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有一天,我在祁连山下与一个林业专家说蚯蚓之梦。林业专家告诉我,蚯蚓怎么感觉这个世界、蚯蚓有没有梦,都还是悬而未决的问题。蚯蚓之梦是人关于蚯蚓并广及软体、无脊椎动物的梦,这是一个大梦啊!
②
最早认识到蚯蚓不倦地为土地耕耘的是农人,农人通过观察已经得知,蚯蚓吃进去的都是地上的垃圾,从落叶到小动物的腐尸,所以即便在饥荒的日子里,农人宁肯吃草也不吃蚯蚓。不过,我们其实都间接地吃过蚯蚓。中国南方农村好养鸭子,而蚯蚓便是鸭子的美食。鸭子吃蚯蚓以后生的蛋及鸭肉都很鲜美。
③
蚯蚓潜行于泥土中,这又使人觉得它行动诡秘、不光明正大。人们潜意识中对蚯蚓更大的恐慌则是:它们会不会有一天齐心合力掀翻了地上的房屋?
还有更可怕的则是想到死后的躯体,那是蚯蚓的美食。其实,这是一种可怕的误解,使任何尸体腐烂、分解的这一工程,主要是肉蛆和微生物完成的。
④第一个小心翼翼地为蚯蚓说公道话的是18
世纪的英国牧师吉尔伯特·怀特。他关于蚯蚓的结论是里程碑式的——“没有蚯蚓的土壤会迅速变冷、板结……贫瘠不堪”。
⑤1881
,达尔文的最后一部著作《腐殖上的形成》出版,这是100
多后对怀特的回应,也是当时当世唯一的系统研究蚯蚓的论著。对达尔文来说,蚯蚓是如此迷人而且激动人心。
⑥首先是蚯蚓的数量之多。达尔文的观测结果是:普通庭院中
英亩
条蚯蚓,它们在土地表层嚼土打洞,每一条蚯蚓每天能吃掉相当于自身体重30
%的枯枝败叶、微小生物和垃圾,然后又把它泄到地面,形成肥料。而它们打出的通道对一块本来板结的土地而言,简直是一次新生般的苏醒,地底下开始流动氧气和水。
⑦蚯蚓的工作成果又如何呢?
达尔文对这些粪便的计算结果是惊人的:在每英亩土地中每由蚯蚓带到地面的肥土达18
吨!
不过在后来的尼罗河三角洲的一次勘察中,现代科研得出的结论是,在这个三角洲的蚯蚓每翻土竟达每英亩1000
吨。
⑧有蚯蚓翻耕过的土地上每大约能形成
⑨除此以外,达尔文还得出一个更令人震惊的结论;蚯蚓还在默默地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替人类精心地掩埋并保存任何巨大的文物,使人类的历史不致灰飞烟灭。这是因为蚯蚓的粪便和无数细小而众多的地洞造成的温情的塌陷,能够将某种文物逐渐、小心地掩埋。对历史而言,掩埋就是保存。
⑩蚯蚓的居住地在距地表约
米
堪称举世无双,它的唯一工具是尖而有力的头顶,以其精致的结构插入各种细小的缝隙间,之后,蚯蚓便绷紧全身让头部像楔子一般挤开周围的泥土。
⑾一条一岁的蚯蚓长不过
厘米
%的失水值,而当土地为洪水浸泡时蚯蚓可以在水中熬过100
天。然后便去耕耘,只要活着,就把硬土、枯枝、烂叶咀嚼,穿肠过肚。
⑿假如人类对蚯蚓宽容一些,多加爱护,不要任意践踏它们,不再以农药、化肥残害它们,告诉日本人吃蚯蚓是一种罪过,多给蚯蚓一点时间,比如300
到400
,蚯蚓就能把它们蛰居的这片土地的
厘米
⒀现在的问题是:人类残破的生存环境,在人类不改变自己的前提下,还能支撑多久?
而蚯蚓本身的命运也着实令人担忧。
(选自《读者文摘》)
10.
什么是“蚯蚓之梦”?概括地讲,蚯蚓主要有哪两个作用?
(6
分)
11.
选文是如何体现科普说明文的准确和严谨的?请简析。(3
分)
12.
第⑩段把蚯蚓挖掘本领称为“艺术”,你从哪里看出来?(3
分)
13.
文末说,“
人类残破的生存环境,在人类不改变自己的前提下,还能支撑多久?
”这句话给人类怎样的提醒?(3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0.
(4
分)
⑴蚯蚓之梦是人关于蚯蚓并广及软体、无脊椎动物的梦。(或:蚯蚓之梦是人关于蚯蚓并广及软体、无脊椎动物的认知和探究。)⑵作用:①蚯蚓的挖掘可以使土壤会不会迅速变冷、板结……贫瘠不堪。(或:蚯蚓能把它们蛰居的土地的40
厘米厚的表层,全部咀嚼一遍,使土壤变成肥土和新土。)②蚯蚓还在默默地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替人类精心地掩埋并保存任何巨大的文物。
11.
(3
分)示例1
:运用引用法,先后引用英国牧师吉尔伯特·怀特和世界人文学家达尔文先生的科学论断介绍,充分体现了科普文章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提示:也可从说明语言和其他说明方法作分析。)
12.
(3
分)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诠释了蚯蚓嚼土,挖掘的特殊感觉,同时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表现蚯蚓犹如能工巧匠的挖掘功夫,让人不能不感叹它展现的是“艺术”而不单是“技能”。
13.
(3
分)要点:提醒人类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发扬探究精神,了解动物对人类的启示和帮助。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538035.html
相关阅读:《氢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阅读答案
《关于“禁限燃放爆竹烟花”的主题阅读(11分)》阅读答案
《气候变暖对中国的影响》阅读答案
请到天涯海角来 阅读答案
《海洋与生命》阅读练习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