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著作中,人性是卡勒德?胡赛尼竭力表现的主题。在个人的得失,种族的分歧,教派的冲突,国家的变革这些因素的冲击下,阿米尔和他的父亲,哈桑身上的人性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又以阿米尔最为显著,阿米尔对哈桑自始至终存在偏见,“我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扎拉人,我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没什么别的了”这种充满了教派冲突和种族歧视的思想在阿米尔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他对哈桑的面貌充满了不屑,认为他长着“愚蠢的兔唇”。同时,主仆思想一直存在于阿米尔的脑海里,阿米尔对父亲偏爱哈桑一直心存不满。因此,无论他们的关系看起来有多么亲密,却始终算不上真正的朋友。当哈桑为了阿米尔的风筝而被阿塞夫强暴时,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成为冷漠的旁观者,更是因为自己不愿意面对哈桑甚至编造谎言逼走他,在浓厚的阶级背景下,年少的阿米尔身上体现出人性的自私与虚伪。但是阿米尔并非绝对意义上的“恶人”,只是体现了人性中的“恶”,但人性也是有善的一面,他在日后的岁月中长期受到罪恶感的折磨,在最后可以放下原来的偏见,面对重重危险前往阿富汗解救哈桑的孩子,实现了自我的救赎,这是人性的光辉。 在我们当下这个社会,相信会有很多人和阿米尔类似。家境的不同,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造成了当下人与人之间实质上的不平等,个人权钱的多少招致歧视。人性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变得扭曲,有多少人为了利益而变得虚伪,进而损人利己。真挚的情感似乎变成了可笑的东西。从这个角度讲,阿米尔似乎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哈桑,在哈桑身上,人性的伟大充分体现了出来。他为了阿米尔做了那么多,为了阿米尔牺牲了那么多,他始终对阿米尔父子充满了感激与赤诚。我们周围会有多少哈桑这样的人?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大多数人更像是阿米尔,身上包含了人性的善与恶,会自私,会懦弱,但是也会为自己的过错懊悔。但是有多少人能想阿米尔最后那样走出阴影,面对过去,实现自我的救赎?这本书相信之所以有强大的感染力在于阅读主人公的故事时,它会拷问我们的心,拷问当下的社会现状。
人是复杂的,就像阿米尔父子那样曾经犯下了恶,但日后会为了自己当年的恶而赎罪;人是简单的,简单到人人都会犯错,但人人都会有内疚感,人人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迟疑。但是一直以来,人性的善总是强于恶的,这是推动人类社会一直前行的看不见的动力。在任何一个时代,人们总是在追求着真正的美好社会,一个充满真善美的生活环境。但是为了生存,人却又一次又一次的在现实面前妥协,因为人性的恶也一直在阻碍着我们。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被伤害过的我们不敢再轻易的相信别人,学会了伪装,学会了自私,学会变得冷漠,甚至学会残忍。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己的内心却又渴望着真善美,渴望着自己不再活的这么累,我们尝试着自我救赎,却又不敢面对过去,怕面对自己的懦弱,怕会失去现在拥有的东西,所以阿米尔最后的自我救赎是多么珍贵,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风筝是贯穿全书的线索,风筝始终代表着人性的美好,年少时对风筝的追求表现了阿米尔和哈桑的情谊,中年时期风筝代表着人性的美好拷问着阿米尔的内心,故事末尾风筝解救了自闭的哈桑的孩子索拉博,同时也实现了阿米尔的自我救赎,预示着美好人性的伟大力量。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曾经是哈桑对阿米尔真情的告白,本书开头出现在阿米尔的回忆中,在故事末尾阿米尔对哈桑的遗孤索拉博重复了这句话,阿米尔决心全心全意对待索拉博,既是对自己侄子的亲情,是对哈桑的愧疚,更是救赎自己的宣言。
自我的救赎本身上是一种勇敢,是一种转变,它意味着我们有勇气面对自己曾经的错误,不再选择逃避,不再愿意被痛苦和罪恶感折磨。我们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犯下各种错误,有些是我们不敢面对的,它们反映了当时我们自身人性的弱点,触及到我们灵魂深处的那抹软弱。自我的救赎之所以艰难,是因为敢于面对过去就需要莫大的勇气,可是当我们有着敢于面对的勇气却没有机会时,又是多么痛苦的一种感觉?倘若哈桑的孩子在得到阿米尔的解救钱就已经死去,阿米尔岂不是要背负着罪恶感度过余生?
人性是一个太过沉重的话题,《追风筝的人》给予了我们更多关于人性的思考。我们都是放风筝的人,手上牵着风筝线,风筝在天空中飘扬引导我们前进,一旦我们跑偏方向,脆弱的风筝线就会断掉,我们就会失去方向,但是风筝是可以被找回的,只要我们尽早发现,尽早去追,我们可以找到我们原有的风筝,重新为它绑上线,让它继续指引我们更好的前行。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dushubiji/852982.html
相关阅读:《史记》读书笔记500字精选
《赤壁之战》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读曾国藩王阳明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3篇
《工作重在到位》读书笔记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