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假装是假装者的通行证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读者在线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假装作为一门“艺术”,是当代人的必修课。装品位、装高雅、装气质、装博学、装蒜、装嫩、装萌、装?……在这个时代,你怎么好意思只是普通青年,而不做这什么青年、那什么青年呢?
  
  今天,你装了吗
  
  关键词:流行、误读、大众狂欢
  
  今天,无论你是否热爱旅行,总有人塞给你一张“一生必去的10个地方”,并声言:不去会死!无论你是否热爱阅读,总有人开清单,告诉你“一生必读的100本书”。
  
  如果你是女人,“一生必看的10部电影”、“30岁前必须完成的20件事”是逃不掉的。如果你是男人,把内容换了就行。如果你们是恋人,有“一起要做的10件事”。
  
  你得背出几句柏拉图的格言、村上春树的名句、北野武的胡诌,安妮宝贝、亦舒、张小娴的语录更要信手拈来。假如能扯一扯德里达、齐泽克、厄普代克,那就更棒了。
  
  你最好还经常去看小剧场话剧、昆曲,听歌剧、音乐剧,参加各种讨论会。每月至少参观一次博物馆、美术馆,每周至少练一次瑜伽,经常到周边小镇呼吸新鲜空气——但千万别去周庄、乌镇、西塘,它们太商业化了,很不艺术。
  
  劳伦斯·怀特德·弗莱说,《假装的艺术》中译本出版后,他收到许多来自中国的邮件,感谢他帮了大忙。弗莱的本意是调侃流行的中产阶层文化,讽刺虚荣人士。谁料,热衷假装的人从批判中都能学到假装的艺术。对于作品被误读,弗莱很无奈:“好比你看到一个人很差劲,一拳打过去,结果每个人都捂着脸跑来说,请打我请打我!有什么办法呢?我也没想到这本书会在中国热卖。也许,是我的运气太好,也许,是这个时代太坏。”
  
  假装是大众的狂欢,无处不在、无可取代。今天,你装了吗?
  
  假装的历史
  
  关键词:悠久、变迁、附庸风雅、时代心理
  
  其实假装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说,从人类社会诞生的那一刻起,假装就成为一门艺术。
  
  在18世纪的欧洲,你至少得备6套夏装、6套冬装,就为了显身份。匪夷所思的是,如此讲究穿着的年代,洗澡竟被视作低俗。据华盛顿大学历史学教授苏珊·韩利研究,中世纪时平民才去公共浴室,贵族则用昂贵的香粉掩饰骚臭。
  
  对假装的艺术,中国人同样不陌生。我们早就有叶公好龙、附庸风雅等成语,虽然是讽刺,却说明“假装”很流行。明代中后叶商业繁荣,冒出了一大堆暴发户,明明品位低下,却硬要装高雅。他们是戏曲、小说所嘲笑的对象,“三言二拍”里不乏有趣案例。
  
  冯小刚在《我把青春献给你》中说,三十年前类似飞行员的皮夹克最拉风,普通青年怎么也要搞一套装成文艺青年。二十年前,手上戴满金戒指、拿个大哥大一路招摇,满身名牌不撕标签,象征着大款;次一级的,腰里别BP机,对386电脑如数家珍……
  
  如今回看,这些行为够装,却不艺术。和当下的“装生活”不在同一个档次。“这反映了时代的心理变化。”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张麒说,“原来大家看重物质,装要装得有钱。而现在,高品位、好气质才是人们最想装的。”一部假装史,亦是一部风化史。
  
  我们为何假装
  
  关键词:虚荣心、地位恐慌、圈子
  
  人们为什么乐此不疲地假装,还发展成艺术?直观的回答是:虚荣心使然。“观察人们热衷于假装的事物不难发现,不管是生活态度或者某个名牌,多数是先从精英阶层流行起来,再风靡全社会的。”张麒说。
  
  美国社会学家保罗·福塞尔进一步指出,假装背后的心理因素是“地位恐慌”。在广为人知的《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一书里他分析,最热衷于“假装”的阶层是白领,即中产阶层或小资阶层。不同于身价动辄上千万的企业家,也不同于靠技术吃饭的灰领、蓝领,白领是“企业的螺丝钉”、“可替换的零件”,他们谨小慎微,惧怕丢失工作、生活水准下降。本质上,他们为他人而生存,有强烈的“地位恐慌”,焦虑是其典型的表现形式。
  
  为缓解这种焦虑,白领们刻意强调和凸显自己的地位和价值观。但诚如福塞尔所言,白领本身不具备独立的价值观,因此,只能靠模仿。“他们申请越来越多的信用卡、订阅高端杂志,因为他们估计这表现了上层阶级的品位”。
  
  福塞尔还罗列了一连串指数,包括容貌、微笑、身高、体重、穿着、住宅、车库、酒类、草坪、度周末、户外家具、购物场所……每一项都有具体内容,可供借鉴。例如肥胖是中下阶层的标志,只有蓝领才喝啤酒,尤其是罐装啤酒。这些,白领都要避免。
  
  我们如何假装
  
  关键词:潮流、反潮流、故弄玄虚、开放的心态
  
  “假装看上去不是装假。假装是一门艺术,跟绘画和舞蹈一样。要优雅地假装着,让人们以为你是真正的行家。”弗莱道出了假装的真谛。要想假装成行家,首先得紧跟潮流。如果不知道正在谈论的话题的大背景,假装显然不会成功。
  
  但仅仅跟随潮流,又如何凸显个性呢?所以还要反潮流。比如看话剧、音乐剧一般被认为是假装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要有所选择。“你可不像那些品位低俗的人,省出钱去看什么《妈妈咪呀》!”作为“严肃文化圈子”的一员,你只看贝克特或富加德的作品。
  
  当然,事实上你没看过,即便看了也没看懂。但没关系,理查德·威尔逊在《假装的艺术2》里也给你支招。例如,有一种很蛊惑文艺青年的说法——在布拉格读卡夫卡。读没读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营造出了那种气氛,避重就轻、故弄玄虚,仿佛你真和卡夫卡零距离了。至于“12部挑战智商极限的电影”更好办了,因为根本没人看得懂!
  
  当然,学好假装的艺术,要有开放的心态。用弗莱的话说:“对于未知事情不要害羞,秘籍是:你知道得越多,人们告诉你的就越多,然后你知道的也会更多。”你也别企图成为无所不知的专家,“当你意识到别人比你见多识广时,只听并点头好了。”
  
  最后,你也没必要一直假装。我们并不是为别人而活着,在《假装的艺术2》的序言里,威尔逊叙述了他的观点:“快乐并不取决于你到过多少地方,拥有过、看到过多少东西,而在于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可是你到底想要什么呢,你自己真的确定吗,还是仅仅在随着外界的声音而渴求、摇摆?又或者,那些我们所追求的,也许只是一堆垃圾而已。”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n/duzhe/363356.html

相关阅读: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事
煤是黑的
友谊的三个因素
把扫兴变成高兴
相思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