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世界一流潜能大师博恩•崔西说:“潜意识的力量比表意识大三万倍”。追逐高考,我们向往成功,我们希望激发潜能,我们就需要在心中铸造一座高高矗立的、坚固无比的灯塔,它的名字叫信念。逍遥右脑为你整理了《高二下册历史暑假作业及答案》,助你一路向前!
【一】
一.单项选择题
1.20世纪20年代,美国普遍推广分期付款的销售方式。1924~1929年,美国分期付款销售额增长了3/4。对此现象认识错误的是()
A.刺激了人们的消费*B.使得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扩大
C.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D.促进了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2.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加剧这一矛盾的因素有()
①国民收入分配不均②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过多
③股票投机活动猖獗④工商企业大量破产倒闭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
3.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拯救了资本主义制度,使资本主义再次充满活力。这主要是指“新政”()
A.阻止了法西斯上台,维护了世界和平
B.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C.更多地运用科技成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资本主义
4.罗斯福在1933年就职演说中说:“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把那种大权授予我。”这主要说明()
A.罗斯福推崇*主义B.美国面临着外敌的入侵
C.罗斯福要加强政府的经济职能D.美国受危机打击特别严重
5.美国“罗斯福新政”在农业上采取的措施,实质上是为了()
A.加强美国内部的农产品竞争B.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以使市场复苏
C.保障农民的权益以缓和阶级矛盾D.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稳定农产品价格
6.在罗斯福推行的新政内容中,美元贬值成为摆脱经济危机的重要措施。这一措施()
A.稳定了世界经济形势B.是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最核心措施
C.推动了美国对外贸易的发展D.直接提高了美国国内人民的消费能力
7.1929经济危机由美国很快波及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这主要是因为()
A.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B.资本主义世界联系加强,已经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
C.美国掌握了世界政治经济霸权,对世界市场有重大影响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8.罗斯福新政与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共同点不包括()
A.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管理得到加强B.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
C.进行社会改革,缓和社会矛盾D.大规模推行国有化政策
9.英国著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由政府采取赤字财政政策,扩大开支以弥补个人消费和私人投资的不足,弥补那只看不见的手──市场经济自动调节的缺陷。在这一经济思想的指导下,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A.积极推进新技术革命B.扩大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
C.谋求建立经济区域集团D.努力扩大财政支出
10.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兴起的主要背景是()
A.美国的新科技革命刚刚兴起B.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C.美国参与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D.美国重视教育事业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材料二1934年1月30日,美国国会通过《黄金储备法》,授权总统在美元原来价值的50%~60%之间的幅度上固定它与黄金的比价。法律通过后,罗斯福宣布美元贬值为原值的59.06%。美元的贬值,使债务人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而国库则由于保有黄金,在美元贬值中获利28亿美元。购买黄金和美元贬值使联邦政府逐步从私*银行家手中夺得了对国家货币政策的主导权,为美国经济制度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材料三罗斯福逝世时,中国共产党在《新华日报》上赞扬罗斯福使美国“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元贬值的影响。
(3)结合当时中美关系,分析材料三的观点。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为美国带来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超级经济大国的实力地位为发展科技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手段,为保持超级经济大国和军事大国地位,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施了对科技的强有力的干预和调整政策……
材料二20世纪初,发达国家的科技因素在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中所占比重只有5%~10%,20世纪90年代初增加到60%~80%。……随着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并没有在发达国家出现以往的物耗和能耗大幅度同步增长的情况。1983年西方国家先后走出经济滞胀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在于新科技的发展。
材料三1970~1979年,美国农业人口由占总人口的5%下降到3%,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30%下降到13%,从事服务业和信息业的人口从15%上升到72%。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成为当代世界头号科技大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新科技革命对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
(3)材料三反映出美国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一、选择题
1~5DABCD6~10CBDBB
二、材料解析题
11.(1)措施:强制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国家对农民损失给予补贴,用税收杠杆保证不超过国家规定的农产品生产定额。
目的: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从而缓解经济危机。
(2)刺激了出口,使美国逐渐摆脱经济危机;减轻了美国人民的债务负担,增加了国库收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3)罗斯福新政改善了美国人民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暂时摆脱了经济危机。罗斯福去世时,中美正在合作抗日,两国具有共同的利益,所以中国共产党对罗斯福新政表示赞赏。
12.(1)第二次世界大战增强了美国的实力,美国政府积极开展新科技革命,不断加大对科技的扶持和资金投入。
(2)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中的物耗和能耗,缓解了经济危机。
(3)美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
【二】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它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B.它对保障苏俄在军事上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C.它的许多措施超越了战时需要的限度D.它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之一
2.从十月革命至20世纪20年代,苏俄(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A.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要为工农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D.要把市场和计划结合起来
3.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B.目的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D.加强了无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4.有人称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
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看问题②没有看到政策仅在一定限度内调整
③只看到政策引起的表面变化④没有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看问题
A.①②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
5.苏俄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本质上一致的地方是()
A.国家政权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B.都是依据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C.都奉行自由的经济政策D.都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国有化政策
6.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到新经济政策,其主要的社会根源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农民的坚决反对
B.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发生了转变
C.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
D.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完成
7.在苏俄新经济政策中,最能体现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的是()
A.农业领域B.流通领域C.工业领域D.分配领域
8.列宁说:“在苏联政权下,国家资本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入口,是社会主义取得可靠的胜利的条件。”对列宁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有()
①是新经济政策的具体体现
②苏联的无产阶级政权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先决条件
③采用国家资本主义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
④社会主义国家可以照搬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方面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9.斯大林说:“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对上述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斯大林开始放弃列宁有益的探索
②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的方向不是社会主义
③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是错误的
④对于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斯大林和列宁的看法不一样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0.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A.在历史上没有起过积极的作用B.注重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C.导致对斯大林个人的崇拜达到严重程度D.成为战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模式
11.“斯大林模式”最严重的弊端是()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B.片面发展重工业
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取消自由贸易
12.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
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B.片面发展重工业
C.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
D.轻工业发展品种单调,布局不合理
13.苏联领导人主观地认为,要实现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必须()
A.采用市场经济体制B.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坚持新经济政策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14.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各地出现农业集体化浪潮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的推动和压力B.对粮食需求的增长
C.农民自愿、自动加入集体农庄D.“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推动
15.“斯大林模式”建立的内部原因是()
A.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B.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的制约
C.斯大林个人因素起了决定作用D.粮食问题严重
16.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冲击了“斯大林模式”B.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C.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D.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
17.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改革没有使苏联经济获得发展②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③使苏联成为超级大国④1975年以后,改革停滞不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④
二.材料解析题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新政)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但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四粮食税自然是意味着农民在纳税后有支配余粮的自由……余粮的自由也就必须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
──《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五邓小平在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话时说:“中国的主体,十亿人口的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的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目的。
(2)结合材料二,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3)材料三中,列宁的初衷与现实为何会发生矛盾?
(4)材料一和材料四中的农业政策有何相同点?
(3)通过材料五,你是如何理解不同制度国家的经济政策的?
【答案】
一、选择题
1~5DAADB6~10CCDCC11~15ABBAB16~17CC
二、材料解析题
18.(1)措施:强制农民减少耕地、牲畜,提高农产品价格,国家补贴遵守减缩任务的农户,限制一定范围的农产品生产,重税惩罚超额产品。目的:使生产和消费趋于平衡,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
(2)罗斯福新政的实质:以国有化形式尽量避免资产阶级自由企业制度的竞争,以政府的力量全面干预、调节经济生活,缓解经济危机,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
(3)列宁的初衷是以上层建筑的力量来改造经济基础以及生产关系中的生产和分配问题,忽视了当时落后的生产力状况。
(4)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产品分配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5)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通过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可以加速发展国民经济,这一做法是符合实际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干预方式遏制危机,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也是值得称道的。这说明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没有固定不变的经济模式。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er/1141769.html
相关阅读:高二历史物理学的重大进展测试卷(有答案)
上学期高二寒假历史试题精编
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寒假试题
湖南师大附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浙江省温州2012年高二历史下册阶段性测试题(带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