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一小时”活动是从2007年开始的,由于宣传做得好,形式感强,它得以在中国迅速普及。今年西南地区的旱灾,加重了国人对环境的担忧,所以“地球一小时”更加引人关注。熄灯、节电、低碳、环保,是这一活动想表达的主题。有些人甚至提出了烛光晚餐、仰望星空等方案,为这个活动增加浪漫色彩。
但也有人提出了质疑,去年欧洲就有电力公司表示,瞬间大规模地熄灯开灯,可能会造成电网瘫痪。当然到现在没有电网瘫痪,因为活动选择在周末,节省的是民用电,民用电只占用电比例很少的一部分。这也决定了“地球一小时”的宣传作用,远远大于实际作用。
北京曾经公布过国家机关的年均耗电量,达到了每建筑平方米85度多,人均则达到3000度以上,商业设施就更多了。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每平方米年耗电量是普通居民住宅的10?20倍。真要节电,该从大户入手,远不是关一个小时灯所能解决的。
至于照明节电,很多城市都把力气花在推广节能灯上。不过,这又给了不法商家牟取暴利的机会。普通老百姓能分得清楚混合粉、卤粉、三基色乃至LED节能灯的区别么?但它们之间的价格差异是的确存在的。节能灯泡比普通灯泡贵很多倍,其节约原理,是把电费转移到购买灯泡的费用上,算下总账来,要比使用普通灯泡便宜。但问题就在这里??除了商家搞出许多词汇概念忽悠消费者以外,还有大量假冒节能灯充斥市场,它们的寿命连一个月都不到。南方某省会城市工商部门曾经统计,节能灯有六成不合格。北京也曾经查获过大量假冒节能灯。
一个城市,参加“地球一小时”活动很容易,地标建筑加盟、市长支持、公众人物做代言即可。但是一个城市要真正走向低碳环保并不容易,面临的是经济发展、生活质量与环保之间的矛盾。对于中国来说,还要整顿市场秩序,改变公款用电中大手大脚的习惯。工作繁琐而艰难,不能在黑暗中浪漫一小时,就认为万事大吉,尽到环保责任了。没有,远远不够。
宣传没错,作秀也可以,但不可以仅仅热衷于此,而这正是部分环保主义者的误区。搞形式主义,忽略环保的艰巨性,只要求普通公众自律而不肯从社会环境上下工夫,这些都可能把环保活动引入歧途,也是今后应尽力避免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941085.html
相关阅读:初中课外化学实验 检验含碘食盐成分中的碘
关于乐果的初中化学知识百科
德国化学家?瓦拉赫
初中化学?电木的来历
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