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高二历史下册必修一测试题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二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导语】高二年级有两大特点:一、教学进度快。一年要完成二年的课程。二、高一的新鲜过了,距离高考尚远,最容易玩的疯、走的远的时候。导致:心理上的迷茫期,学业上进的缓慢期,自我约束的松散期,易误入歧路,大浪淘沙的筛选期。因此,直面高二的挑战,认清高二,认清高二的自己,认清高二的任务,显得意义十分重大而迫切。逍遥右脑为你整理了《高二历史下册必修一测试题》,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有人认为:“(中国)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从帝王专制到民主政治的历史转型中,成功的开端是

  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甲午战争D.辛亥革命

  2.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

  A.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B.欧洲共同体成立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D.北约成立

  3.《法学总论》第二篇第一条指出:“罗马人所适用的,一部分是自已特有的法律,另一部分是全人类共同的法律。”对材料中前后两个法律解释正确的是

  A.前者指习惯法,后者指成文法B.前者指成文法,后者指习惯法

  C.前者指公民法,后者指万民法D.前者指万民法,后者指公民法

  4、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子才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庶子也可参与财产分配。到了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的趋势是

  A、家父掌权日益趋于巩固B、家庭成员关系趋于平等

  C、嫡妻的地位日渐上升D、传统家庭观念逐渐解体

  5、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之战,是李鸿章一生遇到的的挫折???“海军费绌,设备多不完,惟鸿章知之深。朝野皆不习外事,谓日本国小不足平,故全国主战,独鸿章深知其强盛,逆料中国海陆军皆不可恃,故宁忍诟言和。朝臣争劾鸿章误国,枢臣日责鸿章,乃不得已而备战。”材料反映李鸿章是

  A、出卖国家主权的卖国贼B、“避战求和”以保权位的职业官僚

  C、知己知彼、了解国际局势的政治家D、不战屈人之兵的军事家、外交家

  6、1953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一条规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各民族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下列对此材料的解读,准确的是

  A、此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取代了政协制度B、5个民族自治区各族人民开始选举人大代表

  C、共同纲领为此时中央人民政府的执政方针D、它说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

  7.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讲述的是南宋人宋慈判案的传奇故事。历确有宋慈其人,据宋慈墓志铭记载,他先后做过“提点广东、江西、湖南刑狱”。历与宋慈的“提刑官”职能较为类似的有①刺史②都察院③御史台④参知政事[来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8.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变D.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变

  9.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推测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B.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副业成为家庭收人的重要来源

  C.民主平等思想广泛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想的束缚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10.清朝前期,福建泉州、漳州生产丝绸,所需原料购于江南,载往镇江染色后运回织绸。这反映当时

  ①长途贩运贸易活跃②区域分工明确③资本主义萌芽产生④生产社会化明显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1.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12.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村生产关系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B.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形式D.经济建设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13.19世60年代以后,上海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来是康姆去是够”(come,go),“好度由途叙阔情”(howdoyoudo)等,据此说明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包括

  ①英语开始在当地流传②生活方式受到西方的影响

  ③引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④西方饮食文化进入上海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4.对于中国近代化,有人这样说:“广东人立言,湖南人流血,江浙人摸钱。”上述评价中“江浙人摸钱”的本质含义是

  A.江浙是近代中国财阀的聚集地B.江浙地区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C.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在江浙等地发展较快D.江浙人具有经商发家致富优良传统

  15.“英国的社会结构不象欧洲大陆那样僵硬。没有因袭的社会风尚去阻挠拥有土地的土绅经营工业;没有法律上的障碍会阻碍一个工匠的社会地位的上升。”此段材料主要表明工业革命最早从英国开始,是因为

  A.英国经过启蒙运动的充分洗礼B.殖民运动增强了英国的综合国力

  C.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价值观念与法律关系的变革

  D.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历史发展有本质不同

  16.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称:“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这段材料无法揭示出A.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B.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

  C.缺乏公正性的全球化难以为继D.全球化的潮流应该被抵制

  17.“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这句话突出反映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18.苏联时期,曾流传一则笑话:一个美国代表团访苏,参观“伟大的建设成就”。陪同的苏联官员得意地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时,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我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我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请问:造成当时苏联家庭要“开着飞机”赶去“排队”买面包的主要原因是

  A.长期战争严重破坏社会经济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食品短缺

  C.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消极影响D.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

  19.右图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上善若水”的理念。下列与“上善若水”观点最一致的是

  A.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

  B.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C.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D.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0.卢梭在《民约论》中说:“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大脑使各个部分运动起来。大脑可能陷于麻痹,而人依然活着。一个人可以麻木不仁地活动;但是一量心脏停止了它的机能,则任何动物马上就会死掉。”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的是

  A.立法权是国家的心脏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行政权是国家的大脑D.议会至上,以法治国

  21.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明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22.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①孔子的“礼”②董仲舒的三纲五常③宗法制④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23.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干什么都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这充分体现了古希腊人强调

  A.数的对称是艺术的价值取向B.万事不以神的尺度为标准

  C.以人的尺度来衡量世间万物D.外在的美胜于内在的美德

  24.欧洲从希腊继承了什么?继承了关于人和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这里所说的“关于人和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指的是古希腊的

  A.公民大会的辩论B.轮番而治的管理模式

  C.人文主义和民主政治运作机制D.人民主权的观念

  25.台湾作家柏杨认为:中国文化似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但是到了14世纪,“它终于淤塞成一个酱缸,构成一个庞大而可哀的时代”。形成“酱缸”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专制制度B.“罢黜百家”C.“三教合一”D.程朱理学

  二.【非选择题】(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

  材料三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1分)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2分)当时受益于该制度的有哪些人?(2分)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1分)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特点是什么?(2分)

  (3)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2分)各有何积极作用?(2分)

  27.(11分)货币是商品流通的重要媒介。货币的兴衰彰显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国家兴,货币兴;国家亡,货币亡”这句话。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人类的经济画卷上,没有哪个细节能够与货币脱离瓜葛。黄金、白银、英镑、马克、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在世界货币的舞台上,有无数个角色上演着沉与浮的故事。在“现代经济学之父”凯恩斯眼中,随着野蛮的痕迹、超主权货币??黄金的演出落下帷幕,英镑打着“日不落”的旗号称雄世界,人类历诞生了第一个主权性质的国际储备货币。然而,盛宴总会结束,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与一次经济大萧条,英镑黯淡退场了,美元以势不可当之势崛起。直到今天,我们的世界还是美元时代。

  ??摘自宋泓均高强《货币变局: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

  材料二当然,对于货币这样的地位,任何国家都会觊觎。美元是否能够打破英镑盛极而衰的宿命,形成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长久主导权?在美元如日中天,甚至出现“美元荒”时,有人说,美元可以基业长青;而2008年金融危机肆虐,美元态势减弱时,有人说,美元的好日子到头了。??据《货币变局》整理

  (1)19世纪上半期,英镑确立了霸主地位,世界货币进入了英镑世纪。简要说明英镑确立霸主地位的原因(3)

  (2)20世纪40年代,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是怎样确立的?简要说明美元成为“世界货币”的有利条件。(4分)

  (3)“美元可以基业长青”和“美元的好日子到头了”这两种观点,你赞成哪一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4分)

  28.(12分)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指标。中西文明的交流、借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史》中出现的部分人名:焦守节(卷261)、李克让(卷270)、陈从信(卷277)、赵安仁(卷287)、钱端礼(卷385)、张忠恕(卷409)。

  材料二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马克?《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对西方挑战的反应从军事和经济领域扩大到社会和文化领域。这种大反映在中国人选择翻译的西方书籍的类别有了改变。在1850年到1899年这段时期中,中国人所翻译的自然科学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四比一;1902年到1904年的两年中,后者却以二比一的比例超过了前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就如何“做人”,材料一反映的思潮与同期的西方文艺复兴思想家的观点有什么不同?(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伏尔泰所处社会环境,分析伏尔泰高度赞赏中国儒学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三,1902年前后两个时期中国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2分)

  29.美国独立后成功地进行了制度创新,其宪法在中央政府的权力构建中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众议院……有弹劾(违法失职的总统、副总统和高级文官)的全权。……参议院有审讯一切弹劾案的全权。……凡必须经参议院及众议院一致同意的命令、决议……应经总统批准……。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并得该院出席议员三分之二赞成时,总统有权缔结条约;总统提出大使、公使、领事、法院法官及合众国政府其他官吏,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时,任命之……

  ??摘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材料2:美国总统威尔逊本是国联的发起人和积极的鼓吹者,但是……参议院拒不批准《凡尔赛和约》。结果,美国没有加入国联。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3:国会授权罗斯福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和调节……但在罗斯福新政的前期,法院与行政间则展开激烈争吵。法官们……先后宣布新政的几个主要法令违宪,予以废止。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改编

  (1)指出美国宪法三权分立制的理论思想主要出自哪本著作,并请概括该理论思想的主要内容。(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美国的“三权”在实践中是如何被限制的。(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设计。(5分)

  2011-2018学年第二学期会昌中学第一次月考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26题12分,27题11分,28题12分,28题15分,共计50分)

  27题答案:(1)原因:政治上,英国17世纪后期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此后不断发展完善,政局较为稳定;经济上,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的经济实力日趋强大;殖民扩张,初步建立起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军事上,英国具有当时世界上大的军事尤其是海军力量。(任答三点,3分)

  (2)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2分)有利条件: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与一次经济大萧条,英国经济实力衰落,英镑黯然退场;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经济实力大增。(言之有理即可,2分)

  (3)赞同“美元可以基业长青”。理由:一方面,美国具有超强的科技、军事、经济实力;另一方面,美国有较完备的政治制度,国内较为稳定。赞同“美元的好日子到头了”。理由:一方面可以从金融危机以来,美元态势减弱的角度分析;另一方面可以从经济领域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的角度分析。(4分,理由每个要点2分,只答观点不答理由不给分)

  28题答案(1)文艺复兴的思想家提倡人性、追求现世幸福,倡导个性解放;(2分)中国的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理论,要求人们恪守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性进行压抑。(2分)

  (2)原因:认为儒学文化具有自由、平等的精神;法国处于封建专制时代,认为儒学可以作为抨击天主教神学思想和封建等级制度的理论武器(2分)。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思想解放的理论武器,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2分)

  (3)由注重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到注重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制度。(2分)甲午战争、洋务运动的失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

  【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个小题2分,共50分

  1.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正确理解是()①同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②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③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④争取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扩大国际影响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2.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中,哪一条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的独立自主()

  A.“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3.下图是2018年9月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参加G20峰会时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情景,双方就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双方强调将进一步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化中俄友谊。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初能见证中俄友谊的史实不包括

  A.毛泽东访苏

  B.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C.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D.同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

  4.芜湖十一中校园里的王稼祥纪念馆展出了1949年《人民日报》

  题为《把中国人民的友情带到苏联去??欢送王稼祥大使离京赴苏》的社论。其中写到:“这是中国人民第一个真正能代表自己意志的外交使节出国,又是到新中国的第一个友邦苏联去„„中国人民第一次为自己的大使送行。”下列对“第一个真正能代表自己意志”理解最准确的是

  A.这是两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外交往来

  B.这是新中国第一次独立行使外交主权

  C.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派出驻外大使

  D.这是中国第一次派国人担任驻外大使

  5.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一封电报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做出这种判断的依据是

  A.中国提出“一边倒”外交战略B.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缓和了与美国的外交关系D.中国和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

  6.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出席了日内瓦会议,并在会议期间发挥了作用。“积极作用”是指中国()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促进会议采纳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D.促成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7.历史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展示了周恩来这位共和国外交的奠基人物,以矫健的身姿活跃在世界外交舞台上的一系列事件。下列中国的外交政策由周恩来提出或阐发的是

  ①“一边倒”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求同存异”方针④“另起炉灶”

  A.②③B.①④C.①②③D.①③④

  8.万隆会议达成了一系列精神和原则,陈毅同志曾赋诗赞誉万隆精神和原则:“准则昭天下,精神重万隆。”这里的“万隆精神和原则”在当时不可能包括

  A.一致反对殖民主义的精神B.“求同存异”的原则

  C.亚非国家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精神D.“另起炉灶”的原则

  9.2018年3月5日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同志诞辰116周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曾长期担任外交部长的职务,在国际社会中有“红色外交家”的美誉,下列周恩来参加的外交活动,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①参加日内瓦会议②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③会晤日本首相田中角荣④出席万隆会议

  A.①④②③B.①④③②C.④①②③D.④①③②

  10.下图是1949??2008年新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其中,建交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新中国在联合国恢复席位

  C.中美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D.我国奉行不结盟外交政策

  11.“这是联合国历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的“转折点”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C.中日邦交正常化D.中美正式建交

  12.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其主要促成因素不包括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B.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D.中国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

  13.在谈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时,毛泽东曾风趣地说“是黑人兄弟把中国抬进来的”这句话最能说明()

  A.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B.大多数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美国排斥中国政策破产

  D.发展中国家取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

  14.下图为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支持中国的票数增长示意图。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第三世界国家崛起B.西方国家消除了对华敌视的政策

  C.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15.1972年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两国改善关系的共同利益要求是()

  A.中国开始对外开放B.应对苏联的威胁

  C.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D.中国重返联合国

  16.某校高一(5)班同学王明准备撰写以“中美关系60年”为主题的历史小论文,他查阅了相关资料,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下列结论与史实不符的是

  A.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采取孤立中国的政策,拒绝承认新中国

  B.20世纪70年代,美国积极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C.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逐步实现正常化

  D.新时期中美两国广泛合作,两国关系不断发展

  17.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由封锁、威胁、孤立到关系正常化的转变,导致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C.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美国国家战略的需要

  18.2018年是中日建交40周年,中日关系面临重要发展机遇。1972年,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结束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D.受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促成三次建交高峰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C.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D.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20.某同学为研究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确定了主题并收集了相关材料。下列主题与材料对应正确的是()

  A.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收集万隆会议的有关材料

  B.中美外交关系正式建立??收集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文字稿

  C.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收集1993年江泽民出席西雅图会议有关材料

  D.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日联合声明》的有关材料

  21.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22.握手,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舞台上“巨人”的握手,有时会引起国际社会的“震动”。以下对三幅图片的“握手”的解读正确的有()

  图1(20世纪50年代初)图2(20世纪70年代初)图3(21世纪初

  ①图1握手的主角是斯大林与毛泽东,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②图2握手的主角是尼克松与毛泽东,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③图2握手的主角是卡特与毛泽东,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④图3握手的主角是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外交策略也发生相应调整,主要目标是()

  A.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孤立政策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C.解决国家安全问题D.联合美国对抗苏联

  2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表现在()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③在APEC等地区性国际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④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5.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③④D.①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时依次为18、14、20分,共50分

  26.(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3集

  材料二下列两幅图片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两次重大外交活动。

  图一图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这些原则”是指什么?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7分)

  2)“这些原则”对新中国外交的发展有何意义?(3分)

  3)材料二中图一和图二分别是新中国参加的哪两次国际会议?参加这两次国际会议对新中国外交发展有何意义?(8分)

  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一美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亚历克西斯〃约翰逊在1984年出版的回忆录《大权之所在》一书的204页上这样写道:(日内瓦会议之后)……周恩来从屋子那边走来,像往常那样温文尔雅地带着笑意打算和杜勒斯握手。……杜勒斯看了一眼旁边那些正等着拍摄这个带有和解象征意义照片的摄影记者们,很快背过身去,不理会周恩来伸出的手。

  材料二尼克松在《尼克松回忆录》中回忆道:“……(1972年访问时)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请回答:

  1)两幅图片的拍摄时间相隔多少年?(2分)

  2)为什么杜勒斯(时任美国国务卿)当年拒绝与周恩来握手,而尼克松却“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10分)

  3)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日关系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28.(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领导人曾谈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美国政府对于中国人民的敌视有加无已。”“如果没有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的帮助,在解放后的中国建立工业基础是不可想象的。”“我们一定要联合苏联,要以苏联为首,这样就可能使资本主义国家不敢妄动。”

  材料二1971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15个,1972年达到了18个,加拿大、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日本、联邦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材料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当今国际关系中,只有真正遵循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承认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充分尊重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国际间开展互利合作才有基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有保障。

  ??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

  1)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4分)有什么重大作用?(4分)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外交战线的什么现象?(4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4分)

  3)据材料三,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质。(2分)

  4)综合上述内容,你认为我国外交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A【解析】①②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含义,③④是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目的,故答案为A项。

  2.C【解析】“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这就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3.D【解析】由题干中“新中国成立之初”可知应选D项。

  4.B【解析】“第一个真正能代表自己意志”,说明新中国有了独立的外交政策,可以独立行使外交主权,B项正确。

  5.B【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要与周边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再结合1953年的时间判断,当时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C【解析】从题干中提示可知,这次国际会议是指日内瓦会议。A项是1953年周恩来访问印度时提出的;D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B项是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只有C项符合题意。

  7.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①④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时期宣布的外交政策,②是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的;③是周恩来1955年参加印尼的万隆会议时提出的。因此选择A。

  8.D【解析】万隆精神主要指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精神。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另起炉灶”是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之一,时间上不吻合,故D项符合题意。

  9.A【解析】①是在1954年,②是在1972年,③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④是在1955年。

  10.A【解析】是在1955年;B是在1971年;D属于严重的左倾错误;而建交峰出现于1972年,联系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打开中国外交的新局面1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知识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应该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所以选A.

  12.A【解析】本题为逆向型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采用逆推法,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余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就本题而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是在1971年,而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

  13.D【解析】“黑人兄弟”指的是数量众多的独立的非洲国家,可引申为广大发展中

  国家,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说明发展中国家取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

  14.B【解析】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支持中国的票数增长主要是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反映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西方国家并没有彻底放弃对华敌视的政策。

  15.B【解析】考查中美两国关系和对历史阶段特征把握的能力,可用排除法。中国对外开放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事情,A项时间不符;台湾问题是中美之间矛盾矛盾的焦点之一,是阻碍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C项错误;中国重返联合国,美国仍然进行阻挠和破坏,D项错误。

  16.B【解析】A、C、D三项分别反映了建国初期、20世纪70年代和新时期中美关系的发展状况,均符合史实。1971年,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故B项错误。:

  17.D【解析】旨在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注意是从美国方面考虑并且是直接原因,由此可知是美国国家战略的需要。

  18.D【解析】注意是直接原因。二战后,日本在外交上一直追随美国,由于中美关系的改善,使得中日关系逐渐实现了正常化。

  19.C【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1953年;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D项与1949年建交高峰时期的史实不符。

  20.D【解析】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美建交是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上海合作组织是在2003年。

  21.D【解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首先是“扬眉吐气”,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再是“跨洋握手”,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再是“冰释雪融”,中日邦交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22.D【解析】联系史实分析,斯大林与毛泽东的握手,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这一说法是正确的;尼克松与毛泽东的握手,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式建交说法错误,中美两国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尼克松与毛泽东的握手发生在1972年;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的握手,表明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说法正确,故此题选D项。

  23.B【解析】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把工作重心放在发展经济上,这就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破坏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因而只有B项正确。

  24.D【解析】注意时间限制“改革开放以来”,①发生在1953年,应排除;②③④都是1978年以后的外交成就。

  25.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①反映了在联合国框架下中国参与维和,④反映了中国参与联合国方面的专门机构讨论世界气候问题,这都符合以联合国为中

  心的多边外交活动。而②③是中国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故选D。

  26.【解析】首先根据材料一判断“这些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1)(2)问;第(3)问把握好是50年代中期的两次会议。

  【答案】(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3)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亚非会议)。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27.【解析】第(1)问实际上是隐性考查日内瓦会议的时间;第(2)问联系两个事件的背景作答;第(3)问中美关系改善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1972年日本首相访华,中日建交。

  【答案】(1)18年。

  2)拒绝原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两大阵营的对抗。握手原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美国陷于越南战争泥潭。(答对两点即可

  3)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1972年中日建交。

  28.【解析】(1)新中国成立初,实行“一边倒”,主要原因根据所学可从苏联对中国的支持和帮助;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两方面回答。作用有:使中国在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有利于利用外援进行经济建设。

  2)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战线出现的变化有外交获得重大突破,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出现外交突破的原因根据所学有: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

  3)考查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质,根据材料三中的“真正遵循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充分尊重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可以了解到有维护国家主权和平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4)综合上述,回答我国外交政策的突出特点,从各个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边倒”到1953年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70年代改变外交策略导致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突破)可以想到坚持外交政策的灵活性,从一直贯彻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可以想到我们也坚持外交原则的坚定性。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边倒”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答案】(1)原因:苏联对中国的支持和帮助;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

  作用:使新中国在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会处于孤立地位;有利于利用外援进行经济建设。

  2)现象: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原因: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3)实质:维护国家主权和平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4)特点:政策的灵活性,原则的坚定性。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三】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1•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是()

  A.“创立民国”B.“平均地权”C.“耕者有其田”D.“节制资本”

  2.(2011•启东高二检测)三民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对革命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

  A.导致革命缺乏坚强的领导B.致使革命阵营内部成分复杂

  C.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D.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退让

  3.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没有涉及的问题是()

  A.推翻满洲贵族统治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解决土地问题D.将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

  4.国民党一大召开前夕,孙中山向记者表示:“吾人已对美、英、法或其他列强之协助丧失希望,对南方表现诚意的国家是苏俄……只要他们愿意协助我们推翻北京,我并不在乎他们是否民主呢!”孙中山认为()

  A.联俄是进行革命的现实需要B.苏俄并未表现出应有的诚意

  C.欧美列强是中国革命的重大障碍D.应该选择民主国家作为合作对象

  高二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练习5.(2011•保定期末)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提到“农民之缺乏土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之生活”。这反映了()

  A.孙中山准备建立工农政权B.孙中山在不断发展的革命形势前进行了妥协

  C.孙中山将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政策紧密地结合起来

  D.新三民主义中出现严重矛盾不可能实现

  6.孙中山先生顺应世界潮流,于20世纪20年代毅然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的“新”体现在()

  ①反对帝国主义②“耕者有其田”③平均地权④反对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7.关注民生是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思想的特色,新三民主义中的富民思想,主要表现在()

  A.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B.反对民族压迫,发展资本主义

  C.限制小私有者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8.孙中山一生为追求真理不断探索,下列符合他探索历程的有()

  ①从改良社会到反清革命②从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到明确反帝③认识到中共及其领导的工农运动是革命的坚定力量④转变为一位共产主义者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秋收暴动歌》(节录)“拿起武器闹革命,工友农友真英雄。秋收起义成了功,一杆大旗满地红。”秋收起义成功的含义是()

  A.秋收起义攻打长沙胜利B.秋收起义攻打广州胜利

  C.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秋收起义后建立了自己的军队

  10.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开创出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其主要依据是()

  A.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B.进攻长沙遭到严重挫折

  C.井冈山具备开创根据地的良好条件D.基本国情和当时的形势

  11.下面是有关中国共产党某次代表大会的描写:主席台上方“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横幅和会场后面“同心同德”四个大字交相辉映。会场……四周24面党旗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过的24个春秋。该会议应是()

  A.中共二大B.中共三大C.中共七大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2.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问题有()

  ①领导力量问题②主力军问题③革命道路问题④战略步骤问题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3.1949年,毛泽东为新中国的成立作的政治理论准备是()

  A.《论人民民主专政》B.《论联合政府》C.《新民主主义论》D.《论十大关系》

  14.(2011•广州高二检测)下列著作与内容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论人民民主专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B.《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思想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D.《论持久战》??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15.几位同学在评价毛泽东思想时展开了热烈讨论,你认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是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

  B.它是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指导思想

  C.它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政治基础

  D.它在“文革”期间发展成为严重的“左”倾错误思想

  16.实现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历史性转折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B.中共七大C.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五大

  17.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相同点是()

  A.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B.深化了改革开放

  C.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D.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8.在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庆祝晚会上的主题歌《始终有你》中,有“……明艳紫荆风中争胜,找对了路径,花瓣开的繁盛”等几句歌词。这里的“路径”是邓小平理论中的()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改革开放战略

  C.“一国两制”构想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9.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的内容有()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③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④“一国两制”构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0.(2011•焦作期末)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根本的共同点是()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B.始终不渝的贯彻党的纲领

  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的重要任务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21.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领导人是()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周恩来

  22.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

  A.加强国际贸易B.改革旧的生产关系

  C.注重精神文明建设D.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

  23.2009年,一位基层干部质问记者“你是为党说话,还是为人民说话”,引起了一阵热议,也彰显了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性。当初,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三个代表”的学习宣传活动的直接目的在于()

  A.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B.为了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C.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D.彻底铲除腐败

  2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其发展主要体现在()

  A.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B.强调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创造性的回答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D.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25.(2011•莆田质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思想理论成果,它们回答的共同问题是()

  A.社会主义革命问题B.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C.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问题D.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问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6分,第27小题20分,第28小题14分,共计50分)

  26.(2011•盐城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有中国之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律,使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网罗,无所措其手足……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凡有起义兴复中国者,动诬以谋反大逆,夷其九族……予兴义兵,上为上帝报瞒天之仇,下为中国解下首之苦。

  ??杨秀清等《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

  材料二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同盟会宣言》

  材料三“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以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害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

  ??《国民党“一大”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反清理由有何共同之处?据此分析两者反清思想的局限性。(4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反清思想有何进步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条件。(6分)

  (3)材料三中的“中国”与材料一、二中的“中国”在含义上有何区别?由此可以看出材料三中的思想认识发生了怎样的质的飞跃?(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8年以来,李大钊接连发表文章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材料二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表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材料三《时代》周刊是世界上影响、最有的传媒之一。毛泽东和邓小平曾分别于1949年和1979年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1)写出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两篇重要文献。(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写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和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10分)

  (3)你认为毛泽东、邓小平于1949年和1979年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的主要理由是什么?(6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1979年11月26日

  材料三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江泽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依据。(4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6分)

  (3)据材料三回答,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怎样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从理论上解决了什么重大问题?(4分)

  详解答案

  1【解析】B项“平均地权”、C项“耕者有其田”、D项“节制资本”都属于“民生主义”。【答案】A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是土地问题,三民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从而使革命失去广大农民的支持,导致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答案】C

  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民主义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应用。A、B、C三项的内容分别对应三民主义的民族、民权、民生,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答案】D

  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由材料中“对南方表现诚意的国家是苏俄”可排除B项;由“只要……我并不在乎他们是否民主呢”可排除D项;C项有一定难度,孙中山只是对欧美列强失望,并没有认识到其是中国革命的障碍。【答案】A

  5【解析】从材料中看,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政策结合起来了。

  【答案】C

  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及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③和④均是

  旧三民主义的内容,故排除③④.【答案】A

  7【解析】新三民主义中富民思想即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内容。【答案】D

  8【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孙中山是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其阶级立场决定了他不可能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他的新三民主义思想,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答案】A

  9【解析】秋收起义攻打大城市长沙受挫后,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根据国情,果断作出了向井冈山进军、转向农村进行革命的决策,这是以退为进、从实际出发的一次成功的决策,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一条正确道路。【答案】C

  10【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从大革命的失败以及井冈山道路的成功中吸取经验教训,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A、B、C三项都包含在D项中,故选D项。【答案】D

  1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提取材料关键信息,最主要的是“中国共产党走过的24个春秋”,此次大会“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说明当时是1945年,由此可以判定是七大,这次大会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答案】C

  1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毛泽东思想指出中国革命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主力军是农民阶级,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战略步骤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所以选A项。【答案】A

  13【解析】本题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1949

  年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答案】A

  14【解析】《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理论著作,指明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胜论或亡国论,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这给中国的抗战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答案】D

  1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结晶,不包括毛泽东晚年犯的错误,要区别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个人思想、毛泽东晚年犯的错误间的关系。【答案】D

  1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具有历史性转折意义的会议,但十一届三中全会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C

  17【解析】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在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中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两者的共同点是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答案】A

  1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国收回香港,体现了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答案】C

  19【解析】本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等。

  【答案】D

  20【解析】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都遵循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原则。【答案】D

  21【解析】本题较为简单,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是江泽民。【答案】C

  22【解析】本题考查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与创新体现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因此答案选D项。【答案】D

  23【解析】注意题干要求回答“直接目的”。“三个代表”的学习宣传活动的直接目的在于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答案】C

  2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发展的角度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发展的主要体现。

  【答案】C

  25【解析】本题考查三大思想理论成果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面临的重大任务就是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三大理论都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B项正确;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均没有社会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A、C两项错误;科学发展观与题意无关,D项错误。【答案】B

  2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从材料列举的理由中归纳、概括出共同点,注意对“满洲”态度的相同之处就是反满兴汉,把“满洲”与“中国”相对立,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第(2)问要求比较不同点,特别是同盟会宣言中增加的“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民主选举总统、议员等方面。社会条件要结合同盟会成立时,即20世纪初,从中国经济、阶级、思想等方面分析。第(3)问需在阅读基础上认真比较体会“中国”的实际所指,并由此得出认识的进步之处。

  【答案】(1)共同之处:满清对汉人实行民族压迫。

  局限性: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倾向。(4分)

  (2)进步之处:把反清与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结合起来。社会条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6分)

  (3)材料一、二中的“中国”主要是指汉族政权,材料三中的“中国”指中华民族。摆脱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把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作为奋斗目标。(6分)

  27【解析】第(1)问根据教材列举;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答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并归纳出重大的理论成果;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4分)

  (2)内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10分)

  (3)理由: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引导中国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6分)

  28【解析】本题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主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要结合必修一中有关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失误来考虑。第(2)问要抓住“不要贫穷”、“生产力发展”、“国家富强”等信息来回答。第(3)问要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意义来回答。

  【答案】(1)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对“左”倾错误的深刻认识。(4分)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分)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的重大问题:“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4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gaoer/1132021.html

相关阅读:浙江省温州2012年高二历史下册阶段性测试题(带答案)
上学期高二寒假历史试题精编
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寒假试题
湖南师大附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高二历史物理学的重大进展测试卷(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