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高二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每个学期快结束时,学校往往以试卷的形式对各门学科进行该学期知识掌握的检测,对上一学期知识的查漏补缺。下面是小编收集的高二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1】高二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修炼不够,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阴,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就如铜镜愈磨愈亮,要是一只纸糊灯笼呢?用三五次就破了。

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就不成经典。

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累而成。在这个积累过程中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新的创造。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徽宗的瘦金书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它们是永远的参照点。

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后人时时的想起、品位、研究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自己新的经典。就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爱因斯坦和牛顿都不失为经典。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因为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唯其这种“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掘。

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凡经典都超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哲理的内涵,唯理性才可以指导以后的实践。只有理性的东西才经得起一遍一遍地挖掘、印证,而它又总能在新的条件下释放出新的能量。如天然放射性铀矿一样,有释放不完的能量。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司马迁说:“人总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都是永远的经典,早超出了当时的具体所指而有了哲理的永恒。就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小提琴曲《梁祝》中爱的旋律,还有毕加索油画中的哲理,张旭狂草中的张力也都远远超出自身的艺术价值而有了生命的启示。

总之,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丰富的内涵,每一次重复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像一块糖,因为有甜味人才会去嚼。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而味终不淡,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一块黄土,风一吹雨一打就碎,而一颗钻石,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见光亮。

(节选自梁衡《说经典》)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

A.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能经受得住一遍遍、一代代的重复,而不会被可怕的重复之斧劈碎。

B.要让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就要设法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水平,还要有个性,有新的创造。

C.后人品味、研究经典,都是为了创造他自己的高峰和新的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

D.经典都具有丰富的内涵,我们对经典的每一次重复,不是表面的阅读,而是一次新的挖掘和印证。

2.在文中第三段画线的句子中,两个“重复”的含义是否相同?请说出其具体含义(2分)

材料二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固然与人们的阅读、阐释和评价有关,但从根本上讲,决定于作品本身的价值和品质。换句话说,经典不是被说成是经典的,而是自己生成为经典的。因此,经典的秘密和律则,只能到作品里面去找。

纵观横察,概而言之,经典作品似乎都具有这样的特点,都遵从以下的几个律则。

第一,易感性。叔本华说:“我们发现每一位真正伟大的作家都尽可能洗练、明晰、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单纯质朴总是被看作真理的标志,而且也是天才的象征。”真正的文学作品,都有朴素、明白的特点,都是让人一看就懂但又觉得意味无穷的。比如唐诗、宋词、元曲,大都明白如话,清新自然,读之如饮佳酿,快何如哉!其实,文学创作的一个美学原则,就是用最简约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意思;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收获。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仅仅二十个字,就写出了五个物象、三个动作、两种心象(“疑”和“思”),描绘出一幅静夜思乡图,表达了一种像月光一样流转无已的乡愁冲动。其中没有一个难认的字,没有一个晦涩的意象,谁读了都明白,谁看了都觉得好。

第二,普遍性。经典作品不是琐碎无聊的个人经验。恰恰相反,在那些伟大的作品里,我们总是可以发现对有限的个人经验的超越,可以看到伟大作家对人类普遍经验的关注。那些伟大的作品,都能让人们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相反,那些由于种种原因轰动一时的作品,却终因缺乏普遍的人性内容,缺乏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而被人们弃置一旁。

歌德说:“真正伟大的作品,是百读不厌的,很难甚至不可能抵抗它的魅力,它留给你牢固的、不可磨灭的印象。一般地说,凡是古往今来人人爱读的诗文,你可以认为它是真正美的、真正崇高的。”经典就是这样一种让人不断回味和回忆的伟大作品,它总是吸引、召唤许许多多的人去阅读、去品味。

总之,经典是几乎所有人的朋友,是几乎所有人亲切而温馨的精神家园。

第三,永恒性。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追求不朽,正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人类的生活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生活,就在于从空间上说,人总是向往着别处的生活;从时间上说,人总是充满一种未来感,总是渴望在肉体生命结束以后,自己的精神可以延伸下去,从而获得不朽。可以说,人类之所以写作,某种程度上,就是希望借助作品的不朽,以实现精神的永生。

第四,正极性。所谓正极性,指的是一部作品在价值观、情感态度和道德境界上表现出的一种高尚而伟大的性质。一部真正的经典,不会怀着陶醉的心情来渲染自私、冷酷和残忍,不会降低人类的尊严和道德境界,而是发掘并表现人性深处潜存的善良、正直、勇敢,通过塑造美好的人物,将人的精神提升。只有深刻地表现正极性内容的作品,才有可能是伟大而不朽的经典。的确,一部真正的表现正极情感和正极思想的经典,必然具有升华性,必然会在精神上对我们产生积极的影响。换句话说,一切伟大的经典都具有灯与火的性质,既照亮世界,又温暖人心。

第五,给予性。那些真正的经典作品有着母性的慈爱气质,在这样的作品里,利他的牺牲精神,博爱的人道情怀,以及对自由、正义、平等和理想的不懈追求,构成了像大地一样稳定的精神基础,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宁静的幸福感和丰饶的收获感

总之,给予性是作家创造经典必须服从的律则,没有一部真正的经典作品不是给予性的。文学也是这样:越是表现给予性的慷慨与仁慈,越是能得到读者的喜爱,越有可能成为不朽的经典,这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最根本的律则。

(节选自李建军《经典的律则》,有删改)

3.材料二在谈经典的“易感性”时说,“文学创造的一个美学原则,就是用简约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意思;让读者费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收获。”下列古诗中不.符.合.这一美学原则的一项是(3分)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B.自古逢秋被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C.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李贺《金铜仙人醉汉歌》)

D.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4.下列对经典作品内容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中有许多精辟言论,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体现了经典的易感性。

B.鲁迅在《呐喊》中描述了诸多人物头上的“辫子”,如阿Q 的“辫子”、小D 的“辫子”、“洋鬼子”的“辫子”、N 先生的“辫子”、七斤的“辫子”、赵七爷的“辫子”等,这显性的“辫子”意向体现出经典的永恒性。

C.《平凡的世界》中有这样一段话:“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这段话彰显出经典的正极性。

D.《边城》细腻刻画了纯真的男女之爱、和美的亲属之情、质朴的邻里之睦,生动地展现了变成百姓健康、优美、淳朴的民风和人情,讴歌了一种醇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体现了经典的给予性。

材料三

在这样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经常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还需要读书吗?还需要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

实际情况是,现在在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理由”也可以举出很多。可是我想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而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更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

___________________?就社会的一般情形而言,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风气的养成而言,无论哪一行业的人,是否也有一些共同的书需要大家都来读一读呢?那些属于一个民族文化系统的典范之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也都有自己的文化经典,特别是那些“文明体国家”,堪称经典的文本格外丰富。凡是文化经典,就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不仅本民族的人应该阅读,其他国家的人也应该阅读。我这里讲的经典阅读,着重点在中国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经典,而且侧重人文学方面。

按照传统的说法,所谓中国的经典,主要是指“六艺”之学,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是孔子教授的六门课程,孔子之前已成书,但经过孔子删定的“六艺”,后来称做“六经”。由于《乐经》不传,便只剩下“五经”,就是《诗经》《尚书》《周礼》《周易》和《春秋》。“五经”是中国学术和中国文化的源头。《论语》就是“六经”意涵的化育之书。朱熹选注的“四书”即为“六经”的经典选本。所以人们常说的“五经”、“四书”,就成了中国传统社会识字的人必读的基本经典。

至于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文本经典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资源熏陶得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现,可以提示人们不要堕入俗流。有时称赞一个人的文章写得好,会惊叹地说这是古人的文章,这是极高的奖赏。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融解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不应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的文化导向。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造成全民族的阅读风气,首先是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节选自刘梦溪《今天为什么还要读经典》,有删改)

5.材料三第四段中提到的“四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分)

6.根据材料三上下文内容,请在第二段横线处补写句子,使文意完整、连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以上三个材料,概括阅读经典的意义。(6 分)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留耕堂记

【宋】叶适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余孩稚时,闻田野传诵,已识其趣.;出游四方,所至闾巷无不道此相训切。今葛君自得遂取以名.堂,盖其词意质而.劝戒深,殆非文于言语者所能窥也。

凡人衣食、居处、嗜好之须,当身而足,则所留固狭矣。然而念迫于室家,莫之赢焉;爱牵于子孙,不能业焉。四民百艺,朝营暮逐,各竞其力,各私其求,虽危而终不惧,已多而犹不足者,以.其所留不止于一身故也。嗟夫!若.是则诚不可禁已。虽然,其留者则必与是心俱,彼心不丧,术不谬.,阡连陌接,谷量山积,而隐诸方寸之小,无惭焉可也。不然则货虽留而心不足以留也留之家家不能受留之子孙子孙不能守甚至刑祸戮辱水火盗贼俄反顾失之皆是也。故广欲莫如.少取,多贪莫如寡愿,有得莫如无争。货虽不留,心足以留也。岂惟田野闾巷,而士君子何独不然!

葛君宅才数亩,无高垣.大屋之居,桑麻果树,依约可数。有二子,行称其文,卑躬侧履,非礼不动,草衣木食,自乐其乐。然后知方寸之小为无穷,而所留者异乎人之留也。若夫由是以致其用,则犹外物也哉!

8.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闻田野传送,已识其趣 旨趣

B.今葛君自得遂取以名堂 名字

C.彼心不丧,术不谬 错误

D.无高垣.大屋之居 墙壁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盖其词意质而劝戒深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B.以其所留不止于一身故也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C.若是则诚不可禁已 吾儿,久不见若影

D.广欲莫如少取 方五六十,如六七十

10.下面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殆非文于言语者所能窥也

??也许不是在文章的语言中所能看到的。

B.各竞其力,各私其求,虽危而终不惧

??各自尽力竞争,各自追逐自己的欲望,即使有危险也始终不畏惧。

C.岂惟田野闾巷,而士君子何独不然

??哪里只是田野乡下这样,而士人君子难道不是这样吗?

D.所留者异乎人之留也

??(葛君)留给子孙的东西和一般人留给子孙的东西不一样。

11.请用“/”为文中画曲线部分的句子断句。(5分)

不 然 则货 虽 留 而 心 不 足 以 留 也 留 之 家 家 不 能 受 留 之 子 孙 子 孙 不 能 守 甚 至 刑 祸 戮 辱 水 火盗 贼 俄 反 顾 失 之 皆 是 也

12.作者说“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这句民谚“其词意质而劝戒深”,其中“劝戒的深意”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四字词语回答。(不少于3个词语)(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10 分)

在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体系中,修身是基础。在《论语》中,孔子就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儒家经典《大学》中,也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且认为“心正而后身修,④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同在《中庸》中,儒家也用“博学之,⑦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⑨_____________、⑩_____________”五点,明确了“为学之序”。

三、本大题共4 小题,共16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4-17 题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宇孙巨源相遇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润州甘露寺弹筝

苏轼

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江妃处听雾雨愁,白浪翻空东浮玉①。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②。

注释:①浮玉:喻指金山。 ②杪(miǎo):树梢。

14.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采桑子》开篇以“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而不赘述,令人印象深刻。

B.“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

D.这两首诗词皆出自于苏轼之手,均写多景楼中与友人相聚之事,都借用音乐抒情,但抒发的情感却一喜一忧,迥然不同。

15.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它发音凄苦,常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下面有关筝的诗所表达的情感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3分)。

A.弹筝北窗下,夜响清音愁。张高弦易断,心伤曲不道。(南朝梁.萧纲《弹筝》)

B.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唐.李端《听筝》)

C.花脸云煲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凭君向道休弹去,白尽江州司马头。(唐.白居易《听筝》)

D.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元.萨都刺《赠弹筝者》)

16.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试作简要分析。(6 分)

17.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4 分)

“水”是古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常用来表达情感。李煜在《虞美人》中用它来喻亡国之愁: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它来感慨人生失意;③________,④_____________。

四、本大题共6 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3题。

天下一轮春秋月

①当今世界,乱云飞渡,危机四伏,人类仿佛在踢一场找不到球门的球赛。怅然回首,那一瀑穿越了两千多年混沌、彷徨与苍凉的月华,从孔子诞生地尼山的上空静静地流淌下来,几分清朗,几分暖意。

②2500 多岁的孔子老得像一尊雕塑,拱手静候在思想隧道的最幽深处。他比苏格拉底年长82岁,比柏拉图年长124 岁,比亚里士多德年长167 岁。这意味着,中国的孔子以领先西方思想源头“古希腊三贤”的脚步,接举了人类文明的圣火。

③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④“和”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和谐社会”、“太平盛世”、“大同世界”,是历代儒家的共同理想,是中国梦的滥觞。以“和”为□,中华文明与其它文明友好接驳,没有古希腊文明进程中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暴风骤雨,没有罗马天主教十字军东征的腥风血雨,也没有欧洲“五月花”号的凄风苦雨;以“和”为□,儒家主张平等,反对使用武力,中华曾成为调停纷争、震慑强梁,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以“和”为□,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扶桑,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路、唐蕃古道,丝绸之路、……海上生明月,儒香传万里;以“和”为□,中华文明雄峙瀚海,引渡异域文明的夜航,马可?波罗、利玛窦、遣唐使踏浪而来。“协和万邦”是共性的“最大公约数”,“和而不同”是个性的“最小公倍数”,如何求“和”,我们今天仍然要向孔子叩教。

⑤孔子是人类的慧根。他指点了中华文明的共有圆心,也开辟了世界文明的东方原点。孔子师先儒而有独创,集大成而有深造,尊古但不守旧,坚守却能应变,创新与包容的禀赋优势成就了儒学的博大精深。其后,孟子、荀子、汉唐经学、程朱理学……直至现代新儒,儒家文明蔚为大观。在东方,它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地;在西部,它与佛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相生相荣。大约400 年前,《论语》等儒家经典就译为法文、英文、拉丁文,影响伏尔泰、马克思等一大批西方思想家;儒家思想在与外来佛教、基督教的碰撞中借鉴吸收,以超强的内敛能力、消化能力、同化能力和愈合能力,守住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主体,为形成和接续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

⑥近年来,西方一些机构评选“十大思想家”、“100 位影响历史的人物”等,孔子或名列前茅或位居第一;一些国家矗立起孔子雕像,建立了儒学研究机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东门上方,孔子与犹太人先知摩西、古希腊政治家梭伦的雕像并列镶嵌以作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聚首巴黎,呼吁“以中国孔子的智慧帮助全人类应对21世纪的挑战”……

⑦面对差异与分歧、冲突与动荡,面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灾难频仍、人道主义危机红灯频闪的当今世界,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理念,能否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蓊郁的儒家文明之树能否让躁动的心灵找到安栖的枝头?

⑧孔子是世界的,但首先是中国的。

⑨先秦时期,儒家学说只是受到某些统治者的亲睐,孔子也只是因为个人才干卓越而受到器重,其主张并没有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他只是一勾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只是一炳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

⑩但光芒自有力量,哪怕微弱。历代仕儒们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以微风细雨滋心润物的方式点化冥顽、教化苍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凝成古代君子的品格,塑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如长风浩荡,如丰碑凛凛。

11两千多年来,的时间打造出仁、义、礼、孝、德等诸多儒家元素,写进我们的课本,嵌入我们的名字,镌刻在广袤神州楼阁宅院的门联匾额上,约定在古老国度的家训族规乡风民俗中,流进我们的血液,成为民族道德星空的北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观,“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仁义忠信,乐善不倦”的道德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谐观等,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绿叶葱茏。

12光必有影,丰碑的背后有影随形。

13孔子对周礼的尊崇导致了后人对复古循旧的固守,儒家对官本位、权力等级意识的强调禁锢了人的能动性,极端的愚忠愚孝愚贞观念造成对人性的束缚和扼杀;“爱亲”之仁与“利国”之仁往往存在矛盾,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常常出现两难,孔子编经,秦人灭经,汉人尊经,唐人注经,宋人疑经,被焚毁、被打倒、被尊奉、被扬弃,儒家学说命运多舛。许多要素被发扬光大,一些精华被毁灭殆尽,不少糟粕被渲染放大,各种唯心成分如杂草丛生。经过两千年长途旅行的古老儒学,仍需要“洗洗澡”、“治治病”,一掸陈年的积垢。

14 儒学是人学不是神学,儒教是教化不是宗教。儒家是思想舞台的要角,但不是政治舞台的主角,更不是历史舞台的长角,许多文化责任不能由儒家独担,更不能让孔子全部买单。孔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但不是全部,儒家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但不是全体。只有去伪存真、正本清源,才能还原真实的孔子。

15 中国是孔子的故园、儒家的摇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当代中国所遵循的创新理论之所以生机勃勃,是因为其中国文化底蕴深厚,这就是中国特色。如何在波澜壮阔的科技浪潮中绽放思想的光芒,在此起彼伏的战争狼烟中发出文明的信号,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确立道德的标杆,在全球化进程中建立起精神的里程碑与灵魂的红绿灯,这是儒家的新担当。文过饰非与吹毛求疵,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如果把孔子思想从我们的血管、骨骼中抽空,中华民族就会思想贫血、精神缺钙,中华文明就没有了生命的底色。

16 青史不泯,经典不老。我们应该高声吟诵民族的经典,就像基督徒读《圣经》、穆斯林背《可兰经》。一个心中没有神圣的民族是没有尊严的民族,一个不珍视自己经典的民族是没有力量的民族。

17 揣一本《论语》在胸口,人在长河中行进,心在长天里漂洗。回头看月,淡云轻拂,那玉盘上分明写着四个字:光而不耀①。

(取材于刘汉俊同名散文)

注释:①语出《老子》第五十八章“是以圣人……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8.在第④段中□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舟 旗灯 媒

B.煤 旗舟 灯

C.灯 媒旗 舟

D.旗 媒舟 灯

19.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②段写孔子比“古希腊三贤”年长,表明了孔子及其倡导的儒学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B.第⑥段列举诸多事例意在说明孔子的公平、博爱、和谐等理念已经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

C.第13段写儒家学说命运多舛,是为了证明儒家思想本身存在着不足,必须要消污去垢

D.第16段以《圣经》、《可兰经》类比,表明儒家经典在当今应当得到国人的尊重与诊视。

20.选出下列内容不是表现君子品格的一项( )(3分)

A.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学而》)

B.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

C.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论语?子路》)

D.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

21.赏析文中第九段画直线的语句(3分)

他只是一勾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只是一炳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

22.第12段中画曲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 分)

23.文章提到作为经典的《论语》是“不老”的。《论语?述而》中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请联系实际或阅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感悟。(6 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2分。

24.微写作(12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80 字。

①《论语》《呐喊》《边城》《平凡的世界》这四部名著,你最欣赏哪一部?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阐明理由,要求: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②《呐喊》《边城》《平凡的世界》这三部作品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如夏瑜、爷爷、孙少平。上述哪一人物形象最令你感动?请写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不少于10 行),表达你的情感。

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25.作文(5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800 字。将题目抄在答题纸上。

①请以“让心底盛开一朵花”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剧本除外。

②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认为一味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其实,不知“学”如此,生活中,我们行、游、读、友、爱、善、乐……无一不是如此。

请以“_______而不思则罔”为题作文。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剧本除外。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纸上。

【2】高二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宗字诸君,南阳鲁阳人也。王莽时,为县阳泉乡佐。会莽败,义兵起,宗乃率阳泉民三四百人起兵略地,西至长安,更始以宗为偏将军。宗见更始政乱,因将家属客安邑。

及大司徒邓禹西征,定河东,宗诣禹自归。禹闻宗素多权谋,乃表为偏将军。禹军到?邑,赤眉大众且至,禹以?邑不足守,欲引师进就坚城,而众人多畏贼追,惮为后拒。禹乃书诸将名于竹,署其前后,乱着笥中,令各探之。宗独不肯探,曰:“死生有命,张宗岂辞难就逸乎!”禹叹息谓曰:“将军有亲弱在营,奈何不顾?”宗曰愚闻一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可以横行宗今拥兵数千以承大威何遽其必败乎遂留为后拒诸营既引兵,宗方勒厉军士,坚垒壁,以死当之。禹到前县,议曰:“以张将军之?,当百万之师,犹以小雪投沸汤,虽欲戮力,其?不全也。”乃遣步骑二千人反还迎宗。宗引兵始发,而赤眉卒至,宗与战,却之,乃得归营,于是诸将服其勇。及还到长安,宗夜将锐士入城袭赤眉,中矛贯胛,又转攻诸营保,为流矢所激,皆几至于死。

及邓禹征还,光武以宗为京辅都尉,将突骑与征西大将军冯异共击关中诸营保,破之,迁河南都尉。建武六年,都尉官省,拜太中大夫。八年,颍川桑中盗贼群起,宗将兵击定之。后青、冀盗贼屯聚山泽,宗以谒者督诸郡兵讨平之。十六年,琅邪、北海盗贼复起,宗督二郡兵讨之,乃设方略,明购赏,皆悉破散,于是沛、楚、东海、临淮群贼惧其威武,相捕斩者数千人,青、徐震栗。后迁琅邪相,其政好严猛,敢杀伐。永平二年,卒于官。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因将家属客安邑 将:带领 B. 宗诣禹自归 诣:到、往

C. 署其前后 署:安排 D.为流矢所激 激:袭击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宗曰/愚闻/一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可以横行/宗今拥兵数千/以承大威/何遽其必败乎/遂留为后拒/

B. 宗曰/愚闻一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可以横行/宗今拥兵数千以承/大威何遽/其必败乎/遂留为后拒/

C. 宗曰/愚闻一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可以横行/宗今拥兵数千/以承大威/何遽其必败乎/遂留为后拒/

D. 宗曰/愚闻/一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可以横行/宗今拥兵数千/以承大威/何遽其必败乎/遂留为后拒/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宗生逢乱世,官职多次变迁。他历经王莽、更始、光武等朝,曾担任阳泉乡佐、偏将军、京辅都尉、太中大夫、谒者等官职,最后死在琅邪相之任上。

B.张宗临危不惧,勇于担当。当众将大都畏惧敌人追击不敢充当后卫之际,唯独他不愿退缩,不顾营中老亲弱子,留在大军后面充当后卫。

C.张宗英勇善战,屡立战功。他在担任后卫时以少胜多,击败赤眉大军,回到长安又夜率锐卒袭击赤眉军,后转攻各堡垒,多次濒临死亡也毫不畏惧。

D.张宗数次平叛,功勋卓著。从建武八年到建武十六年,他先后率兵平定了青州和冀州屯聚山泽的盗贼、颍川桑中盗贼、琅邪等地的盗贼。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莽败,义兵起,宗乃率阳泉民三四百人起兵略地。

译文:

(2)宗引兵始发,而赤眉卒至,宗与战,却之,乃得归营,于是诸将服其勇。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夜雨

黄景仁(1)

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

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

希声或变中宵雪,贵价先愁来日薪。

岁暮柴门寒较甚,可堪此夜倍思亲。

(1)黄景仁:清代诗人,文学家,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

8.诗歌颔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9.黄景仁的这首《夜雨》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阿房宫赋》中指责秦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的语句: , ?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

(3)《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百度一下”张亚勤

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赴美深造,到1999年回国加盟微软中国研究院,百度百科给张亚勤的词条可以概括为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学霸”,另一个则是“微软”。而就在9月10日,又有了第三个关键词:百度总裁。

就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微软公司宣布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博士因个人原因离职,张亚勤则用“使命达成”来概括了他供职微软2018年之后选择离开的原因。而另一主角、张亚勤的新东家百度则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我们非常高兴张亚勤加入我们的高层管理团队。”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表示,“张亚勤博士将为我们进军新兴业务领域做出宝贵的贡献。”

从微软到百度,张亚勤做出这个决定折射出的是以BAT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产业正在迅速崛起。

在9月3日百度世界大会上,张亚勤加盟百度就已有征兆。当日,张亚勤与李彦宏等一众高管相近而坐。

7天之后,百度宣布张亚勤正式入职,担任百度总裁,直接向李彦宏汇报工作。“我非常兴奋能在这样一个互联网产业的关键转折时期加入百度。”张亚勤说。

“一个时代的结束!”对于张亚勤的离职,原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张宏江在微博上如此评价。

让微软璀璨夺目的PC时代结束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微软是一个容易诞生偶像的地方,特别是对中国大学生而言,除了比尔?盖茨以外,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诸如李开复、唐骏等,都曾在校园里引来追捧。

12岁成为中国年纪最小的大学生;23岁以乔治?华盛顿大学校史上惟一一篇满分毕业论文获得博士学位;31岁被授予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称号,成为该协会100年历史上获得这一荣誉最年轻的科学家。早年求学时期的光环,早已使张亚勤成为众多“技术派”心中的偶像。

而对张亚勤来说,褪去学生时代的光环,1999年无疑是重新开始的一年。

这一年年初,他应李开复邀请以微软中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的身份加入微软,继而为微软中国找来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我们找的人大多在美国生活和学习过,他们已经在美国做得很出色,同时在国际学术界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彼时,张亚勤如是说。

据悉,张亚勤2002年发起的微软亚洲研究院与教育部合作的人才培养计划??“长城计划”,目前已累计培养各类人才30多万人,并已在10所高校成立联合实验室。

202019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将微软亚洲研究院评为“全球最顶级的计算机科学研究院”,也许正是因为盖茨看到亚洲研究院的出色成绩,同一年,张亚勤被调回美国总部,升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负责统领微软全球移动通信及嵌入式产品业务(当时微软七大工程部门之一)。

从回国到一次别离,历时5年。然而,谷歌的一个决定让张亚勤仅仅度过了两年平静的美国时光,就面临二次“回宫”。

2019年7月19日,谷歌宣布将在中国设立产品研发中心,并对微软展开了凶猛的挖角,而领军者正是此前游说张亚勤加入微软的李开复。就在当天,微软向美国华盛顿州地方法院提起诉讼,指控谷歌和李开复违反了竞业禁止协议。虽然事后三方达成非公开协议来解决各项问题,但微软亚洲研究院受到了冲击毋庸置疑。

这让盖茨有点坐不住了。

2019年初,盖茨亲自点名,张亚勤再次回国,创立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目前,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拥有超过3000名杰出科学家和工程师,已成为微软在美国之外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研发基地。

这应该是微软在中国的一个全新开始。2019年微软研发开始扶持中国的软件外包产业,投入从3000万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2.7亿美元,7年时间增长了8倍。

而这个过程也是张亚勤角色的一次转身。此前,他更多的是科学家的身份;而后,他由微软内部和学术界向外扩延,蜕变为企业管理者,并逐渐成为微软在中国的“名片”。

据了解,张亚勤除了担任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兼亚太研发集团主席之外,还担任北京、上海、重庆、海南以及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政府的国际经济与科技顾问,也是多家高科技公司的董事。

如果给张亚勤拍一部电影,镜头到了这一幕似乎已是高潮,但故事总有戏剧性的惊喜。

“我是个不停追逐下一个‘兴奋点’的人,我会主动寻找另一个能够让我兴奋的工作。”张亚勤曾多次这样表述。

这或许是其从微软离开的内在驱动力。然而,离开工作了近2018年的微软和一手建立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他理应也有很多不舍。“上个月最后一次出差美国总部,工作完成后我绕着办公楼走了好几圈,心里和他们告别。下次,就不会以微软身份回来了。”张亚勤说。

除去不舍,或许还有些遗憾。

202019年至2019年,张亚勤回美国工作的短暂两年中,是微软移动操作系统开始的时候,但随着他的离开,移动业务在其职业生涯中戛然而止,而微软也从“先发优势转向弱势”。这恐怕是张亚勤心中最大的隐痛。

市场调研机构StrategyAnalytics发布的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以及移动操作系统市占率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谷歌Android系统的份额为84.6%,创新高;苹果iOS的份额从去年同期的13.4%下滑到11.9%;微软Windowsphone的份额从3.8%下滑到2.7%。

微软错失移动互联,当然不是张亚勤的错。如今他为什么选择了百度?

有分析指出,李彦宏和张亚勤都是山西人,关系也非常好,在互联网三大巨头里,李彦宏拥有科学家情怀,可以给张亚勤提供更好的能做科学家梦想的空间,况且百度的股价以及薪水待遇能超过张在微软时的报酬。

近几年,跨国互联网企业的光环在不断减弱,而国内科技公司却如日中天,百度、阿里、腾讯已成为全球知名的高科技公司,并不断搅动国际资本市场,这些公司的发展前景和抛出的高薪已有足够的吸引力。这在百度近期招揽的人才中不难看出。

今年5月,李彦宏从谷歌挖来了吴恩达担任百度首席科学家,这是中国互联网公司迄今为止引进的最重量级人物。吴恩达曾领导谷歌大脑人工智能项目,并且让他在硅谷主持设立一个新的人工智能实验室。

“4个月前我加入了百度,人们有时会问我为什么要来,因为我相信在所有的公司中,百度是最有可能在人工智能上取得突破的。”吴恩达对《华夏时报》记者称。

“过去一年尤其特殊,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能深切地感受到移动互联网这个大潮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李彦宏如是说。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由“微软张亚勤”到“百度张亚勤”的转变,标志着张亚勤从给外国公司打工回归到为中国的公司工作,是其人生境界的提高。

B.微软是一个容易诞生偶像的地方,张亚勤凭借博士、院士、科学家的称号,与李开复等人一样,曾在校园里引来追捧,成为偶像。

C.告别是艰难的,“绕着办公楼走了好几圈”不会以微软身份回来了”,这些话语隐含着张亚勤的不舍和后悔,让人伤感不已。

D.文中多次出现张亚勤的“如是说” 有张亚勤的内心世界直接展示,也有他对自己部分工作情况的介绍,这些内容加深了读者对他的了解。

E.这篇传记通过对张亚勤工作角色变换的介绍,展现了互联网行业精英奋进的历程,让人感受到中国科技的发展进步,感受到中国社会的变化。

(2)请结合全文,概括张亚勤的三次转身。(6分)

(3)张亚勤为微软公司做出了哪些贡献?这些贡献分别体现出他怎样的才干?请概括回答(6分)

(4)请结合文本,谈谈张亚勤“跳槽”的原因以及带给你的启示。(8分)

第II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6日下午,莫言的小说《苍蝇?门牙》手稿捐赠仪式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至此,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手稿拍卖风波尘埃落定。

B.作品是文化工作者安身立命之本,如果作品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如果观众从作品中获取的只有过度消费的娱乐,那么文艺市场最终将走向低俗和庸俗。

C.一切美化侵略战争的言论,不论是谁说的,不论说了多少遍,不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伤害。

D.面对呈井喷式发展的微电影市场,不少人心怀疑问:今后的微电影到底是会成为链条式产业,还是仅仅是昙花一现,最终沦为吉光片羽?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森林中国”活动将深入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现、宣传、寻找在森林资源保护方面做出特殊贡献的生态英雄。

B.总书记的“民生观”是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刻体现,也是指导我们夯实执政之基的强大武器。

C.近期,西双版纳州旅游协会因涉嫌垄断经营,并制定了一套具有“强制效力”的排他性旅游,被媒体再度曝光。

D.共建海上丝路,将重新打通阻塞多年的亚欧经济,构建起一个连通东盟、南亚,甚至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

1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考研热降温拐点应该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创新点。 ,这应该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操守。 这是基本的教育目标。但是 。现在,考研出现拐点是我们彻底革新研究生教育的契机,应该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创新点。

①不但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②研究生教育应该让研究生们能够掌握研究方法,有所成就

③这种畸形、落伍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应该彻底革新了

④研究生教育主要应该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的

⑤而且自毁了门面

⑥我们一些地方的研究生教育却成了单纯的混学历

A. ④②⑥①⑤③ B. ④②⑥⑤③① C. ②④③①⑤⑥ D. ②④⑥⑤③①

五、文言文基础知识(9分)

1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砉然向然 B?每至于族

C?技盖至此乎 D?善刀而藏之

16.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 B?瓦缝参差

C?左右皆泣 D?因其固然

17. 下列各句中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C?所当者破 D?汉骑追者数千人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我6岁时,母亲和别人打架,很凶。为了给母亲报仇,晚上,趁着月关,我拔光了仇人家已经开了花的辣椒秧。

拔光仇人家的辣椒秧后,我回来向奶奶表功。一向和善的奶奶抓过一根棍子,劈头给我一顿猛打,直打到我答应每次见到仇家的人,该叫爷的就叫爷,该叫婶的就叫婶,奶奶这才住了手。

秋后我家盖房子,父亲给石头砸了脚,可是“上梁”的那天,很多和我家有“仇”的人前来帮忙。看到母亲一脸愧疚,他们说:“娃儿平日喊人喊得可好,不看大人面,也看娃儿面哩。”

读过上面的文字你有何感想?请写一篇文章,可以谈感想,也可以叙述你联想到的事情。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er/1155383.html

相关阅读:2019级高二语文期中试题
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册寒假练习题
陕西省宝鸡园丁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2Wo
陕西省西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湖南省株洲市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