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赤潮?一个世纪以前赤潮还被视为不解之谜。古埃及人发现,红海海水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红色,惊恐万分,以为这是神在发怒,并称之为赤潮。19世纪,达尔文在随“贝格尔”号航行的途中,仔细观察了发生在巴西海面的赤潮。通过显微镜,他惊异地发现,海水样品中密密麻麻分布着体长只有10几微米的蓝藻。人们才知道了把海洋涂染成五颜六色的不是神,而是海里的生物。
此后,更多科学家开始关注赤潮。他们发现不少藻类例如:甲藻、棕囊藻、夜光藻都能形成赤潮。另外,个别种类的原生动物,如中缢虫也能形成赤潮。科学家们把它们统称为赤潮生物。
他们发现:海水中营养盐的浓度,以及水温、盐度等环境因素直接决定了藻类的繁殖速度。他们通过试验证明,在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甲藻的浓度是每升几百个。它们大约4天进行一次分裂繁殖。他们给海水样品中加入超过正常浓度几倍的氮、磷营养盐溶液,并且将水温、盐度也调节到甲藻繁殖的适宜范围,甲藻的繁殖频率将增加到每2天一次。照这样的速度繁殖下去,只用3天甲藻的浓度就能达到每升几万个。这足以让它们身处的海水为之变色,这就是所谓的赤潮。赤潮实际上是海洋中的一些藻类、原生动物在水中营养盐的浓度超过一定限度,水温、盐度等也适宜的情况下,出现的爆发性的增殖现象。
不同颜色藻类的增殖结果,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夜光藻形成的赤潮呈红色或砖红色,而裸甲藻形成的赤潮则呈黄色,甚至还有些藻类能形成绿色的赤潮。赤潮是各种色潮的统称。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赤潮的发生频率不断增加。仅我国1997年就发生了8次赤潮。难道工业的发展加剧了赤潮的发生么?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海洋成为人类食物、矿产资源供给的同时,也变成了人们倾倒废物的垃圾场。富含氮、磷等营养元素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被排放入大海。同时,陆地植被屡遭破坏而造成的水土流失,使土地中的钾、钙等元素也随着江河水流入海洋,为藻类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因而,某些近海水域赤潮发生的机会也大大增加。赤潮发生后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但它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因为赤潮藻本身就含有毒素,鱼、虾、贝类摄食这些有毒的赤潮藻后,会引起中毒或死亡。1997年11月26日在我国广东沿海爆发的棕囊藻赤潮,使大量养殖鱼中毒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00余万元。在各种赤潮毒素中,毒性最大的要数裸甲藻所含的麻痹性毒素。科学家们发现,1毫克的这种毒素配成的溶液,等量地注射入小白鼠的腹腔,能使500只小白鼠在15分钟内全部死亡。而人的口服致死量约为0.5毫克。更可怕的是,这一数量的毒素可能只包含在3-5个熟贝中。
无论是哪种赤潮都会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的破坏。人类对赤潮的研究虽然起步不久,但科学家们相信,在不久在将来,人类一定能够找到更有效的方法,实现防治赤潮的目的。但他们同时也指出,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并非人力所能恢复。尽可能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加强对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处理,才是最根本的途径。善待海洋,为了人类自己,也为了所有地球生物的未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769007.html
相关阅读:初中课外化学实验 检验含碘食盐成分中的碘
德国化学家?瓦拉赫
关于乐果的初中化学知识百科
瑞典
初中化学?电木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