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在美国上映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学生。喜欢数学远多过语文,被数学老师像疼女儿一样关爱着。此外,我还喜欢读故事——当然不是课本上的那一点点。
看《死亡诗社》这个电影是在大学的时候。说实话当时心里并没有多激动,就是觉得温馨,觉得画面的颜色非常好,人物很好看很萌,基丁老师很可爱。
人的一生,总会发生一些我们自己无法预料的改变,这种改变很可能是因为某个人而起。
让我又把时光拉回去一点点。回到我的初二下学期,班里来了一位很年轻的语文老师X。彼时他刚大学毕业,对,中文系。对生活乃至对工作充满了年轻人纯真美好的理想。他在课堂上给我们讲三毛讲席慕容,用孟庭苇和苏芮还有齐家姐弟的歌名给我们布置作文题,用王国维况周颐的话点评我们的作文。他教我们收听中广流行网(这里能听到第一手的台湾流行音乐,比它们被介绍到大陆来要早起码三个月),鼓励我们到户外去。他让我们每节课前轮流上台去宣讲新闻,于是我第一时间向大家宣布小虎队即将解散的消息(当时大家都惊呆了)。他从不轻易否定班上出现的早恋,只是告诉我们孩子的爱如何能成长为大人的爱。在三毛死的那一天,他给我们放《滚滚红尘》,然后让我们去雪地里静静待一会儿,去想念一下这个人。
后来我到了高中,接触到的语文老师全是应试教育理念的执行者。再也没有人像X那样让我们觉得语文课可以如此有趣,而文学又是多么的让人狂喜且幸福。虽然X老师很瘦,很情绪化,甚至有点娘娘腔,但我还是认为,他比我高中经历的所有语文老师(我高中有五任语文老师)要可亲可敬得多。
整个高中的语文课我都没有听下去的耐心,我都在自学。我同时还看大量的古文。我曾经引以为傲的数学渐渐荒疏,以至于数学月考居然有几次才刚及格。我坚决要为文学拼上一生,因为我真的在其中体会到了极乐和大爱。
X老师,那么像《死亡诗社》中的基丁。
《死》中那几个年轻人,在没有遇见基丁之前,一直活在一种不动声色的平静里,顺水推舟地成长,会在别人的安排下长成也许自己并不期望能为的那种大人。终将有一天,这种不动声色的平静会变成一种绝望。
还好有基丁,这个在他们生命中燃起诗意,而且比他们燃烧得更旺盛更持久的人。
即使基丁后来被处罚,即使男孩们的生活会恢复如前,但他们的心会从此不一样,梦想和信仰会从此不一样,品格和胸怀也会从此不一样。
他们会朝着自己期望的大人成长,会活出一种激动壮阔的人生。
基丁教会了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绽放。
而我的X老师——他深深地影响了我那么多年;在高三报志愿时,我是全班唯一一个坚持报中文系的(而且在所有学校中都填了中文系);当我进入全国最好的中文系,却发现这里的老师居然也和我高中的语文老师们一样,刻板残忍地条分缕析着片段字词、幽微大义,我真的很失落。而更神奇的是:有一天,在这个全国最好的中文系的办公院落里,居然碰见了X老师,他说他想考研究生了,希望跟我做校友;再后来,听说他落榜了,依然在原中学教书,但是换到了高中部,成为了一名纯粹的应试教育者。他再也不给学生们读课本以外的闲书,再也不教他们收听境外广播,不会想方设法鼓励他们创意写作(倒是总结了起承转合的高考作文八股式写作了),更是禁绝早恋和一切课余活动了。
嗯,是我错了,我曾经以为他和基丁是一样的,结果终究不是。
离题了,说了太多回忆的事。《死亡诗社》讲的就是一个跟梦想有关的故事,跟诗情和激情有关。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一种平静的绝望中,诗意的栖居在我们看来总是别人的事,是不可能的事,是需要很大勇气来实现的事,是实现了也没有多大意义的事。——可是,它让我们那么那么向往啊!!!
你的过去可曾遇见什么人,从此改变你的一生?
我相信《死亡诗社》会提醒每一个读它的人想起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某个时刻,彼时我们懵懂澄澈,善良脆弱,某种盛大的遇见就要发生。
一期一会,有生之年,终得相逢。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duhougan/694573.html
相关阅读:唯一的听众读后感100字
读《桔子味的夏天》有感100字
读大雪过后有感
“八卦将军”读后感100字
读《狼来了》有感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