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500字
我今天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印象。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人。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至仁至义,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因为忠言逆耳利于行。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500字
我今天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印象。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人。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至仁至义,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因为忠言逆耳利于行。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500字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500字
——读《三国演义》有感一部《三国演义》从小学二年级读到高中二年级,嚼多了自然更知其味。站在历史舞台的出口回首,那座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舞台有喜剧也有悲剧。人民决定着滚滚历史大潮的流向,合势而行者成为喜剧主人公,反之则出演了悲剧。我想其间最令人痛惜的便是洞悉时势却不得不背势而行的失败者,譬如那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孔明。
卧龙出山前吟过一句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守候在历史舞台风云际会处的他,早已预料到自身的结局么?立志“鹏飞万里”的孔明坚信“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对自己的才华充满自信的他在等待“慧眼”的到来。大雪中,那位靠着点汉室血统而寄人篱下却又不甘平庸的刘备三顾茅庐。玄德固然尚不成气候且稍乏治国大略,却是一个能为孔明提供用武之地的仁君。
于是孔明选择了自己一生事业的君主,羽扇一挥,他述出一段《隆中对》。那实在是“时势造英雄”的一个最完美的典型。他扼住所有的关键:“外联孙权,内修政理”、“赤壁之战”、“智取汉中”、“西和诸戍,南抚夷越”全部落实。至此便是他成功的前半生,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是最好的写照。
于是,诸葛孔明成为一代人杰。
悲剧开始了。汉中与荆州是孔明钳制中原之大螯。然而“关张无命”,那位忠肝义胆却又有许多个性缺陷的关羽“大意失荆州”。这对孔明而言是致命伤。从这时起,《隆中对》的后半部已成泡影,而以蜀汉政权图就霸业、统一中国的可能性也永远失去了。假如荆州不失,蜀汉便不会在彝林之战中大伤国力,孙刘联盟也可能牢固,然后乘曹操之死,“天下有变”之机,从荆州与汉中同时出击——合天下者,必为奇才盖世的诸葛亮了。但历史是那样的无情!汉中失却可再夺,荆州失于魏国亦可再夺,孔明实不放心但又确无他人可谴的荆州守将关云长,偏偏把他失给了令孔明回天无术的东吴。于是,诸葛亮的后半生,在无望中挣扎,他陷入了历史的死角,成为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指挥者。
这一切并不在于他不识时局,恰恰相反,一切尽在他的意料之中。但面对残局,他却不能放弃挣扎。刘备白帝托孤时,那一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话成了孔明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他一诺千金——“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他献上了一生,万死不辞。正是刘备及其部下毁了孔明一生功业而留下一摊残局,却又给他冠上一顶无法摘脱的金帽。
于是他上表刘禅:“不伐贼,王业亦亡,唯坐待亡,孰与亡之?”尽管已看到蜀汉必亡,“夙夜忧叹”,他却必须去承担,在没有任何可乘之机的条件下,“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只为,一条理由——“报先帝”!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孔明听到了另一种召唤——两千年来支撑华夏文化的精神强音——大义!意气相投,堪托生死,固是江湖豪士之情怀,而明君一旦相遇,便毕生想报,肝脑涂地,九死不悔,此乃忠贞之节操,将相之风范。现代人难以彻悟中国古代人士感“知遇之恩”,能为一主而死节的忠贞。但在需要君主的时代里,孔子先贤所倡导的忠贞死节是极其崇高和高贵的。孔明用智慧和生命拥抱大义,上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成败固难测,道义实肩荷。孔明隔断对闲云野鹤般隐居生活的怀念,那每每让我泪下的那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唯一的选择。
至此,他写下了后半生。失败了,却成为千古英雄。
孔明壮志未酬,不能说怀才不遇。历史往往是冷静的,有时又是冷酷的。正如司马徽再荐名士是所云:“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站在历史舞台出口的我,只能遥思当年大星陨落、秋风萧索的五丈原,道一句——英雄无命。
历史从一开始就已注定,无法改变。“分久必合”而“合”者并非孔明。然以一代人杰成为千古英雄,忠成大义者,又必数诸葛孔明。
每每合卷,叩问际会的风云,喧嚣的历史舞台,究竟何者为英雄?煮酒论英雄的曹孟德面对韬晦趋身的刘玄德,吐出一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他只被人称作“奸雄”,“携民渡江”但在治国大略上稍逊一筹的刘备只可被道作“仁君”。唯有孔明般德才兼备者,方堪号作——英雄。
英雄之于时代,犹如火种之于干柴。时势未必造就英雄,英雄未必得时势,但时代却永远不可没有英雄!任何历史永远都只由人民决定,但任何时代都需要英雄的精神!
站在历史舞台的出口,看孔明,只想道一句: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500字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dushubiji/1151577.html
相关阅读:《工作重在到位》读书笔记200字
《史记》读书笔记500字精选
读书笔记??读曾国藩王阳明
《赤壁之战》读书笔记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