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说的是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
本章里引用了一句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话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说实话,以我目前的智力还不能理解这句话。但我还是被它击中了。
小时候早晨醒来,惺忪的睡眼看见从门缝里射进一束光。于是房间里出现了一个光柱。房间里舞动的尘埃,蹦蹦跳跳跳进光柱里,又蹦蹦跳跳跳走。
光柱,对于幼小的我来说是神秘的。但我熟悉那光柱中的尘埃。
对于我们看到的事物,我们感知到的并非事物本身。它只是光束反射到我们眼睛上的一个“镜像”,立此存照。所以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即使是像,也可能是不全面的或者不真实的。比如下面的螺旋效应图,实际上每根螺旋线都是圆周。
真像,也可以不止一个。换个角度也许可以看到另一个不同的像,不能说这个像是真像,那个像就不是真像。比如下面这个图。
我之所以看到的是这个像,而不是别的像,是由我个人的经验和信念决定的,就是“相由心生”。 怀疑邻居偷了斧头,怎么看怎么像;等找到了斧头,怎么看怎么不像。疑邻盗斧如此,苏轼和佛印的禅辩也是如此。
这些经验和信念决定了我遇到事情会怎么反应,怎么处理自己与外在的关系。也就是:我相信什么,我就是什么样的人。
所以说,伤害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如果能让我这些信念软化或者松动,有点怀疑、带些自嘲,一切都不一样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比我们成人更智慧。
在《小豆豆与我》豆妈也说:“孩子们的想法是多么了不起啊,大人们是远远比不上的。反而是孩子们会教给大人很多东西。”
孩子是真正活在当下的。他们赤裸裸地面对这个世界。
比如,一个小孩子自己的东西被拿了,TA会这么办:你拿了我的东西,你还给我就是了。你还给我了咱们还是好朋友。你要不还,我会抢。如果抢不过,我就去找妈妈帮我要。换了一个大人呢?TA想的可能会多:臭不要脸,你凭什么拿我东西?http://i1766.cn我上一周自行车刚刚被偷!如果这样下去,还得了!立马还给我,否则,后果非常严重!
此时,事情已经不再是拿东西这个事情了,而是另外一些事情。
成人加入了很多以往的情绪和记忆,以及对未来的恐惧和期待,它不再是当下的。
对于下午睡觉、雨天不出门的人,孩子不会说TA是个懒惰的人,倒很可能好奇心驱使孩子去了解他为什么下午去睡觉?不是用评论和判断,而是用自己的感受去了解那个人的感受。
观察到了,用心去感受,并由此做出反应。
尚师徒二人出门化缘路遇一姑娘。河水暴涨,姑娘无法得过。老和尚于是背姑娘过河。转回寺庙,徒弟问:“师傅说‘男女授受不亲’,为什么还要背姑娘呢?”师傅一笑:“我早就放下了,原来你背了一路啊。”
师傅观察到姑娘过不了河,感受到姑娘很着急,他内心的需要是帮忙,于是请求发生了。
这样说的话,非暴力沟通的模式不仅可以用于人与人的沟通,也可以用于自己面对事情时如何行为处事。因为本质上,不管是面对是人还是事情,都是自己内心的天人交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dushubiji/1158521.html
相关阅读:读书笔记??读曾国藩王阳明
《工作重在到位》读书笔记200字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3篇
《史记》读书笔记500字精选
《赤壁之战》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