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年轻时曾遭受过深重的奚落与歧视。抗战时期,沈从文在西南联大任教。当时的西南联大教授真可谓星光璀璨,刘文典便是其中一位。这位以研究《庄子》闻名的大师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满腹经纶,学贯中西。通晓欧美多国语言。有一次防空警报响起,他看到沈从文也在躲避行列,他非常不屑地指着沈从文说道:“我跑是为了《庄子》,学生们跑是为了保留下一代希望,可该死的,你干吗跑啊?”沈从文羞得满脸通红,无言以对。
后来沈从文晋升教授时,刘文典坚持不举手,他说:“沈从文是我的学生,他都要做教授,那我岂不是要做太教授了吗?”
不久以后,刘文典在课堂上说:“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400块钱,我该拿40块,朱自清该拿4块,沈从文连4毛都不该给。”刘文典此话自然是很有戏谑性的,但在民国大师辈出的那个年代,沈从文彼时的学识水准也只有挨扁的份。
沈从文虚心接受了刘文典的“恩典”,学历低不要紧,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不懈努力弥补。一次次的尴尬境遇促成了沈从文一次次的提升,他活了86岁,而一生创作的文集也有八十余种——真正实现了著述等身,成为现代作家成书最多的一位。由于他风格独特,佳作迭出,被誉为中国文坛“乡土文学之父”。
20世纪80年代,瑞典皇家学院设立的诺贝尔文学奖开始注目中国作家,在议及的几名中国作家中,沈从文被认为是“实力最雄厚”。
奚落和歧视,对人们是一种考验。停留于心理的伤感是一种脆弱的表现。你只有从奚落和歧视中摆脱出来,才有可能完全改变自己的生活道路。
一个人是否坚强,关键就在于他能否忍受外界的种种压力,这些压力常常饱含了奚落、歧视。奚落、歧视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既易于使人信念全无,也常常能够激起人们心灵深处最坚强的力量。它是一块试金石,美丽也残酷。如果你想事业有成,就必须艰难地忍受别人甩给你有意或无意的奚落和歧视。
从沈从文先生的例子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个人要走出被人奚落、歧视的人生低谷,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保持自尊,积累力量。
因贫困、失势或地位低微而受到歧视,要挺直腰杆子,保持应有的自尊。在公开场合受到奚落、歧视时,你的自尊心会面临着挑战,这时的你千万别发作,不妨多想一想你的使命、职责,为了完成任务达到目标,迅速加大自尊的承受力度。
某些幼小的动物在生存条件对自己变得不利的情况下,选择冬眠,以躲避严冬的伤害。它其实并没有死亡,而是在不断地保存和积累着生命的能量,以迎接新的生活。人在受到奚落、歧视时,为避免进一步受到环境的加害,也该学学这些幼小的动物,暂时隐蔽起自己的身体和思想,但不是让它永远消失,而是在不断地沉淀和反思的过程中,暗暗地凝聚自己的学识和才干,磨砺和锤炼自己的生命力。
第二,要树立志向,努力改变印象。
有些东西是人所无法选择的,比如生于穷乡僻壤、出身寒微,人们嘲笑的往往也不是这个。一个人,只有当他毫无志向的时候,人们才会轻视乃至歧视他。人在受到奚落、歧视的时候,首先应当问一问自己,到底是他人势利,还是由于自己不努力才被人瞧不起?没有志向的人,不受到别人的歧视才怪呢!而有志向的人,当遇到因难的时候,人们一般都会伸以援手。
有时候,你在生活中受到奚落、歧视,主要原因是他人对你尚不了解。如果刚受到奚落、歧视,就对自己产生怀疑,并使自己的理智受到遮蔽,就无法拉近同他人的距离。要让他人愉快地接受自己,不妨处奚落、歧视而不惊,始终不卑不亢理智行事,从改变他人的印象开始。
第三,及时转移方向,拓展发展空间。
奚落和歧视,意味着挫折和阻力。在某一方向上受到奚落、歧视,朝这一方向的前进就会变得更加艰难。因此,有时坚守着某一方向,还不如及时转移到新的方向上去拓展发展空间。如果自己是一个真有志向的人,即使暂时受到一点奚落和歧视也不用害怕。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换一种取柴的方式就是了。
奚落和歧视会教人成熟。鲁迅先生说,有谁从繁华走入困顿,便能体验到人生的真谛。人处顺境时,所注意的不过是那些漂亮的、浮在表面的东西,人一旦受到奚落、歧视,既不会为名利忙,也少为时势潮流所裹挟,这时反而能够沉静下来,获得一次审视生命的机会,得到平时不易得到的发现,使自己的人生真正地步入成熟,获得和积蓄新的力量。
确实,人的一生,拥有尊严就必须同奚落和歧视做殊死的决斗。因此,让我们善待曾遭受或至今仍遭受的奚落、歧视,把它当作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然后用奋斗用拼搏铸成沉重的斧头,把奚落和歧视砸碎。这个过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经过这样的历程,我们的人生就变得富有价值,我们的生命就会发出璀璨的光芒。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n/duzhe/340757.html
相关阅读:把扫兴变成高兴
煤是黑的
相思树下
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事
友谊的三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