母老在乡,而河北道里辽远,上疏固请换江南一州,望得数承母音耗,优制许之,改为洪州都督。俄转桂州都督,仍充岭南道按察使。

  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时范阳节度使张守?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

  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累封始兴县伯。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

  初,九龄为相,荐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至是,子谅以妄陈休咎,上亲加诘问,令于朝堂决杀之。九龄坐引非其人,左迁荆州大都督府长史。俄请归拜墓,因遇疾卒,年六十八,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献。

  九龄为中书令时,天长节百僚上寿,多献珍异,唯九龄进《金镜录》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上赏异之。又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尚书左丞袁仁敬、右庶子梁升卿、御史中丞卢怡结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

  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龄之先觉,下诏褒赠。(节选自《旧唐书:张九龄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子必能致远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B.唯令公审筹之审:审查

  C.内外甚咎于说咎:指责,责备

  D.九龄坐引非其人坐:因为

  7.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张九龄“文行”好的一组是(3分)()

  ①幼聪敏,善属文②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③上疏固请换江南一州

  ④风度得如九龄否⑤进《金镜录》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⑥思九龄之先觉,下诏褒赠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⑥D.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说利用皇帝泰山封禅的机会,推荐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张九龄不赞同。

  B.张九龄认为防患于未然,处死安禄山,但皇上特别赦免了他,后来玄宗到了蜀地,才体会张九龄的先知先觉。

  C.张九龄的品行被皇帝赏识,而李林甫不学无术又嫉妒他,于是张九龄只好推荐牛仙客担任参政知事。D.张九龄有才华有见识,颇受唐玄宗及张说等人的赏识,但一生也是坎坷不断,多次遭受罢免或降职。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4分)

  (2)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3分)

  (3)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3分)三、诗歌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5分)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诗中的颔联和颈联描绘了四幅图画,请简要概括,并说明它们的特点。(3分)

  (2)尾联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作者借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2分)

  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9分)

  12.补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归有光《项脊轩志》)

  (3)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长亭送别》)

  (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司马迁《报任安书》)

  (5)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屈原《渔父》)

  (6)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献血。(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7),物换星移几度秋。(王勃《滕王阁》)

  (8)宁为百夫长,。(杨炯《从军行》)

  (9)*城南欲断肠,。(高适《燕歌行》)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这个卖果子的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不是开铺子的,不是摆摊的,也不是挑着担子走街窜巷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也就是给二三十家送。他的果子的好处,第一是得四时之先。市上还没有见这种果子,他的篮子里已经有了。第二是都很大,很香甜,很好看。果子全都从他手里过过,有疤的、挤筐、变色、过小的都剔下来。他的果子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是“树熟”,??不是在米糠里闷熟了的。他经常出外,出去买果子比他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和园主打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也不知道这些路道。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资谈助,对身体也好。他很少得病,就是因为路走得多。

  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两个儿子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两位大布店的‘先生’,有个卖果子的老爹,不好看?”儿子连忙解释:“不是的。你老人家岁数大了,老在外面跑,风里雨里,水路旱路,做儿子的心里不安。”“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季四太爷即季?民。又说,“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一种风俗,早早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儿子就都依了他。

  叶三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给季?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他一来就是半天,给季?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大气都不出。看到精彩处,情不自禁地深吸一口气,小声惊呼。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民的得意之笔。季?民从不当众作画,对叶三可例外,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

  季?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好在哪里?”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季?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对极了!”季?民提笔题了两句诗: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季?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何以见得?”“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对!”

  季?民最爱画荷花。他画的都是墨荷。他佩服大家李复堂,但是画风和复堂不似。李画多凝重,季?民飘逸。李画多用中锋,季?民微用侧笔。李复堂有时水墨淋漓,粗头乱服,意在笔先;季?民没有那样的恣悍,他的画是大写意,但总是笔意俱到,收拾得很干净,而且笔致疏朗,善于利用空白。他的墨荷参用了张大千,但更为舒展。他画的荷叶不勾筋,荷梗不点刺,且喜作长幅,荷梗甚长,一笔到底。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问叶三:“如何?”叶三说:“四大爷,你这画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是吗?我头一回听见!”季?民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有时季?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不卖?”“一张也不卖!”

  他把季?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寿材里。十多年过去了,季?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了,但是四季八节,他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民坟上供一供。季?民死后,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说:“不卖。”有一天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叫“?听涛”。一问,是日本人。?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叶三收藏的季?民的画的。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听涛用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不停地赞叹:“喔!真好!真是神品!”?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叶三说:“不卖。”?听涛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有删改)

  13.文章开头说全县“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此点?请简要概括。(6分)

  14.文章题目是“鉴赏家”,却用了较多的笔墨写叶三“卖果子”的事情,如何理解?(4分)

  15.“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这句话写出了季陶民怎样的性格特点?这对刻画叶三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4分)

  16.有人说汪曾祺的小说“清淡委婉”中“韵味十足”,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

  六、论述类文本(15分)感悟唐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用陈子昂的这两句诗来概括唐诗的地位恐怕再恰当不过。唐诗,她是中华文化的高峰,在这座高峰上涌现出了多少才华横溢的诗人、千古流传的名句;唐诗,她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

  但是,当历史走到今天,唐诗正在面临一场危机,她的地位开始动摇,她的存在开始被人漠视,她的深沉难以被人理解……这危机来自全球化的文化威胁,来自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但是这威胁真正的可怖之处在于它的根源并不是来自外部,而是自内而生??并不是西方人在消解唐诗的价值,而是炎黄子孙自己在疏离自己的文化。唐诗面临的挑战不是让陌生的西方人接受她,而是让所有的中国人理解她。

  为什么我们还要读唐诗?也许翻开李元洛先生的《穿越唐诗宋词》可以找到最好的解答。唐诗让我们体会到中华文字的精致奥妙,让我们不再因枯燥的语文测验而磨灭对于祖国文字的灵感,让我们真正地体验语文学习的精髓??而这些常常能让我们更积极而轻松地面对考试;同时作为一个站在文明冲突交界处的青少年,唐诗更让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理解自己作为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培养自己的文化认同感。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试想有哪种文字可以用如此简约的方式体现语言和修辞的力量。美国诗人庞德曾经翻译过《长干行》,但是“青梅竹马”到了他的笔下、到了英文的表达中却完全失去了意味。唐诗的一字一句或是捻断数茎须的炼词之果,或是随兴而至的天才之作。

  唐代才华横溢、魅力四射的诗人实在是不胜枚举,这里我需要特别地说一说李白与杜甫。李白是诗人中的天才,令后人感叹难以模仿、难以企及,而李元洛先生则让我们从另一角度去读李白,那就是他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不汲汲于名利、不戚戚于富贵,这是远远超过诗才诗艺的更高的境界。再看杜甫吧,沉郁顿挫的诗句、忧国忧民的情思、悲悯苍生的胸襟,都已化为了那个时代最深沉的底蕴。在这沉郁、忧思、悲悯之中,杜甫从孤舟中陨落,落入了那条埋葬屈原的河流,同他的先人一样化为了永恒的精神。

  感谢李元洛先生的书,让我重新认识唐诗。对我来说,这是一次中华文化的寻根之旅,一次民族瑰宝的重新挖掘。唐诗的力量是饱满的,唐诗的魅力是多元的,唐诗的价值是永恒的。他用了一种怅望的目光,站在现实的一头向千秋之前的唐朝远眺,这眺望中有的是对那个文化鼎盛时期的憧憬,是对当今现实社会的批判。但这种怅望的价值究竟何在?是不是我们要像唐人那样生活才能重回真正的民族文化的顶峰,才能真正让我们达到文化追求的极致?当然不是。这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需要的。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文化,今天的一根柳枝恐怕已不能表达那种离别的依依之情,交通的方便也让我们不再要像李白那样徒步游走,今天的我们有属于这个时代的表达方式。只是在这个时候,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我们需要一种精神,即对经典文化的热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17.第二段说“唐诗正在面临一场危机”,这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8.本文的题目是“感悟唐诗”,作者从唐诗中得到了哪些感悟?

  19.本文多次提到李元洛先生的《穿越唐诗宋词》一书有什么作用?

  七、作文(7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美丽小鸟飞去无踪影?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王洛宾《青春舞曲》

  小时候我想为母亲做很多事?结果每次都以“以后”结束?但那时我不知道,其实没有“以后”

  ??李明博(韩国前总统)《母亲》

  读了以上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感受和认识?请选好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自拟题目;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3.A(B结构混乱,前后主语不一致。C“具备了”与“优势”之间的内容分别指的是环保袋的特点与效用,不能皆用“优势”来概括。D语序不当。)

  4.中国旧体诗的音乐美分为以音步、平仄相间构成的抑扬美和以同韵字来来回回的重复构成的回环美。

  5.示例:①在读者的心目中,祥林嫂既是一个文学形象,又是旧中国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劳动妇女的典型:“我真傻,真的”也不是一句普通的话,而是她备受伤害之后心灵麻木的体现。②在读者的心目中,杜甫既是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一个忠君爱国之士的代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也不是一般的诗句,而是他大济苍生志向的体现。

  6.B(审:仔细)

  7.B(②非九龄行为,⑥体现了九龄的先见之明)8.C

  9.(1)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及故交排在后面。如果颠倒了顺序,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判断句1分,“劳旧”1分,“衣裳”1分,语意顺畅1分)

  (2)你不要因为王夷甫了解石勒这个旧例,误害了忠诚善良的人。(“勿以”1分,“故事”1分,语意顺畅1分)

  (3)严挺之等人有才能,张九龄和他们交往始终不改变,被当时的人称颂。(“渝”1分,“为……所”1分,语意顺畅1分)

  10.(1)松间朗照图,石上清流图,浣女晚归图,渔舟轻下图。纯洁、清幽、淳朴、闲适。(意对即可,图2分,特点1分)

  (2)原诗是说王孙公子快回来吧,山中不可以久留,作者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秋景亦好,山中可以久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

  11.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与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的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12.(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2)珊珊可爱(3)遍人间烦恼填胸臆(4)唯有倜傥非常之人称焉(5)受物之汶汶者乎(6)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7)闲云潭影日悠悠(8)胜作一书生(9)征人蓟北空回首

  13.①他真懂画,看到季?民作画的精彩之处(也是季自认为的得意之处),能发自肺腑地赞美。②能用简单直接的语言表达出艺术中的美,并能看出画作里的意蕴,如紫藤里有风,画中的老鼠为小老鼠。③能看出并指出画作中的不合常识之处。

  17.①全球化的文化威胁;②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③炎黄子孙在疏离自己的文化。(一、二点各1分,第三点2分)

  18.唐诗目前正遭遇危机,根源则在内部;唐诗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中华文字的精致奥妙;唐诗传达着诗人们高贵而永恒的精神;唐诗有着饱满的力量、多元的魅力,是民族的瑰宝。(答对三点即可得6分)

  19.正是因为李先生的书,让我认识到了现在读唐诗的意义,并重新认识了唐诗的价值,它是本文写作的触发,并使得作者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为作者的认识提供论据,令人信服。

  20.作文

  写作指导:两则材料都是力图把考生引导到生活中去,使他们对当下的现实生活进行关注、思考和感悟,行文可以围绕着珍惜青春,时间一去不复返,抓住机会,不要等待……来写,可以记叙,可以抒情,也可以议论。

  建议切入分为49分。

  【参考译文】

  张九龄字子寿,又名博物。他年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十三岁时用书信干求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非常赞赏他,说:“这个人一定能有所作为。”

  开元十年,多次升迁担任司勋员外郎。当时,张说担任中书令,他与张九龄同姓,(按年龄)排序结为宗族兄弟,张说特别亲近、看重他。开元十三年,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张说亲自决定侍从皇帝登山的官员,他多推荐两省录事、主书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于是(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破格授予(他们)五品官职。当初,张说命令张九龄草拟诏书时,张九龄对张说说:“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及故交排在后面。如果颠倒了顺序,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只是希望您仔细研究谋划这件事,不要留下悔恨。”张说最终没有听从。等到制度出台时,朝廷内外的人对张说有很多指责。御史中丞宇文融刚掌管田户租税的事情,每次向皇帝陈奏,张说多建议皇帝不要听从他,宇文融也因此对张说不满,张九龄劝张说对宇文融要有所防备,张说又不听从他的话。没过多久,张说果真被宇文融*,罢掉了知政事的官职,张九龄也改为太常少卿,不久调出京师担任冀州刺史。张九龄因为母亲年老在家,而河北距家道路遥远,上奏疏坚决请求换取江南一州任职,希望能多得一点母亲的音信,被皇帝优待同意,改任为洪州都督。不久又转任为桂州都督,仍然担任岭南道按察使。

  当初,张说掌管集贤院事,经常推荐张九龄能够担任学士,来满足(皇帝)顾视咨询。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捉拿护送他到京城,请求按照朝廷典章执行(死刑)。张九龄上奏说:“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望断绝后患。”皇上说:“你不要因为王夷甫了解石勒这个旧例,误害了忠诚善良的人。”于是放安禄山回到藩地。

  开元二十三年,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累官封他为始兴县伯。李林甫自己不学无术,因为张九龄的品行被皇帝赏识,心里非常妒忌他。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或者译为“掌管政事”),张九龄多次说不行,皇上不高兴。开元二十四年,升任尚书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后来宰相每次推荐公卿时,皇上一定会问:“节操、品质、度量能够像张九龄吗?”

  当初,张九龄担任宰相,举荐长安尉周子谅担任监察御史。到了这个时候,周子谅因为胡乱讲吉凶,皇上亲自加以质问,命令在朝堂上判决杀掉他。张九龄因犯了举荐不称职的罪,降职担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不久,他请求回乡拜扫先人之墓,因为遇到疾病而去世,终年六十八岁,皇上赠封他为荆州大都督,谥号叫文献。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er/1169120.html

相关阅读:2019级高二语文期中试题
陕西省西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陕西省宝鸡园丁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2Wo
湖南省株洲市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册寒假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