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19
分)
(1)
大多数人最早学会的语言,就是方言。也就是说,使我们能最自如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语言,是方言。
(2)
方言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有声“
胎记”
。所谓乡音难改,它唤起的是乡情与亲情。方言也是传承本土文化的载体,鲜活地记录着地方特有的历史风俗,承载着人文精神,口耳相传,代代延续。
(3)
以方言独特的语汇来反映本地的生活,这样的文学往往尤为细腻传神。胡适在上世纪三十代就说过:‘‘
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
他还曾说: “
我常常想,假如鲁迅先生的《阿Q
正传》是用绍兴土话做的,那篇小说要增添多少生气啊!……
徐志摩先生的诗里有一篇((
一条金色的光痕》,是用硖石的土话作的,在今日的活文学中,要算是最成功的尝试。”
五四及五四以后的学者对方言和文学语言的看法,也大都与胡适一致。
(4)
中华文明自古以来根深咔茂、博大精深,这是因为我们始终生活在多元语言、多样文化中间。方言是最自然、最本质地表现中国多元文化的根基。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抵消了方言的话语空间。各地方言,除了粤方言与闽方言中的闽南次方言外,都在迅速地缩小地盘,并且无论在语音、词汇或语法方面都越来越向普通话靠拢,这种现象令人忧虑。
(5)
以上海方言为例。上海话原本是一种相当丰富多彩的地方语言,尤其在近现代,从“
自来水”
到“
电灯泡”
,从“
马路”
到“
僻房”
,从“
出租车”
到“
麦克风”
,上海话创造和引进过大量的词汇。而现在,上海话中大量生动的俗语、俚语、惯用语等正在被逐渐淘汰,反映本土生活的文学文艺也日渐式微。上世纪二十代到五十代,上海的本土文化曾经异常活跃,诸如沪剧、滑稽、上海说唱、浦东说书、沪书、越剧、评弹、甬剧、锡剧、淮剧、扬剧等十多种曲艺和地方戏曲都是在上海草创、汇聚直至发展成熟。另外,数百首具有上海特色的流行歌曲也在当时广受传唱。上海还汇集了江浙皖出身的大批作家,出版了诸如《海上花列传》、《海天鸿雪记》等大量吴语小说。这种城市文化生态的繁荣,一方面使上海成为文化高度发达的国际大都会,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土海鲜明的本土特色。可见,吴语和上海话的良性生态是可以创造高度繁荣的地方文化的。反之,如果抑制了方言的发展,地方文化也会随之而萎缩。
(6)
保存和延续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良性成长的自身要求。同时,接触和欣赏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从中感受亲切、骄傲和感动也是每个人的权利。因此保护方言也是一种对人的尊重。在20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
文化多样性宣言》中就提出:“
每个人都有权利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思想,进行创作和传播自己的作品。”
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方言也体现了一种人文情怀。
(7)
如果从语言本身的研究来讲,方言也值得尊重和保护。中国的汉语方言是研究汉语历史变迁的绝好素材,各种不同的方言分别体现了汉语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堪称活的化石。因此,对方言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与研究是学术上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可以推动语言学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8)
保护方言,维持语言的生态平衡,关键就要让方言顺其自然地发展。语言的特点就是
它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尤其是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方言,除了地域方言,还会有因龄、
阶层等差异而产生的各种社会方言。对这样的语言,只要少加人为干涉,就会越发展越丰富。另一方面,平等地对待一切语言,在传媒上适当开放空间,使方言与普通话双轨同行,方言文化才能真正自由地生长起来。
(9)
英国有一个基金会提供了大量的经费,用以调查研究正在趋于消亡的语言。可惜的是,这种义举在我们国内并不多见。希望对于方言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能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和接受,不要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断送我们文化遗产中这一弥足珍贵的部分。
1
、第二段中的“
胎记”
在文中的意思是
。
2
、胡适认为,方言文学的“
可贵”
在于(1)
;(2
)
。
3
、作者认为,普通话“
在无形中抵消了方言的话语空间”
。这种“
抵消”
体现在4
、第七段中“
活的化石”
在表达上的作用是
。
5
、第八段中“
语言的生态平衡”
是指
。
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
A
、方言是人的母语,它能唤起人的乡情和亲情。
B
、方言能表现人的神理,文学作品应该用方言进行创作。
C
、上海文化生态的繁荣是同吴方言的繁荣密不可分的。
D
、保护方言是保护文化遗产,应该成为每个人的自觉意识。
7
、为什么要保护方言?
请纵观全文,有条理地加以概述。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381062.html
相关阅读:《氢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阅读答案
请到天涯海角来 阅读答案
《关于“禁限燃放爆竹烟花”的主题阅读(11分)》阅读答案
《海洋与生命》阅读练习及答案
《气候变暖对中国的影响》阅读答案