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初中历史知识点: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是用于概括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在1992年香港会谈中就“一个中国”问题及其内涵进行讨论所形成之认识见解的名词。其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发展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解放台湾。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4)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5)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

为什么说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从历史看,台湾自古就属于中国。从秦朝开始,台湾就与祖国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占台湾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如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等。
3.国际社会公认台湾属于中国。如《开罗宣言》和《波兹坦公告》均承认台湾是中国领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从地理上来说,现代科学证明,台湾不仅是东海大陆架的一部分,其基本地形也与大陆的地块相同。在地质成为上,台湾是与福建、浙江两省相同的酸性成岩体,后来有人送给台湾一个雅号——“浮福建”,意思是说,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

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必然性)
1.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3.从现实角度看,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4.从法律角度看,《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5.从可行性来看,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

九二共识:



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府的设立

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发生在公元1661年。1624年(明天启四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明末清初,郑成功下决心赶走侵略军。1661年(永历十五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将士,分乘几百艘战船,浩浩荡荡从金门出发。永历十六年初,侵略军头目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神圣领土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性质:
是一场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领导这场斗争的郑成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收复台湾:
1.原因: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地区,残酷的屠杀和奴役当地人民,并以台湾为据点经常骚扰大陆沿海地区。
2.经过和结果:1661年,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跨海作战,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3.意义: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了保护作用。郑成功对台湾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台湾社会的发展。

康熙帝收复台湾和台湾府的设立: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一只处于郑氏子孙的统治之下。1683年,康熙帝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进军台湾。澎湖一战,郑军大败,郑克?投降,台湾纳入清朝的版图。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三国时期,吴国孙权于230年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台湾当时称为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2.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流求即今台湾,隋、唐、宋代一直称台湾为流求。
3.元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也就是台湾。
4.明朝郑和下西洋,船队经过台湾,今天台湾的淡水、基隆两城就是郑和命名的。
5.1624年,荷兰殖民者开始入侵台湾,1662年,郑成功打败了盘踞在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
6.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这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同时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郑成功收复台湾:



如何评价康熙帝收复台湾:
众所周知,郑成功从荷兰的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而康熙帝收复台湾,于民族大义上来说,是否是正义的呢?
有人说,郑成功尊明抗清,康熙帝收复台湾的目的仅仅是征服明朝的残余而已,于民族大义来说没有正义性。但是,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一直遵南明的皇帝朱由榔为正统,进行抗清斗争。可见,他没有自立为帝,并且多次推辞了南明政权的封王。可见他一直忠心于汉政权,没有任何独立的意思。但是,后来郑成功死后,儿子郑经自金门发动军事政变,自称延平王,打败了控制台湾的郑成功之弟郑世袭,在台即位。然后改东都明京为东宁;他依陈永华之议,移植明朝中央官制,仍奉已死的永历帝正朔,然而实际上郑经的政权变成一独立于海外的王国。因此,康熙帝出兵金门,收复台湾,确实是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主完整,因此也是正义的战争。



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抗日战争胜利

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4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15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21日今井武夫飞抵芷江请降。9月2日上午9时,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向同盟国投降的签降仪式。9月9日上午,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中国首都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



抗日战争的特点:
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的显著特点。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4.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作用。由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形成的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制订并贯彻了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抗战的方针,坚持敌后抗战始终不动摇,决定性的消耗了日军的力量。以斗争求团结,始终高举抗日大旗,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存在。
5.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的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6.持久性。抗日战争经历了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长达8年持久性反侵略战争,是所有法西斯战场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7.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比较:
①战争领导:甲午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顾;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②民众动员: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抗战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③战略战术: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中共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 ④国际环境: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绥靖政策,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反侵略战争和全民族解放战争,无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还是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着伟大意义,从此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振兴。
1.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时屡战屡败的历史,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从1840年开始,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入侵中国,由于清政府腐败软弱,最后都以割地赔款而告终。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百年来的民族耻辱。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彻底打败了日本这个世界第二号法西斯强国。这是中华民族的胜利,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胜利。
2.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抗战以前,中国在世界上毫无地位可言。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四大国之一。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是由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1942年1月,26个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国家共同宣言》,中国作为四大国之一在宣言上领衔签字。1945年4月筹建联合国,会议在美、英、苏、中四大国首席代表轮流主持下进行。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拥有一票否决权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种国际地位的变化,在中国近代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
3.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挣脱了大部分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废除了帝国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在1942年以前,苏联宣布放弃沙俄在中国的特权;美、英两国政府也于1942年10月通知中国,表示愿意废除领事裁判权及其他特权(九龙租借权除外)。中国还收回了被日本侵占达半个世纪的台湾、澎湖列岛等中国领土,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4.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中华民族从此由衰落转向振兴。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最危急时刻,被人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华民族终于觉醒了。中国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原来“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中华各界各族人民和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抗战。
5.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根本转折,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由此走向胜利。抗日战争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有着扭转乾坤的伟大意义,经过抗战,改变了中国内部政治力量对比,大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过程,为新中国代替旧中国准备了精神和物质条件。
6.抗日战争从开始就鼓舞了世界人民奋起抵抗法西斯的侵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是最早开始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牵制了日本法西斯大部分兵力,鼓舞了世界人民奋起抵抗法西斯侵略的斗志,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屈原、苏武、蒋干、毛遂、共工):
1.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2.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
3.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
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共同为抗战做出重要贡献。
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原因:

1.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投降,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日本法西斯孤立无援。
2.根据雅尔塔协议,8月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摧毁了日本的精锐部队关东军。
3.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其毁灭威力击垮了日本法西斯势力的顽固抵抗心理。
4.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人民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其他人民军队遵照朱德总司令的命令,坚决消灭拒绝投降的敌人。

日本正式向中国递交投降书:



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在80年代初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后来,邓小平又在多次谈话中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进行了全面阐述,“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984年,六届人大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有效途径,使香港和澳门问题得以顺利解决,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

一国两制提出:
1、背景:
(1)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2)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2、提出: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目的是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祖国的最后统一。
3、内涵:
“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并享有高度自治。

“一国二制”的意义:

1、“一国两制”即坚持了祖国的统一,维护了国家主权,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历史现状及当地同胞的各方面意愿。
2、有利于我国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台、港、澳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和世界和平。
3、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途径和新的范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461562.html

相关阅读: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主要政治制度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集锦(下)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能训练之选择题及答案一
古代罗马-教案设计
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赤壁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