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隶书: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书同文:
春秋战国时,诸侯国各自为政,都有自己的交流方式和官方文字,相互交流很复杂,这种文字上的分歧,导致了秦统一后的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严重阻碍;因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统一文字作为当务之急,令丞相李斯,中书府令赵高等对文字进行整理。李斯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制定出小篆;程邈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更为简化的字体,整理出隶书。两种形体的文字均在全国推广。其中,小篆作为秦国标准文字,即皇帝诏书和政府的正式文件用小篆书写,民间和非官方都使用更为简易的隶书。“书同文”起到了推行法令,传播文化的作用,也是我国文字发展的一项重要改革,对汉文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小篆拓片:
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草书、楷书和行书
草书、楷书、行书:
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著名学者蔡邕用八分体写石经,刘德升首创行书体(草书兼楷书)。曹魏时,钟繇、胡昭得刘德升传授,都擅长行书。钟繇又开辟新境,创立楷书,并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是汉字形体的进步。东晋王羲之吸收汉魏诸家的精华,集书法之大成,兼善隶、草、行,被称为“书圣”。人们评论他写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有《兰亭序》《黄庭经》等。其子王献之的书法造诣也极高,与王羲之合成“二王”。
草书:
草书、行书、楷书:
1、草书:
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2、行书: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3、楷书:
汉字字体,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它是由隶书演变来的,也叫正楷、真书。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501740.html
相关阅读: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能训练之选择题及答案一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赤壁之战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集锦(下)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主要政治制度
古代罗马-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