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和西方的国际交往越来越多,随着交流频率的加快,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文化方面的,有的是风俗方面的,有的是一点就透的,可惜没有人留心或者没有人提出来,时常让交流成果功亏一篑或者因小失大。
英文里有一个词很有意思,叫“manner”。这个词在英汉词典上的意思是“方式,方法;态度;礼貌,规矩、风度、风格;种类”,云云。说得不少,却未能击中要害。我们知道,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一般是很难百分之百对译的,特别是如果对方没有这种概念或认知的时候,如“隐私”、“个人主义”等词从英文译成中文时都在感情色彩上有所变化,这是个认知人类学的专门话题。
“Manner”没有这么惨,只是在其英译中时有点儿词不达意。因为这个词在当代英语里造词能力极强,因它派生出很多词来,所以值得提起。我以为,前面的定义不能算错,但不够准确。贴切地说,manner代表着一个人某方面的个性和修养,是长期修炼而成专属于某人自己特征的,比如待人接物和张三之为张三和李四之为李四的让人一眼就认得出来的特质。我觉得,在这样的情形下,最好不妨将这个词译成“教养”。
因了这个manner,美国人造了不少活生生的词。比如一个人开车的习性叫car-manner,打电话呢,当然叫phone-manner,其他还有派生出来的e-manner等等,不胜枚举。这里我们不妨译成教养,即开车教养、电话教养、电子教养,等等。
为什么单挑这样一个词来讨论呢?因为这里面别有洞天。美国人做过研究,一个人在从事某种特定的活动时,他(她)的行为可能大异于常而不自知。比如一个平时很和蔼、很有耐心的慢性子人,可能一开起车来就特别粗鲁勇猛,脾气也大了,一路骂声不断;反之也有平时脾气急躁常高声说话的人,开车时特别温柔谦让。打电话也是,有人平时很懂礼貌,可是打电话和接听电话时特别粗鲁无礼、不近人情(并不仅仅是因为对方看不见自己);有人平时不太会说话,可煲起电话粥来说得头头是道。至于电子信交流呢,有人平时虑事周全、为人机警或者非常顺从、尽心尽职,回信却时常是拖拖拉拉、丢三落四。
因此,美国公司对电子教养有专业培训,特别是针对分管市场营销、人事等部门。phone-manner的培训最为突出,不仅包括耐心收发,还要声音、可信,有亲和力。而e-manner呢?主要一点就是及时反馈。文明人不管是跟客户还是朋友通信,最起码的礼貌是要及时回复。
几次三番,我发现某些国人在这方面的修养略有欠缺。我当然熟知我们国人做事勤恳的习性和埋头苦干、不说空话等优良个性,但是,如果没有一个符合国际惯例的交流习惯,往往会让我们在这些方面受到误解或者被认为失礼。
哪怕是对一时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及时回复甚至写个简短的留言费不了多少时间和精力,但它关涉教养,是个人办事效率、礼貌和人格魅力的表现。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n/duzhe/352631.html
相关阅读:友谊的三个因素
把扫兴变成高兴
煤是黑的
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事
相思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