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组照片在网络上备受关注。照片中,一位95岁的老母亲手持汤匙,一口口地给瘫痪在床的58岁的儿子喂粥。人们说,那一口一口的粥中,是大爱无言,是母爱无疆。
这位老人叫许张氏,虽然一辈子都没有自己的名字,但她将“母爱”和“尊严”这两个高洁的词汇刻在了人们的心上,郑重,有力。
尿布,是这个家庭最重要的物资
老人的家在安徽亳州的城乡结合部。小巷纵横,小路颠簸,从亳州市区抵达这里,最便利的交通工具是摩托车。车子驶过一片低矮的平房,开进一个堆着拾荒杂物的小院,院落最里面的一间房,便是老人的家。
环顾这间20多平方米的屋子,没有一件像样的家什。两张床分靠在南北两堵墙上,一个柜子倚靠西墙,坏掉的柜门歪斜着,露出里面堆着的包袱,一个压着一个。柜子上边和两旁也放满了花花绿绿的包袱,摞得老高。老人说,那是邻居和好心人送来的尿布和旧衣裳。
尿布,是这个家庭最重要的物资。
老人颤巍巍地从床上取下一个包袱,在我面前摊开:“这些尿布都是人家寄过来的,你看,缝得多好。”尿布是用旧衣裳、布头拼缝起来的,针脚细密。
尿布是给老人的儿子用的。老人育有五女二男,躺在床上的叫许全意,是小儿子。40年前,许全意突发精神病,从此不再开口,不出家门,不与人交流,饿了不说,渴了也不叫,尿了拉了自己都不知道。
19年前的一天,许全意瘫了,再也没有站起来。那时老人的老伴已经过世10多年,其他几个儿女家的日子也都过得紧巴,基本都靠低保过活。老人不想拖累他们,就一个人伺候卧床的儿子。
那一年,儿子39岁,老人76岁。
此后的每一天,几乎都是这样度过:早上5点多钟,老人起床下地,第一件事就是到儿子床边掀开被子,把儿子的身子翻过来,看看有没有尿了拉了。接下来就是换尿布,给儿子擦身子,洗尿布,晾尿布。然后做饭,给儿子喂饭。
夜里,老人睡两三个小时又要爬起来,到儿子的床边看看他尿没尿,拉没拉。尿了拉了她就赶快换,决不耽搁——她怕儿子睡得不舒服。
在母亲这样的照料下,躺了19年的许全意,身上从来没有生过褥疮。
虽然儿子没有意识,也不能出去见人,但老人还是把他收拾得干净体面。头发长了,胡子长了,她就给他拾掇,不见一丝邋遢。
能想象吗?屋里吃,屋里拉,整整19年,可是屋里、床上,包括许全意的身上,闻不到一点儿异味。
陪伴儿子是她的使命,也是她活下去的意义
中午时分,小女儿许长荣来了,手里端着一碗饺子、一碗汤。
两年前,住在不远处的许长荣不忍心再让年迈的母亲生火做饭,就把做饭的活包下了。
看到我在,这位年近60岁的阿姨,怎么拦都拦不住,一路小跑回家,又盛了一碗饺子来,非让我一起吃。
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亳州,据考证曾走出了老子、庄子,“天下道源”的好客礼数,在这个贫寒之家也体现得温暖周到。看到我几个饺子下肚,老人才算满意,安心喂起儿子来。把被角掀开,老人拿出一块手帕垫在儿子的嘴巴下,再把汤倒在饺子碗里。一手端碗,一手拿着汤匙;一匙饺子,一匙汤。每当汤匙送到嘴边,许全意就像突然有了意识,张大嘴巴,铆足劲抬起头迎向汤匙。
这是许全意一天中最生动的时刻,也是老人最幸福的时刻。
女儿说,这么多年来,每一顿饭,母亲都是这样,弓着背,端着碗,像照顾婴儿一样,一勺一勺地喂到哥哥口中。操劳中,母亲的背一天天弯了下来,如今已经像座拱起的小山。“要是没有我妈,我哥早没了!”许长荣说着,眼圈红了。
我把老人的手放在我的手中,摩挲,端详。
这双手枯瘦得厉害,几乎只剩皮包骨,上面爬满了斑点,已经快看不出底色。可就是这样一双手,每天要翻动儿子的身体好几次,每一次都得憋足了劲;就是这双手,每天洗晒尿布,不管冬天的水多冷,夏天的天多热;也就是这双手,一口口喂儿子吃饭,哪怕得不到儿子的一丝回应,听不到他叫一声“妈”。
“累吗?”话问出口,我有些后悔,这是一个根本不需要答案的问题。老人淡然地说:“我知足,现在啥都不想。”
考虑到老人年纪太大,照顾儿子很吃力,有关部门特事特办,要帮老人和她的儿子申请进福利院。但老人婉拒了,既是不想给人添麻烦,更是舍不得儿子受任何委屈:“谁能像自己亲妈一样,尿了拉了就马上给换啊。”
“你活一天,妈就不死。”这是老人常跟儿子念叨的话。陪伴儿子是她的使命,也是她活下去的意义,儿子能走多远,她就要拼着命陪多远。
给我那么多钱,我有啥用
上海的一位企业家看到网上流传的照片,心生感动,立即请当地分公司的工作人员代他捐赠10万元给老人,但任凭工作人员磨破嘴皮子,老人怎么也不肯收。
10万元,对于和儿子两个人加起来每月只有400多元低保补助的老人来说,该是一个怎样的数字!可她谢绝了,毫不犹豫。
提到这件事,老人抬起左手,5根手指最大限度地伸直,定在半空,足足几秒钟。“不能收!”她语气坚定。
问她为啥,她说:“给我那么多钱,我有啥用?这些钱要搁到厂里,奖给工人,大家都分点,干活多带劲,多高兴!政府给我吃的,我吃不完,够吃不就好了吗?”
许长荣说:“有好心人来送钱,老人拉着拽着不放人走,怎么也要把钱还给人家。”
那是因为眼中的热泪
许长荣掏出一个本子,上面记录着老人家不得已收下的捐款明细,少则几十元,多则上千元,每笔都记得清清楚楚。
老人说:“要记着这些好人,有办法还是要还啊。”
账本上有一笔来自上海市延平路123弄署名王振宇的捐款,提起这笔钱,许长荣一肚子委屈。
上海网友王振宇在网上看到老人给儿子喂粥的照片,很是感动,希望能够帮助老人,就汇来了500元钱。这远方的汇款,一下子成了老人的心病。“不是自己的儿吗?我做了啥啊?政府已经对我们娘俩够好的了,不能再花大伙的钱!”
老人给女儿下了令,把钱给好心人退回去。
许长荣跑到邮局办退款,可对方的地址留得不够详细,邮局不给退。她又按人家留的电话打过去,王振宇几番推辞,就是不让退款。女儿就和老人商量,算了吧,咱别退了。老人却说:“退不了就给人家寄点我们这儿的特产,怎么也算是一份心意。”
女儿去买了一箱麻油,还特意挑了一个当地最有名的牌子,但到了邮局才知道,油类不给寄。折腾了这么多次,老人还是没松口,让女儿再想办法。
“我都寻思好了,她要是再问我,我就说给寄出去了。”许长荣小声地和我嘀咕。
“麻油交给我吧,我回上海正好可以带给他。”听了我的话,老人举起拐杖用力点了点地:“正好,正好!”
告别时,老人非要送。外面下着小雨,淅淅沥沥,怕地滑,我不让她出来,可几番劝阻,那双从旧社会一路艰辛走来的小脚还是支撑着她瘦小的身子,把我送到了大门口。
老人示意女儿回家取东西。她自己则转过身,靠在大儿子拉客用的平板车上,拉着我的手,很紧。女儿回来了,不仅带来了那箱麻油,还令人意外地取来了100元钱,硬要往我手中塞。www.rensheng5.com
老人拉着我的手说:“大老远的,姑娘你坐了一夜火车特意跑来看我老太太,不容易,咱家没啥好招待的,拿钱出去吃顿饭,可好?”
一时间,我心底五味杂陈。
几番拉扯,钱当然强塞给了许长荣,但那份心意装在心中,沉沉的,暖暖的。
抱着麻油,坐上返程的摩托车。回头,挥手。老人弓着背,拄着拐杖,一直站在门口。车子启动了,那个瘦小的身影越来越小,随之又像泼洒在宣纸上的墨迹洇开来,越来越大。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n/duzhe/399543.html
相关阅读:把扫兴变成高兴
相思树下
友谊的三个因素
煤是黑的
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