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他闯进了人类知识的一切领域。他是文学家、诗人、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地质学家、冶金学家、美术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
想要读书
幼年的米哈伊尔有着不可遏止的读书愿望。但是,由于家境贫寒,他能看到的书很少,只有算术、语法书和神学书籍。就这些米哈伊尔也读得津津有味。
“米哈伊尔,你又看书啦!”他的继母经常气愤地喊他,“难道你就没看到家里有活要做?”
“妈妈,我在工作,这是很重要的工作。”
“你别讽刺我,懒蛋!把木桶摆好,你不知道我一个人搬不动它吗?”
米哈伊尔只好帮继母去干活。
这样的生活他是不称心的,他不愿意呆在家里。他的父亲是个渔民,逢到出海的时候,有时会让米哈伊尔跟去,那是米哈伊尔感到快活的日子,但是父亲又不是天天出海。米哈伊尔只好在作坊里帮助父亲造新船,在田里劳动,到林中去砍柴。
然而,这个青年人却有另外的理想,他应该学习!或许,他应该到莫斯科去?
这个念头使他的心情不能平静。如果真能随车队到莫斯科去,说不定他会在那里找到读书的机会。
当寒风乍起,厚厚的冰雪覆盖大地时,他们村的农民们开始准备乘雪橇长途跋涉。雪橇上装满沉甸甸的货物,穿上光板羊皮袍,就踏上漫长的征途,奔向莫斯科。
米哈伊尔把他的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答应了。
1730年12月初,米哈伊尔搭上了农民们的雪橇队。
为了求学而撒谎
度过了多少寒冷的短昼和漫漫的长夜啊!车队在途中走了将近一个半月,终于艰苦涉到了莫斯科。
这雪白的石头城就是莫斯科吗?街上是厚厚的积雪,雪橇轻松地滑行着,走得很快,出售热包子的商人高声地叫卖,招来过往行旅。穿着贵重皮衣的太太们,从轿式马车的小窗口,好奇地望着过往的北方商人身上难看的光板羊皮袍。米哈伊尔仿佛不知疲倦,到了客栈立即卸马搬下货物,然后就走上大街。
一幢大楼房上的牌子吸引了他:“斯巴斯基学校”。是不是该走过去,请求他们招收这个学生呢?但是,他已经十九岁了,他们会不会还收他呢?
他的目光又停留在旁边的另一块招牌上:“国立高等法政学校”,他思索了一会儿,就推开门进去了。
校长??一个戴金丝眼镜,头发灰白的瘦削老头儿,断然拒绝了他。
“尊敬的先生,高等政法学校是为贵族设立的。我们不能收您。”
为贵族而设立的!他们比别人好在什么地方呢?更聪明些吗?我虽然不是贵族出身,难道学习的愿望就不能实现吗?
上学的愿望强烈地促使着米哈伊尔又走进隔壁的斯巴斯基学校。
“我是霍尔母哥雷城人,父亲是贵族……”他对校长说。
学校收下了他。
米哈伊尔卖掉了他带来的货物,给父亲写了封问候信,同踏上归途的乡亲们告别,便进入斯巴斯基学校学习。
学校的生活是令人苦恼的。教师们粗暴地凌辱和贬低学生,企图灌输给他们敬神的情感和思想。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的处境比所有的学生更加困难,因为家境贫寒,一大片面包和一碗酸饮料常常就是他一天的口粮。好在学校有一个很大的图书馆,罗蒙诺索夫把每天的空闲时间都花费在图书馆里,几年时间,他就掌握了拉丁语、俄语和数学,把最优秀的学生抛在后边。米哈伊尔成了老师的宠儿。
但是,他谎报贵族的事,很快也被发现了,怎么办?由于农民出身,学校不允许罗豪诺索夫继续学习,但是,他的孜孜不倦,勤奋好学的精神,却博得了同情,也堪为表率。因此,教师们无视法律的规定,决定让罗蒙诺索夫在学校读到毕业。
幸运之神的垂青
五年过去了,罗蒙诺索夫告别学校的日期临进了。
他在绿荫如盖的公园小径上久久徘徊,考虑着未来,他的同学们留在学校继续学习,研究神学。可是,罗蒙诺索夫对于神学却无兴趣,他想研究应用科学,研究对人类有益的知识。
可是他究竟应该去哪里呢?
林荫道上出现了校长的瘦削身影,罗蒙诺索夫恭恭敬敬地行礼致意。
“啊,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校长高兴地说道,您就是我要找的人,来,年轻人,我们坐在这条板凳上,今天,我收到彼得堡科学院总长柯尔夫男爵寄来的一封信,我想把这封信读给您听。”
罗蒙诺索夫困惑不解地望着校长,校长打开一张笔法秀丽的白色信纸,指着其中的一段说:“这里,这里,你听着:我希望,您已得知大学和彼得堡科学院联合的事。现在,我们将共同解决科学与教育的问题,同时决定,从俄国一切学校中挑选成绩好的有才能的学生来大学学习。如果您负责的学校有这样的学生,请推荐到大学来”。
校长读完了,看着罗索诺索夫,说:“明白了吗?年轻人,我们准备选派您,您对此有何意见?”
罗蒙诺索夫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么好的机会降临到他的头上,他激动得话都说不出来了。
校长微笑着继续说:“罗蒙诺索夫,您的表现说明,您是可以继续深造的,您热爱科学,所以,无论如何我也要选派您去。”
对于罗蒙诺索夫来说,在学校生活的最后几个月,是在满怀对彼得堡的向往心情里度过的,他的一生中这种幸福的转变,意味着贫困生活的结束。
1736年1月,他成为大学生了。
为了研究俄国自然资源,科学院组织了许多考察队,这些考察队迫切需要科学家,尤其是化学家和冶金学家,因此,科学院决定选派三名优秀的大学生到德国去学习。
刚刚成为大学生的罗蒙诺索夫当选为三人中的一个。1736年春天,他们启程前往德国。幸运之神又一次降临到罗蒙诺索夫身上,他将在德国接触到物理学和化学方面的最新理论。
秘密婚礼
罗蒙诺索夫开始了美好的新生活,他每天都能听到欧洲最著名的教授的课,每天都能阅读到波义耳和伽利略这样的科学巨匠的著作。他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并不因为教授的著名而轻易盲从。
罗家诺索夫在德国呆的时间已有一年,但是,他学到的知识却是不可估量的。他也大胆地对一些过时理论提出怀疑,这使得他和一些教授的关系弄得很糟。因为一些教授的教材是根据早已过时的理论编写的。
一天,罗蒙诺索夫受到一位教授的提问,让他解释冶金过程。罗豪诺索夫一反教授的说法,运用了力学和流动力学中比较完善的原理。但是教授粗暴地打断了他的话,罗蒙诺索夫气得面红耳赤,当即离开了课堂,决心再也不回学校了。
他怒气冲冲地在街上走着,脑海中思绪万千。突然,仿佛阴暗中升出一线明亮的阳光,他看见一位少女,一位像仙女般美丽的少女。她走到一个卖花姑娘前,伸出柔嫩的手臂去拿美丽的石竹花。
罗蒙诺索夫忘记了一切,他被这位美丽的姑娘迷住了。直愣愣地盯着她看。
少女被他看得发窘了,竟把钱包遗落在地上,罗豪诺索夫立即上前拾起,还给了她。
“谢谢”。她小声地说。
罗蒙诺索夫冲动地说:“请您告诉我您的名字。”
少女看了他一眼,还是小声说了一句:“伊丽莎白?齐利希。”然后就拎起裙子的一角,匆匆地走开了。
“伊丽莎白?齐利希,”罗蒙诺索夫念叨着她的名字,着迷似地跟上姑娘走去。
“感谢教授!”他想,“他激怒了我,才让我有今天的奇遇。”
几个星期后,这一对青年人又来到卖花姑娘眼前,现在他们已经是一对情侣了,尽管伊丽莎白的父亲不同意,但伊丽莎白早已与罗蒙诺索夫一见钟情了。
“请拿一束红色石竹花吧”。卖花姑娘说,“红色象征爱情。”
伊丽莎白穿的是雪白的衣衫,她说:“我想要一束白色的。”
“拿着这束花,你真像是新娘了。”罗蒙诺索夫看着拿着白色石竹花的伊丽莎白,禁不住欢叫起来。
这对青年人拿花走了,就在这一天,伊丽莎白真地做了新娘,牧师为他们秘密地举行了婚礼。
他们的蜜月是在旅行中度过的,慕尼黑、法兰克福、科降、柏林……他们整整旅行了一年。新婚的罗蒙诺索夫是快乐的,他感到他生活在天堂上。
阻力重重
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他的有限积蓄也花光了,不管他是否情愿,也不得不从天堂落到凡尘中来。
“我很快就要回俄国了。”罗蒙诺索夫黯然地说道。
“你就要看到自己的故乡了,难道不高兴吗?”
“问题不在这里。我一直渴望着有一天再次呼吸到俄罗斯的空气,但是,我舍不得你啊。”
“难道我们要分手了吗?”伊丽莎白的身子抖动了一下。
“亲爱的,你还记得吧,当你父亲知道我们结婚时,他是怎样地发怒,我担心,他会想尽办法阻拦你和我一同回去。”
果然,伊丽莎白没有获得出境许可证。罗蒙诺索夫只好独自回到了俄国。
他被任命为彼得堡科学院的物理学副教授。但是,科学院的气氛特别紧张,科学家之间的敌视和争吵,严重地干扰了研究工作的进行,科学院内分为两派:“外国派”??受到院长舒马赫的支持,主要是德国人,势力很大;“俄国派”??主要是俄国的科学家,人数很少。“外国派”竭力地维持统治地位,不承认俄国科学家的成就。
最初,罗蒙诺索夫和谁也没有发生冲突。但是,当他了解到,大多数外国人在俄国追求的是高官厚禄和各种特权后,他就坚决地站到了“俄国派”的一方,并担当起领导重任,和“外国派”进行了斗争,他认为,祖国需要的科学,只有靠俄国人的智慧才能发展起来。
可是,舒马赫等人千方百计的设置障碍,使得罗蒙诺索夫的研究工作大打折扣。科学院派出的考察队带回大量矿物、矿石和盐茶,但罗蒙诺索夫却不能进行分析,因为没有实验室,要建立实验室,必须得和舒马赫一伙作斗争。有时,科学院的会议竟变成交锋的战场。罗蒙诺索夫提出的任何一项建议,都遭到“外国派”的反对。
尽管如此,罗索诺索夫还是继续对许多问题进行了研究。1743年,他编写了《简明修辞指南》一书,表现了在语言修辞上的很高造诣。他还写了许多诗,这些诗用纯粹的俄罗斯文学语言创作,是俄国新体诗的优秀范例。
大块头“伯伯”
罗蒙诺索夫一直独自生活了三年。1744年,伊丽莎白才被允许出境。
夏初,一条白色的大船停靠在彼得港,舷梯上出现了伊丽莎白的身影。罗蒙诺索夫激动地迎上去,他们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伊丽莎白!”
“米哈伊尔!”
忽然,响起了另一个稚嫩的声音:“妈妈,这位大块头伯伯是谁呀?”
伊丽莎白蹲下身来,拉着她的女儿,小卡嘉??她是在罗蒙诺索夫离开德国后出生的。“这就是爸爸呀!”
高个子的罗蒙诺索夫把女儿高高抱起,他有女儿了,他多么激动啊!
他们乘上一辆带篷的马车。小卡嘉拉着**的手,不时地望望罗蒙诺索夫。她怎么也不习惯承认这个大块头“伯伯”是她的爸爸。
“到了”。罗蒙诺索夫说。
马车在一幢二层楼房前停下了。
“走吧,亲爱的,我带你去看看我们的花园。”
他们走上楼去,一面察看各个房间,一面谈论着。
伊丽莎白疲倦地坐在沙发上:“今天够了,明天我自己去看,现在,谈谈你的工作吧。”
“以后再谈吧,亲爱的,我只告诉你一句话,俄国科学家在艰难中前进,阻碍太多了,需要花费力量去作斗争,比如今天吧……”
“今天?”
“是的,今天我还得去科学院做报告,亲爱的,你先和卡嘉好好休息吧。再见,卡嘉!”
“再见,……爸爸,”小卡嘉终于叫出了爸爸。
唇枪舌剑
罗蒙诺索夫匆匆赶到了科学院,走进大厅,只差几分钟就要开会了。
“您来迟了,罗蒙诺索夫先生。”舒马赫挖苦说。
“我耽误了吗?您的说法未免欠考虑了,舒马赫先生。”罗蒙诺索夫向讲台走去,边走边顶了他一句。
罗蒙诺索夫的报告很长,他运用微粒运动的各种特点,解释了气体和溶液的性质,当他结束了讲演,立即受到“外国派”的攻击。
“罗蒙诺索夫先生,您为什么不做些更严肃的研究工作呢?”舒马赫喊叫着。
“为什么不做些更有益的研究工作呢?”德国人响应着。
罗蒙诺索夫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他从座位上站起来,愤怒地说道:“舒马赫先生,我为您难过,由于您目光短浅,不能理解我的观点,所以,只能胡说八道。”
“您是个可鄙的人”,舒马赫又喊叫起来,“您用这些假说来进行投机,我绝不允许您把我们引入歧途。”
“那么,您的高见又是些什么呢?难道能够同意您们鼓吹的无稽之谈吗?”罗蒙诺索夫反问道。
罗蒙诺索夫的尖锐反驳把德国人吓呆了。这个俄国人的傲慢无礼是前所未有的,他们更加仇恨他了,但是,谁也找不出任何证据来反驳他??罗蒙诺索夫的论点是无可辩驳的。
尽管他们阴谋阻挠,1745年8月,罗蒙诺索夫还是当选为院士,这就意味着,他取得了大学的化学教授职位了。
一项伟大的发现
罗蒙诺索夫开始深入研究燃烧问题。
“燃素理论”是当时科学界解释燃烧问题的正统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一切可燃烧的物质中都含有燃素,燃烧时,它就挥发了。物质中含有的燃素越多,燃烧得就越好。例如木炭,几乎是全由燃素组成的。因为它在燃烧后只剩下一点点灰烬。
罗蒙诺索夫认为,“燃素说”是缺乏说服力的。因为,波义耳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在封闭的玻璃器皿中燃烧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然后称量了它,结果发现,金属灰的重量总是比原来的金属重。
如果存在“燃素”的话,它应该在燃烧后挥发,怎么金属燃烧后反而比燃烧前重呢?罗蒙诺索夫相信,要彻底弄清这个问题,必须借助于实验。
波义耳对他的实验的解释是:存在一种能够由一个物体注入另一个物体的“热素”,燃烧时,热素进入金属,所以金属灰的重量增加。
那么,热素又存在于哪里呢?
罗蒙诺索夫重复了前人的试验,在试验前,他先把金属屑称量好,放入专用的容器中,焊封住容器口,再把容器(连同里面的金属屑)称量过,然后进行了煅烧。
煅烧之后,他又重新称量了容器,发现和燃烧前没有变化。打开容器,称量所得到的金属发,却发现,金属灰比原来的金属重!
罗蒙诺索夫陷入了沉思。
“这个实验推翻了波义耳的意见。金属没与“热素”化合,因为容器重量没有发生变化。可是,金属灰却更重了些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只能在容器内找,容器内只有一点空气……也许,金属与空气化合了?外面没有进入空气,那就是说,金属灰增重多少,容器中的空气也就减少多少。
罗蒙诺索夫进一步想,如果把容器搞成真空的话,那么,任何金属的重量都是不会改变的!
这确实是一项伟大的发现,由于有了这一发现,化学这门学科的一个基本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才得以形成。
喜讯与噩耗
和“外国派”的斗争还在继续着,在罗蒙诺索夫的倡仪和直接参与下,1755年,莫斯科创办一所新的大学,但在莫斯科大学创办两年后,罗蒙诺索夫就被迫把他在科学院领导的化学讲座让给了别人,接着,他又被禁止使用实验室。
在这时候,罗蒙诺索夫当选为科学院的地理学部主任,这位科学家又开始了在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有一次,他正在办公室工作,往一幅大挂图上填注地理数据。他全神贯注地工作着,没有注意到伊丽莎白已经来到了他的身后。
数据填完了,罗蒙诺索夫才发现妻子的到来。
“亲爱的,有什么事吗?”
“有好消息。”
“怎么不早说呢?”
“我想欣赏一下你怎样工作,亲爱的名誉院士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伊丽莎白俏皮地说道。
“名誉院土??是怎么回事?”
“米哈伊尔,你当选为名誉院士了,瑞典科学院的名誉院士!”
罗蒙诺索夫坐在圈椅上,高兴而又凄凉。他又站起来,在室内来回踱步。
“他们承认我的功绩了!他们承认了,可是,他们不是俄国人,而是瑞典人,”罗蒙诺索夫愤慨地说:“而在我们俄国,俄国人反倒被看成文化程度很低的人!”
尽管如此,罗蒙诺索夫还是以他杰出的各方面的贡献得到世人的赞扬。三年以后,他当选为彼得堡美术科学院名誉院士,又过了一年,从意大利寄来通知:罗蒙诺索夫当选为波伦亚科学院名誉院士。
但是,对于他做出的贡献的公认,却未免过迟了。在艰难条件下不停顿地工作,持久的刻苦努力,严重地损害了这位科学家的健康。几个月以后,即1765年4月4日,罗蒙诺索夫与世长辞了。
噩耗传出,广大的科学界爱国人士无不悲痛万分,因为他们知道,罗蒙诺索夫的逝世,是整个俄国科学界不可弥补的损失!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654292.html
相关阅读:初中课外化学实验 检验含碘食盐成分中的碘
德国化学家?瓦拉赫
关于乐果的初中化学知识百科
初中化学?电木的来历
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